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子 引子 那里有连绵不断的原始森林,层峦叠翠; 那里有沟壑纵横的褐色大山,形态万千。 那里有欢快奔腾的江河溪流,清澈透亮; 那里有依山傍水的苗家侗寨,自成桃园。 那里有纯朴自然的妙龄少女,娇媚动人; 那里有勇猛健壮的帅真少年,暴烈如狮。 那里有世代传唱的笙声笛歌,酣畅悠扬; 那里有到处飘飞的生活理想,鱼肥稻香。 那里有吹吹打打的送入洞房,喜结良缘; 那里有婉转清脆的情歌对唱,缘由情定。 那里有醉生梦死的花花世界,光怪陆离; 那里有食不果腹的披麻穷人,啼饥号寒。 那里有拥枪自立的阔户大老,占山为王; 那里有结竿而起的绿林好汉,啸聚山林。 那里有彪炳史册的千古文明,传承不绝; 那里有官匪共生的畸形社会,各主沉浮。 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绿啊,见证了人世间的所有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那里是天堂,也是地狱,它浸润了沅江飞流直下八百里洞庭的灵气,承接了延绵千里云贵高原的威武雄壮,它有了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湘西。 翻开中华民国在大陆那段封尘的历史,揭开那层已褪色的生活面纱,显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波澜壮阔的绚丽生活。依然有无数的英雄豪杰,虎虎有生地向我们走来。 在湘西这块充满了野性的土地上,黄俊岱便是那无数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绿林好汉中的一个。他像一棵紫色的山杜鹃,成长在山崖间,开放在风雨中,飘零在历史的画卷里,美丽、悲凉、凄婉。 中华民国时代,在湘西数以万计的绿林好汉中,被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先生亲自下令围剿的,只有他,那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湘、黔、桂边境地区打家劫舍斗官府的,湘西著名土匪黄俊岱了。 提起他,一位年轻英俊的中华民国警官,便骑着那匹高大威武的枣红马,向我们奔走而来。 一、 靖县城告急 公元1936年的7月,又一个残暴的季节来临了。 湘西及云贵高原东部天高云淡,火辣辣的太阳,总是早早地挂在了靖县城头,显示出了她那过分的明媚和灿烂。烤得整座县城在丝丝地冒烟。人们躲在屋檐下、树阴里,担惊受怕地纳凉。整座县城被慢慢地烤着了,在不知不觉地燃烧。 远处和屋边的树上,不知疲倦的夏蝉,在不停歇的鸣唱,传递着一份烦躁和不安。市民们丝毫也没有办法,心中企盼着,这份并不舒适的宁静和安详不要被打破。是啊,自从有了中华民国以来,靖县城便落入了一个多事的战乱年代。 1921年11月,黔军招安部队胡泽源部来犯,攻陷县城,杀死县知事,驻靖国军从连长以下几乎全部战死,全城被抢劫一空。 1925年4—7月,靖县大旱,滇军过境,将靖县仓储粮食吃运一空,全城饿死人数几近一半。11月川军过境,12日下午在城内纵火,火势延烧至大南门城外盐店码头100余户,民财被掳掠一空。 1926年7—12月,滇黔联军唐继尧部在靖县城驻扎半年,在城乡奸淫掳掠,所到之处无一人能幸免。 1927年靖县闹农会,全城动荡。 1929年广西土匪余成刚率部八百突袭靖县,被抢财物和所掳妇女达40余船,全城再次被洗劫一空。 1934年至1935年,为了围追堵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国民党政府在靖县陈兵10万,给靖县人民再次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然而市民企盼的这份宁静并没有保持几天,一场新的灾难再次降临了。1936年7月28日清晨,城外突然响起了炒豆子般密集的枪声,不知是什么队伍又来攻城了。 原来,靖县本地一个名叫李国荣的土匪头子,跑到贵州加入了黔军王天培部,得了一个营长之职,这次正是他联合了黔东南的土匪头子王泽龙,率土匪及其所部400余人,攻打靖县城来了。 枪声一响,城外是黑压压的呜哩哇啦狂吼乱叫的匪兵,城内是惊慌失措的市民,形势突然变得异常紧张起来。逃命要紧,市民们纷纷从浮桥向江东那边涌去,城内一片混乱。前不久广西土匪攻入城中,绑吊富户和妇女,掳掠财物,造成十室九空,惨不忍睹。这次黔匪来攻,又一场浩劫摆在了眼前。 县长周翰宗临危不惧,马上组织城内军民进行英勇抗击。此时恰值暑期,县政府正集中了全县的乡长、保长、校长、教员200多人在县城学习,进行军训。战事说来就来,周县长把这些人派了上去,很快稳住了人心。但是城内只有常备队、监护队各一班人,枪支不足50支,势力单薄,不可能长期抵抗得住400土匪的猛烈火力。 周县长当即召开了靖县军政干部紧急会议。他表示,自己誓与县城共存亡,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在这次紧急会上政府决定,一方面依靠城墙严防死守,把住城门,顽强抵抗;一方面打电话到会同求援,并火速派人到驻扎在离县城20公里的西区坳上,传令本县保安团的储康民部来援。 会同县政府保安团接到靖县城被黔匪王泽龙、本地惯匪李国荣围攻,请求火速增援的电话后,马上派一张姓连长带领100多名保安团子弟快速增援,从50公里外的会同城奔向了靖县城。而接到了增援县城命令的靖县保安团副团长储康民,率所部一个排30余人枪,也迅速向靖县城靠扰过来。 一、 巨匪李国荣被生擒 城内军民,在周县长的带领下顽强抵抗。城内全部壮丁被组织起来投入了战斗,按所编号码坚守各自的城垛。有梭镖、马刀的用梭镖马刀杀敌,没有武器的则搬运石头打击敌人。 所有的枪支用于防守城门,在城内戒严,严防奸细混入。周县长取出政府库存的20余杆枪支,发给干训班学员,用以加强北门、后山溪的防御。周县长和警察局长易南周,日夜在全城巡逻督战,严惩制造恐慌者。 攻城匪兵虽从西门、北门一带发起猛攻,并派人在后山溪低矮处爬越城墙。因为城中军民早有准备,同仇敌忾,多次打退了敌军的进攻。终于在次日黄昏等来了增援部队,形成了内外夹击敌军之势。 王泽龙见攻城不下,又被增援部队从背后攻击,死伤了一些弟兄,深知形势对自己已十分不利,攻取靖县城已毫无胜算,于是连忙下令撤退。黔军趁夜色从西门、北门两处向贵州方向逃去。 储康民部与攻打西门的李国荣匪部,在打油街发生了遭遇战。李匪抵不过储康民部的机枪猛扫,只好带队向二凉亭方向逃窜。储康民率部穷追不舍,追击到尧管地段,肥胖如猪的李国荣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实在无力再提腿,他的卫兵见追兵已到身后做了鸟兽散,丢下他只顾自己逃命去了。 李国荣爬在那个山口的土坎上直喘气,他多么想钻进近在咫尺的山林中去呀,可是两只脚像注了铅一样,怎么也抬不起来,眼睁睁地看着追兵猛扑过来。他怕被追兵射杀,只得把手枪丢在路边,爬在地上不再动弹。储康民的追兵赶来,毫不费劲把装死的李国荣生擒了。 这次黔匪来犯,尽管攻城很猛,但周县长临危不惧,组织全城同仇敌忾,终于大获全胜。土匪仅在马场口烧毁了几栋民房,城内安然无恙,不仅避免了一场大劫难,还活捉了大土匪李国荣,全城为之欢庆。 李国荣,靖县人,住靖县城西门外打油街。虽然年纪轻轻,却是湘、黔边境地区有名的惯匪之一。他在靖县城外的五龙潭、老鸦溪、鱼滩、茶树坳一带设关设卡,关羊打劫,奸淫妇女,在县政府的眼皮底下无恶不作,实实在在是靖县一害。他进入贵州后,又在黎平、靖县、通道、天柱一线为害两省边境,成了湘黔两省边民的祸害。 善恶有报,他这次在靖县被生擒,让全城人民欢欣鼓舞。 深得靖县人民称颂的周翰宗因保城有功,治境有方,受到了湖南省政府的褒奖,很快荣升至邵阳市为官。来接任靖县县长一职的是澧陵人王英兆。 王英兆是一个心怀大志的青年,他希望在自己的任上,为靖县做一点事情。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地方治安整顿,决定在中秋节前把惯匪李国荣杀掉,借此来镇一镇匪风日炽的抢匪们的嚣张气焰。 一、 县府公布将处死恶匪 中华民国虽然名义上江山一统,天下尽归国民党政府统治,但国内政治、军事派别林立,祸患未断。不仅各地匪患不断,他们占山为王,拥枪自立,危害一方。而且外国列强依然对华虎视眈眈,视我中华民族为其砧板上可以任意宰割的肥肉。 最令国民政府头痛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割据势力久剿不绝,反而在全国形成了几个较大的根据地拥枪自立,推行马克思、列宁提倡的暴力革命,领导穷人闹翻身。国民政府一直被弄得焦头烂额、首尾难顾。 仅靖县小小的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上,自中华民国成立以来,匪患就从来没有剿清过。中华民国要海宴河清,那只不过是一种理想而已。民国年代的靖县南有杨老满、杨再发、吴国汉,北有张庭耀、黄连成、李德胜,西有李明科、胡溶江、粟金山,东有唐道源、甄麻子等十余支绿林队伍作乱。民国政府虽力加围剿,但收效甚微。 县政府鉴于自身的能力,实在无力将这些聚则为匪,散则为民的做乱分子铲除,因此,民国时代的中国湘西南等地区,出现了官匪长期共存的腐败政治局面。 靖县位于湘黔桂三省边境要冲,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不断地被黔、桂大股势力骚扰、占领。不论是官兵还是土匪,他们烧杀抢掠、打家劫舍、关卡吊羊、奸淫掳掠妇女,闹得民不聊生,人心慌慌。因此,王英兆一上任就要处决李国荣,理所当然成了靖县城内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农历八月十四日上午,县政府门口张贴出了县府决定处决匪首李国荣的布告。 这条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在城内曼延。不少市民来到了陡街坡的县政府门口,站在布告前,听一听人们对告示的议论,看一看县政府关于枪毙李国荣的布告上,那火红的大印,以证实其消息是否真实可靠。人们像通了电一样,奔走相告,释放着心中长期压抑的怨气和不安。 这是一个特别晴好的日子,天空真蓝,蓝得像大海一样,就像一块无边的蓝色绸缎飘飞在天上。太阳也十分的温和,照得人们心中格外的痛快。上午10时左右,高大肥胖的李国荣终于被五花大绑,从靖县政府背后的监狱里拉了出来,由荷枪实弹的保安团丁,和全副武装的民国警察押往了教场口刑场。 位于友谊村的靖县教场,可以陈兵10万,是当时湖南省境内最大的练兵场之一。当年蔡锷、程潜起兵反袁,即屯兵于此。 从陡街坡县政府门口出来,出南门过卫门口、河街,经土桥街,到处是人群如蚁。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都出来围着看热闹,不少人还跟着押解队伍赶往了教场。伤天害理的、短命的、终于不得好死的李国荣等叫骂声不绝于耳。人们谩骂、起哄、嘲笑着死猪一般的李国荣,有的还为泄私愤,向他抛掷杂物。 教场内戒备森严,杀气腾腾,只等李国荣押到,县长王英兆一声令下,惯匪李国荣就将得到应有惩处,从此在靖县人的眼前消失,到他应该去的地方去报到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李国荣那曾想到自己的忌日会如此快地到来?他意识到自己死定了。可是,让所有人做梦也料想不到的意外,却发生了! 一、 李母拦路求救儿 李国荣被押解刑场的同时,从贵州省天柱县过湖南省靖县的官道上,迎着朝阳,飞奔来了一匹枣红马。马背上驮着一名年轻英武的民国警官,他一身戎装,飒爽英姿,表情自然安详。他就是在贵州省天柱县花桥警察所当所长的靖县人黄俊岱警官。他今天是专程从贵州赶回湖南老家来过中秋节的。 策马来到靖县城外,黄俊岱扼住了缰绳,放马信步从二凉亭向打油街方向慢步走来。眼前是他熟悉的景色,左边是流青溢翠的江南名山——南国第一峰飞山,它像一位风华正茂的妙龄少女,在蓝天苍穹下舒展着丰润饱满的身姿。前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黄金般的稻穗在泛着波浪。右边就是江南名镇渠阳镇,一栋一栋相连成片的瓦屋,因势而建,从南门层层叠叠,直达北门坡顶。 回到了自己深深眷恋的家乡,黄俊岱的心胸也和开阔的视野一样舒展开来。 就在黄俊岱骑马进入靖县城时,李国荣已被绑赴了刑场。 李国荣的家就住在打油街东头的院子里。他有兄弟两人,父母是农商兼营的小生产者。当李国荣兄弟刚刚成人时,父亲不幸被进城抢劫的土匪杀死了。李国荣的哥哥李国成早年读书,进了官场,在怀化县政府谋到了主任秘书一职,早已到怀化上任去了。 弟弟李国荣从小好逸恶劳,没有什么出息,又不善经商,只得留在家中耕种了父亲留下来的那几亩水田。他平时常和几个志趣相投的青年人吃喝嫖赌,偷鸡摸狗。因嫌田难耕种,把那几亩水田租了出去,专门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 李国荣生得身材魁梧,一米七几的个子,足有200多斤,加上性情粗暴、心狠手辣,鬼点子不少,于是在他那个抢劫团伙中当上了大哥,成了靖县地方上的一名惯匪。 他在靖县犯下了众多罪恶,被县府围剿后又跑到贵州当了兵。可他匪性难改,仍在湘、黔边界做着杀人越货、奸淫妇女的勾当。虽然已年过30岁,仍未娶妻生子,丢下了年逾50岁的母亲独自一人在家中。也是上天报应,因他恶贯满盈,中秋节前的这一天,即将成为他的忌日了。 虽然儿子做尽了坏事,可儿子永远是娘的心头肉。不管是好儿子还是坏儿子,儿子的性命都牵连着母亲的心。李母得到了小儿子将被县政府判处死刑的消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她跑到县政府门口,见到了张贴在县府门口高墙上的布告,问明确实就是要杀她儿子的告示,当场吓得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县政府怕她碰死,派两个保丁把她搀扶回了家中。当儿子确确切切被押赴了刑场后,她只得坐在自家门口放声大哭。 这时,突然听得门外官道上传来了马蹄踏石的响声,她看见是一名骑马的警官从南边走来,慌忙扑上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是不是救命稻草,先抓住再说,跪下去便高喊救命。 青天大老爷呀,你要救我母子一命啊! 一、 黄俊岱被拦在官道上 这骑马的不是别人,正是从贵州回来过中秋节的黄俊岱。他的心情和这晴好的天气一样开朗,想不到前面猛地扑出一妇人,突然跪在地上拦住了他的去路。那妇人直喊,青天大老爷呀,救命啦! 拥有一身侠肝胆肠的黄俊岱不知何故,见状吃了一惊。急忙跳下马来,上前来搀扶起跪在地上的妇人,慌忙问道,大嫂,你起来。你有什么苦难,跟我说就是了,看看我能不能帮你。 李母仍不肯起身,跪在地上说道,这位官爷啊,你要救我儿子一命啦。我儿罪不该死啊。他连个老婆都还没有娶,今天已被县政府拉到教场口杀头去了。 黄俊岱听到原来是靖县政府要杀人,自己就是想管也管不了,但为了不让她失望,只得继续问道,你起来,不用跪着。你告诉我,你儿子叫做什么名字,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被杀头? 李母仍然带着哭腔说,我儿子名叫李国荣,十多天前和王泽龙一起来抢靖县城,被储康民捉住了,今天就要被杀头了。 黄俊岱一听,真不知如何回答她才好。自己是认识李国荣兄弟二人的,他们的年纪差不多,大也大他不过几岁,在县中读书时李国成只比他高一年级。他知道李国荣的为人,这些年他杀人越货,干了无数的坏事,被判死刑是罪有应得。 今天县政府杀他,是他活该,黄俊岱不想去搅这个局。何况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外地警官,不可能从戒备森严的县保安团、警察局手中救得了一个死刑犯。他想了想,只得对李母无奈地说,大嫂哇,不是我不想救你的儿子,实在是我人微言轻救不了啊。我一个外地的小警察,在靖县无名无势,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起来吧,你看看是不是还能想想其他别的办法。 说完他准备跨上马背赶自己的路。 李母此时还有什么办法呢?见自己拦下的一个官场中人,就要离她而去,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大声喊道,青天大老爷啊,你不救他,就来不及了。人已被他们押到教场去了。 她上前一步,死死拽住了黄俊岱的马绳,又扑咚一声跪了下去,磕起了响头。 李母为了救儿子什么也不顾了。黄俊岱待人原本就十分热忱,他看不得这种让人难过难受的悲惨场面。他已不好意思强行离去,知道自己成了被她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他连一句埋怨的话也说不出口。面对爱子心切的母亲,他能不为之所动吗,只是无奈呀。他叹了一口气真诚地说,我救不了你儿子啊! 李母边磕头边哭诉着,大人啦,我只有求你了,你不救他,我儿子的性命就保不住了,你一定要为我尽一回心啊! 她不肯起来,任黄俊岱怎么解释,她就是不肯起来,也不肯松掉黄俊岱的马绳。李母的头都磕破了,鲜红的血液从她的额角上顺着她的脸流了下来,流得眼眶上、鼻子边、嘴角到处都是。鲜血顺着她的下巴滴到了衣服上,她面前的地上。她此时什么办法也没有了,只知道磕头。 她仍在不停地、使劲地磕着响头。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一份怎样的母爱啊! 黄俊岱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动人心魄的真情,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不顾自己性命的求助架式。他被她那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 一、 冲法场救出顽匪 他简直震惊了,自己也是血性男儿,怎么能不被她感动呢?他再次跳下马来,拉起李母,制止了她那不要命的磕头行为。大嫂,你起来吧,我帮你去看看! 黄俊岱知道,自己真的成了李母挽救儿子性命的那根稻草,那怕是去一趟教场口看看情况,也算是帮她了结了那个救子的心愿。他的热血从脚向头上涌来,心中像大海起了波涛,热血沸腾。他在心中想,今天就是冒死,我也要去闯一闯教场口了。 他果断上马,调转马头,大声对李母说,大嫂,你起来,我这就去教场口,就是拼了性命,也要为你去想想办法! 已站起身子的李母听他这样一说,惊得大叫道,老天开眼了,我儿子有救了。 她这才松了马绳。黄俊岱并没有骗她,真的掉转马头,为她策马冲向了教场方向。 位于县城南门外渠江边的教场,是一个十分开阔的大操场,面对清悠的渠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州府、县府的练兵场,也是千百年来的官府杀人的刑场。 黄俊岱奔到教场门外,形势已万分危急,只见李国荣已被绑在江边跪下,一队枪兵端起了汉阳造三八大盖,只等王县长一声令下,他就会马上命丧教场,魂飞西天了。 急情迫在眉节,黄俊岱什么也不顾了,高喊,枪下留人,风驰电掣地冲进了法场。 他勒紧缰绳,身下的那匹枣红马一跃,恰好冲到监斩官座台前停了下来。监斩的县长兼保安团长王英兆,国民党靖县党部筹备委员焦正甫,县保安团副团长储康民以及在场的众乡绅、众多围观百姓,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怔惊了。 黄俊岱并没有急着下马,而是让自己高度紧张的心情平静了一下。他直视王英兆,再一次用并不洪亮但十分清晰的声音对他说,请王县长枪下留人。 王英兆见眼前马上是一名威武的警官,自己并不认识,便问道,来者何人? 黄俊岱见状,这才从马上跳下来,上前给王英兆行了一个标准的警礼,回答道,本人黄俊岱,靖县东冲湾人,现在贵州省天柱县警局当差。 储康民这时也看清了眼前这位胆敢冲击法场的人,正是自己的同乡,艮山口大树脚东冲湾的黄俊岱。他冷笑一声,厉声说,黄俊岱,你好大的胆子,一个小小的外地警察,也敢到靖县地面上撒野。你这是搅法场,真的不想要命了吗?就算不治你的罪,又岂能让你保得了李匪不死? 黄俊岱并无惧色,而是突然拨出手枪,飞步走近王英兆,大声说,王县长,我知道李国荣罪大恶极,但你今天不能杀他。我们中华民国既然有了刑法典,就要依照法律对他进行审判。现在这么说杀就杀了,恐怕不合法理,也不见得能服民众。我与李国荣非亲非故,只是不愿看到你们草菅人命。今天,还得请王县长下令,暂缓死刑执行,将李国荣押回重审吧。 王英兆和储康民看着黄俊岱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自己,为了杀一个土匪而让自己先丧命,那才真正不值,好汉不吃眼前亏。王英兆连忙点了点头说,好说好说,你千万别让枪支走了火。 黄俊岱却厉声说,下令吧,这样拖下去情况难免会生变啊。 一、 靖县声势显赫三大户 王英兆看了看储康民、焦正甫等人,他们个个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本来还不把黄俊岱放在眼里的储康民,这时也变了口气,对王县长说,背上草菅人命的骂名也不好,王县长,还是下令押回重审吧。 见储副团长耍了滑头,焦正甫也点头说,是的,是的,要依法重审。他头上已流下了豆大的汗珠。 黄俊岱见状,平和地说,我以自己的性命做担保,不怕他李国荣逃脱,你们就让他再活几天,把他押回重审吧。 王英兆已被近在咫尺的对着自己的枪口吓得发起抖来,他恨自己为什么这么怕死,使劲地要站稳,可手脚抖得更厉害起来。他只好带着哭腔下了令:暂缓死刑,押回重审! 储康民听见王英兆下了命令,于是大声对刑场的保安团丁说,押回去,押回去! 正准备行刑的兵丁们得到县长的命令,便骂骂咧咧地收了枪,押着李国荣从来的原路真的回监狱去了。 想不到,真正想不到,黄俊岱麻着胆子孤身一人闯法场,还真的从枪口下救了惯匪李国荣的一条狗命。而他自己的人生悲剧,由此增添了隆重的悲惨色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谁能说没有报应?如果他能早知自己将被李国荣害得家破人亡,他还会这样头脑发热、不顾一切后果地去营救这个恶魔么? 湘西靖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是云贵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崇山峻岭,犬牙交错,渠水从贵州境内劈山而来,在飞山脚下冲出了一个方圆百十平方公里的山间平地。 靖县城就坐落在飞山脚下的渠江西岸。它北靠鹤山,南扼侍郎山,异溪河从城中流过,在土桥街口汇入渠江。东有五老峰,西有飞山遥相对峙,气势雄伟,战略地位颇为显要,历代兵家都将其视为一块用兵宝地。 自1076年宋王朝熙宁年间在渠阳设立县城以来,这里一直是靖州的州治所在地。清乾隆二十年,靖州府以靖州地属苗疆,城垣有关紧要为由,州牧奉上檄,将州治地城墙修缮一新。 建成后的城墙高一丈至二丈五尺不等,城墙周长六公里,在东西南北各开一正门,另在东南角上开有一小南门,五门与外城相连。城墙上宽3米,人马可以通行。墙上建有城垛、城楼,以备防守急用。 民国二年,靖州改称靖县,所辖之会同、通道、绥宁三县分立。 从靖县城北去十里,便是靖县的粮仓飞山盆地艮山口部分。到了中华民国年代,这里涌现出了储、冯、黄三个十分显赫的大户人家。 储家有号称靖县四大天王之一的储康民,冯家有人称靖县八大金刚之一的冯开胜,黄家则出了一个威镇湘黔桂的湘西著名土匪黄俊岱。三家因为黄俊岱的缘故,形成了一种十分奇妙而又复杂的社会关系。 一、 储家大院名盖靖县 储家的顶子,黄家的谷子,冯家的票子。在当时是靖县境内人人知晓,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它说的就是储家的官多,黄家的田多,冯家的钱多。这恩怨纠结的三家各有渊源,花开花落,经历着时代的变迁。 储家世代为官,在靖县是名声显赫的大户人家。储康民的祖父从小习武,生得虎头熊背,力大无比。20岁不到就中了武举人。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造反时,曾国藩号召湖湘子弟从军,为巩固清政权而战。储爷投身湘军中,因他有强健的身体,高超的武艺,便做了曾国藩的随身警卫。他随曾国藩操练湘军,很快崭露头角,得到了升迁。 在江西,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他多次护驾有功,救了曾国藩的性命。那次曾国藩被击落水中差点丧命,就是他奋不顾身,把曾国藩拉上船的,此后得到了曾国藩的格外器重,因此官升参将。 战事结束后,曾国藩奏请清政府对储爷予以褒奖,清政府便赏给储爷庄园一座。朝庭出资在艮山口黎明村储家团,修造了一座占地数十亩的储家庄园,供储爷及其子孙享用。到了储康民手中,储家大院共建有房屋300余间,人丁百口,是远近闻名的旺族。 储府人才辈出。储康民本人早年进入长沙陆军讲武堂学习,1925年毕业回靖,受湖南省国民党部指派,与张梦华、王正恺三人在靖县筹建国民党靖县党部。 储康民是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在靖县积极组织农民运动,被推选为靖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在他和张梦华的带领推动下,1927年靖县农运搞得如火如荼。他们斗恶霸,开会议,搞游行,并成立特别法庭,处决了劣绅龙均治。 大革命失败后,储康民进了中央警官学校继续深造,局势平静后才返回靖县,成了靖县政界的头面人物。他先后担任过西区区长,保安团副团长,自卫总队总队附,县参议会议长。还被地方组织推举为五圣会首领,复兴楚汉宫大爷,成了名震一方的靖县四大天王之西天王,是民国时期靖县地面上,黑白两道都十分吃香的头面人物。 储康民生得相貌堂堂,中年后性情稳重,处世老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不再有青年时代的锐利狂燥。他纵情享乐,娶有妻妾七房,扬名立万,威风八面。 与此同时,储府还有储仙航在湖南省第十行政专员公署当军法官;储彬在十区专员公署当秘书科长;储吉堂在靖县国民党部当执行委员;储吉隆在靖县警察局当分队长。他们后来都成了靖县官场十分响亮的重量级人物。 储家在军队、教育部门工作的还有十余人,储家的顶子确实名副其实。 一、 黄四爷的悠闲生活 冯家也是靖县艮山口一带的名门望族。冯开胜经营着万亩良田,以及艮山口市场,日进斗银。他生性粗暴横蛮,声若洪钟,待人凶残。在艮山口乡里人不呼其名,而称其为雷公。 冯雷公在艮山口赫赫有名,势力渗进了县城。府上同时有冯文铨、冯文祥、冯文喜、冯开欢等人在国军及保安团中担任了团、营、连长职务,冯家在艮山口积累了万贯家财。 黄家人与储、冯两家在官场上比,就好比是乌鸦比凤凰、麻雀比孔雀,根本没法比。黄俊岱的祖父黄汉荣是个典型的土财主,只知置办田产,购买山林,却不知培养人才。虽养育成了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被他送入官场。啥窖窖出啥罐罐,12个孙子也没有谁成了大才。 然而在黄汉荣的手上却置办起了良田万亩,山林数十万亩的若大产业,在艮山口成了数一数二的大地主。从艮山口十里到太阳坪诸葛,从艮山口大树到江东马鞍的大片良田、山林都跟着他姓了黄。 然而好景不长,黄家发得快败得也快。黄俊岱的叔伯四人不善经营,三朋四友碗筷酒肉,生活腐化。更要命的是一屋人都成了吸食鸦片的大烟鬼,当然坐吃山空。 传到黄俊岱这一辈,只得分家自立,已经山大无柴,树高心冷,黄家只留下了一个空架子。黄俊岱从二伯父手中接管的家业就只有水田200亩,山林千余亩,而其他几个兄弟家产更是所剩无几,堕落成了贫穷人家。 黄俊岱有同胞兄弟六人,其排行老四,人称四爷。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清政府已经处于了摇摇欲坠之中。他的大家庭也已今不如昔,但他们仍然过着吃喝不愁的大户人家生活。 到了民国元年,已经年满六岁的黄俊岱,便过继到了没有生养儿子的二伯黄进礼家。在二伯家,他被送进了黄家私塾学习识字和武术,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展现。及初长成,伯父又送他进城读了高小及初中,接着还送他到洪江读了一年高中。 黄俊岱在外学习,广交朋友,养成了财大气粗、乐善好施、抱打不平、行侠仗义的豪放性格。他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爱国主义思想,立下了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返,埋骨岂须桑梓地,人间何处无青山的雄伟大志。为他以后行走湘黔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的中国正值强虏入寇,军阀混战,河山涂炭,国贼横行,天下混乱的动荡时期。全国掀起了救亡图存民族解放运动热潮。不论是在洪江,还是在靖县,国民党政府都在大力宣扬爱国忠君思想、三民主义思想,号召有志青年投身革命,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献身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奋勇战斗。 黄进礼怕儿子到前线当炮灰,把高中还没有毕业的黄俊岱留在了家中。18岁那年,父辈们给他在毛家团订了一门亲事,并很快让他完了婚,成了家。 在养父母的压力下,黄俊岱只好做了一个小地主,过起了三十亩好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世外桃园般的轻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