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中国,我的德国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有两个原因使我养成了这个不错的习惯。一是我在幼年总喜欢缠着老爸讲故事,他每次都是拿着书来讲,我自然认定,故事是从书上来的。上小学后,我认识了一些汉字,便借助新华字典读我喜欢的故事书。二是老妈不知从哪里听说,看电视对小孩子不好,对眼睛不好,对今后思维也不好,除了让我看动画片外,其他一律不让看,这样只好逼着我去读书。我会因为读书忘了自己坐在马桶上,也会忘了老妈让我去超市买盐。有一个大冬天,老妈见我洗脚看书,怕我冻感冒,不断地催我,结果读书入了迷的我把书当成擦脚布。历史书籍是我的最爱之一。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也许是它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我眼里倍显神秘。让我爱不释手的,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老爸买的一套少儿版《二十四史》。中国历朝历代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因为远观,让我着迷。 由于老妈被派到德国工作的缘故,还不满13岁的我随行来到柏林,开始了留学生涯。刚到德国的那一年,我是在语言学校里度过的。第一次上学,因为迷路,居然在地铁里穿梭了5个小时。第一节课,我都记不起来是怎么听进去的,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初到德国的我,日常的一切,对我竟然那么地艰难,我很受打击。由于没有德语基础,与德国同学交流不畅,郁闷中,我竟把《二十四史》当成了精神食粮和交流对象,闲来便翻。半年后,老爸来探亲时,我大段背诵给他听,令他惊讶不已。 眨眼之间,来德国已经七年,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德国中学的历史课主要讲德国、欧洲和美国的历史,滔滔绵绵、跌宕起伏;德语课上接触到的,不是歌德、席勒、海涅、莱辛等世界级古典巨匠,就是里尔克、黑塞、伯尔、格拉斯等现当代文坛巨子的作品,受益匪浅是毋庸置疑的,但我总有一种隔膜感。这也许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中国的文化已经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好在有网络这个好帮手,我可以便捷地阅读中文,《论语》、《道德经》、《围城》、《四世同堂》……有一阵子,我还疯狂地迷上了宋代的婉约派诗词,大量搜集、诵读李清照的作品,不仅被弄得“凄凄惨惨切切”、柔肠百结,而且还模仿易安居士填词吟诵,以致被老妈笑称“冯清照”。 我的同学不全是德国人,也有来自土耳其、伊拉克、越南、希腊、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都仅限于人口众多、计划生育、社会主义、崛起大国等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少得可怜,但也有例外。我在南德一所寄宿学校读书时,我的历史老师喜欢研究唐朝和武则天,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成了好朋友。她很佩服我的唐代历史知识,像找到了知音一般。其实,关于唐代历史,我刚入门,她也略知皮毛而已。我现在就读的柏林洪堡文理中学,汉语可作为第二外语选修。除了学习简单的汉字和语句,还大量阅读翻译成德文的中文小说和历史常识。学到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同学萨拉问我,既然儒家思想属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什么“仁义道德”就“吃人”了呢?这真是个好问题!儒家思想的核心虽可浓缩为“仁义理智信忠勇孝悌廉”十个字,但其精神内涵岂可三言两语以蔽之?更何况,中、西价值观本来就不在一个坐标系上。我只好从法律到伦理,左右开弓,总算让萨拉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遗憾的是,我们当下的年轻一代大多追求流行文化,往往忽略了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探寻。作为一个“资深”的小留学生,我的切身感受是,在“地球村”时代,传统文化不仅是本民族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纽带,而且也是与其他民族之间对话和交流的桥梁,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 丁卉是我老爸朋友的女儿,我们很小就认识,她小时候总叫我“姐姐”。五年前,我回国时去她家玩,不知怎么就谈到了唐诗宋词,她竟背出了我最喜爱的唐诗之一——白居易的《长恨歌》!真是心有灵犀。四年前,她去了新加坡留学。现在,我俩合作主编一套国学丛书,一来给自己充充电,二来想带领90后、00后的学弟学妹们通过阅读故事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正文 我的留学梦 我人生的前十五年,现在想起来,就像是肥皂泡般的一场梦境。很平凡的家庭,很平凡的父母,很平凡的学校,很平凡的生活。每天两点一线,早出晚归,吃一样的热干面,喝一样的豆腐脑,对着大同小异的卷子或欣喜若狂或满腹惆怅。听身边的人抱怨课程多,抱怨考试难,也抱怨青春易逝韶华不再,然后自己就凑热闹一般的添油加醋几句。像肥皂泡的表面,太阳一照就五彩斑斓。平凡,但美好而温暖。 从家里到学校,穿过两条巷子一条马路,就这样一走十五年。 说实话,我一直以为这种生活我会一直过下去,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颐养天年撒手人寰。我知道人都是很随遇而安的动物,都喜欢在自己的小幸福里沉溺,都不习惯离散,不习惯陌生,不习惯孤独寂寞。 所以考上莱佛士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一个人在武大的校园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我认真地问自己:丁卉,这辈子你到底想要什么?是荣耀功绩还是温暖幸福?你到底想做一个不惜一切代价改变世界的人,还是你只在乎那些深爱你陪伴你的存在? 我知道我不是在逃避,不是在为自己的怯懦找理由,我只是想知道,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只是不想,在多年以后,觉得这一切一切的牺牲都不值得;我只是不能忍受,在消逝之后孤独的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要在一切发生之前都想清楚,都看清楚,然后选择属于我的人生,然后一辈子带着这个决定走下去,不后悔。 于是那晚我告诉父母:我不想去。 第二天,父亲没有去上班。在饭桌上,他给我讲了一个我从小就熟知的故事。花木兰从军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战争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很不安定,常常隔不了多久就得搬一次家。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之志。她离家万里,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不知为何,在父亲和缓的声音中,在这个听了千百次的故事里,我的眼泪却无法抑制地掉下来,打湿了身前的《小窗幽记》。 末了,父亲说,丁卉,我们都容易被眼前的景象所蒙蔽,因为我们都害怕失去,都害怕回来的时候物是人非,所以都不敢跨越不敢尝试,都喜欢作茧自缚。但是你看,花木兰不怕。她离开家的时候,大概与你同龄。她跨关山越黄河,她也许犹豫过,但她从来没有放弃。那是她骨子里的一种气节。爸爸知道你是和她一样刚烈一样有抱负的女子。你觉得你认识的自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你。爸爸知道你不会甘于平庸,你也不应该在琐碎与麻木中虚度年华。爸爸不想你长大以后憎恶这样的自己,后悔曾经的决定。你的骄傲不会允许,你的自尊也不会妥协。孩子,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所以我们都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拥抱无限的宇宙。这样,我们才能算真正的不枉此生。 我认真地看着父亲的眼睛,看着这双充满了怜爱与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眼睛,看着这双经历人生四十余年的眼睛,心忽然变得很柔软,也很坚定。 爸爸,我知道了。我会去的。我说。 就这样,父亲戏剧性地用花木兰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其实说起来,我与国学一直有不解之缘。四岁的时候就基本背完了唐诗三百首(当然是被逼的……),上幼儿园就知道很多《春秋》、《战国》、《唐传奇》的著名故事,要么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要么惊愕得不知所措。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读完《红楼梦》,对妙玉爱得深切,扬言要把红楼诗词全数背下。三年级的时候和同班的女生在班上组了一个诗社,旨在传播文化,实在娱乐自我,最后以成员不足而告终。四年级读白话《史记》,为李广拍案叫绝;五年级读《资治通鉴》,六年级毕业的那个暑假在看完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后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说起来我的小学生涯其实就是把中国历史走了一遭。那个时候的思想很单纯,总是想:我要是生活在古代就好了,有漂亮衣服穿,每天也不用上学。再被红楼水浒一浸濡,我就想:要是我是林黛玉,就投奔宋江去,省得在大观园受那些气! 上初中后我脱去了单纯幼稚,开始观察和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王维。喜欢“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安然;喜欢“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出尘。王维是一个哲学家,一个住在月亮上的人,袖起笔落之间,都不沾染俗世一抹尘埃。王维很接近一种安宁的常态,寂寞而完美。我总是一个人想:要是这辈子和王维在一起多好,过一种如水般安静的生活。 于是初二那一年,我写了一部短篇小说《两两相忘》,故事以王维的诗词与生活态度为第二线索。女主角对自由的渴望,也就是我(在考试压迫下)对自由的向往。相比王维,陶渊明的自由就显得直白多了,因为直白所以激烈,也因为激烈,反而少了王维形而上的美。不过这些感悟,都是后话了。 初三的时候,疯狂地爱上了苏轼。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前对苏轼的印象就停留在一个壮汉屹立赤壁悲吟大浪淘沙之上。我不知道他的朝云,他的放逐,他的灵性,他的诗心。我是读了余秋雨,读了周国平,读了梁实秋以后才开始慢慢懂得,懂得他的倔强,懂得他的无奈,懂得他的柔肠百转,懂得朝云那一句:先生满肚子的不合时宜的真正含义。懂得以后我就为苏东坡流泪了。 我想很少有女生在真正读懂《江城子》以后不感动的。他那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只让我想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一刻我心中所有柔软的情绪都开始百转千回,在午夜酝酿了一个温暖的梦境,梦里朝云站在落英缤纷里,对苏东坡莞尔。 我后来鼓起勇气告诉我的语文老师:其实朝云与苏轼不能相守到老也未必是件完全凄凉的事情。要是有个男生为我写出这样的词那我死了也愿意。我的老师拍拍我的头,笑着说:放心吧,会有的。会有这么一个男孩子的。 现在来看,我的初中充盈着恬静安适,也饱含了情窦初开。也许是幸运,也许是悲凉,与我相知相守的人是王维,而让我寸断肝肠的人是苏轼。 然后回到我被《花木兰》改变的人生。 来到新加坡,我经历了“cultural shock”(文化地震)。其实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这里很多太过后现代的东西让我无法接受。比如这里总是有很多人“want things fast and good”(追求又快又好)。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很多情绪是要慢慢酝酿的,很多经验也要慢慢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捷径。 我找我最喜欢的生物老师聊天,他很释然地笑着对我说:“你知道,同中国相比,新加坡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没有历史,有文化也显得焦躁,显得苍白,显得小家子气。” 我忽然意识到很长时间以来让我感到不舒服的东西其实是源自于这个国度一种沉淀,一种归宿,一段历史的缺失。从小到大,我在国学的浸濡下成长,我习惯用很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眼光来看世界,看人生。我喜欢静静地思考,慢慢地感悟,像朱熹或者王国维那样,隐逸出尘也好积极入世也罢,我喜欢一种有张力的思考方式,喜欢思想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的感觉。我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我骄傲得不需要物质的承诺,成功的保障,我是一个思想者般的存在。而在中国的历史里,有那么多人与我相同。他们或以悲壮、或以淡然的英雄方式出现,以至于我把这种生活理想当成了一种常态,一种必然,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奢侈,一种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奢侈。 我想很多为文言文焦头烂额的人都不会懂得,有国学是我们的荣耀,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血脉里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它定义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不得不承认,现在接触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机会少了许多。但是也因着这出国的特殊经历,因着情感的暂时封存,让我看到国学里更加精髓的一部分。不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离情别恨,而是中国的哲学。 说到哲学,就不得不提《道德经》。老子在一种神奇的模棱两可中表达了他对宇宙的理解。一位经常来新加坡传教的著名牧师唐崇荣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则已。”可见孔子不知“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见老子明白道是不可闻,不可道的,从而更接近道的本真。他接着说,在《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里清楚地写着,上帝即是道,从而得出结论:上帝是东西方无数哲学家追溯的本源。 我并不是用此来证明上帝的存在。我想说在新加坡的这四年年里,我发现很多中西哲学有趣的对比点。比如孔子教导我们温良恭俭让,萨特说这些都是人性的虚假体现;比如孔子说君主应当修身,培养自身的美德;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反对说这些都是无用功,一个统治者只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属民即可……我发现中国的哲学家,比如墨子的兼爱非攻,比如老子的上善若水,都是很温和的哲学,丝毫不带一丝希腊罗马的激进。 我为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找到了一个源头。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改变政策,不愿意改变态度,不乐于创新与尝试?其实我们缺少神秘和浪漫,缺少激情与想象,我们对真理这个东西不感兴趣,我们只想找一种最中立的方法,一种最温和的方式。这种人生态度可以叫中庸,也可以叫懦弱。所以我们一直很平稳,但我们不精彩。至少目前不够精彩。 哲学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态度,而我们也都还在这样或那样的生活态度中跋涉。 这篇自叙写得如此冗长而真实,因为它大概是我成长过程中曾经感同身受的思想、情感与启发。从一个在《红楼梦》中不可自拔的小女生,长成如今这般虔诚的基督徒,这般勤勉的思想者,我相信有很多人与我相同,在寻找,在追逐。也有很多的朋友,在重复着我的道路,体会着我的感情。在思想的国度里,从来没有失败者,也没有落后者。我们都是在这个星球上行走的人,正如张悬所唱:生活生活,有快乐也有忧愁。 但我们都不是一个人。我们都是同路人。 写此文,与君共勉。 正文 前言  信是木偶戏 本书题目为信。一目了然,信也,信任,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需要做到,而别人知道了你的隐私你同样也希望他不说出去。那些猜疑、担心什么的我们把它叫做不信任。信任是美德之一。我对美德的理解是,一剂最佳美化心灵的化妆品。因此美眉们可以免费用其美容哦 。 一位面目可憎的大叔,即我校的校园管理员,是我刚入学时敬而远之的一个人。虽然知道人的善恶之分不在于他的外表,但是常常还是会被美的东西所吸引,而排斥难看的。日复一日的接触,我发现这位校园管理员也应该被列在“美”的行列里。 当教室里有坏的桌椅灯泡,他订好了修好的时间就一定会准点送到,平时总是热心地帮同学保管自行车或者其他东西,然后及时地完璧归赵。在他的门口有一个橱窗小柜,里面陈列着他在校园里捡到的遗失物,外套、钱包、书本等等各种各样的。失主发现了只需说一声就可以认领失物。可是如果有人冒领呢?有一次我忍不住提出我的疑问。他却笑着回答我:“同学们来我这取东西是对我的一种信任,而我把捡到的东西还给他是对他们信任的一种回赠。” 一时间,我有些感慨。 信任是交流,是责任。只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信任呢?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可我却还苦苦思考过一阵子。在我看来,做一个让人信任的人也是很辛苦的,无名大侠杀了几个打家劫舍又不听劝阻的人,却因为之前答应过包拯不再擅自杀人而自杀了,尽管他保护了他人的生命捍卫了正义。还有另一位侠士因遭人陷害而流亡,中途遇见三个人,一个樵夫,一个摆渡女,还有一名老汉。这三人分别都认出了侠士,都很敬重他的为人,侠士只是说了一句,请别和任何人说起见过我,三人就都自尽了。在古代,信任也是一种精神,轻易是不可以违背的,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在现在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了,但是它告诉了我们,做到一诺千金和言行一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而赋予别人信任的过程中会更加累。就像本书里的皇帝对臣子,此人,我该不该用?臣子对皇帝,我该不该效忠他?兴许又是一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百姓对臣子,他会不会又是一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那么,信任还是不信任呢?这些都需要判断,一点一滴的从很小的事物上来判断,日积月累。那么,我干脆不要信任 ,不答应别人任何事情,这样会不会轻松很多呢? 我是从木偶戏中找寻出答案的。木偶,大家都熟悉的,小摊上面就可以买到,一个娃娃由绳子牵着,绳子拴在一根小木棒上面,然后你操纵他走路,当然,木偶戏是不同的。我唯一看过的那场木偶戏叫做皮诺曹。小小的木头人,长长的鼻子,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还会翻跟头,很是滑稽。可看完戏后到幕后参观,我才发现,原来一个小木偶身上穿着如此之多的绳索,固定在他身上的各个部位,密密麻麻。想让他会走会笑,就必须有很多人合作着拉那些绳索,忽略了一条,木偶就可能摔倒。信任就像这些拴在木偶身上的绳索一样。人当然不是木偶,牵制在我们身上的绳索确是无形的,只有彼此才看得到。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婴孩,连眼睛都睁不开。那么,首先赋予我们信任的是我们的父母,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无私的,而我们,由于依赖开始而信任他们,演变成了一种习惯。等到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们接触了和不同的人,亲戚、朋友、老师、同事、上司以及商场里的小贩,与他们相处和交流,我们之间的信任就形成了一道道绳索把我们紧紧地捆在一起,束缚了我们的行动,也约束了我们不会往弯路上面走。这些信任绳索将我们越捆越紧,最后融入我们的血液里,密不可分地紧紧相连,就这样不分彼此地相亲相爱,不计较得失,从而产生了一种很深厚的情绪,叫做感情。而相反的例子呢,有一个人,他撒谎成性又不知悔改,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对他不信任,他的四周充斥着有色的目光。这时候他就会感到难过和孤单,成为一名独行侠。不信任同样是相对的,失去了绳索,他就算还能够行走也是如履薄冰,最终也会与社会脱节被淘汰、被遗忘了。 因而,信是很重要的,它搭建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使我们进步,让我们不断地从中学习,也是我们要从小养成的好习惯。 正文 1.桐叶封弟 周成王,姓姬名涌,西周第三代国君 (是中国古代贤君之一),其父武王死时,他年幼,由叔父周公旦(也称作周公)摄政,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后,周公还政于他。?? 故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周武王去世后,年少的涌登上了周天子的宝座,成了周成王。他有很多弟弟,其中叔虞(yú)和涌最为要好,他们俩从小一起长大,既是兄弟又是朋友,高兴的事一起分享,痛苦的事一起分担,两人之间简直是无话不说。涌做了周成王以后,不能像以前那样调皮、玩耍(shuǎ)了,经常要忙于处理一些国家大事,一会儿是这里的百姓收成不好要救济(jì)啦,一会儿是那里的诸侯叛变啦,忙得他头都大了。但是他一回到后宫,和他的小弟叔虞在一起玩的时候,就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在脑后了。? 可叔虞面对涌,却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了。毕竟,涌是一国之君嘛。? 一天,成王刚上朝,就得到一个好消息:率领部队远征的周公,也就是成王的叔父,灭 掉了叛乱的唐国,正凯旋而归。退朝后,成王心里非常高兴:叔父可真行,一出征,就把那些人吓破胆了,哈哈!他心里的这股高兴劲儿实在是抑制不住,于是跑着跳着去找叔虞去了。 叔虞正在读书,见成王连喊带叫地闯了进来,连忙向成王施礼。成王一把拉住叔虞的手,说:“走,出去走走,我告诉你一件大喜讯!”   叔虞顺从地跟随成王走出书房,来到了后花园。正值仲(zhòng)夏时节,园中鲜花怒放,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一排郁郁葱葱的高大的梧桐树,伸展着长满茂密树叶的枝丫,形成一条长长的绿荫带,直通向园子的后门。兄弟俩就在梧桐走廊里走着谈着,偶尔树上飘落一两片梧桐叶。成王迫不及待地将周公灭掉唐国的消息告诉了叔虞,叔虞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或说几句“还是成王英明”等等赞颂的话。? 成王听了,感觉非常刺耳,昔日的兄弟怎么变得这么生分了?他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禁不住对叔虞说:“你我都是兄弟,以前我们无话不说,现在你怎么对我如此生疏,跟那些白胡子大臣一样了呢?”? 叔虞低着头行礼回答道:“大王,以前我们是兄弟,但现在您的身份改变了,您和我是君与臣的关系,怎么还能像以前那样呢?”? “怎么不能像以前一样?我们是兄弟呀!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还在乎什么君不君、臣不臣的呢?”成王闪着真诚的大眼睛,叔虞只是苦笑着。? “你不相信?”成王一把拽(zhuài)住叔虞的手,向四下望了望,弯下腰捡起一片梧桐叶,一本正经地说:“我今天就封你为诸侯国的国君,这桐叶就是凭证。”? 叔虞先是一愣,继而笑了。成王也笑了,两双手合着梧桐叶紧紧握在了一起……? 回到后宫,一个随从诡秘地对成王说:“大王,您怎么能轻易地封叔虞为诸侯国的国君呢?他留在京都您还可以监视他,如果他离开京都,到了他的封地上,难保不会出现第二个叛乱的唐国啊!” 成王听了,心中不禁一震。? 过了几天,史佚与成王谈论国事。谈到分封叔虞的事,成王漫不经心地说:“你是指桐叶的事吧,那只是我和叔虞闹着玩的。” 史佚顿时神情严肃起来:“大王,出言必果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何况天子的言行,是要记在史书上,供后人传诵的。怎么能随随便便,如同儿戏呢?”? 成王默不作声,沉吟半晌(shǎng),对他说:“你所言极是,言而无果,怎能取信于民?” 于是他选了一个黄道吉日,为叔虞举行隆重的分封仪式,仪式接近尾声,两兄弟相视而笑,两双手攥着那片梧桐叶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史记·周本经》?? 本篇成语解释:? 1.【随心所欲】:suí xīn  suǒ  yù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沁人心脾】:qìn  rén  xīn  pí  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以形容欣赏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3.【郁郁葱葱】:yù  yù  cōng  cōng  (草木)苍翠茂盛。也说郁郁苍苍。? 4.【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也说漫不经意。 正文 2. 信失国亡? 周幽王,名宫湦(shēng),西周最后一位国君。?? 周幽王于公元前781年登基,当时的周朝国内百姓贫穷,粮食短缺,诸侯甚至露出叛乱的迹象。周朝北边的戎(róng)人也常常入侵南下。可幽王是个败家子,整天不上朝,只知道吃喝玩乐。一些正直的官员和广大的老百姓对此很有意见,但是都敢怒不敢言。? 周幽王三年的时候,一个叫褒(bāo)的诸侯国进献给周幽王一个美女,名叫褒姒(sì),幽王一见到她,就喜欢得不得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碎了,对她可是百依百顺。可褒姒就是绷着脸,没一丝笑容,一直到她生下儿子伯服,幽王也没见她笑过。 这可让幽王犯愁了:围场打猎啦,花园赏花啦,送名贵的宝石啦,看伶人滑稽(jī)表演啦等等诸如此类的办法都试过了,可她就是不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服?不对,吃得好,睡得安稳,还生了个大胖小子,还怎么会水土不服?思念家里的人?我已将她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都迁到宫里了,都当上了大官,还按照她家乡的样子盖了一间一模一样的房子,应该说没什么可忧愁的了。幽王在宫里转了七七四十九圈,一拍大腿,想了一个主意,一定要让她笑一笑。他立刻回殿,宣布他的旨令,废掉原皇后和原太子,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他想,这下褒姒该满意了吧?? 可来到后宫,迎接他的不是他想象中花朵般的笑靥,依然是她那张虽然漂亮却冰冷的面孔,幽王这下可真没辙了。? 正在这时,外面来报,戎人又来犯边,已接近王宫了!幽王一下子着了慌,急忙跑上都城的烽火台,指挥士兵点上烽火报警。烽火报警是西周第一代国王周武王为防备戎人的侵袭而同各诸侯定下的规矩,只要设在各诸侯国的瞭望台望到烽火,就表示有外敌入侵都城,诸侯便会立刻派兵来保护天子。果然没多久,各诸侯的援兵驾着车、跑着步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城外和敌人展开激战,不多时,戎人就被打退了。? “咯、咯、咯……”不知什么时候,褒姒也上了城楼,更令人惊奇的是,她绽开了她从未展现过的笑容。? 周围的人都惊呆了,幽王更是嘴巴都合不拢了:没想到她的笑这样美,更没想到褒姒会喜欢一般女孩子都害怕见到的战斗场面。半晌,他才跟着傻呵呵地笑了,把戎人入侵的事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但回到后宫,褒姒又不笑了。周幽王为了博得宠(chǒng)妃的欢笑,几天以后,他又命令士兵点燃了烽火,而他则拉着褒姒在城楼上等着。没过多久,各路诸侯的救兵又如潮水般赶来了,但在高大的城墙下,一个戎人的影子也没见到,只听到城楼上周幽王拥着褒姒开怀大笑的声音。诸侯们才知道被骗了。? 后来,周幽王又多次登楼点燃烽火,骗得各路诸侯一次又一次地派兵赶来。反复几次,诸侯们也就不派兵来了。? 公元前771年,戎人大举进攻西周,一直攻到都城下。周幽王看到大兵压境,情况万分危急,于是又命人点燃了烽火,盼望援军赶来,各路诸侯见到烽火报告,都以为周幽王又在玩那一套老把戏,所以都不予理睬。失魂落魄的周幽王见没有诸侯来救援,只得带着褒姒落荒而逃,结果在骊(lí)山脚下被戎人追上,死于乱刀之下。? 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欢笑,一次次戏弄诸侯,使自己的信誉扫地,终于葬送了身家性命。西周也在烽火博一笑中灭亡了。?? 《史记·周本记》?? 本篇成语解释:? 1.【敢怒不敢言】:gǎn  nù  bù  gǎn  yán  心里感到气愤,但慑于威势,不敢用言语表达出来。? 2.【九霄云外】:jiǔ  xiāo  yún  wài  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3.【失魂落魄】:shī  hún  luò  pò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正文 3. 季札(zhá)挂剑? 季札,春秋时期吴王寿楚第四子,擅长音乐,以品德高尚、博学多才著称于世。?? 春秋时期,在我国东南方有个吴国,吴王有四个儿子,兄弟四个感情融洽(róng  qià)。 吴王对四个儿子都非常喜欢,对德才兼备的季札,更是宠爱有加。? 吴王临死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季札的三个哥哥也赞成。但季札诚恳地对大哥说:“大哥,不是我不愿意挑起这副重担,只是我的志向不在于统治国家,况且你是合法继承人,能力也不比我差,还是由你继位吧,我会尽心辅佐(fǔ zuǒ)你的。”季札的大哥推辞不受,季札说要回到乡下种田,才迫使大哥接受了王位。后来,季札的二哥、三哥也相继当上了吴王,都想把王位让给他,季札仍是坚决不肯接受。因此,季札深受吴国人民爱戴,其他诸侯国的人也愿意和他交朋友。? 一次,季札奉命出使列国。途经徐国时,受到徐国的国君——徐君的热情款待,他们俩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但没过多久,季札就发现徐君的眼光不时地投向自己随身佩带的宝剑,便微笑着解下剑放在桌上,好让徐君看个仔细。这可是一把非同寻常的宝剑,剑鞘(qiào)用金玉镶嵌(xiāng  qiàn)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徐君抽出剑来,只见寒光闪闪,照得人睁不开眼睛,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剑,真是一把好剑啊!”? 季札见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有心将它送给徐君作个纪念。可这把剑是季札作为国家使节的一件信物,出使列国必须带着它。如今,自己出使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可以送人呢?季札觉得非常矛盾。徐君心里也明白季札的难处,尽管他非常喜爱这把宝剑,也不愿开口让季札为难。? 几天以后,季札要离开徐国了。临分手时,徐君依依不舍,解下母亲传给自己的玉佩(pèi)送给季札留作纪念。季札望望手里的玉佩,又望望暗含泪光的徐君,心里暗暗发誓:徐君,等我完成使命回来,我一定将宝剑赠与你,以谢知遇之情。? 数月之后,季札使命完成,就直奔徐国而去。还没到徐国,就有人报告:“徐君不久前得重病去世了!”? 此话像晴天霹雳砸在季札头上,季札脑中一片空白,过了好久,他才清醒过来。季札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郊外徐君的陵墓前。他泪流满面凝视着青草覆盖的坟墓,喃喃(nán)低语道:“徐君,我迟来一步,上次的相聚竟然成了我们的永别!”说着,季札缓缓地解下宝剑,将它挂在墓前一棵高大的松树上,并嘱咐守墓的徐国官员好好守护徐君的陵墓。 在回国途中,随从满脸疑惑地问道:“公子,徐君已经死了,您还把剑挂在那儿,有什么用呢?”? 季札整了整衣冠,郑重其事地回答道:“我在心里早已许下了诺(nuò)言,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君。现在徐君虽然已不在人世,但是我还是应该信守诺言。否则,我能算个诚信的人吗?”    季札挂剑的事传开之后,人们对季札的品德更加仰慕。季札的美名也传得更远。?? 《史记·吴太伯世家》 本篇成语解释:? 1.【一见如故】:yī  jiàn  rú  gù  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2.【依依不舍】:yī  yī  bù  shě  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开。形容有了感情,不忍离别。? 3.【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 郑重:严肃认真。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正文 4.  吃瓜时候? 齐襄(xiāng)公,春秋初期齐国国君,齐庄公孙。因昏庸无道于公元前686年被部将所杀,在位十二年。?? 春秋时期,齐襄公是个昏君。他当政以后怕别国来打他,就任命大夫连称为大将,管至父为副将,带兵去守边境。两位将军一听就傻眼了,因为他们听人讲,边境很苦,方圆十里都没有居民,尤其是吃水特别困难。他们交换了眼神,便推说身体欠佳,奏请齐襄公,派其他将军去守。齐襄公一听,回头把眼睛一瞪,鼻子里发出 “嗯……”的声音。两位将军禁不住打了个寒颤(zhàn),便不再言语了。 到了出征的时候了,两位将军去向齐襄公辞行,央告齐襄公说:“大王,这可是个苦差事啊,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期限呢?”? 这时,齐襄公正在吃甜瓜,一口一口地光顾着咬,也不搭理他们。? 两位将军又恳求道:“倒不是我们吃不了苦,只是士兵们也有家室呀,如果太久的话,恐怕会造反呐!” 齐襄公吃瓜的嘴巴停了下来,过了好一会儿,又拿起一个甜瓜,在手里掂(diān)了掂,瞟(piǎo)了一眼跪在地上的两位将军,漫不经心地说:“那这样吧,到明年吃甜瓜的时候,我叫人去换防!” 两位将军这才放心,给齐襄公磕(kē)了几个头表示感谢,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起身率领士兵守边境去了。? 一年终于过去了,连称和管至父两位将军早就在边境待得不耐烦了。有一天,有个士兵报告说邻国的甜瓜已经上市了,还带了几个甜瓜给两位将军看。两位将军不禁心花怒放: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总算可以回家了。于是急忙派人去都城打听换防的消息。? 过了两天,那人回来了,说:“大王带着妃嫔(pín)游山玩水去了,说是一个月都没回宫了。” 连称听了大怒,气呼呼地说:“我早知道他是个说话不算话的家伙,言而无信,我们干脆打回去,把他杀了吧!” 管至父一把拦住他,说:“别这样,也许他忘了,我们先去催一催他。”? 他们派了一个小兵带了些甜瓜送给齐襄公,顺便问问齐襄公什么时候派人和他们换防。 可巧齐襄公回宫了,瞧见边境派人送甜瓜来,这不是明摆着骂他吗?他顺手抄起一个甜瓜,朝送瓜的士兵头上砸去。“啪”地一下,小兵脸上被砸得全是瓜瓤(ráng)、瓜籽,瓜汁从脑门上直流到嘴唇上,那小兵舔也不是,不舔也不是。 齐襄公骂道:“我叫你们怎么着就怎么着!回去跟他们讲,明年吃瓜的时候再说,急什么!”那小兵回去如实一讲,连称和管至父肺都气炸了,士兵们盼了一年,现在希望落了空,也都很气愤,纷纷要求两位将军为他们做主。? 隔了不久,齐襄公又到郊外游玩打猎,不小心摔伤了腿,于是就在别墅里过夜。夜里三更时分,齐襄公因为伤脚疼痛,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一个大臣闯了进来,喊道:“大王,不好了,连称和管至父叛变,派兵杀进来啦!”? 齐襄公吓得魂都掉了,哆哆嗦嗦拖着伤腿钻到床底下。? 连称赶到齐襄公宫里睡觉的地方,一刀下去,发现不对,便四处寻找。找了半天,看见角落里一条腿露在外边,拖出来一看,正是齐襄公。? 连称骂道:“你这个昏君,你这个不仁不义、无情无信的家伙,我今天杀了你,为国除害!”说完,手起刀落,把齐襄公给杀了。 齐襄公因为不信守承诺,落得个被臣子杀死的下场,可见,信是多么重要。 《史记·齐世家》?? 本篇成语解释:? 1.【心花怒放】:xīn  huā  nù fàng  形容高兴极了。? 2.【游山玩水】:yóu  shān  wán  shuǐ  指游览、观赏自然风景。? 3.【言而无信】:yán  ér  wú  xìn  说出话来不算数。? 4.【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  指来回翻动身体。也形容多次重复。 正文 5.  信史永存 伯、仲、叔、季,春秋时齐国史官,无名氏,借排行冠名。因直书历史,而被后人称誉为有“良史”之风范。?? 公元前548年,齐国的齐庄公是个骄奢淫逸的家伙,整天游山玩水、花天酒地,甚至私下抢夺了齐国相国崔杼(zhù)的妻子。一时,全国上下对这件事情都非常气愤。 崔杼心里更是窝火,只有一个念头:杀死齐庄公!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条妙计。他派人到外边去散布谣言说相国崔杼病了,自己则躺在床上装病,他知道齐庄公一定会来看自己的。果然,齐庄公带了几个卫兵来相国府进行礼节性的探望。崔杼早已设下埋伏,按照计划杀掉了齐庄公,解了心头之恨。? 之后,崔杼立齐庄公的弟弟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但朝廷大权都掌握在崔杼手里。仇报了,大权在握,应该说没有什么事情可担忧了,但崔杼总觉得心里疙(gē)疙瘩(dā)瘩的。因为按照当时的观念,臣子是无论如何不能杀君主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史官记录下来,崔杼就会遭后人责骂了。崔杼可不愿意被后人骂得狗血喷头。? 于是,他就召来了齐国负责记载历史的史官伯。一见面,他就笑着对伯说:“我知道你是个正直的史官,你看齐庄公虽然贵为国君,却抢夺臣子的妻子,整天花天酒地、荒淫无道,我只是根据大家的意愿杀了他,这不是我的错呀!这完全是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作自受,你看史书上这样写好不好:先君是害病死的。”? 伯想都没想,说道:“庄公确实是罪有应得,但您亲手杀了庄公,这也是历史事实,我怎么能因为庄公昏庸无道而不顾历史事实呢?”? 崔杼以为对伯说几句好话,伯就会顺从的。没想到伯一个小小的史官竟敢违背他崔杼的意愿,顶撞他,还讲这么多大道理。于是,他马上变了一副面孔,冷冷地问伯:“你打算怎么写?” 伯不慌不忙地说:“我写好你就知道了。”? 等伯写完,崔杼一把夺过竹简(jiǎn)一看,肺都气炸了,竹简上竟然写着这么几个字:夏五月,崔杼弑(shì)(就是杀的意思)君。? 他把竹简向地上一掷,眼里闪着凶光,说:“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照我的意思重新写,我不仅不会追究你的过错,而且还让你做大官;另一条路,不说你也明白的!”? 伯毫不畏惧:“按照事实写历史,是我们做史官的本分职责,你要杀就杀,让我重写是不可能的!” 这样,伯就被崔杼杀了。根据当时的习惯,史官的职位是可以继承的,兄死了,弟就可以继承。伯的弟弟仲听说哥哥死了,就抱着竹简前来接替哥哥的职位。等仲写完这段记录,崔杼一看,还是那几句话。崔杼又惊又气:“天下竟然有这样不怕死的人,你难道不知道你哥哥被杀了吗?”? 仲昂着头说:“史官只怕写的历史不真实,不怕杀头。”于是,仲也被杀了。? 仲的弟弟叔又来了,他仍和他两个哥哥一样,照实书写,又被杀了。? 季是四兄弟中最后一个,他还是照样写道:“夏五月,崔杼弑君。” 写完后对崔杼说:“你越杀人,就越证明你的残暴。就是我不写,天下人也会写的。你可以杀史官,却改变不了事实。”说完伸长了脖子等死。? 崔杼连杀三人,早就有点儿后怕了,叹了口气说:“我是为了保全社稷(jì),没办法才担了这份罪名,后人会理解的。”说完,让季回去了。? 季抱着写好的竹简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抱着竹简急急忙忙赶路的南史氏,也就是季的妻子。南史氏说:“我以为你也会被杀掉,所以准备上相国府接替你呢!”? 季把写好的竹简给她看,南史氏才放了心,两个人一同回家去了。?? 《史记·齐世家》?? 本篇成语解释:? 1.【骄奢淫逸】:jiāo  shē  yín  yì 骄横奢侈,荒淫无度。? 2.【自作自受】:zì  zuò zì  shòu  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担不好的后果。形容咎由自取。 3.【罪有应得】:zuì  yǒu  yīng dé  由于犯罪、干坏事而得到应有的惩罚。 正文 6. 军令如山? 孙武,字长卿(qīng),春秋末年齐国乐安(山东惠民县)人,被后人称为孙子(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著有《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 春秋末年,东周王室逐渐衰微下去,各诸侯国开始逐鹿中原,争王称霸,地处东南的吴王阖(hé)庐(也写作“闾”读音:lǘ)也有当霸王的想法,但身边没有杰出的人才,为此,他整天犯愁。 有一天,阖庐得到了一本叫《孙子兵法》的书,是讲如何行军打仗的。他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看完后,马上传令:“叫孙武进宫。他正是我要找的人呐!” 吴王大概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使吴国得到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一见面,吴王就对孙武说:“先生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了。我是一个喜好用兵的人……” 不料孙武打断他的话,严肃地说:“大王,我的兵法固然是讲如何行军打仗,但目的不在此。如果大王只是喜欢用兵,那我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吴王一听,心想:嗬,这个人还挺倔(juè)的呀!他忙解释说,自己从未见过这样高明的兵法,问孙武能否小规模地演示一番。孙武回答得很干脆,无论男女,均可列阵操练。为了试试这个异乡人的才能,吴王决定让孙武指挥宫女演练。?? 当天下午,在吴国都城的一处园林中,战鼓高悬,军旗飘扬,与这肃穆(mù)的气氛显得很不协调的是,列阵待令的并不是骁(xiāo)勇的壮勇之士,而是一百八十名娇弱的宫女。 吴王阖庐站在高高的望云台上,他想仔细考察一下孙武的实际指挥能力。? 只见孙武让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手执画戟,让吴王的两个宠姬(jī)分任队长,然后,对宫女颁布口令规则:“向前,就是向正前方前进;向左,则看左手;向右,则看右手;向后,则向背的方向后退。明白了没有?” 宫女们答道:“明白了!” 孙武又告诫(jiè)她们要严守军纪,听从指挥。一切交待完毕,孙武传令击鼓,自己手持令旗大声发布命令:“右!”宫女们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她们根本没把这个异乡人放在眼里。让女子演兵已够新鲜的了,现在鼓声大作,令旗翻飞,更使她们觉得可笑。站在望云台上的吴王也觉得滑稽(jī),禁不住笑了。? 孙武没有动怒,脸色很沉着,他等宫女们笑完了,平静地说:“刚才约束不明,申令不熟,是我的错。我再讲一下口令。” 于是,孙武又将口令重申了一遍。可第二次下令击鼓前进的时候,宫女们还是乱成一团,笑个不停,特别是吴王的那两个宠姬,笑得前仰后合,还不时地向望云台上的吴王招手。? 孙武这次可就不客气了,马上叫武士将吴王的两个宠姬推出去斩首。? 吴王这下可着了慌,马上派人对孙武说:“这二姬是吴王最宠爱的,没了她们,吴王会食不甘味的,吴王已知道孙先生的本领了,还是饶了她们这一回吧。” 孙武答道:“我已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王的有些命令可以不听。”说完,下令将二姬斩首了。 这下,这些宫女们守规矩了,一是一、二是二,再也不敢胡闹嬉笑了。过了一个时辰,宫女们竟然奇迹般成为一支步调一致、军纪严明的队伍了。? 吴王心里虽然有点儿不舒服,但也挺高兴的,毕竟得到了一位可以为他指挥军队的杰出将军了。在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吴王连续打败楚国、齐国、晋国,成为春秋末年的“五霸”之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本篇成语解释:? 1.【逐鹿中原】:zhú  lù  zhōng  yuán  逐鹿:比喻争夺政权;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泛指中国。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2.【前仰后合】:qián  yǎng  hòu  hé  仰:面朝天;合:曲身俯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的样子。? 3.【食不甘味】:shí  bù  gān  wèi  甘味:味道美好。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都不知道味道。 正文 7.  退避三舍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春秋时期晋国君。献公之子,名重耳。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在位期间,整顿内政,增强军队,国力强盛。在城濮(pú)之战,大胜楚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战乱,在国外流浪了十九年,到六十多岁的时候,才回国当上国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有一年,南方的楚国发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马上率军去救宋国。经过几天的战斗,攻下了楚的属国卫和曹。? 晋文公亲自率领军队出征的消息传到了楚国,当时执政的楚成王一听,心里暗暗着急:“不好,我军恐怕要吃亏!” 楚成王马上派使臣到楚军,对楚国的大将成得臣传达他的命令,说晋文公经过十九年的流浪生涯(yá),吃过许多苦,而且手下有忠诚的谋士和将军,士气高涨,跟晋军打仗恐怕占不了什么便宜,还是趁早收兵吧。? 成得臣是个很骄横的人,对楚成王的告诫,很不服气,对楚成王的使臣说:“你去禀(bǐng)告大王,如果我成得臣不能打败晋军,我就提着脑袋去见大王!”? 楚成王听使臣回来这么一说,很不高兴。但成得臣以前确实立过很多战功,现在又带兵在外,对他没有办法,只好听天由命了。? 楚晋两国兵马就这样摆开了交战的阵势。? 晋文公站在一辆大的战车上,身后是晋国的各种部队,有骑兵、有战车、有步兵,手里举着鲜艳的战旗。中间都绣有一个大大的“晋”字,军容整齐,步调一致。望着不远处楚国的军队,晋文公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许久,他对传令官说到:“传我的命令,部队后退三舍(大概等于现在的45千米)!”? “后退三舍?”晋军从大将到士兵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们晋军进攻势如破竹,现在士兵的致胜信念又那么强烈,为什么要后退呢?? 晋文公见军队没有遵从命令,显得很激动,大声说:“我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决不能失信于人!”说完,就回到大营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初重耳避难的时候,一路上有些国君对他很不友好,当他来楚国时,楚成王隆重地接待他,重耳很受感动。在宴席上,楚成王对重耳半真半假地说:“公子贤能,一定能回国当上国君,假如将来有一天,我们两国打起仗来,你怎么办呀?” 重耳很认真地说:“我当然是希望两国永远友好下去。万一发生战事,我一定让我的军队退避三舍,报答你对我的盛情款待。” 晋文公的得力助手狐偃(yǎn)把这段故事讲给将士们听后,又接着说:“我们退兵三舍,目的是要楚国也退兵,这样两国就容易讲和了。要是我们退兵了,而他们还要追上来,这就是他们没理了。到那时我们就不客气了。” 大家听了,都暗暗赞叹:我们的大王真是个讲信义的人。于是,晋国大军退后了三舍,退到城濮(pú)这个地方,才停了下来。? 见晋国兵往后退去,成得臣哈哈大笑:“胆小鬼,还没交手就吓破胆了,给我追!” 于是楚国军队一阵猛追。晋军见楚军非但不退兵,反而逼了上来,只好迎战。一开战,楚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成得臣带着几个残兵败将,杀出重围,还没喘(chuǎn)过气来,又被晋国军队团团围住了。? 成得臣眼看难逃一死,忽然见一匹快马赶到,马上的人大叫道:“大王有令,千万别杀楚将,放他回去,报答楚王情义!” 晋国军队连忙让出一条通道,成得臣才得以逃回楚国。他回到楚国后,觉得无脸见天下人,便自杀了。??   《史记·晋世家》? 本篇成语解释:? 1.【听天由命】:tīng   tiān  yóu mìng  天:天意。命:命运。听凭命运摆布,不做主观努力。? 2.【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形势就像劈竹子,头几节劈开以后,下面各节就顺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3.【落花流水】:luò  huā  liú shuǐ 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原来形容残春的景象,现在比喻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