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可叹,燕云十六州 在正式介绍大宋王朝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燕云十六州”,所谓燕云十六州,说白了就是我们今天的十六个“地级市”,这十六个地级市大致上在今天的华北一带,就是北京、天津、河北北部等这些个地方,具体位置我不赘述。这块地皮的战略价值很高,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政治、经济、军事。 政治上,燕云十六州离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很近(中原就是今天河南一带),所以如果这块地段不收回来,这王朝就说不上是大一统,或者换句话说,你要后代说你是一个大一统的好皇帝,你必须要拿下这里。 所以周世宗柴荣终其一生都惦记着这事,不过天妒英才,在他死前这事还是没解决,这里柴荣我不多做介绍,我只说一句话:“他是五代十国后期最了不起的皇帝,但他还是没收回这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收回这里的难度。 中国古代是很看重“大一统”的,从皇帝自身来说,他本人需要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要有点建树,而统一是最符合广大中国人胃口的事情。同时从传统的观念来看,我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太久了,以至于我们即使没有能力去统一也必须要惦记着这事。 燕云十六州,不像南方闽粤、云南或者是海南这些边远山区,它离中原实在太近了,它可以直接刺激到统治者的神经,所以,从政治层面来讲,统治者把它放在很高的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军事上,大家都知道,平原的意思就是地很平坦,燕云十六州就是处于这么个地界,地势平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很好的,不过从军事上来说它会使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长驱直入而不遇任何抵抗,一个没有山水做依靠的城市是很难守住的。 但这不要紧,这块地方能否守得住没有太大的讲究,只要能保证中原地界不受侵犯就可以了。不过,如果这块地不是在我们手上,那我们保住中原就会显得很难。 燕云十六州的作用就是这么奇妙,有它你不会感觉到有多少好处,但没它你立马感觉不安全。更形象地说它是中原地区的缓冲带。如果这块缓冲带落入北方游牧民族之手,就马上成为他们南侵的第一大翘板。 所以从军事地理价值上看,这地方必须拿到手,拿不到手,足以让你睡觉都不踏实,就好像自己家门外就蹲着一群混混,而且你还赶不走。 经济上,在很多史书中为了夸大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总是会说燕云十六州的经济地位很高,其实这纯粹是蒙人的。 在这里我们简单地说我国经济重心的走势,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人们生活富足,相当于今天的小康,不过风水轮流转,经过汉末、西晋末期的战火摧残,加之五胡乱华,北方就变得不适合老百姓生活了,于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一时期的南方的经济比较落后,北方要发达得多。 再后来,唐朝安史之乱造就了大批的老百姓南迁,后来的动乱加剧了这一局面,从这一时期开始,南方的经济地位开始超过北方(有些人说是更早在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就比北方发达),所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国家的经济成了北方国家最羡慕的地方,词帝李煜占据的南唐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块。 说到这里,读者大概可以明白,燕云地区以前也许是富贵地方,不过现在是富贵不再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用这里很是合适。所以,我可以比较肯定地说,这块地方虽然说不上是鸟不拉屎地方,不过没什么大油水。和我们今天的东部支援西部很像,比如这新疆、西藏,要单看这地皮一点也不值钱,同时我们还得不断地贴钱,虽然资源丰富,不过贴进去的钱可能会更多。但谁也不敢说不要这块地。 综上所述,收回燕云地区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军事意义的考虑,经济上的考虑比较少。 那这块原本属于中原王朝的地怎么会丢呢?这又得先说说我们光荣伟大、无私奉献、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代“大汉奸”——石敬瑭老先生,这位先生的工作职称是“皇帝”,不过是很多人管他叫“儿皇帝”。 早些年他在沙陀人(这种人大家先混个脸熟,因为后面还要提到,他们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李从珂手下当差,李从珂他老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克用先生(后唐老祖),后来石敬瑭觉着李从珂不信任他了,混不下去,他干脆就造反了,不过功力太差,愣是打不过李从珂先生,到最后他没办法干脆请了外援,这里的外援就是他刚认的干爹(这爹论年纪还比儿子小)——契丹主“耶律德光”,这一般来说认人家当爹,要么这当爹的得送点东西给儿子,要么这儿子得送点东西给这当爹的意思一下,这里石老兄就很“明智”地选择了后者。 他直接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这一下子送人家十六州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一下把浙江省的一半给送出去了,石敬瑭人品不怎么样,这送礼真是一点都不含糊——“大方”!他这送礼造成了三个后果:第一,他老干爹很高兴,心情一好就封了个皇帝他干干;第二,他的老主顾李从珂先生被他老干爹给搞死了;第三,这以后百余年间,汉人想收回这些地方,但都收不回来,一直到完颜阿骨打同学造反和契丹人打得难舍难分,没办法也请外援,这里的外援是我们大宋王朝,直到这里,燕云十六州才收回了大部分地区。 (还有一部分地方因为阿骨打同学不肯还,我们毕竟打不过人家,所以这事也就这么算了)所以从第三点来说,石敬瑭给中国人带来的麻烦真的是太大了,这也不辜负于“汉奸”的名号。 周世宗柴荣终其一生都在惦记着这事,不过天妒英才,在他死前这事还是没解决,这里柴荣我不多做介绍,我只说一句话:“他是五代十国后期最了不起的皇帝,但他还是没收回这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收回这里的难度。 再后来,“两赵”闪亮登场,赵匡胤没能突破他主子柴荣,也收不回来,后来,赵光义也北伐准备收回这里,不过他更加不济,他收不回来也就算了还因为这事把他的腿弄得终身残废。所以说,收回这里很难,同时也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 燕云十六州的史料原本可以稍微放得后面点,只是这块地皮实在太重要,所以我就先把他提上来。 第二章、过渡的历史 在正式介绍宋朝前,我们先去了解一下它的开国皇帝登基为帝的经历。 赵匡胤,生于927年2月16日生,据他自己和他的史官所说,他爹是一个县令,据大多数学者考证,这有点瞎扯,老赵一家,在他自己发迹前应该都是穷苦人出身,典型的泥腿子,力气大,要是有钱谁会在乱世当兵啊。 所以关于他爹的史料记载,一般不可信。老赵是正儿八经的军人出身,这使得他在部队里面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他夺权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老赵在没当皇帝前倒数第二个职称是“殿前都指挥使”,这个官到底是个什么官我也说不清楚,“殿前”就是皇帝近臣的意思,说明老赵在登基为帝前在周世宗柴荣身边混得很不错,他跟着世宗走南闯北,为世宗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是他能成为皇帝非常重要的因素。世宗死后,他7岁儿子即位。 在世宗死后,赵匡胤就升任“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卫军统领,相当于中央军的头,实际上掌握了当时周朝所有的军政大权。要我说,这老赵的运气确实很好,老主顾死得很“及时”,新主子年纪还很小,新主子的合法监护人——“符太后”只是个普通的寻常女人,没有像孝庄太后那样通天的本事,这也就为皇权旁落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在这里我稍微扯一下,关于这条消息的真伪问题。很多人会这条消息本身没有太多的关注,似乎觉得和老赵的登基没什么瓜葛,不过我不这么想。要说你这消息是真的,为什么老赵顺利登基后没有立即采取大规模的军事反击战? 史料没有关于立即反击的记载,也就是说老赵登基后有一段时间内他没有和北汉和契丹打仗,这就有一个问题:契丹人和北汉会因为老赵不参与而停止进攻吗?我想任何有点脑子的人都喜欢得寸进尺的感觉,所以假如北汉和契丹真的打老赵,而老赵又不迎战而忙于国内革命战争,那后周或者说是宋朝受到了多大的冲击? 你不理人家,人家一个劲地打,怕是早打到开封了。所以从这点上看,这所谓的北汉联合契丹一起南下的消息纯粹是赵氏兄弟以及他们的铁哥们的精心预谋,为的就是让自己有机会离开带兵离开京师发动政变。 天佑老赵,前面说了符太后和孝庄太后不是一路人,根本招架不住这些个男人的坑蒙拐骗,同意他们出兵。至此,兵变正式开始。 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这整个事情的经过,先是赵氏兄弟不厚道有了谋权篡位的想法,接着和他们的好兄弟比如石守信之类的串通,然后向周恭帝和符太后谎报军情说契丹联合北汉趁周朝换皇帝、国事不稳之际来进攻周朝了,符太后不懂事没有明白这伙人要干什么,于是就同意他们出兵了。 其实结合其他朝代幼主登基时候的情景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幼主刚登基后,即使碰上外部有人侵略一般也不直接出兵,更多的还是通过和谈的方式,假如国内有人要造反,一般采取的也是招抚措施,等到自己屁股坐稳之后再考虑出兵,当然出兵前已经打点好了朝中的军权制衡,这样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周恭帝毕竟太小,搁现在也就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年纪,你说要求他想出这么个高招,实在很为难他。不过他的监护人符太后显然就说不太过去了,毕竟身为皇帝的老婆让人家这么一下子就糊弄过去,确实有些丢人。 于是接下来的事有些顺理成章了,赵氏兄弟带着禁军离开朝廷了,行至途中(中间有个陈桥兵变,没啥大意思,就是老赵穿上龙袍了,就此略过)又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和他的老朋友石守信同学说“嘿,哥们,我忘带东西了,我先回去拿拿。” 他哥们也很乖,立马就开门了。在古代,将士得到皇命奉旨出征后,没有皇帝的允许是绝对不能回朝的,像赵匡胤这种行为搁那会叫“谋反”,所以在很多片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逃兵想逃回自己国界是很难,因为没有皇帝的同意,压根没人敢放一个被派出征的人回来。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老赵和石守信也是事先串通的。 戏演到这里,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来老赵要篡位了。当然喽,这种戏不能明说,你要现在出来一个人直接和老赵挑明说他造反,对他而言这就找茬,当然对这种人历史的评价一般还是中肯的,都会叫他们“忠臣”,不过不知道是周世宗手下的明眼人太少没看出啊,还是他们都不肯替这孤儿寡母的说话,也有可能是他们大多都是老赵的同谋,总之在这里夺权过程中,没有出头鸟。 接下来的事我就不说,大家都猜得到,顺便提一下周恭帝,这位小哥退位后被赵匡胤封了个郑王,小伙子大概活到了20岁左右就暴毙了,想来和赵宋有不小的关系。 第三章、削刺头的活计 老赵顺利登基后,他没有像有些皇帝一样马上就出去招摇过市,还是很低调了一番,毕竟五代十国真的太乱,今天是皇帝,明天换一个实在是太容易了。 几经低调后,有两个人打破了这种局面,逼迫老赵一定要露两把刷子。这两位兄台是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以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当然此前老赵还是安抚过这两个人的,给两个人一人送了一个“中书令”的头衔,关于这个官职,我没有查到和今天比较接近的官职,也许和今天我国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比较接近。这官搁现在是有大权力的,在老赵那会纯粹是个头衔,不顶事! 所以李筠同学一听到老赵造反就火了,立马要去讨伐老赵,还好被他身边的几个人给劝住了,再接见老赵派来的太监的宴会上,李筠不听群臣的劝谏当着太监的面撒起泼来,拿出郭威的画像对着他不停地哭,他左右几个手下只好说他喝醉了,这样李筠的反心已露。 不过不知道是李筠脑子不好使,还是他这人本来就是个傻冒,明明都已经打算起兵了,竟然还派儿子进京去见赵匡胤,这倒让老赵惊诧了半天,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不过老赵人好,没有为难李筠儿子,很快就放他回来了。 结合后来李筠儿子的表现,我们其实可以猜出个大概,李筠不喜欢这儿子,因为这儿子老是劝他不要起兵,李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送儿子到宋廷去,也许这招叫借刀杀人。 再后来,李筠联合了北汉皇帝“刘钧”,这两个人,通俗点讲吧,李筠,也许是个傻帽似的人物,连儿子的命都不怎么看重的人压根就不靠谱;刘钧,也就是土霸王,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帝王的气质,也不知道他爹的礼仪教育是怎么样的,反正就是李筠觉得刘钧难看,没有皇帝命,刘钧觉着自己大小是个皇帝,也看不起李筠,两帮乌合之众很快就被赵匡胤的老朋友石守信打得落花流水,至此李筠这刺头算是剪干净了。 值得玩味的是,他儿子最后也没有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碰到宋军立马投降,估计确实也不太想打。老赵心情很好,没杀他,还封了官给他做,过了几年死了,应该属于被人搞死型的。 李筠解决后,就只剩下一个刺头——李重进老兄,这位老兄造反于情理于实力都说得过去,从他的血统上说,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亲外甥,一般说甥舅关系应该不错,但最后接郭威衣钵的是柴荣不是他。 所以这李重进要是说替舅舅挽回江山社稷这点是说得过去的,同时他手下当时确实还有几个兵,这拳头硬了,说话声音也就大了。不过,他这拳头没大过老赵,很快也被赵匡胤给收拾了。 收拾完这两个刺头后,其他的也许想当刺头的人也开始削自己的头,各地方节度使纷纷上表服从老赵的差使,这样赵匡胤篡位外部的反对势力基本肃清,剩下的就是中央机构本身的问题了。 第四章、杯酒释兵权 历史上关于皇帝夺武将兵权的案例很多,不过夺得最富有艺术感、最有人情味的当属老赵莫属。 话说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老赵请了以前几个和他出生入死的朋友吃饭,吃着吃着就以引出了他的话题:“我现在虽然当皇帝了,不过晚上睡不踏实,就怕你们的部下也弄出一个黄袍加身之类的东西,诶,你们说说到时候我该怎么办啊。真是害得我睡不好觉。” 还好他的那些个朋友都很识相,马上领会到主子的意思,于是第二天都上表要求允许自己告老还乡,君臣两人唱完双簧,这事也差不多解决好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饭桌是确实可以解决问题的地方,自己多喝两杯,述述苦,人家既然来吃饭了,你的难事也应该解决了。老赵不愧是皇帝,用的招式就是高效。 这样赵匡胤基本上解决了五代十国藩镇太强、武将害社稷的局面,把主要军权全部收归中央,同时扩充中央军的编制、组建禁军,军队国家化的思想再次得到重申,为赵宋300多年的安定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官制设置 在高中的历史书中,对赵匡胤官职的设置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条:“抬高文官地位”、“军政活动中央化”、“财政大权国家化”。 具体地说就是派文官到各地当父母官,这种做法在后代的封建王朝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毕竟文人在拳头上没有武将吓人,更容易让中央放心。同时还设立了通判,“通判”,说白了就是师爷,只不过这师爷的地位比较高,可以直接向上级打报告,说得难听点就是个监视人家地方官的特务,搞权力制衡的。 军政活动中央化是对赵宋王朝影响最深的一招,究竟影响有多大我们后面会提到。这一措施说白了就是把所有的军事调动权都收归中央,武将只有带兵的权力,但没有调动部队的权力,而管理这些事务的机构就叫“枢密院”,枢密院这机构,我们从理论上讲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毕竟这不经中央同意就全乱调部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这措施搁现在也是对的,要是哪个军区司令闲着没事把南京军区的一大拨兵硬是要带到沈阳军区去玩玩,这司令基本上也是玩完了。 不过和今天不同的是,那时候的通信设置没现在这么好,这就意味着,那会的军情传递总是滞后的,这就是后来给赵宋带来慎重灾难的历史渊源。 财政大权国家化,这话很好理解。以前每个地方的节度使收到钱都是自己给自己花的,要是想造反就多存点钱,不想造反就多攒点养老金。 老赵把国家财政大权收到中央后,地方任何机构、个人都没资格乱花钱了,要是花了这叫“盗用国家库银”,罪名很重。至此,老赵把地方武装造反的物质基础给弄没了。 从哲学上说,事物都有两面性,老赵的措施也不例外。客观地说财政大权中央化确实是有必要的,毕竟老百姓辛辛苦苦交上来的钱不能让人乱花,同时军政活动中央化也是有必要的。 但这些措施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地方的实力,也就是书上常说的“强干弱枝”,这种制度很像现今我们自己的国家,不过我们现在这样做是有较好的通信技术做基础的,那会没这玩意,所以老赵的措施使得地方自己的主动性大大减低,工作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开展工作的过程总是慢许多拍,这给赵宋后来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特别是在战争上。 第六章、帝王的份内事 ——一统江山 话说老赵坐稳屁股后,就开始琢磨着要如何完成自己的帝王统一大业,应该说老赵本人先前跟着周世宗柴荣出生入死、走南闯北,他本身的军人素质是过硬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统一这件事本身也符合他的军人的身份。 据史料记载,说老赵在坐稳江山后就开始琢磨着如何去统一江山,当时的大宋北有北汉、契丹等,南有五国以及一个军阀割据的地盘。老赵就寻思着到底是先灭北边呢还是先把南边给解决了。为此,他特意夜访“赵普”,赵普这人,大家也先记个脸熟,因为这人在我看来纯粹是和赵高、和珅一类的货色,完全是个迎合拍马、没有原则的下贱小人;当然我说的不算,也有人把他和唐朝的房玄龄一比,我觉得这就有点瞎扯。 事实上在老赵登门造访前,他已经猜出了老赵的战略意图,只要脑子比较正常的人,一般都爱先灭南边,毕竟这南边的几个所谓的“国家”弱啊,人家说柿子得专挑软的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谁让人家弱呢。 不过我们再稍微闲扯一下,赵匡胤老兄是普通人吗?这当皇帝能当得这么富有艺术成就的人显然不能算是一般人,要算只能算“两般人”,那这两般人为什么会想的和一般人一样呢?这我们就得好好想想了,结合赵老兄先前的工作简历,也就是不停地跟着周世宗走南闯北,其实“走南”不多,周世宗更多的是想“闯北”,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临死前都为这事奔波,一定意义上说老赵就是世宗的接班人,他肯定知道收回燕云十六州以及扫平北汉的意义。 但他为什么不继续按世宗的道路走而选择了一般人的思维呢?其实啊,说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老赵虽然当上了皇帝,敢跟他找茬、叫板的人也确实被收拾得比较干净了,但毕竟这来路不正啊,非常需要政治认同,而北方人耐打,确切地说是单兵作战能力较之于当时的南方兵厉害多了,老赵如果继续按他两般人的思维行事就会有两个可能。 一是他真把北方的某些地方给解决了,要真有这本事那当时的一流马屁精“赵普”同学就有的忙了,歌功颂德的事少不了他,显然老赵还不具备这能力;第二种可能就是他没本事拿下北方的任何地方。 历史总是无情的,老天总是吝啬的,既然垂爱了老赵一次,就得再伤老赵一次,这伤就是老赵至死也没有本事拿回北方任何地界(他曾经亲征过北汉的,不过愣是攻不下,后来也派他的臣子潘美和曹彬去打,这次本来是可以打下来的,但实际上没有,原因我们后面详述)。分析到这里其实这话就再清楚不过了,老赵虽然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打不过北方人,只能挑南方人来打。 南方的这几个国家,其实还是比较容易,当时号称五国附加一个军阀: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 这五个国家中首先被灭的是南平,说起这个国家的灭亡应该说是很郁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赵刚开始还没打算立马去灭了他,本来是打算“帮”湖南军阀头子周行逢老先生的宝贝儿子周保权小朋友的忙的,但行军至半路要借道南平,老赵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一拨人把南平给解决了,所以从这点上说周保劝需要对南平的灭亡负大部分责任。 接下来么,老赵就真的去“帮”周保权小朋友(当时他只有11岁)的忙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老赵办事是很实在的,他一想这么大的娃没有个合法的监护人这可不好,身边一大拨人要么看上他的钱,要么看上他的权,总之没人真心对他,老赵的同情心就爆发了,他干脆就把周保权的地盘给抢过来了,赏了个官给他,直接当起他的监护人了。 从老赵灭这两个小国的态度和速度上看,其他国家的灭亡,也就是个多几秒少几秒的问题罢了。 接下来被灭的这位爷我们要好好地介绍一下他,这位爷叫“孟昶”,这个“昶”我特意查了一下,他老爹取名字的文化品味很高,这个字的意思是“白天的时间长”,发音是chang第三声。 说起这位爷,应该说和明朝的万历老兄很像,他年轻那会也是个有作为的大好青年,整顿朝纲、杀几个不听话的人、砍几个为害乡里的老匹夫等等,应该说他年轻时候的作为还是值得人称道的。 不过呢,“皇帝”这工作就是很神奇,它可以让人迅速地从一个有为青年变成“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青年”,究其原因,我们这里不做介绍,反正就是这哥们年轻时候很好,中年了以后就一塌糊涂了,蜀地被他搞得乌烟瘴气。 当然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老赵没有乱管人家的闲事。不过孟昶老兄可能觉得自己太牛,非得找老赵过过招,他手下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马屁精说“要拯救中原百姓于水火之中”,孟昶一听,乐得跟朵花似的,还叫上北汉相约一起打老赵。 老赵是武人出身,要是没当上皇帝我们管他叫粗人,这粗人办事的逻辑很简单,“你想打我,好啊,我们就来打群架,看看谁的马仔厉害”,实践证明了老赵同学带的马仔毕竟群架打得比较多,替老大打架不含糊,比较顺利地把孟昶小弟给解决了。 顺便提一下,孟昶小弟在老赵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还在温柔乡中流连忘返,一直等到宋军真的打到自己家门口了他才清醒过来,这样一看他的灭亡也是比较顺利成章的事情。 后来老赵也赏了个官给他做做,还封了秦国公,不过7天后就死了,说起来也是属于被人搞死型的。 孟昶被搞死后,实际上南方剩下的这些个所谓的“国家”也就是老赵嘴里的肉,就是没有来得及咬而已。第一块被咬的肉是南汉,南汉的开国皇帝叫“刘隐”这位老哥的开国故事我这里不做多说,一个词“坑蒙拐骗”得来的。 等到赵匡胤出兵讨伐时,南汉是刘继兴在位。南汉的这几个所谓的皇帝,可以说是一点皇帝样都没有,之前我们曾经说过北汉的皇帝刘钧是一个长的够难看、够没帝王相的爷了,不过南汉这几位爷应该说是更难看、更没皇帝样,这样一说跟“汉”搭边的皇帝没几个长得行的。刘继兴在位期间穷奢极欲没多干什么实事,朝政可谓一塌糊涂。 等到老赵打到的时候,刘继兴同学做了件非常伟大的事情,这件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可谓创皇帝界一奇啊! 他听说宋军攻至,就立马把一大罗金银珠宝和美女往一艘大船上一装,准备逃走,为什么说他是创皇帝界的一奇呢,很简单,这哥们脚底抹油要闪人是正常的,但死到临头了还惦记着女人是极度不正常的,更有意思的是他自己还没来得及爬上这船,这船就被他的太监给开走了,这脸真是丢到家了,打不过人家这不丢人,逃跑也不丢人,可自己的太监能先一步逃走断了自己的后路这才丢人。 到这里还不算,刘继兴同学的手下的几位大臣(其中领头的一个叫龚橙枢)商量着宋军压境纯粹是为了金银财宝,只要把自己府库内的金银珠宝给烧光了,宋军必退。 能想出这么个“高招”的人可以说是真不容易,以前秦末有一个叫“陈胜”的老兄曾经说过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说得真的很好,普通的杂毛一样的不入流的货色是真的无法体会到赵匡胤先生收复国土的这种“鸿鹄之志”的。 他们眼里所谓的这些金银财宝在老赵看来也就是个摆设,人家压根不稀罕,所以这个国家的灭亡真的是天经地义的。 接下来轮到“南唐”一国了。这一国的灭亡我们在下一章讲。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吴越主钱俶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是南方这些个国家里最特别的一个,为什么说他特别呢,一般来说当皇帝的人么都觉得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在碰到其他皇帝的时候一般都不太愿意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所以经常搞出所谓的“讨伐”一说,为什么说是讨伐呢?很简单,自己觉得自己是对的。 这位钱俶老先生却不是这样的,他对宋朝可谓是毕恭毕敬,把宋朝皇帝当亲爹来孝顺,人家要打仗,他就派兵援助,人家要钱,他就马上搜刮民脂民膏给宋朝送过去,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当时的吴越实际上已经为宋朝所管了。 在宋朝灭南唐的过程中,这位钱俶老兄可谓是鞍前马后,好不痛快,就差跪下去给人家提鞋了。对于赵匡胤来说,要对这么个听说的奴才下手,他自己也说不下去,所以他一直对钱俶不错。 一直到他弟弟赵光义手上,钱俶觉得这独霸一方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所以他干脆就把自己的地皮给进献给宋朝了。不过他命不怎么好,赵光义是个阴险狡诈的卑鄙小人,如果不出意外,钱俶就是被他给杀的。 第七章:南唐的那些事 之所以把南唐专门拿出来讲,是因为我对南唐的灭亡感到很惋惜,虽然我的书名叫《这不争气的大宋王朝》,不过相比之下南唐可以说更加不争气。 南唐的开国老祖是李昪,他的得位经历和周世宗柴荣比较像。他是个孤儿,被大将徐温收养为儿子,取名徐知诰,后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大权在握,创立了南唐。 很多人对李昪本人一点兴趣也没有,对他也知之甚少,这没关系,大家只要记住他是世间少有的翩翩美少男,这爷爷的基因很好,所以才能生出孙子李煜这样的大帅哥,当然李昪本人的文采也很好,可以说是一流的水平,这些好的东西也传到他孙子手上了,使得我们对李煜有无限的兴趣。 在李昪手上,南唐国力蒸蒸日上,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都处理得不错,这位老兄应该说还是有那么两下子的。 李昪死后,他的儿子李璟即位,这位老兄应该说是很能折腾的主,有多能折腾呢?形象地和大家说就是他老爹留给他一个和平、富足、独立自主的国家在他手上全没了。这又得说说李璟这人的脑子是怎么想的,李璟当太子的时候,他老爹奉行的是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太去打人家,是典型的自保类型。 所以这就给李璟一个幻觉,觉得自己的国家很能抗,自己也有能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佛曾经说过“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人疯狂”,李璟就是典型的疯狂的主,他打破了保持了数十年的与南方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连年战争,虽说南唐富足,也经不起这么个折腾啊,最关键的南唐的兵本身也不怎么擅打,和其他的南方兵差不多,所以打来打去,仗是打了,可惜就是基本上没有大胜利。 他这折腾在很大程度上断送了南唐的美好前程,国内矛盾开始尖锐、府库开始空虚、与其他的南方国家关系恶化,还有就是他不得不开始向宋朝称臣了,而且还开始使用起了赵匡胤老兄的年号,实际上这时的南唐与宋朝的关系处理中已经处于非常明显的弱势地位。 直到他死的时候,他儿子李煜想按皇帝的礼仪来安葬自己的老爹都得请示宋廷允许,还好赵匡胤本人不错,同意其所请,否则,这李璟至死只能算个“王”。 从这个层面来看,南唐的灭亡和中主李璟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和他的宝贝儿子李煜老兄也脱不了干系。 说起李煜,很多人会马上想到李煜的词,“词帝”的名号毕竟不是盖的,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 前面我们说过他爷爷是风度翩翩的美少男,其实他老爹也是个美少男,所以李煜本人也是个大帅哥,同时他们祖孙三代的诗词造诣都是很高的,到了李煜这里可以说是发展到了顶峰。很多人读李煜的词都是从李煜的《虞美人》开始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在开封,当时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写的日子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所谓的“七夕”,写完后就被不道义的赵光义给赐死了。讲起来他生也七夕死也七夕,其实还是挺让人值得惋惜。 李煜是他老爹的第六个儿子,本来帝位怎么轮也轮不到他的,可惜他的几个哥哥除了一个叫李弘翼的都是短命鬼,这才为李煜即位提供了一些可能。李弘翼这位老兄和他爷爷、他老爹、他老弟的性格一点也不像,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李煜本来也是在他算计之内的。 由于他非常担心他老爹“兄终及弟”的诺言会阻碍自己登基,所以就费尽心机搞死了他的叔叔,不曾想他的心里素质不是很好,搞死叔叔以后心里压力太大,不久也死了,这才轮到李煜同学闪亮登场。 江山传到李煜手上的时候,基本上还凑活着,还是挺不错的。不过李煜本人对皇帝这工作实在太没兴趣,整天想的都是写词之类的活计,所以国事处理得不咋地。 后来南唐有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屡次应考都不中的落榜书生樊若水叛逃到宋朝去效力去了,这位老兄的政治地位不高,这才能估计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他给宋朝提出了一个能够过长江的办法(就是在长江上搭浮桥)。 以前宋廷虽然想灭了南唐,不过长江天险确实还是比较让人头疼的,他的出现使得南唐引以为傲的“长江天险”一去不复返。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这哥们虽然书读得不怎么样,但很有可能是一个水利专家、建筑专家、土木工程学家,否则一般人真没办法想出这么一个高招,南唐朝廷听说宋廷要在长江上造浮桥时,差点没有笑死,直到他们看到宋军大军压境才相信在江上造浮桥是可行的。 第二,对于落榜书生,国家一定要处理好这些人的出路问题,要么你一开始就不能让他读书,要么就必须解决好落魄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清末搞得风风火火太平天国运动也是落榜书生“洪秀全”老兄折腾出来的。 他老兄也是科举屡次不中后才瞎想出来一个所谓的“拜上帝教”,所以啊,知识分子搁哪个年代都是个吓人的玩意,虽然平时看着一声不吭、弱不禁风的,你压根就不知道他脑子想了多少害人的玩意。 我们这里说的樊若水老弟就是这么一位想出非常缺德的毒计的人,他的思想很简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通过实践也证明了宋朝确实重用了他。 樊若水老兄给宋廷提出了早浮桥的建议后,宋太祖就立马就去做水上试验了,一看这招确实还很管用就马上造浮桥去了。 很快,宋廷就派出大将曹彬率军出征了,就中间就有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话是宋太宗赵匡胤老兄说的,说得既有帝王的气势又把此行的目的说得一清二楚,南唐至此不灭,估计老天也看不下去。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押解到京城,老赵考虑到他做了最后的抵抗仍然封了他“违命侯”,不过整体上没有让他受其他太大的屈辱。 第八章、太宗即位之谜 宋太祖在平定南唐后,又陆陆续续干了一些事,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突然间身体就出现大的异样了。这是史料的记载,不过据我推测这纯粹是赵光义老兄事后编出来的。真实情况应该是赵匡胤同学身体没有出现过什么异样,而是直接死的,并没有所谓的“恙”这一过程。 在这里我们先谈谈一个叫“金匮之盟”的东西,这所谓的金匮之盟究竟有没有我们待会再说,先看看史料中是如何介绍的: 大致意思就是说赵匡胤他老娘在临死前的某一天,把他们两兄弟以及赵普(这人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被有些人说成是房玄龄转世,在我看来纯粹是个小人的那个哥们)叫到跟前,对大儿子说:“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能夺得帝位嘛?” 赵匡胤看着要死的老娘,哭得不行。 他老娘又重复了一遍问题 赵匡胤回答说:“是祖宗保佑以及太后英明领导的结果!” 他老娘又说:“你这是瞎扯!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太小,才给了我们有机可乘!” 这老娘又接着说:“你和光义都是我的儿子,你死后应该传国位于你弟弟,这样江山社稷才能稳固!” 老赵当时哭得不行,就答应了这事。太后还让赵普记录了这些事,并且将记录的东西藏在了金匮(就是好看点的木盒子)之中。 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和他的史官说的所谓的“金匮之盟”。这里我们先来谈谈这“盟”的真假如何。首先这杜太后死的时候她的嫡长孙赵德昭小朋友已经20来岁的年纪了,古代20岁的人就行冠礼了,也就表示这小伙子算成年了。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作为祖母的杜太后不至于平白无故地会认为自己的孙子太小没法管理这个国家的。周恭帝即位的时候是7岁,这确实太小,但赵德昭当时已经20多岁了,让他去管理个国家是不成问题。 同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杜太后肯定知道按正常的祖宗家法,如果赵匡胤死后,赵德昭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她不可能傻到为了自己的儿子去得罪自己的孙子,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杜太后不去干预帝位的继承,那无论谁去当皇帝在道义上都会孝顺自己,所以她犯不着为了某一个人去得罪另一个人的,因为这种得罪一旦失败对她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其次,我们再说说这“金匮之盟”的出现时间,金匮之盟不是宋太宗在即位之初就拿出来的,是过了些日子才拿出来的,这也就有一个疑问,一般来说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宋太宗一开始就拿出一个金匮之盟的话不是更好吗?这样不是更能堵住大臣的嘴吗?此外,杜太后在讲这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为什么只叫上赵普呢?显然,这些都是很大的疑点。 还有一点就是,关于杜太后儿子的数目问题,杜太后死那会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赵匡胤,二儿子赵光义,还有个三儿子赵廷美,为什么杜太后在说这话的时候不把赵廷美也说进去呢?只说到赵光义就打住了呢?总不会说是杜太后歧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吧? 综上所述,这所谓的金匮之盟99%的可能是假的,还有1%的可能就是杜太后这个傻女人生出了一个傻儿子赵光义,这应该是唯一的可能了,两个人要是中有一个不傻,这种可能性都没有。 既然金匮之盟是假的,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怀疑一下赵光义即位的合法性了。如果真的是合法的,赵光义老兄实在没必要故意去造假给自己摸黑,显然这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他是怎么即位的呢? 在史书上有一段关于关于赵光义在他老哥死前和他见面的记载,这段记载就是大宋第一大谜“斧光烛影”之谜。看到这个词,很多人都马上联想到赵光义老弟用斧头非常狠心地把自己的好老哥给砍死的情景,能这样想是好事,说明你的想象能力很好,而且有较好的推理能力,不过呢,“斧头”这一说是靠不住的。 因为这里的“斧”不是斧头,而是富贵象征的“玉柱斧”,和大家所了解的玉如意差不过,要想拿玉如意之类的东西活活把人给弄死,这其中的难度应该是很大的,毕竟他老哥也是军人出身,两兄弟一对一单挑赵光义他还不一定打得过他哥,所以用斧头劈死一说基本上不太可能。 同时,当时的宫廷禁卫森严,虽然赵光义同学仗着自己老哥地位比较高,但想带把刀或者斧头去见自己哥哥也是不太可能的。 真正的这个“斧光烛影”的原型应该是,又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赵光义同学和他老哥一起喝酒,喝完酒就起了杀心(篡位的歹念应该是早就有了)。 伙同他身边的太监将自己的哥哥给活活毒死了,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又假传圣旨说自己皇兄要求自己即位,接着就荣登帝位。说得简单点,这完全就是赵光义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 赵光义即位后,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就拿出了前面我们说的“金匮之盟”这玩意,这玩意不拿出来还比较好,反正人家也知道你是宫廷政变中篡位得来的,一拿出来,就给人家提供了巨大的遐想的空间。 这人的脑子不能多想,越想越容易出事情,于是赵光义篡位的想法虽然没人敢明说但整个宋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至于他的子孙后代都相信自己的老祖宗是篡位的,从这点上讲赵光义其实够失败的。 赵光义登基后不久,就开始对自己的嫂嫂以及侄子下手,不过这人比较阴险,不直接下手,一般都是采取冷嘲热讽的方式逼着人家识相点去自杀,他的侄子都比较乖,看这叔叔不喜欢他们后就回家抹脖子去了。 赵光义对自己的侄子不怎么样也就算了,他对自己的儿子猜忌也很重,他在立赵元侃(后来改名叫赵恒)为太子后,看到京中百姓对太子热烈欢呼,就说了一句话“四海之心皆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一个对自己儿子都这么猜忌的,真不是一个好鸟。 第九章、太宗的第一次北伐 上一章我们讲到赵光义同学通过非正常手段谋得了帝位的事,虽然他这皇帝是来路不正的,不过毕竟还是让他坐上去,所以他也开始琢磨着是不是得履行一下帝王的职责。 赵光义老弟在履行皇帝职责的过程中,在内政上是进一步完善他老哥留给他的遗产,没有像有的皇帝一样把前任皇帝的东西推倒重来,因此这一时期的赵宋整体上还是呈现蒸蒸日上的态势;在外交上,赵光义也和他老哥走一个路线——“统一”。 不过对赵光义而言,摆在他面前的统一大业较之于他老哥那会要艰难的多,南方的几个不济的国家基本上都被灭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个我们之前讲过的吴越主钱俶这一国,不过这国家没有留给赵宋任何口舌,所以赵光义也不好先那他开刀,剩下能拿来开刀的只剩下北方的两个——北汉和契丹。 这两个国家,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北汉也就是契丹的前沿阵地而已,赵光义去打北汉就是打契丹,去打契丹还是打契丹,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就只剩下了“契丹”这个死对头了。 当然,以赵光义的军事才能以及他的自知之明,他不会傻到想去灭了契丹,因为这压根一点可能性都没有,那时候汉人还没有想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满人想出来的)这样绝顶的的高招(后来种师道老兄脑海里曾经有过这个启蒙思想,但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所以想靠当时中原以及南方的这些个兵去和契丹那些兵打,那真是鸡蛋碰石头的味道。 不过又不能不打,因为在当时的宋廷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收回“燕云十六州”,这块地的战略价值我们之前谈过了,赵光义作为部队出身的皇帝当然也是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也没有选择,必须要和契丹干上一仗。 不过,他在这之前稍微动了点小脑筋,就是他准备先把契丹的前沿阵地“北汉”给灭了,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虽然北汉的靠山是契丹,不过间接地和契丹打一仗肯定比直接和契丹人去硬碰硬容易一点。 当然在攻打北汉之前,赵光义还是有点顾虑的,他的顾虑不无道理,他老哥还活着的时候曾经两次攻打北汉,其中一次还是御驾亲征的,另一次是派大将曹彬和潘美一起去的,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一下就是第二次攻打北汉本来是能拿下来的,是因为曹彬的原因,故意不攻下北汉的,具体原因我们后来详述。 所以在赵光义看来,他老哥都拿不下的地方他自然很难拿下(因为他不知道第二次原本是能攻下的)。于是他问曾经去打过北汉的曹彬: “你看朕这次替天行道,讨伐北汉能成功吗?” 曹彬说:“皇帝你天威神至,必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赵光义又说:“那为什么以前周世宗柴荣和本朝太祖都拿不下北汉呢?” 曹彬说:“不是我朝天威神军不耐打,周世宗时期是因为他的部下没有将他的战略部署很好地贯彻执行下去,所以不能胜利。而太祖时期,是因为我军选的驻扎地点不好,军士水土不服,所以才没有打过。” 从曹彬的这席话中,其实我们就可以猜出个大概了,曹彬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这不容置疑,不过他这说话的口吻貌似他已经对此次北伐的结果已经了如指掌一样。结合他之前的表现,我们不难理解,因为他自己也曾经北伐过,所以他对这事件的难度还是知道的,既然自己去都能拿下的地界,皇帝亲自去当然不成问题,所以他才说了上面这番话。 大家有空可以瞎想一下,要是曹彬觉得此次北伐不能赢或者他对战争的结果真的没办法预测,那他会怎么说?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陛下英勇神武,天威所至,必定所向披靡。北汉弹丸小国,岂能于我朝相比,陛下若北伐,臣必定死力竭。” 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呢,很简单,随便拍几句马屁的话,赵光义也不是傻子,听得出来,这种话听听也就忘记了,以后万一攻打北汉真的失败了,他也不能去怪罪曹彬,毕竟人家并没有真正表态。所以啊,古代的臣子说话并不是一点章法都没有的,哄皇帝开心的话和真正表态的话是不一样的。 赵光义在听出曹彬的画外音后自然也明白曹彬向他吐露的意思就是此次北伐可行。这就坚定了赵光义北伐的信心。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派出了潘美、李汉琼等大将直趋太原。赵光义的出兵行为把北汉吓了一跳这无需多说,把辽朝(就是契丹)也吓了一跳,因为大宋初年和辽朝曾经有过睦邻友好和约的,宋廷方面突然撕毁和约的行为让他们感到很突兀。 辽朝方面遣使问宋廷以何缘由伐北汉,赵光义老兄说了一席十分惊天地泣鬼神的话:“河东(北汉)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契丹)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兵戎相见!” 这话说得真是魄力十足,赵氏后代的子孙没一个能有这魄力,这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北汉这杂毛不听话,我就是要带人去兴师问罪,你要是识相点,不和他搅和在一起,咱啥事都好办,你要不老实,连你一块灭了!” 当然,契丹方面也不是吃素的,这一吓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效果,立刻就增兵援助北汉。战争打得不是特别的惨烈,因为宋军的士气非常旺盛,毕竟当时立国不久,而且南征北战,军人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加上有皇帝亲自出马,场面自然不太一样。 而辽朝方面,虽然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都出动了,但部队中出了两个会误事的爷,这两位爷分别叫耶律沙和耶律敌烈。 耶律敌烈老兄以及他的宝贝儿子,个子大、脑子小,贪功冒进,他们认为应该趁宋军立足未稳之际强行大乱宋军的布阵,这个想法在兵书中叫“偷袭”,当然实际操作起来要求是非常高的,显然耶律敌烈父子没达到这水准。 契丹兵突然从崎岖的山路上冲了下来,当时跌死了不少人,接着山路下又有一条大水滩,契丹很多兵马寸步难行,而这时的宋军方面正如下山的猛虎势不可挡,杀契丹兵就跟杀鸭子一样,一砍一个准,而脑子稍微大了一点的耶律沙老兄因为考虑到耶律敌烈是宗室的身份,也确实没有办法,只能被迫提前加入作战。 宋军首战告捷,辽朝方面耶律敌烈父子被杀,耶律沙勉强逃得一命。 宋军的这一赢应该说是赢得非常是时候,辽朝方面士气低落,不得不退兵。至此,北汉也就成了赵光义嘴里的肉了。同年5月,赵光义正式开始咬肉,北汉方面实在没什么本事做过多抵抗,不久便宣布投降,这样北汉总算是被宋朝给弄回来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应该说还是值得称道的。面对凶猛的契丹兵,宋军以较少的伤亡取得大胜,在攻克北汉方面,又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和捏菜差不多,真可谓“打得出彩,赢得光荣”。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说一下就是关于赵光义的财务管理本事,攻伐北汉,赢虽然说是赢了,不过钱粮所用无数,为了打下这么一个弹丸之地耗费这么多的物质财富说起来并不合算。但赵光义没有这么想,他自己本人还是很高兴的。 打完北汉后,赵光义真的可以说是神采奕奕、神清气爽!出于到兵法上所讲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个竭”的考虑,他打算一股劲把燕云十六州也给拿下来。 武人当政,虽然不一定能做出明智的选择,但至少总是魄力十足、不丢国家的脸面。 太平兴国四年7月,赵光义带着部队转战燕云一带。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和北汉打架,只是和辽朝打个照面熟而已,不过去燕云一带打就是直接和契丹人过招了,燕云一带的战略价值宋廷方面很清楚,辽朝方面也很清楚,所以要拿下这块地皮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同时,当时的士兵沿袭了较多的五代十国的气息,都觉得打胜仗了就必须要封赏,而赵光义想的是一鼓作气来个大胜利、大赏赐,这就使得将士比较不满意。 这也正常,我今天替你出生入死的,让你给几块钱花花你都舍不得,非得压到明天,明天我都不知道有没有命去领这赏钱,所以士兵都不太想打。 不过赵光义老兄神武盖世,毅然对辽朝方面发起进攻。 和辽朝方面直接打架,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宋军方面一开始打败了辽朝北院大王耶律奚地所率兵马,可以说是一个大大的开门红,这让赵光义老兄脑子开始胡思乱想,不太谨慎了。此后的战争态势就开始呈现了节节出“绿”的局势。 辽朝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利用宋军打败耶律奚地而看不起他的特点,佯装是耶律奚地的败兵、逃兵从而大败宋军;另一方面,在幽州城附近,大名鼎鼎的一带枭雄韩德让先生(大家先记住他,他是汉人,为辽朝办事,就其才能而言是极其出色的)替辽朝驻守幽州(大致上在今天的北京)。 此人有勇有谋、有才有貌可谓是万中挑一的极品男人,碰上此人,宋军即使不败也无法取胜。 幽州城内虽然兵少将寡,不过在韩德让先生的指挥下井井有条,终于等到了辽朝新出炉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的增援,同时先前差点死掉的耶律沙老弟也再次出场,辽朝方面配合得有条不紊,大败宋军,赵光义本人的大腿被射了一箭,狼狈得只能做驴车逃跑,这一箭伤成为了他后来驾崩的主要原因。 至此,宋廷方面的第一次北伐宣告结束,战争的结果是: 得北汉数州,费钱粮无算,宋军伤亡惨重,皇帝本人大腿受伤。这可以说是宋朝历史上做的第一笔赔本买卖。 不过,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杨家将”也在赵光义攻陷北汉后闪亮登场。杨业这哥们原非宋臣,是北汉名将,赵光义惜才,想据为己有,可杨业的性子倔不愿意归降宋朝,直到北汉的皇帝刘继远出马亲自劝降,杨业才归顺大宋,从此就开始了其宋朝打工的生涯。 第十章、得势不饶人的辽朝 一般来讲,人在吃饱饭后就会喜欢出去乱搞,拳头硬了以后就会喜欢出去打人,尤其是在打赢一次以后,就会更加喜欢出去打人,辽朝就是这么一个吃饱了饭拳头又硬,同时还赢过一次的主。这种人,我们一般叫他们“得势不饶人”的主。 辽朝在打败宋朝之后,辽景宗就寻思着,既然这宋朝弱得跟个烂泥似的,我为啥不再去踩一脚呢,这想法获得了当时辽朝上下的一致认可,这也正常,人家整个王朝就喜欢“得势不饶人”的感觉,你还就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公元980年10月(就是太宗打输了之后几个月),辽景宗派韩匡嗣(大辽风度翩翩的美少男韩德让老兄的亲爹)率耶律沙、耶律休哥南伐。 宋朝的云州观察使立刻提师迎敌,崔彦进、李汉琼(还是前面太宗北伐时候派出的先头部队打了个开门红的那位爷)等率部增援,战争形式非常严峻。 宋廷方面宋太宗按宋朝惯例准备在京城里运筹帷幄,他立刻搞了一个叫“八阵图”的东西,这东西,大家可以这么去理解,就是把宋军分派到八个点,每个点的兵员数量都差不多,每相邻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一旦有任何一个点遭到敌军的攻击,其他相近的几个据点立马派兵援助。乍一听,我们觉得这个布阵貌似挺不错的,不过用脑子仔细一想就知道这阵不太经得起考验。 这里先和大家扯一下“八卦阵”,很多人都知道八卦阵是诸葛孔明老兄弄出来的东西,这个阵的布阵原理和太宗的“八阵图”不太一样。 诸葛孔明的八卦阵是经得起充分考验的,当阵中任何一个据点受到攻击时,其他据点的守军确实可以很好地赶过来增援,同时即使再有敌军去进攻空虚的据点,其他据点的兵也是可以迅速调动的,所以呢,“八卦阵”和“八阵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更加灵活,它可以接受敌军的三次进攻。 (比如说敌方先打1号据点,2号据点的赶去增援,然后这时候敌方又进攻2号据点,没关系,3据点又可以马上增援,即使3号据点也遭袭,这个阵仍然不会破,这个阵在布阵的时候相邻据点间的距离不是等长的,有些据点间距离较近,有些较远) 甚至更多次数。而太宗的八阵图最多只能遭受两次进攻(因为他这个布阵各个据点间的距离是等长的,实际操作起来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被动),如果辽朝方面聪明点进攻三次,那这整个阵就基本上玩完了。所以太宗的这个八阵图基本上靠不住。 当时的宋朝前线的将领们都看出了这个阵不靠谱,不过又没人敢改,按理说吧,“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出门在外随便应变一下也没什么大问题。 不过宋朝可不是这样的,更改皇帝(一般是由枢密院制定)的布阵那是要砍脑袋的活,所以当时宋军前线虽然觉得这个阵不靠谱,但没人敢直说。 按剧情的正常发展,这个时候就应该出一个牛人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了。这位牛人就是李继隆,这哥们的名字大家记不住也没关系,只要知道他是宋太宗的大舅子就行。咱们中国啊,一般来讲这大舅子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毕竟人家家里把一个养了这么多年的女儿嫁给你了,你自然应该好好对待人家家里人,皇帝也不能例外,所以李继隆当时在朝中还是有点分量的。 他当时的职务是监军,按理说犯不着去凑这热闹,因为监军的职责只是看看将领们有没有卖力地打就可以了,战争的胜败如何与监军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如果打了胜仗,监军也是可以捞点好处的,所以监军一般都是个肥差,挺不错的,没点关系的人是当不上的。不过,李继隆这哥们当时并没有这么想,他充分思考了这个问题,在认真听取了几位将军的意见后,脑门一拍,改八阵图为二阵图。 实践证明了他的举动是完全正确的。这里顺便提一下李继隆这个人,李继隆虽然是皇亲国戚,不过他不是靠裙带关系发达的,他是大宋四个配享太庙的将领之一,他本人的军事才能还是非常出彩的。 把八阵图改为二阵图后,当时的几个将军又想出了个诈降的计策。这“诈降计”啊,应该说不是特别高明的计策,但就是百试不爽,毕竟这世界上聪明人还是占少数。 接受宋军“投降”的是辽朝的南京(今天的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同学。这位老兄,脑子不大、反射神经弧也比一般人长,虽然他身边的将军们都认为这是诈降,但老韩死活不信,觉得这是自己神勇盖世、威名远播的结果,其实这纯粹是瞎扯。 于是在老韩的指挥下,辽军打开城门,热烈欢迎宋军同胞的到来;而宋军方面按原定计划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可怜部分辽军还以为这是宋人投降的排场,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被宋军杀得跟剁肉泥一样。 辽军方面顿时失去指挥,韩匡嗣本人也没见过这种大场面,当场吓蒙了,所部顷刻间土崩瓦解,老韩本人勉强逃得一命。 辽军各部经这么一折腾基本上就不行了,只有耶律休哥(前一次太宗北伐的时候,关键战役大大露脸的那位爷)所部比较能抗,边打边退,损失不大。从总体上看,辽军方面损失非常严重。 辽景宗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差点没气死,当时一定要砍了韩匡嗣的头来消气,还好萧皇后力劝才保了老韩一命。 转年四月,杨业和潘美两位仁兄通力合作,在雁门关(今天的山西一带)大败辽军,这一仗打得十分带劲。 这应该算得上杨业入宋以来打的第一场大胜仗,这大大提高了他在宋朝的地位,宋太宗立马升他为云州观察使,同时辽朝方面从此开始惧怕杨业的名号,所以杨业在此役前在辽朝的名气不大,也就是个二流子,但这一仗打得实在太漂亮,以至于辽朝方面患上了“恐杨症”,一听见杨业的名字就绕着点走。 在辽朝方面,受这两次大败的刺激,辽景宗有点窝火,动起了御驾亲征的念头。亲征刚开始的时候,辽朝确实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开门红(史称瓦桥之战)。 在瓦桥城下,耶律休哥先是在和宋军守将张师单挑,一刀就砍下了张师的脑袋,这一砍,砍得应该说真的太富有英雄气概、太富有艺术成就感了,我个人觉得和关羽斩华雄差不多(先假设这件事真的存在),辽景宗马上赏了件好衣服给耶律休哥穿穿。 接着,耶律休哥又率精兵渡水一战,大败宋师。这一胜,耶律休哥的名气可谓是登峰造极了,辽景宗马上封他为“于越”(辽朝的最高荣誉)。瓦桥之战以辽军大胜告一段落。 而宋廷方面,赵光义一听说这次失败,气得脸都绿了,他也马上动了御驾亲征的念头,立刻下诏北巡。赵光义北巡的结果让我们觉得颇有玩味,他的这次北巡总体上产生了两个后果: 第一,前线听说皇帝要北巡了,立刻传来捷报。史官记录:“关南言大破契丹万余众,斩首三千余级”。古代人特别喜欢咬文嚼字,玩弄文字游戏。 这句话是由史官记录的话,从事件本身来讲,史官对这类事情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记载中的一个“言”字用地得真的可以说是十分巧妙。直接点说,就是这份所谓的捷报应该是假的,是前线将领哄皇帝开心的。 第二,辽朝方面听说宋太宗亲征后,竟然引兵北还了。宋廷方面对辽朝的这次北还记载得应该说也是惟妙惟肖的,相当的逼真,搞得辽朝人好像真的是因为惧怕宋朝才撤退的。 其实我个人推测这纯粹是瞎胡闹,辽朝方面北还这是事实,但不是因为惧怕,应该是出于“诱敌深入”或者是“示弱”的考虑(当然两个目的可以同时),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接着读下去可以找到答案。 看到辽军撤退,宋廷内部就是否要“乘胜追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主和派占优,宋太宗率军还朝,不过还朝后不久,他本人就马上后悔当时没有乘胜追击,看来太宗也是个喜欢后悔的人。 还没等他后悔完,辽朝方面与次年5月再次南伐。不过辽朝的这次南伐讲起来应该算得上是天底下第一大赔本买卖,比我们之前说的宋朝做的第一笔赔本买卖还要亏本。 辽朝方面这次南伐的后果有二:一是辽朝未占一城寸土却损兵很多;二是,由于南伐失利,辽景宗回去后郁郁寡欢不久就挂了。 因此,辽朝方面真的可以说是赔了皇帝又折兵。这皇帝一死,辽朝总算安分了一点,辽朝内部开始为最高统治权展开生死殊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