正文 我的中国,我的德国 冯梦月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有两个原因使我养成了这个不错的习惯。一是我在幼年总喜欢缠着老爸讲故事,他每次都是拿着书来讲,我自然认定,故事是从书上来的。上小学后,我认识了一些汉字,便借助新华字典读我喜欢的故事书。二是老妈不知从哪里听说,看电视对小孩子不好,对眼睛不好,对今后思维也不好,除了让我看动画片外,其他一律不让看,这样只好逼着我去读书。我会因为读书忘了自己坐在马桶上,也会忘了老妈让我去超市买盐。有一个大冬天,老妈见我洗脚看书,怕我冻感冒,不断地催我,结果读书入了迷的我把书当成擦脚布。历史书籍是我的最爱之一。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也许是它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我眼里倍显神秘。让我爱不释手的,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爸买的一套少儿版《二十四史》。中国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因为远观,让我着迷。 由于老妈被派到德国工作的缘故,还不满13岁的我随行来到柏林,开始了留学生涯。刚到德国的那一年,我是在语言学校里度过的。第一次上学,因为迷路,居然在地铁里穿梭了5个小时。第一节课,我都记不起来是怎么听进去的,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初到德国的我,日常的一切,对我竟然那么地艰难,我很受打击。由于没有德语基础,与德国同学交流不畅,郁闷中,我竟把《二十四史》当成了精神食粮和交流对象,闲来便翻。半年后,老爸来探亲时,我大段背诵给他听,令他惊讶不已。 眨眼之间,来德国已经七年,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德国中学的历史课主要讲德国、欧洲和美国的历史,滔滔绵绵、跌宕起伏;德语课上接触到的,不是歌德、席勒、海涅、莱辛等世界级古典巨匠,就是里尔克、黑塞、伯尔、格拉斯等现当代文坛巨子的作品,受益匪浅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总有一种隔膜感。这也许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中国的文化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好在有网络这个好帮手,我可以便捷地阅读中文,《论语》、《道德经》、《围城》、《四世同堂》……有一阵子,我还疯狂地迷上了宋代的婉约派诗词,大量搜集、诵读李清照的作品,不仅被弄得“凄凄惨惨切切”、柔肠百结,而且还模仿易安居士填词吟诵,以致被老妈笑称“冯清照”。 我的同学不全是德国人,也有来自土耳其、伊拉克、越南、希腊、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都仅限于人口众多、计划生育、社会主义、崛起大国等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少得可怜,但也有例外。我在南德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时,我的历史老师喜欢研究唐朝和武则天,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成了好朋友。她很佩服我的唐代历史知识,像找到了知音一般。其实,关于唐代历史,我刚入门,她也略知皮毛而已。我现在就读的柏林洪堡文理中学,汉语可作为第二外语选修。除了学习简单的汉字和语句,还大量阅读翻译成德文的中文小说和历史常识。学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同学萨拉问我,既然儒家思想属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仁义道德”就“吃人”了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虽可浓缩为“仁义理智信忠勇孝悌廉”十个字,但其精神内涵岂可三言两语以蔽之?更何况,中、西价值观本来就不在一个坐标系上。我只好从法律到伦理,左右开弓,总算让萨拉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一代大多追求流行文化,往往忽略了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探寻。作为一个“资深”的小留学生,我的切身感受是,在“地球村”时代,传统文化不仅是本民族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纽带,而且也是与其他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桥梁,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 丁卉是我老爸朋友的女儿,我们很小就认识,她小时候总叫我“姐姐”。五年前,我回国时去她家玩,不知怎么就谈到了唐诗宋词,她竟背出了我最喜爱的唐诗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真是心有灵犀。四年前,她去了新加坡留学。现在,我俩合作主编一套国学丛书,一来给自己充充电,二来想带领90后、00后的学弟学妹们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011年5月29日,星期六 正文 我的留学梦 丁卉 我人生的前十五年,现在想起来,就像是肥皂泡般的一场梦境。很平凡的家庭,很平凡的父母,很平凡的学校,很平凡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早出晚归,吃一样的热干面,喝一样的豆腐脑,对着大同小异的卷子或欣喜若狂或满腹惆怅。听身边的人抱怨课程多,抱怨考试难,也抱怨青春易逝韶华不再,然后自己就凑热闹一般的添油加醋几句。像肥皂泡的表面,太阳一照就五彩斑斓。平凡,但美好而温暖。 从家里到学校,穿过两条巷子一条马路,就这样一走十五年。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这种生活我会一直过下去,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颐养天年撒手人寰。我知道人都是很随遇而安的动物,都喜欢在自己的小幸福里沉溺,都不习惯离散,不习惯陌生,不习惯孤独寂寞。 所以考上莱佛士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一个人在武大的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我认真地问自己:丁卉,这辈子你到底想要什么?是荣耀功绩还是温暖幸福?你到底想做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改变世界的人,还是你只在乎那些深爱你陪伴你的存在? 我知道我不是在逃避,不是在为自己的怯懦找理由,我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只是不想,在多年以后,觉得这一切一切的牺牲都不值得;我只是不能忍受,在消逝之后孤独的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要在一切发生之前都想清楚,都看清楚,然后选择属于我的人生,然后一辈子带着这个决定走下去,不后悔。 于是那晚我告诉父母:我不想去。 第二天,父亲没有去上班。在饭桌上,他给我讲了一个我从小就熟知的故事。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很不安定,常常隔不了多久就得搬一次家。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之志。她离家万里,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知为何,在父亲和缓的声音中,在这个听了千百次的故事里,我的眼泪却无法抑制地掉下来,打湿了身前的《小窗幽记》。 末了,父亲说,丁卉,我们都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蒙蔽,因为我们都害怕失去,都害怕回来的时候物是人非,所以都不敢跨越不敢尝试,都喜欢作茧自缚。但是你看,花木兰不怕。她离开家的时候,大概与你同龄。她跨关山越黄河,她也许犹豫过,但她从来没有放弃。那是她骨子里的一种气节。爸爸知道你是和她一样刚烈一样有抱负的女子。你觉得你认识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你。爸爸知道你不会甘于平庸,你也不应该在琐碎与麻木中虚度年华。爸爸不想你长大以后憎恶这样的自己,后悔曾经的决定。你的骄傲不会允许,你的自尊也不会妥协。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所以我们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拥抱无限的宇宙。这样,我们才能算真正的不枉此生。 我认真地看着父亲的眼睛,看着这双充满了怜爱与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眼睛,看着这双经历人生四十余年的眼睛,心忽然变得很柔软,也很坚定。 爸爸,我知道了。我会去的。我说。 就这样,父亲戏剧性地用花木兰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其实说起来,我与国学一直有不解之缘。四岁的时候就基本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当然是被逼的……),上幼儿园就知道很多《春秋》、《战国》、《唐传奇》的著名故事,要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要么惊愕得不知所措。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读完《红楼梦》,对妙玉爱得深切,扬言要把红楼诗词全数背下。三年级的时候和同班的女生在班上组了一个诗社,旨在传播文化,实在娱乐自我,最后以成员不足而告终。四年级读白话《史记》,为李广拍案叫绝;五年级读《资治通鉴》,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在看完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后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说起来我的小学生涯其实就是把中国历史走了一遭。那个时候的思想很单纯,总是想:我要是生活在古代就好了,有漂亮衣服穿,每天也不用上学。再被红楼水浒一浸濡,我就想:要是我是林黛玉,就投奔宋江去,省得在大观园受那些气! 上初中后我脱去了单纯幼稚,开始观察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王维。喜欢“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安然;喜欢“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出尘。王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住在月亮上的人,袖起笔落之间,都不沾染俗世一抹尘埃。王维很接近一种安宁的常态,寂寞而完美。我总是一个人想:要是这辈子和王维在一起多好,过一种如水般安静的生活。 于是初二那一年,我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两两相忘》,故事以王维的诗词与生活态度为第二线索。女主角对自由的渴望,也就是我(在考试压迫下)对自由的向往。相比王维,陶渊明的自由就显得直白多了,因为直白所以激烈,也因为激烈,反而少了王维形而上的美。不过这些感悟,都是后话了。 初三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苏轼。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前对苏轼的印象就停留在一个壮汉屹立赤壁悲吟大浪淘沙之上。我不知道他的朝云,他的放逐,他的灵性,他的诗心。我是读了余秋雨,读了周国平,读了梁实秋以后才开始慢慢懂得,懂得他的倔强,懂得他的无奈,懂得他的柔肠百转,懂得朝云那一句:先生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真正含义。懂得以后我就为苏东坡流泪了。 我想很少有女生在真正读懂《江城子》以后不感动的。他那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只让我想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一刻我心中所有柔软的情绪都开始百转千回,在午夜酝酿了一个温暖的梦境,梦里朝云站在落英缤纷里,对苏东坡莞尔。 我后来鼓起勇气告诉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朝云与苏轼不能相守到老也未必是件完全凄凉的事情。要是有个男生为我写出这样的词那我死了也愿意。我的老师拍拍我的头,笑着说:放心吧,会有的。会有这么一个男孩子的。 现在来看,我的初中充盈着恬静安适,也饱含了情窦初开。也许是幸运,也许是悲凉,与我相知相守的人是王维,而让我寸断肝肠的人是苏轼。 然后回到我被《花木兰》改变的人生。 来到新加坡,我经历了“cultural shock”(文化地震)。其实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这里很多太过后现代的东西让我无法接受。比如这里总是有很多人“want things fast and good”(追求又快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很多情绪是要慢慢酝酿的,很多经验也要慢慢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捷径。 我找我最喜欢的生物老师聊天,他很释然地笑着对我说:“你知道,同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没有历史,有文化也显得焦躁,显得苍白,显得小家子气。”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其实是源自于这个国度一种沉淀,一种归宿,一段历史的缺失。从小到大,我在国学的浸濡下成长,我习惯用很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人生。我喜欢静静地思考,慢慢地感悟,像朱熹或者王国维那样,隐逸出尘也好积极入世也罢,我喜欢一种有张力的思考方式,喜欢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的感觉。我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我骄傲得不需要物质的承诺,成功的保障,我是一个思想者般的存在。而在中国的历史里,有那么多人与我相同。他们或以悲壮、或以淡然的英雄方式出现,以至于我把这种生活理想当成了一种常态,一种必然,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奢侈,一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奢侈。 我想很多为文言文焦头烂额的人都不会懂得,有国学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血脉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不得不承认,现在接触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是也因着这出国的特殊经历,因着情感的暂时封存,让我看到国学里更加精髓的一部分。不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情别恨,而是中国的哲学。 说到哲学,就不得不提《道德经》。老子在一种神奇的模棱两可中表达了他对宇宙的理解。一位经常来新加坡传教的著名牧师唐崇荣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则已。”可见孔子不知“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见老子明白道是不可闻,不可道的,从而更接近道的本真。他接着说,在《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清楚地写着,上帝即是道,从而得出结论:上帝是东西方无数哲学家追溯的本源。 我并不是用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我想说在新加坡的这四年年里,我发现很多中西哲学有趣的对比点。比如孔子教导我们温良恭俭让,萨特说这些都是人性的虚假体现;比如孔子说君主应当修身,培养自身的美德;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反对说这些都是无用功,一个统治者只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属民即可……我发现中国的哲学家,比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都是很温和的哲学,丝毫不带一丝希腊罗马的激进。 我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找到了一个源头。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改变政策,不愿意改变态度,不乐于创新与尝试?其实我们缺少神秘和浪漫,缺少激情与想象,我们对真理这个东西不感兴趣,我们只想找一种最中立的方法,一种最温和的方式。这种人生态度可以叫中庸,也可以叫懦弱。所以我们一直很平稳,但我们不精彩。至少目前不够精彩。 哲学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态度,而我们也都还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态度中跋涉。 这篇自叙写得如此冗长而真实,因为它大概是我成长过程中曾经感同身受的思想、情感与启发。从一个在《红楼梦》中不可自拔的小女生,长成如今这般虔诚的基督徒,这般勤勉的思想者,我相信有很多人与我相同,在寻找,在追逐。也有很多的朋友,在重复着我的道路,体会着我的感情。在思想的国度里,从来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落后者。我们都是在这个星球上行走的人,正如张悬所唱:生活生活,有快乐也有忧愁。 但我们都不是一个人。我们都是同路人。 写此文,与君共勉。 正文 忠的感言 丁卉 我一直觉得,“忠”是一个很古典的中国概念。“临患不忘国”的忠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甚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愚。每一首或哀婉或壮烈的忠的赞歌背后,似乎总伫立着一个背脊佝偻、眉头紧锁、热血满腔的男子。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表情和神态,让人觉得压抑,觉得沉重,觉得莫名的不合时宜,也觉得异常的摄人心魄。当苏武握着凋零殆尽的旌节,颤巍巍地走在长安的街道上,街旁的人流倒退如幻影。回望匈奴那忍辱负重坚贞不屈的十九年,不知心头又有几番感慨,几度悲凉。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式的忠,永远的压抑沉闷,永远带着深刻的人性光辉和历史注解,永远只让人止步远观心生敬畏。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这个时代里,又有几个文天祥,几个岳鹏举,几个郭子仪,几个顾炎武呢?又有几个人,能真正配得上“忠”这个饱经风霜浑身浴血的字眼呢? 在英文中,“忠”常被“loyalty”或者“faithfulness”替换。但是这两个词的含意却少了几分家国民族的厚重感。对事业全情投入是为“忠”,对伴侣真心不二是为“忠”,“忠”的概念被扩大增广了。柏拉图把“忠”(loyalty)看成是道德哲学的一部分,也就是他笔下的ethics。他说只有一个正直的人才会是一个忠诚的人。(Only a man who is just can be loyal.)可见在西方哲学的观念里,“忠”与历史的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它不需要视死如归来证明其存在,也不需要忍辱负重来彰显其价值。它更多的被当成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一种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去遵循的不成文的规定。相比之下,就更加平易近人,温暖贴心。 在“忠”的定义上,或许我们没有办法黑白分明地决断哪一种看法更准确。至少对于我,一个从小对着尧舜禹顶礼膜拜的人来说,已经习惯了大气磅礴式的忠。虽然觉得离生活很遥远,但每一次看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万千。 记得去年游东湖的时候,行至行吟阁畔。深冬万物萧条,只留北风肃杀。我想当年屈原或许也就是这样行着吟着,然后泪水汩汩踉踉跄跄地唱出了他的满腔悲愤。那个《橘颂》里横而不流的他,那个《离骚》里伏清白以死直兮的他,那个乘《九歌》从苍梧山中缓步而来的他,在这里,用一江清水结束了他干净得不染丝毫尘埃的一生。那样的愤世嫉俗,那样的孤独决绝,那样的忠贞不二,换了现世,又有几个人能那般孤傲地纵身一跃,把千古万年的敬慕和耻笑抛于脑后,而只在那一刻完完全全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呢? 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逃避找理由,为懦弱找借口。我们都在这个世界里学会了得过且过,圆滑做人,甚至背信弃义,苟且偷生。我们也学会拿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挡箭牌去耻笑那些为“忠”抛头颅洒热血的灵魂。所以屈原那一跃才像阳光穿破阴霾一样刺痛我们的内心,不仅耀眼,甚至刺眼,让每一片黑暗无所遁形。 我并不是在提倡愚忠或盲从,只是单纯地认为“忠”应该成为我们做人的一种准则。尤其在这个纷乱繁杂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只有最纯真的朴质才能让我们心灵不受干扰。我想,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在重温历史后安静地思考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忠”。 正文 1.过门不入? 夏禹(yǔ),姓姒(sì),名叫文命。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聪明机智,吃苦耐劳,成功地领导人民治理了洪水。?? 在距今大约四千二百多年前的时候,我们祖国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汪洋一片,洪水肆虐猖獗(chāng jué),冲毁了一座座房屋,淹没了一片片庄稼,人民都无家可归,有时人被洪水卷走了,连尸骨都找不到。人们只得逃到高山上避难,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如不治理洪水,肯定都要被困死、饿死。 当时的皇帝唐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派鲧去治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泛滥不止,治水没有成功。鲧也因此被判罪,被放逐到很远的荒岛上,并且死在那里。他的儿子长大以后,为父亲治水失败所受到的惩罚感到伤心,但他意志坚决,决心运用自己的智慧同洪水作斗争。经过13年的艰苦奋斗,洪水终于都被疏导流入大海,治水获得了成功。 鲧的儿子就是禹。禹出生后不久,父亲鲧就带领人民去治水了,因此他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禹从小就很懂事,很佩服自己的父亲,认为父亲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他暗自下决心,长大了要做父亲那样的人,为人民造福。他母亲平时教给他很多知识和道理,他听过一遍以后就能牢牢地记住。他还注意锻炼身体,因此长大后精力充沛,能吃苦耐劳,加上他聪明机智,讲话有信用,办事很谨慎,很受人民的欢迎。他父亲去世以后,他被推荐给当时的皇帝唐尧,唐尧认为他不错,就命令他继续完成鲧治水的事业。禹憋足了一股劲,早就想大干一场,他接到命令后,首先发动、组织群众,重新鼓起大家的信心,号召大家齐心协力治理好洪水,并把自己治理洪水的办法告诉群众。他说:“以前我父亲之所以治水失败,是因为他只想到用泥土去堵,但光靠堵是堵不住的,越堵它就越往上涨,淹没的土地越多。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水往下降呢?堵不行,我们就可以用疏通的办法,让它往下走,如果能使洪水都流到大海的话,我们治水就能成功。”边说他边给大家做示范,只见他右手拿着一只碗,左手拿着一把大水瓢(piáo),他用水瓢装满水,然后把水倒入碗里,眼看水就要漫到碗边往外溢了,这时禹叫人在碗边敲开一个口子,“哗”,碗里的水一下子全部流出来了,水越降越低,最后露出了碗底。大家一看,终于明白了这个疏导的道理,觉得这样能真正治服洪水,于是都信心百倍地按照禹的吩咐去做。 禹带着人民翻山越岭,在山上立下很多木桩做标志,来测定高山大河的情况。他坐着车子在陆地上奔波,乘着船只在水上来回穿梭,坐着橇(qiāo)在泥沼地里往来,穿着有铁齿的鞋子爬山越坡,始终在外面勤劳奔走,家里的事完全放在一边。他还节衣缩食,以便省出财物,用于治水。 传说在治水过程中,他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一次都没有进去过,哪怕是稍微休息一下。第一次经过家门时,他看到妻子挺着大肚子坐在门边,他只朝妻子望了望,就匆匆忙忙往前继续赶路;第二次的时候,孩子已经几岁了,会叫“爸爸”了,妻子拉着儿子站在门外,以为他会抱抱儿子,但他只是让妻子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然后仍然头也不回地往前走;第三次他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二话没说,拉着儿子说:“走,跟爸治水去!”又把妻子一个人撇(piē)在了家里。就这样,为了治水,禹三过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传开以后,人民都深为感动,都更加努力地为治理洪水奋斗着。 13年过去了,禹带着人民终于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座大山,最后使洪水都流入了大海,治水取得了成功!洪水治服以后,他叫人发给民众稻种,种植在低湿的地方;又叫人发给人民粮食,以便让人民安定生活。慢慢地,人民生活稳定了,日子也好起来了,人民都感激禹的功劳,一致推举他当皇帝。在老皇帝虞舜去世以后,禹正式登上帝位。?? 《史记·夏本纪》?? 本篇成语解释: 1.【无家可归】:wú jiā kě guī 失去家庭,无处投奔。 2.【齐心协力】:qí xīn xié lì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3.【三过其门而不入】: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几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指大禹治水的故事。后用来形容热心公务,忘记私事。 正文 2.大忠典范? 姬(jī)旦,也称叔旦,一般称为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足智多谋,为国为家鞠躬尽瘁(cuì)。?? 在西周兴起和商朝灭亡的过程中,周国有一位足智多谋,一心为国的人物,这就是周公旦。他姓姬,名旦,因为他住在周地(今陕西歧(qí)山),大家又都称他为周公。他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在世时,很器重周公,干什么事都愿意和周公商量,而周公常常能想出不错的主意。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在灭亡商朝以后的第二年,武王生了大病,生命垂危,周公内心万分焦急,每天都去祷告:“上天开开恩吧,快让我哥哥恢复健康,我情愿代替我哥哥去死。”但是疾病是不饶人的,周公的好心没有感动上天,武王还是死了。 按照国家的法律,皇帝去世以后,必须由他的大儿子继位,但是这时武王的儿子才几岁,根本不懂事,如果让这样的小孩子去治理国家,国家肯定会大乱,一些人会乘机夺取皇位,人民就会遭殃。? 在政权不稳,国家危难的时刻,周公果断地决定暂时代皇帝执政,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这时,一些心怀叵(pǒ)测的人乘机造谣说:“周公他平时总说自己忠心为国,原来并不是这样,他只不过是想为自己谋私利,现在他是欺侮皇帝年纪小不懂事,想乘机夺取皇位。”谣言很快传开,人民议论纷纷,都信以为真。听到这些无中生有的诽谤(fěi bàng),周公没有惊慌。他十分冷静,一方面诚恳地作了大量的解释工作,向人民说明真相;另一方面更加积极地处理国家大事。 他有一次对人说:“我之所以不怕别人说闲话,出来代理皇位,是怕皇帝年幼,商朝人叛乱复国,从而葬送国家大业。为了巩固国家的天下,我必须站出来,这是我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责任啊!”他办起事来常常是废寝忘食,有时甚至洗一次头发也要中断三次,吃顿饭也要放下几次碗,来处理日常事务。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慢慢地,人们看到周公确实是一心为公,对谣言也就不信了。但是祸不单行,以前商朝的王子武庚(gēng)突然发动叛乱,想恢复商朝的统治。周公在困难面前毫不畏惧,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后,决定亲自带兵镇压叛乱。 周军在周公的指挥下,长驱直入,所向披靡(mǐ),很快就杀到了叛军的营寨。当时叛军的营寨设在一座山上,他们以为居高临下,周公的军队攻不上去。但是周公这个人很有计谋,他并不死攻,他发现敌人都在一座山上,正好可以用围困的办法,于是他下令把那座山包围起来。慢慢地,叛军的粮食吃完了,箭也用完了,日子越来越难捱,两个月以后,叛军没有办法,只得冒险下山,想冲出包围圈,到山下抢粮食。周公故意稍加抵抗就放那支叛军下山,却另外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叛军冲出包围后,正暗自得意,突然周围喊杀声一片,几路军队向他们冲来,叛军措手不及,又本来就饿得奄奄(yǎnyǎn)一息了,哪里禁得起一打,不一会儿,就纷纷投降了。? 最后,周公把山上的大部分叛军也击败了,解除了威胁,国家重新稳定了。后来,周公认为周朝的都城在偏僻的西部,不利于统治,又下令在东部建立了一座新的都城。 从此,周朝有了东西两座都城,统治更加巩固了。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周朝被他治理得很好,人民安居乐业,国家也慢慢强大起来。到皇帝成年时,他就不再代理皇位,把皇位交给了皇帝,然后告老还乡。周公为国操劳、任劳任怨的一片忠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史记·鲁周公世家》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本篇成语解释: 1.【心怀叵测】:xīn huái pǒ cè 叵:不可。居心险恶,不可测度。 2.【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 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指对于应做的事要勇于承担而不退让。3.【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不睡觉,忘记了吃饭。极言对某一件事专心一意,以致睡觉和吃饭都顾不上了。今多用以形容工作或学习专心努力。 正文 3.人小志高 汪琦(qí),春秋时期鲁国人,胆识过人。??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当时不仅强国欺侮弱国,就连强国之间也经常打来打去,情况非常混乱,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村庄里面渐渐地只剩下一些老人、妇女和小孩,庄稼都没有人去种,吃饭都很成问题,不过最让人担心的是生命也常受到威胁。? 当时,齐国与鲁国是邻居,本来应该和平地相处,但齐国人自己认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强大而又经常打胜仗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是他们的对手,而当时的鲁国比较弱小,因此常常遭到齐国的进攻,而且每次鲁国都会被打败,慢慢地鲁国人对齐国越来越害怕。? 后来,鲁国的一个新国王鲁哀公上台,他认为虽然鲁国很弱小,但经常被齐国欺侮是一种耻辱。因此,他决定亲自带领士兵上前线,希望能打败齐国,同时借胜利来鼓舞士气。有一年,齐国派出十万大军进攻鲁国,鲁哀公马上派兵迎击,英勇作战,但是由于鲁国士兵对齐国害怕的心理仍然存在,所以一打起仗来,难免慌乱不定。虽然经过浴血战斗,仍然被齐军打败了。战争结束后,鲁国的士兵们私下里相互交谈着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何况我们的国家这么弱小,如何能抵挡得住强大的齐国呢?我们的大王为什么不对齐国退让一下,忍一忍,不要老是和齐国打,只有这样,我们的老百姓才不会牺牲这么多!”从这里可以看出,鲁国士兵的士气是多么的低落,不打败仗才怪呢。? 不久,齐国得寸进尺,再一次派出更多的军队进攻鲁国。一天,驻扎在鲁国都城外面的一队鲁国士兵突然发现远处路上扬起了高高的尘土。不一会,齐国军队的旗帜就从烟尘中露了出来,鲁国士兵一看是齐国人来了,都害怕得要死,纷纷扔掉武器逃跑,情况十分危急。这时,人群中跳出一个男孩,瘦黑的面孔上闪着一对大眼睛,看上去不过十二三岁的样子。其实他已经15岁了,名叫汪琦。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早就和大人们一样,拿起武器保卫祖国了。他看着拼命逃跑的士兵,心里非常着急,使劲挥着手臂,大声喊叫:“喂,不要跑!”鲁国的将士们停住了脚步,先是一愣,再一看,原来是个小孩子,于是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小孩子懂什么!国王亲自来指挥也打不过敌人,我们干嘛还去送死,还是逃命吧!”说完又飞也似的跑了起来。? 汪琦脸涨得通红,抹着眼泪叫道:“真不害臊!亏你们说得出,你们还是鲁国人吗?”眼看着自己无法让溃逃的士兵清醒过来,汪琦跺着脚,恨恨地说:“你们都是胆小鬼,孬(nāo)种!现在国家快要灭亡了,你们竟只顾自己的生死!我虽然小,但我生是鲁国人,死是鲁国鬼,我一定要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誓死不做亡国奴。我能够杀死一个敌人,就可以减少一个敌人。这样的话,即使我死了,也觉得十分光荣!不怕死的,跟我来呀!”说完,他挥着手中的短剑,一边喊着“杀呀”,一边勇敢地冲向敌群。他一下子就杀死两个齐国士兵,然后继续朝前冲,但毕竟年纪太小,力量不足,而敌人又太多了,结果被几个齐国士兵包围起来砍倒在地,为国家捐躯了!? 鲁国的将士们看到这种情形,士气大为振奋,都愤愤地说:“我们一定要洗雪我们的耻辱!我们要为汪琦报仇!难道我们堂堂男子汉大丈夫还不如一个小孩吗?”然后都掉转头来,向齐国军队猛烈冲杀,齐国军队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 汪琦的英勇事迹和战斗胜利的消息传遍了鲁国,鲁国军民受到了巨大的鼓舞,纷纷投入战斗,终于把齐军赶出了国境。胜利后,鲁国人民没有忘记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大家爱国之心的小汪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春秋左传》? 本篇成语解释: 1.【你死我活】:nǐ sǐ wǒ huó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斗争非常激烈。? 2.【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逝去。形容残春的景象。后也泛指零落、残乱的情景。3.【为国捐躯】:wèi guó juān qū 躯:身体,指生命。为国献出生命。 正文 4.匡时济世?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诗人。?? 公元前278年农历5月5日黎明,一位“颜色憔悴(qiáo cuì)、形容枯槁(kū gǎo)”的老人,默默地来到汩(mì)罗江边(今湖南汩罗县内),他怀抱一块大石头,纵身跃进滔滔的江水中。? 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自沉?? 他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诗人屈原。他一生忠心爱国,但却遭到别人的谗(chán)害,几次被流放。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祖国的人民流离失所,祖国的山河破碎不堪,最终自杀殉国。? 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读过很多书,不论是农业、文学、历法,还是天文、地理、历史,他都找来阅读和研究。屈原的少年时期,正是楚国由强盛走向衰弱的时期,他看到祖国日益衰败,决心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所以他很早就立志要做一名爱国、爱民又正直的人。? 屈原23岁时,当了楚国的左徒(仅次于丞相),辅佐楚王处理朝中内政、外交大事。一开始楚王很信任他,能采纳他提的一些建议,不久,楚王让他修订法令。当时的一些大臣怕新法会对自己不利,拼命反对新法的制订和实施,他们想尽办法来谗害屈原。有的到楚王面前诬告屈原如何傲慢,如何把变法功劳归于己有,如何瞧不起楚王;还有的威胁屈原,不准屈原制订新法令。楚王后来昏了头,就疏远了屈原,并降了他的官职,不让他制订法令。但屈原一心为国,仍然苦苦劝楚王,楚王一气之下,就把屈原流放到了汉水上游一带。 屈原被流放后不久,当时的秦国派人到楚国,说愿意将秦国的600里土地割给楚国,要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友好关系。楚王不知是计,高兴地答应了。屈原人在流放地,但他听到这件事以后,心想: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秦国会无缘无故地送土地给别人? 里面肯定有鬼。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回来设法劝阻楚王,他说:“秦国奸诈狡猾,像虎狼一样不讲信义,这次怕是不安好心,大王还是不答应为好。”可是,楚王不听忠言,还是答应了。后来,秦国又约楚王在秦国的一个地方相见,说是商量国家间的大事,楚王一去,就被秦国扣留起来了,他们还逼楚王割土地给秦国。最后楚王被秦国扣了三年,死在秦国。 楚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但他的儿子更加昏庸无能,终日只会寻欢作乐,把国事都交给奸臣去管理。屈原心里十分焦急,他竭力劝新国王改变政策,重新与齐国结交,共同抵抗秦国。但楚王哪里肯听,反而认为屈原是跟他过不去,一气之下又把他放逐,流放到更远的更荒凉的汩罗江。? 有一天,屈原正在江边散步。一个渔夫见了他,问道:“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呢?”屈原叹了口气说:“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大家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来了。”渔夫说:“既然这样,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与他们一样喝酒寻乐呢?”屈原摇了摇头说:“我宁愿跳进清流,葬身鱼腹,也不能让我洁白的身体,蒙受世俗的尘垢(gòu),洗也洗不清。”? 8年以后,秦国灭亡了楚国。这时的屈原,已经60多岁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得快要发疯了,他整天不吃不喝,在汩罗江边徘徊,向滔滔江水倾诉自己的悲愤和忧愁。5月初5那天,屈原满怀着对祖国的热爱,最后看了一眼祖国的秀丽河山,纵身跳进了滚滚汩罗江中。 屈原死了,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伟大人格,却永远激励着后世的人民。后来的人民为了纪念屈原,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每年的这一天,人民用吃粽(zòng)子,划龙舟等形式来纪念屈原。? 《战国策》?? 本篇成语解释:? 1.【匡时济世】:kuāng shí jì shì 匡:帮助。指挽救艰困的局势,使转危为安。 2.【流离失所】:liú lí shī suǒ 到处流浪,无处安身。3.【无缘无故】:wú yuán wú gù 没有任何原因。? 4.【随波逐流】:suí bō zhú liú 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 正文 5. 完璧归赵 蔺(lìn)相如,战国时赵国人,智勇双全,胸怀宽广,以完璧归赵闻名于世,官至上大夫(相当于高级国务官)。 假如有一天你一个人出去游玩,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突然跳出一个穷凶极恶的强盗拦路抢劫。你身上恰好带着一件很珍贵的东西,但你不想让强盗夺去这件东西,你该怎么办呢?是大声呼喊?下跪求饶?与他搏斗?还是运用自己的头脑想一个办法来摆脱困境?读读下面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是如何对付秦昭王这个强盗的,你可能会受到一点启发。蔺相如,赵国人。年轻时家里较穷,常常吃不饱饭。但他生来聪颖,记忆力很强,读了很多书,知识丰富,在赵国很有名气。成年后被当时赵国的一个宦官头子请去当顾问,专门出谋划策。 一天,赵惠文王偶然得到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件事,他那颗贪婪的心便打起了这件宝物的主意。他派人送给赵国一封信,说愿意以15座城邑(yì)来交换和氏璧。赵王接到信后,感到很为难,就和大臣们商量:如果答应的话,恐怕秦国的城邑得不到而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答应,又怕秦国以此为措口派军队攻打赵国。总之,想不到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最后,他们只得决定:派一位聪明能干、有智有勇的人到秦国去。?  这时,一个宦官推荐蔺相如去承担此重任。赵王马上接见蔺相如,见他风度稳重,外表严肃,浑身冒出一股英气,知道他可以承担大任,于是问他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蔺相如说:“秦国强大,我们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如果秦王拿了我的和氏璧,却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要求用城邑换和氏璧,如果我们不答应,那么是我们理亏;而如果我们给了他们和氏璧,他们却不给城邑,那么他们就理亏了。比较这两个对策,不如答应给秦国和氏璧,让他们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认为很有道理,就任命他为专使(特派员),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临走时,蔺相如说:“如果他们给了我们城邑,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没有给城邑,我保证把和氏璧完完整整地带回来。我一定会完成使命的,您放心吧!”? 蔺相如到了秦国以后,捧着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了以后十分高兴,并把和氏璧递给两旁的美女和侍从人员欣赏,侍从人员高呼“万岁!万岁!万岁!”庆祝秦王的阴谋得逞。蔺相如看到秦王丝毫没有补偿城邑给赵国的意思,知道秦王是想欺骗赵国。他就灵机一动,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很宝贵,可是上面有小瑕疵,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了他。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以后,立刻退到殿中的柱子旁,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我看大王丝毫没有诚意用城邑来换和氏璧,完全是想欺骗,所以我把它收了回来,如果你们要逼迫我,我今天就和和氏璧一起在殿柱上撞个粉碎!”说完,作出要击碎的样子。   秦王非常喜爱和氏璧,怕他把璧弄破,连忙道歉,并命令部下拿出地图,当着蔺相如的面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15个城邑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心假意,实际上不会割让城邑,于是又想出一计,对秦王说:“这是块天下公认的宝玉啊!赵王送出宝玉的时候,曾经斋戒(zhāi  jiè)五日,以表示隆重。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日,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看到蔺相如这个人不能用武力来使他屈服,只得答应斋戒。得到缓冲的时间后,蔺相如连夜派一个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打扮成老百姓模样,带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到赵国,终于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事后,秦王拿蔺相如没办法,又不想因为杀死蔺相如而伤害两国的关系,于是把蔺相如放了。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个奇才,只身一人出使别国,既保住了和氏璧,又维护了国家尊严,于是大加奖励,任命他为上大夫(高级国务官)。蔺相如因此赢得了赵国人民的尊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完璧归赵】:wán bì guī zhào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泛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2.【无价之宝】:wú jià zhī bǎo 没法估量价格的宝物。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3.【万无一失】:wàn wú yī shī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非常有把握。 正文   6. 双城复国 田单(dān),战国时齐国的名将。善于用兵,常常出奇制胜,为齐国的复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战国时期有七个较大的国家,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一般被人们叫做“战国七雄”。它们为了争做中原的霸主而经常互相攻打,使得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一天也不得安宁,种的粮食经常被抢,盖的房子经常被战火烧了。 当时,齐国被燕国打败,齐王被赶得东躲西藏,不得不逃到乡下避难。齐国全国七十多座城市差不多全部被燕国占领,最后只剩下两座城市没有被攻破。但是,齐国以这两座城市为根据地,在一位名将的率领下,奇迹般地从燕国手中一步一步地夺回了全部城市,齐王也被迎接到了首都重新执政。 这位名将是谁?——他就是田单。? 田单,由于是国王的远亲而被任命为一名小官,但是名气并不大,人们很少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不久,齐国遭到燕国的进攻。由于力量悬殊,很快,燕国占领了齐国的几乎全部城市,只有莒(jǔ,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没有被攻破。在一次作战中,田单机智地帮助许多人安全地摆脱敌人的包围,获得人们的敬重。人们认为他很会用兵,于是一致推举田单作将军。田单说:“现在我们国家快要灭亡了,作为一个齐国人,我当然有责任为国家出力。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就豁(huō)出去了,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田单首先把人们组织起来,并整顿军纪,鼓舞士气,决定先巩固、坚守住这两座城市;然后他派人到燕国去搞挑拔离间,使得燕王把当时燕国最有名的将领乐(lè)毅撤了职,而换了一个平庸的将领。反间计成功以后,田单又想出一计。他派人到燕国去散布谣言说:“我们最害怕的,是燕军把投降过去或被俘的齐国人割掉鼻子,并排列在城下示众。那样的话,我们军心就垮了。”燕军听到这话,就照着所说的做了。齐国人看到同胞受到这种酷刑,更决心守城,唯恐落到燕军之手。田单接着又派人散布说:“我们害怕燕军挖掘我们城外的祖宗坟墓,凌辱我们的祖先,那真是让人痛心的事。”燕军又按着所说的去做,全部掘开坟墓,并焚烧死尸。齐国人从城上看到后,痛哭流涕,悲愤交集,斗志激昂,都要求出城厮杀,报仇雪恨。? 田单看到士气十分高涨以后,积极作好反攻的准备。他亲自拿着铲(chǎn)锹(qiāo),和官兵一起挖土筑城;又把自己的妻子侍女编入队伍之中;把家中的食物全部拿出来犒劳战士。同时把精锐全部隐藏,让一些老弱残兵和妇女据守城墙,故意让敌人以为齐国的力量已枯竭。  最后,他派出使者向燕国递交投降书,来麻痹(bì)敌军,使得燕军放松了戒备。在一切准备就绪,时机成熟之后,田单收集了城里所有的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缎制的被服,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牛角上绑扎钢刀,牛尾上捆满浸透油脂的干芦苇草。快到半夜时,田单命令士兵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然后将牛赶出城门,后面紧跟五千精兵。牛尾烧着以后,牛疼痛难忍,狂奔不已,势不可挡,眨眼间到了燕军营寨。燕军在梦中惊醒,都被吓得半死。不到几分钟,被牛群踩死的达数百人,有的裤子才穿了一半,有的才逃到门边,有的被踩断了脚,有的竟被踩成肉泥,惨不忍睹。牛群后面的士兵乘机猛砍猛杀,又结果了几千人。同时,齐国城中的妇女、儿童一齐呐喊助威,锣鼓声惊天动地。燕军溃不成军,跑得慢的人只得纷纷投降。燕军将领也被杀死。这就是著名的“火牛阵”。 齐军乘胜追击,越打越勇,兵力也一天天扩充,经过几年的艰苦战斗,终于把被燕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市一一收回。 最后,田单把齐王从乡下接到首都,开始处理国家事务。田单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在几乎是濒临绝境的情况下,收复了国家的领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齐王为了表示奖赏,封田单为“安平君”。?? 《史记·田单列传》?《史记·乐毅列传》 本篇成语解释: 1.【东躲西藏】:dōng duǒ xī cáng 指往各处躲避藏匿。 2.【五颜六色】:wǔ yán liù sè 多种颜色,引申指各种各样。3.【势不可挡】:shì bù kě dǎng 来势猛烈,不可抵挡。4.【惨不忍睹】:cǎn bù rěn dǔ 悲惨得不忍心看。 正文 7.谋略奇才 张良(?—公元前186),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河南宝丰东)人。汉初大臣,杰出的谋略家。?? 公元前202年的一天,汉高祖刘邦大摆酒宴庆祝自己最终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等到大家都喝得满面红光时,刘邦举起酒杯,站起来对大臣们说:“今天我请大家来,不为别的,就为了庆祝我们的胜利,同时感谢各位多年来的帮助,这里我特别要提三个人。”大家顿时都竖起耳朵,想听听皇帝要提哪三个人。只见皇帝慢慢地说:“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靠了三个杰出人才的协助。第一是张良;第二是萧何;第三是韩信。他们都比我强,我能够得到这些人才,真是我的运气啊。来,我们干杯!”汉高祖为什么把张良排在第一,把最大的功劳归于张良呢?因为张良常常在关键时刻给他出谋划策,让他渡过一个个难关,化险为夷,用刘邦的原话就是“运筹帷幄(wéi wò)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人。秦始皇灭了韩国以后,他曾经和一个剌客去刺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只把秦始皇的部下杀死了。秦始皇气愤不已,下令通缉(jí)张良,张良只得隐姓埋名,逃到一座深山中避难。? 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他先自己组织了一支队伍反秦,后来他又投靠刘邦,决心辅助刘邦建功立业。刘邦率军队攻下了秦国都城咸阳以后,非常高兴,醉心于秦朝的美人、皇宫、珍宝,张良看他有了骄傲情绪,就语重心长地劝刘邦说:“秦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他们被美人、珍宝、皇宫所迷住,并因此残害百姓,不顾人民的死活,难道您要像秦二世一样,走他的老路吗?”刘邦一下子醒悟了,连忙说:“说得有道理,有道理。”于是率军队撤出咸阳,并重新整顿军队纪律,制定法令,让人民安居乐业,受到了人民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还有一次,张良让刘邦免去了杀身之祸。当时有另外一支反秦的起义军也很强大,首领是项羽。项羽的力量比刘邦强,他想消灭刘邦,自己统治天下。于是有一次他请刘邦到一个地方见面,大摆酒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刘邦知道去赴宴是凶多吉小,但又不得不去,便把张良带在身边。在鸿门宴上,项羽的手下范曾几次示意项羽杀死刘邦,但项羽犹豫不决;范曾又派项羽的侄子假装舞剑给酒宴助兴,想乘机刺杀刘邦。在危急时刻,张良马上派著名的勇士樊(fán)哙(kuài)也去舞剑,以保护刘邦,终于化险为夷。后来,张良看到刘邦的处境实在不安全,就让刘邦假装醉酒,偷偷地逃回自己的营中,他自己则与项羽巧妙地周旋,终于使问题妥善地得到解决。? 后来,项羽和刘邦两人之间又反目成仇,爆发了战争。在四年的战争期间,正是由于张良六次想出很好的计谋,终于六战六胜,最终项羽在垓下自杀,刘邦得到了天下,统一了全国。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景象。? 张良以他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邦推翻秦朝的统治,战胜项羽,统一天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后来被封为“留侯”,一般人们称他为“留侯张良”。?? 《汉书·张良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化险为夷】:huà xiǎn wéi yí 夷:平易。化险阻为平易,指转危为安。? 2.【忍辱负重】:rěn rǔ fù zhòng 能不避怨谤,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3.【建功立业】:jiàn gōng lì yè 建立功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