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章  二十年后的聚会 一家五星级酒店包房内,几十位四十岁左右的男女正欢聚一堂,举杯畅饮。酒席上的气氛很热烈,席间大家都畅所欲言,尽情聊着各自的人生。 他们都是高中同学,那是毕业二十年后第一次聚会。分别许久,终于有机会再次聚在一起,每个人都很激动,也很开心。他们一边聊着现在的生活,一边回忆着学生时代的纯真岁月,时光的年轮似乎将他们带回到了那段青涩的年代。 二十年的光阴荏冉,她们历尽了人世间的风雨苍桑,当年的单纯少女都步入了苍桑的中年,时光改变了她们的容颜,却改不变她们对那段纯真岁月的美好回忆。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她们,毕业之时正值大学扩招,国家取消分配制度。不管考上大学,还是没有考上的,注定要经历教育改革带来的阵痛期。 二十年过去了,她们的命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取大学的同学中,如果家里有背景的,毕业后都有“铁饭碗”的工作,有的当医生,有的在机关工作,有的在国企任职,她们大多工作稳定,家庭幸福;当然也有例外,有几个考取了大学,可是家里苦于没有关系,他们毕业后也没有正式工作,只得流落到江浙,广东一带靠打工为生。 总的来说,当年考起大学的同学,生活境遇比没有考取的要好很多。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中,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当小学老师,也有在家种田;只有极少数同学,在外打工多年,凭着自身的努力创业成功。 聚会的同学中,有五位是同班同学,她们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分别是:林珑,,柳絮,李可,张爱,刘圆,本文记述的就是她们毕业后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她们的命运,就是那个时代农村落榜女孩凄苦命运的真实写照。 1993的盛夏,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母亲拼命的责骂落榜的女儿,女儿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之一柳絮。 “你这个不争气的,读书花了那么多钱,却考不上大学,家人的脸都让你丢尽了。”五十多岁的母亲一边做饭,一边拼命的骂蹲在门口痛哭的柳絮。 “又不是我一个人没有考取,那个学校的升学率本来就不高,怪我也没有用。”柳絮极力想为自己辩解,但是在强势的母亲面前,她的争辩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不管升学率高低,反正有人考取。为什么别人考得上,你就考不上呢?说来说去还是没用功” “我早就说过,我的理科成绩不好,肯定考不上大学,是你逼我去读书的。” “为什么别人的理科成绩好,你的成绩就不好呢?”不管女儿怎么辩解,母亲总能找到辱骂她的话头。 “唔,唔,唔。。。”柳絮无奈的哭了起来。 柳絮无助的哭泣并没有换来母亲的原谅,她反而骂得更加厉害了:“你丢脸啊” “对得起我和你爸爸的血汗钱吗?” “你看看村东头的梅子,她考上财校了,从此就跳出农门了” “只有你这个没用的东西还留在农村,书都白读了” “我白养了你这么多年”。。。。。。 母亲一声声刺耳的骂声像刀子一样割裂着柳絮的心,她哭得抽搐了起来。 柳絮的哭起引来了几位好心的邻居,她们过来劝慰柳絮:“别哭了,你妈妈也是望你成材。” “你妈妈这几年送你读书确实不容易,原本指望你考取大学为家里争光,可是,唉” “很多人没考取大学,不用太难过,干点别的也一样。” 这时,柳絮妈妈又骂了起来:“干别的?她能干什么呢?粗活细活样样不会,将来嫁人都嫁不掉。” 柳絮实在受不了母亲恶毒的责骂,哭着问道:“照你的意思,我只有去死了。” “死,死,死,你就知道用这句话来吓唬我,你敢死吗?”母亲无情的讽刺就像尖刀一样刺在柳絮的心头,她不明白一向和蔼的母亲为什么那样看重考大学,她上学期间严重偏科才导致考不上,可是母亲固执的认为柳絮理科成绩不好,就是没有用功。在她看来考大学就像干农活,只要下苦功,成绩就一定会好。她根本就不理解考大学是比天赋,不是比体力。 “唔,唔,唔。。。。”柳絮绝望的大哭起来。 见此情形,几位好心的邻居依旧不停地劝慰着:“唉,玲子,别哭了” “看开点吧,没考取大学一样生活。” “柳絮妈妈,不要将女儿逼得太死了,万一她想不开,到时就晚了…” 就在这时,柳絮的父亲干农活回来了,他见柳絮又在哭泣,便破口大骂:“你哭的好死啊,你这个没用的东西” “有本事你考取大学啊?”“你将我的脸都丢尽了”“我种田卖粮送你读书,你却在学校糟踏我的钱,白养你这么多年了。” “我知道花了你们很多钱,你们让我出去打工,我挣钱还给你们。”父母每天没完没了的责骂,让柳絮实在无法忍受,她很想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家。 可是话音刚落,母亲又骂了起来:“你连大学都考不上,还想出去打工?鬼要你啊,你以为你有多大的本事啊?” 父母轮番不停的责骂,让柳絮的情绪面临崩溃,她跑到房间放声大哭。 “唉,没办法啊。” “农村孩子读书不容易,花了这么多钱,结果还是回来种田” 邻居们陪着柳絮父母不停的叹息,房间里的柳絮哭得更加厉害了。 那时柳絮高中毕业不到两个月,她每天在家帮父母干农活,插秧,拔草,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只有拼命的干活,她心里才会好受一点。她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读了十几年的书,结果却没有像父母期望那样考上大学。 自从落榜后,她就成了父母的出气筒,他们天天骂她不争气,骂她浪费钱,每天将她往死里骂。柳絮知道有愧父母,可是大学不是想考就考得上,她实在没有这个能力。 柳絮做梦都没有想到,她的命运从高中毕业后将会发生惊人的逆转。以往家人对她百般疼爱,如今都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种转变让她很不适应,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她考上大学,难道考不上大学就不能活下去吗? 第一卷 第二章  苦涩记忆(1) 八十年代初期,考大学是农村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那时的大学生是社会的骄子,只要考上了大学,就如同端上了金饭碗,毕业后国家包分配工作,每月有固定的工资,结婚还能分房子,优厚的待遇让以种田为生的柳絮父母羡慕不已。 柳絮自幼聪明乖巧,上小学时成绩十分优秀,语文,数学长期在班上考第一名,因此深得家人和老师的喜爱。 柳絮的母亲很要强,她见柳絮聪明伶俐,便对她寄予厚望,盼望她将来能考上大学为家里争光。因此,虽然家里很穷,父母依旧节衣缩食供她读书,他们经常给她灌输考取大学的好处,以及考不上大学的坏处,等等。 小时候柳絮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几句话:“一定要争气,好好读书,将来要考上大学。” “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不用种田了” “考上了大学,就是‘吃商品粮’” 年幼的柳絮根本就不明白“考大学”和“吃商品粮”是什么意思,懵懂中她只知道考上了大学,就不用像父母一样种田。大家都知道种田又穷又累,没有出息的人才会在农村种田。柳絮的父母希望她考上大学当个城里人,父母也可以跟着享福。 可是,命运无常,世事难料。柳絮上小学时虽然很聪明,实际上只是记忆力好,她的智力并不好。小学课程多是凭记忆学习,很少有理解分析的内容。因此,柳絮上小学时的成绩好,并不能代表她初中,高中的成绩就一直都好。 上初中后,柳絮学习上的弱势就显露出来了,初中三年她的文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可是理科,尤其是物理长期排在中后名次。柳絮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女儿的理解能力差,她的特长适合读文科,理科不是她的强项。可是他们一味的给女儿灌输读书要用功,一定要考上大学等观念,无形之中给年幼的柳絮心头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初中毕业时,柳絮的语文和英语考得不错,物理才勉强及格,最终她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同村一起毕业的明子考上了师范中专,梅子则考上了重点高中。 那时只要考上了中专,毕业后就可以分配工作,中专也是铁饭碗,因此农村人非常重视中专。明子的家人按照当地风俗放了三天电影,摆了三天酒席,十分隆重。 梅子的父母都是爱说大话的人,他们见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就到处吹嘘梅子如何如何聪明,说她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在她妈妈眼里,好像她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端上了“铁饭碗”似的。 那个暑假全村人都恭维明子和梅子,说他们是全村的骄傲,好像他们已经跳出了农门,端上了金饭碗一样。 他们谁也没有料到,十几年后,明子还在小学当老师,每月拿一千多块钱的工资,过着饿不死,也发不了财的平淡生活。 梅子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省财校,她父母大宴宾客,摆了三天酒席,放了三天电影,还在电视台点了很多歌曲。 第一卷 第三章 苦涩记忆(2) 然而命运之神最终并没有眷顾她,她财校毕业之时,正赶上国家取消分配制度,她的妈妈不甘心女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却没有带编制的工作。生性要强的她发誓要为梅子找到带编制的工作,她到处求人,送礼,只想为女儿找一份“带编”的工作。 遗憾的是,她整整跑了两年的关系,在那个小县城里,只要她能打听到的领导,她全部找遍了,家里的钱送完了,就送土特产。 可是那些人钱照收,土特产照拿,就是没有人愿意为这个世代务农人家的女儿安排有编制的工作。历经波折,梅子还是没有端上所谓的“铁饭碗”。 她是个乖巧,听话的女孩,她的母亲为她跑路之时,她就在家种田。 梅子在家整整待业两年,那时柳絮正在东莞打工。村里人觉得梅子读了那么多的书,长期在家种田不是长久计计,便劝她像柳絮一样出去打工,可是梅子的父母看不起在外打工的人,她母亲不服输地说一定要为梅子找到有编制的工作。 可是,现实就有这么残酷,不管梅子的母亲怎么求人,最终梅子也没有进入期待中的国家单位。 梅子上学本来就比较晚,财校毕业时她已经二十四岁,在家待业两年多,很快到了二十六岁,这样的年纪在农村已是大龄姑娘,早就该结婚生子了。 经过几年的跑路,梅子的母亲身心俱疲,她深知无门无路的农村人,想给女儿找一份带编制的工作无疑比登天还要难。事已至此,她彻底放弃努力了。 虽然感到面子上挂不住,但是她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眼看女儿年纪大了,不能长期呆在家里。无奈之下,她只得托人给梅子做媒,后来嫁给了邻村的一位退伍军人。 结婚后梅子曾经随丈夫一起到深圳打工,由于之前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来到深圳后,她很不适应工厂的生活环境,没办法只得返回农村继续种田。 而当年没有考上大学,被村里人看不起的柳絮,在东莞从底层流水线工人干起,历经十多年的打拼,她终于成了一家工厂的老板,全家都住在城市,成了当年父母期盼中的“城里人”。 回想起来,他们的命运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谁也无法预料日后的命运会如何发展。 多年后,当柳絮回忆起她的求学经历时,心里还在滴血。 她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对于全家人来说,简直就是在受煎熬。由于她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她的母亲见明子和梅子两家人成天笑容满面的,她的心里十分失落,不甘心就这样输给他们两家。于是不顾贫穷的家境,她执意要女儿去读普通高中,她说上了普通高中也能考大学,只要考上了大学,她的女儿就有机会超越梅子和明子。 万般无奈之下,柳絮背着父母的重托,进入普通高中读书,那时她只有十四岁。 进入高中后,她的理科弱势更加明显,物理成绩越来越糟糕,老师讲解的物理内容她一窍不通。 上高一时,她的英语和语文成绩经常考全班第一名,可是物理成绩却在倒数几名,老师对她的偏科非常无奈。 高二分班时,由于柳絮的理科成绩不好,加上她很喜欢文学,便想读文科班,可是父母没有仔细分析女儿的兴趣与特长,他们一味的认为物理成绩不好就是没有用功,于是总在她的耳朵灌输什么“多多看书,认真学习”,等道理。他们觉得只要多看书,物理成绩就一定能赶上去。 之前他们听别人说读理科容易上大学,文科则比较难考,于是强行让女儿选读理科班,殊不知这样的选择彻底改变了柳絮的命运。 第一卷 第四章 苦涩记忆(3) 在那次聚会中,五位女同学显得格外激动,她们是柳絮高中时的同班同学:林珑,李可,张爱,刘圆。当年她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曾经天真地相约千禧年聚会。遗憾的是,那一年她们都记得那个年少时的约定,怎奈何为了生存,她们天各一方,根本就没有机会见面。 毕业二十年时,在老家几位好友的张罗下,她们终于抽出时间,从全国各地回到老家举办同学聚会。这是他们毕业二十年后第一次重逢,那真是难得的一见啊。 他们坐在一起讲方言,品红酒,尝家乡菜,那次难得的聚会让她们的思绪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段青涩的时光里。 分别这么多年,每个人都经历了别样的人生,他们的身上都有很多讲不完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有喜,有悲,融合着欢笑与泪水。当年的懵懂少女蜕变成了满脸苍桑的中年妇女,时光的年轮见证了几十年来她们所经历的辛酸。 她们五人中,算林珑的成绩最好,尤其是理科特别出色。高考后,她顺利地考取了一所重点理科大学,其余四人全部落榜。 林珑上学时理科成绩相当出色,数学和物理成绩经常考第一名,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理工专业。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事业发展得十分顺利。十几年后,当她们再次相遇时,她已是国企总监,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可以说林珑的成功不是偶然,她家也是农村的,家境并不好。父母为了供她上学,每年在种田之余还承包渔塘,一年到头十分辛苦。不过她父母的付出,有了令人惊喜的回报,高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后来又在国企担任高管,父母为此感到非常自豪。 如果说林珑上学期时成绩好是因为天赋,那么大学毕业后,她能进入那家国企上班,从车间技术员干起,一步步做到总监的位置,是她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的结果。 除了事业成功外,林珑的家庭生活也很幸福。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同进入那家国企工作,两人都是低调务实的人,在工作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他们婚后育有一子,一家三口过得非常幸福。 落榜的四位女同学中,李可高中毕业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她凭着姣好的面容在众多女生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县城一家企业上班。 那时工作不好找,她刚进入那家县级企业时,让落选的女同学羡慕不已。可是,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李可命运却从此发生改写,她的悲剧命运从进入那家企业时就已经注定。 李可在那里上班认识了一位已婚男子老翟,老翟时年三十多岁,早就结婚,并育有两个女儿,他的妻子在一家机关工作。在那个时候,他们这样的家庭条件算很不错,按理说他应该珍惜才对。 可是,男人对漂亮女人总有一种贪婪的占有欲。老翟认识李可后,他不顾已有妻女的事实,对年轻漂亮的李可展开了狂热的追求。李可那时年轻单纯,被老翟的甜言蜜语所迷惑,天真地以为这是上天赐于他们的缘份。没多久,便不顾世俗的压力,她投入老翟的怀抱,糊里糊涂地与他公开同居。 第一卷 第五章 苦涩记忆(4) 老翟的妻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得知丈夫的婚外情后,她以女儿为要挟,坚决不同意离婚。然而,此时的老翟早就被年轻漂亮的李可迷得忘记了道德伦理,他坚决要求离婚。 为了表示离婚的决心,老翟在县城租房与李可同居,几个月都不回家,也不过问女儿的事。后来经过调解,翟妻同意离婚,条件就是所有财产归她,女儿归老翟抚养,她不承担抚养费,但是有权利定期探望。 老翟抛弃妻女后,如愿以偿与李可结婚。遗憾的是,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李可期待中那般美好。没多久,老翟身上的缺点就暴露无遗。 要知道那时的李可还不满二十岁,她从小家境好,长得又漂亮,在学校期间一直是众多男生心中的白雪公主。 由于知道自身的条件,老翟很担心年轻漂亮的李可与别的男人来往,他每天将她管得很严,不管去哪里玩,她必须要向他汇报,而且规定她不得与任何男人私下里有接触。一旦被他发现,他就会吃醋,继而大发脾气。 李可虽然从小娇生惯养,但是她的性格很温和,话语不多,从不喜欢与别人大吵大闹。柳絮与她同学三年,记忆中,她从来没有看见李可发过脾气。 老翟的父母一直希望有个男孩,李可的父母见老翟对她管得太严,劝她生个孩子,他们以为有了孩子,就会分散老翟的注意力,他就不会将李可看得这么严。 可是,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老翟作为非农户口生了两个女儿本已超生,如果再生孩子就不符合政策。因此,计生部门坚决不允许李可生小孩。 没有孩子的家庭生活缺少了很多乐趣,过年过节,老翟就去与前妻和女儿团聚,留下孤孤单单的李可独守空房。 很多同学得知她的婚姻经历后,很为她不值。可是李可认为这段婚姻是她自己选择的,她无怨无恨,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此孤老终生。 上学时,她们五人中李可的家境最好,她的父母都是退休老师,哥哥姐姐有正式的工作。那时柳絮,刘圆她们经常为学费发愁,她从来不用学费发愁,还有很多钱买零食,买衣服穿。放暑假时,她也不用下田干活,虽然她的成绩不好,不过她却是那届女生中的焦点。 除了家境好外,李可长得很漂亮,她天生皮肤白晰,五官清秀,上学时穿着漂亮的少女装,模样十分清纯,那时不知有多少男生为她倾心不已,可是她却偏偏选中了老翟。多年后,一位当年追求过李可的男生小方听说她生活得不幸福,向她表示原意离婚娶她,被李可拒绝了。 李可觉得当年老翟抛家弃女,是她拆散了一个家庭,生活不幸福是她的命。如今人到中年,她什么都看开了,不可能再去拆散另一个家庭。当年既然选择了这场婚姻,她有责任坚守到底,也许命运注定她这辈子没有孩子,她情愿孤独到老,也不愿接受小方的感情。 第一卷 第六章 同病相怜 另一位落榜女生张爱的家境也不太好,她的父亲那时是一所中学的校长,不过工资并不高。张爱家里上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下有两个妹妹,母亲务农,家庭负担很重,她家收入以种田为主。 张爱落榜后不愿意复读,在父亲的安排下,她上了一所职业大专,期待毕业后能回到县城找一份带编制的工作。因为那时她父亲在当地认识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那个年代想进机关工作,靠的就是权势和人脉。 三年后张爱毕业回到老家,那时她的父亲还在校长位置上,便安排她在那家中学当代课老师,同时她父亲到处托人,想为她在县城机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张爱家人期待中那样顺利。她的父亲虽然是中学校长,但是由于她读的学校是职业大专,不是正规师范生,属于编制外人员。因此她的父亲无法直接将她安排进学校当老师,机关单位也不好进,因为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多是家里有特权关系人家的孩子,张爱家没有一个当官的直系亲戚。因此,在关系网厚实的机关单位里,他父亲也无法为她谋得一份工作。 张爱在她父亲的学校代了一年的课,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不满。加上他们此前与她的父亲在工作上产生过矛盾,几位老师联名向上级举报张爱父亲循私枉法,以权谋私及贪污学校公款,等。很快,上级领导下令将张爱的父亲撤职查办。无奈之下,张爱全家只得回到老家继续以种田为生。 父亲出事后,全家的重担就落到了张爱的肩上。她只得一边种田一边外出打零工,以贴补家用。那几年她过得相当苦,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外,她还要承受旁人对她家遭受变故的闲言碎语,精神上也饱受折磨。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张爱到了二十六岁,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人介绍,她与一位做小生意的男子结婚。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可是她过得并不幸福。由于丈夫的生意收入微薄,张爱不得不外出打零工供养儿子。 聚会那天,同龄的张爱与其他女同学相比之下,显得相当憔悴,苍老。可以看出这二十年来她所经受的磨难,唯一令她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已上初中,成绩还不错,她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学有所成,完成她这辈子未遂的心愿。 接下来着重讲述另外两位落榜女生,柳絮和刘圆的故事。之所以将她们的故事分开来讲,是因为柳絮毕业后和张爱,林珑,李可再也没有见过面,不过她和刘圆却在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几个月。那段时间的磨难,让柳絮和刘圆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她们因此成了生死之交的朋友。 落榜后那个暑假,柳絮在家天天挨骂,日子苦不堪言。不过,刘圆在家里的待遇好多了,她父母很开明,虽然家里也很穷,女儿读书花了很多钱,可是他们从来没有骂过她。 柳絮写信告诉刘圆,诉说她天天被父母骂,很想出去打工又没有钱的苦衷。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刘圆能给她出个主意。 刘圆很同情柳絮的遭遇,为了安慰生性软弱的老同学,她有空就接柳絮出来玩,陪她聊天散心。 柳絮性格柔弱,多愁善感,受点委屈就爱掉眼泪。刘圆的性格很开朗,她比柳絮大一岁,个性很强,遇事沉稳有主见。她劝柳絮不要呆在家里,要找机会出去打工。在她看来,柳絮的父母之所以骂她,就因为家里太穷,只要出去打工赚了钱,父母肯定会改变对她的态度。 父母没完没了的责骂,早让柳絮心烦不已,她很想逃离那个让她窒息的家,可是又不知道去哪里。 柳絮从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何况她也没有路费出去。上学期间家里穷,她不知遭受了多少亲戚朋友的白眼,他们讽刺柳絮父母,说家里那么穷,还送女儿读书,即使她考取了大学,她们家也没有钱继续供她,他们都等着看她们家的笑话。事实恰于他们所愿,柳絮果真落榜了。时到如今,他们越发不会借钱给柳絮家,亲戚担心她家太穷以后还不起。 刘圆理解柳絮的难处,她何尝没有这样的顾虑,如果出去打工,她也没有路费。不过她结交的朋友比较多,她安慰柳絮,她们可以先找机会打零工赚点钱做路费,等她找到打零工的机会,她会来找柳絮一起去。 第一卷 第七章 砖厂临时工 自从读理科班后,柳絮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她的物理成绩长期在倒数几名,文科总在前三名。班主任多次找她谈话,让她加强理科的学习,怎奈何她对物理真是一窍不通。每次物理考试,别的同学提笔就写,可是在她看来,那些物理题目就像天书一样,她看得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考试时经常凭感觉乱猜答案。 柳絮上学期间单科总分是150分,物理科目考试前几题都是选择题,柳絮一题都不会做,便ABCD乱填答案,每次考试成绩只有30分左右。 柳絮知道这样的成绩无论如何也考不上大学,可是父母依旧给她灌输“只要用功,就得跟得上学习”“多做题目,一定能懂” 那时上学期间她的确很用功,每天早起晚睡,拼命做物理试题,可是那些动能,动量,力学,光学的题目,让她看得头晕脑涨的,根本无从下手。由于长期熬夜和营养不良,高考前夕柳絮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可是物理成绩依旧是最后几名。 高考时,柳絮英语和语文都考了一百多分,可是物理只有几十分。 那时大学没有扩招,她的分数离录取线差了两百多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柳絮的父母无法接受寄予厚望的女儿竟然考不上大学,他们要求女儿再去复读一年,柳絮知道自己的理科成绩太差,就是复读几年也考不上,她坚决不愿意去复读,父母气得大骂她不争气。 自从落榜之日起,柳絮就开始没完没了地挨骂,这样的日子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本文开头的一幕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回。她很想改变命运,可是年少的她根本就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前途一片迷茫! 那年暑假农忙结束后不久,刘圆打听到县城附近有一家砖厂在招临时工,她连忙通知柳絮,邀她一起去砖厂做临时工。 俗话说“贫贱家庭百事哀”,由于家庭极度贫穷,加上柳絮没有考上大学的打击,她的父母除了天天骂她以外,他们也经常吵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柳絮极度苦闷,她做梦都想逃离。 十几年后,当柳絮步入中年,历尽生活的辛酸之后,她理解了父母当年的难处。那时家里除了父母种田的微薄收入外,再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种田只能勉强糊口,尽管父母省吃俭用,家里开支入不敷出。 当刘圆前去邀柳絮去砖厂做临时工,他们连忙答应了。 刘圆和柳絮来到县城附近那家砖厂,厂长见她们太年轻,担心吃不了苦,便问道:“在砖厂干活很累,你们吃得消吗?” “你放心,我能吃苦。”柳絮太需要钱了,她生怕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赚钱机会。 处于生活低谷的她做梦都想凭能力赚钱,一来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二来也能减轻对父母的愧疚感。她从小和父母一起干农活,什么样的苦都吃过,砖厂的活对她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刘圆见厂长担心她们干不了砖厂的力气活,有点不服气,便走到一辆装满红砖的翻斗车旁,快速将翻斗车推到了路边的一辆拖拉机处。 “哈哈,看不出啊,你这么瘦的个子,力气蛮大的。”厂长笑道。 “怎么样,见识了吧?”刘圆笑道:“我们都是农村长大的,这点力气活算不了什么。你放心,只要每天准时将工钱发给我们,我们保证不会偷懒。” “好,没问题,只要你们吃得消,每天下工我就将工钱发给你们。” 厂长承诺给她们的工资是五块钱一天,包吃两餐,在那时这样的工资算不错。 这是她们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每天一大早她们就赶到砖厂堆砖,搬砖。那时正值盛夏,太阳非常毒辣,砖厂的活又脏又累,加上砖窑内的温度高,刘圆和柳絮每天都感到很热很累,才几天功夫,两人白嫩的皮肤就晒得黑黑的。 下班后,她们都累得腰酸背疼,可是想到干完一天活就有五块钱的收入,两人就觉得十分开心,毕竟开始自食其力了,心里不免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那是毕业后第一次挣钱,每天领到钱后,柳絮就感到很激动,回到家,就将钱交给父母,虽然不多,但是只要看到父母脸上的笑容,她就感到很欣慰。 时间过得很快,柳絮和刘圆在砖厂干了一个多月的临时工。虽然工资还不错,但是砖厂太脏太累,不是久留之地。她们打算挣够三百块钱,就找机会出去打工。 第一卷 第八章 初识社会阴暗面 有一天,厂长告诉刘圆和柳絮,县城一家宾馆需要招聘10名女服务员,劝她们去那里试试看。 当柳絮和刘圆赶到县城那家宾馆时,发现宾馆门口早就聚集了近百名女孩。柳絮见那些女孩穿得光鲜亮丽,神采飞扬,她的自卑心又开始作怪,担心面试不上。 刘圆连忙安慰她:“不管能不能面试上,就当一次锻炼的机会。” 大家顶着烈日在门口等到上午十点多钟,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男子从宾馆里走出来,他让每人填了一张表,各交了十块钱的报名费,然后让她们分成五人一小组,依次进入宾馆大厅接受面试。 柳絮和刘圆等了近半个小时,终于随另外三个女孩一起进入大厅接受主考官的面试。五个女孩中,只有刘圆和柳絮是高中毕业,也算她们穿得最土气,另外三个女孩打扮得很时髦。 面试官是三位四十多岁,油头粉面的男子,他们扫了五位女孩一眼,让她们依次用普通话作个自我介绍。 做完介绍后,柳絮发现另外三位女孩初中还没有毕业。 接着主考官又让她们背诵李白的《将进酒》和陆游的《钗头凤》,那三位女孩面面相觑,根本就不知道从哪背起。 柳絮和刘圆读书时文科成绩都不错,柳絮背诵了《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刘圆背诵 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她们背诵得非常流利,当时柳絮天真地以为只有她和刘圆背诵出来了,一定能通过面试。 可是到了下午,面试结果完全出乎她们的意料之外。 其实在面试之前,一切早就成定局,那场招聘会只是个圈钱的幌子而已。柳絮那时太单纯,迫切的想找一份工作,才会对那样的招聘会抱有希望。她根本就不懂得社会生存的游戏规则,那场招聘会是主管单位欺骗这些穷人家女孩的一种伎俩,等待她的自然是失望。 虽然她们表现得很出色,可是并没有换来主考官的赞许,几位中年男人满不在乎的表情让柳絮心里很忐忑,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从主考官的表情中,柳絮似乎猜到了结果。虽然只有她们背出了这几首诗,可是那三位油头粉面的中年男人对她们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眼光一直盯着旁边那位长相漂亮的女孩,即使她初中还没有毕业,李白的诗和陆游的词都没有背出来,可是她穿得洋气,长得漂亮,这就是她的优势。 那时柳絮刚踏入社会,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在县城宾馆当底层服务员根本就不需要文化,那是一家机关下属宾馆,待遇好的职位早就内定了名额。他们之所以举行公开招聘会,一来想骗取求职者的报名费,二来想招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进去,负责招待重要客人,陪他们吃喝玩乐。说实话,凭刘圆和柳絮朴实的性格,即使进了那家宾馆,也无法适应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 去面试之前,柳絮和刘圆已在砖厂干了一个多月,晒得又黑又瘦,穿着又土气,最后被涮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经过这次失败的面试后,柳絮感到十分失落,这么简单的面试都过不了,她不知道以后还能去哪里打工? 第二卷 第九章 辗转到武汉 在回家的路上,柳絮情绪十分低落,这次失败的面试加深了她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在老家找工作都要靠关系网,她们家世代务农,无权无势,想在县城找工作比登天还难。 柳絮越想心越烦,暑假快过完了,总不能在家里种田吧。一来她是个高中毕业生,回家种田肯定心有不甘,二来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和父母的责骂已让她不堪重负。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家里种田,一定要找机会去大城市打工。 刘圆见柳絮愁眉不展,便安慰她:“这次面试算什么,就当一次锻炼机会,我们可以吸取教训,不要对老家抱有任何幻想。谁不知道老家都是靠关系网,我们两家既没有钱,又没有后台,待在老家永远也没有出头之日,有机会还是出去打工吧。” “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我对外面一点都不熟悉,不知道去哪里。”柳絮无奈看着刘圆。 “你别担心,等我找到机会就告诉你,我们结伴一起去。” “那好吧,有消息你通知我。” 柳絮性格懦弱,做事缺乏主见。在那段痛苦无助的日子里,刘圆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很信任刘圆。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她就将刘圆当成了知心朋友,对她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刘圆也将柳絮当作妹妹看待,虽然那时她过得也很难,可是她总力所能及地在精神上鼓励柳絮,柳絮打心眼里对她感激不尽。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这段苦难日子的经历,让柳絮与刘圆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多年后,当柳絮事业有成,从东莞返乡探亲时,第一个探望的朋友就是刘圆,这是后话。 自从面试宾馆服务员失败后,柳絮和刘圆一边在砖厂打工,一边继续托人打听外出打工的信息。那时没有网络,农村也很少有报纸,她们只能从县城劳动局下属的职介所打听招工消息。 几天后,刘圆得知武汉一家毛纺厂委托县城劳动局招一批女工,她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柳絮。 为了区分后面的故事里讲到的另外一家纺织厂,故且称这家毛纺厂为A毛纺厂吧。 柳絮得知招工消息后非常开心,连忙和刘圆一起去县劳动局报了名,并交了150块钱的报名费。这笔费用在当年可不是小数目,柳絮在砖厂拼死拼活一个月也只赚了150块钱。 武汉是湖北的省会城市,柳絮和刘圆虽然没有去过,但从小就听说过武汉这座大城市,知道武汉人都是“吃商品粮”的有钱人,那时农村人最羡慕的就是“吃商品粮的人”。她们老家有很多人在武汉打工,不过大多是在工地上干苦力活。柳絮天真地以为她们是高中生,到了武汉应该不用做苦力,肯定能找到轻松的工作,说不定还能成为“城里人”呢。 柳絮将武汉A毛纺厂招工的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听说柳絮有机会去武汉工作开心不已,连忙为她准备去武汉的日用品。 柳絮的父母长期在农村种田,他们对城市里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他们以为柳絮去武汉A毛纺厂上班,肯定有机会转正成为“吃商品粮的合同工人”,如果那样的话,她以后的身份就与考上大学的人是一样的。 也许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吃了太多苦,才会那么羡慕“吃商品粮的”人。在那个年代,“吃商品粮的”人一辈子衣食无忧,每月有工资领,国家分配房子,生病可以报销,儿女上学优惠,即使没有考上大学,也可以顶替父母的职位进入国家单位。总之,“吃商品粮的”生活待遇与农村人有天壤之别,才让许多农村人节衣缩食送儿女读书,盼望他们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除了父母不懂城市的生存状况外,柳絮和刘圆刚从学校毕业,对城里的生活也一无所知,根本就不知道此去武汉将会面临艰难的生存考验。 其实,只要她们稍微有点社会经验,就能猜得到A毛纺厂的真实状况,如果那家厂福利待遇那么好,在武汉招不到工人吗?何必要到几百公里外的农村招工呢? 实际的情况就是,那家工厂待遇太差,在武汉招不到工人,不得已才去偏远的农村招工。他们看中了农村女孩干活能吃苦,不会挑三拣四。柳絮和刘圆一行十几个女孩,糊里糊涂地被A毛纺厂骗到了武汉,那次武汉之行,也是她们命运的转折点。 第二卷 第十章 骗局 1993年10月,刚满17岁的柳絮和刘圆与另外十几位女孩一起,在劳动局领导老林的带领下,坐长途汽车前往武汉,准备去那家期待中的工厂里上班。 他们出发那天,天气特别好,碧空万里,阳光灿烂,柳絮的心情也很好。父母对她恢复了以前的慈爱,将她送到车站,像以前送她上学一样,叮嘱了很多。以前送她上学时,他们说的都是“要用心学习”,“不要贪玩”等。这次送她去武汉打工,说的却是“在外面好好干,争取早日转正”“发了工资就寄回来,千万不要乱花钱”等。 柳絮背负着父母的重托,稀里糊涂的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打工,以前她到过最远的地方只是县城。 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柳絮心情格外激动。在去省城的路上,她不时望着车窗两边疾驰而过的田野,村庄,目之所极的农村和稻田与她的老家差不多,可是柳絮却绕有兴致地望个不停。此时她的心情特别好,觉得眼前看到的那些农村的风景比老家要美丽。她天真地以为,等这段美好的旅程结束后,她就能成为名符其实的城里人,那时她的前程将是一片光明。 随着汽车的颠跛,一阵困意浮上来,柳絮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她的脑海中不停的幻想着A厂的情景:一幢幢高大气派的厂房,环境幽雅的林荫道,整洁宽敞的宿舍,她和工友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在厂区内穿梭,每个月都有工资寄给父母,眼前似乎浮现出父母收到钱时喜笑颜开的场景,好像虚幻的一切已经成为现实。 可怜的柳絮做梦都没有想到,她坎坷的人生旅途才刚刚开始,严峻的生活考验正等待着懵懂无知的她。 经过八个小时的车程,傍晚六点左右她们到达武昌汽车站,老林带着她们又转了一次公车,来到一家破旧的职介所里。 柳絮和刘圆最初以为老林会直接送她们去A厂,没想到他竟带着她们来到这样一间破旧的职介所里,她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刘圆胆子比较大,她不解地问老林:“不是说直接去工厂上班吗?怎么会来这里?” 老林回答道:“你们先在这里登记,明天由职介所的领导送你们过去。” 那家职介所大概有三十多个平方,陈设相当简陋破旧,只有三张办公桌,另外横七竖八的摆放着几张旧台球桌,柳絮以为是供人打球娱乐的,到了晚上才知道这些桌子是职介所提供给求职者留宿的,他们收取每人三块钱的住宿费。 柳絮做梦都没有想到,第一次武汉之行竟然来这种地方,比她们老家还要破旧。她实在不明白老林为什么要送她们来里?在县城时说好的那家工厂呢?不是说直接送她们去那里上班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就中柳絮纳闷之时,职介所的领导,一位长相凶悍,身材矮矮胖胖,满脸横肉的中年妇女走了过来,她看着拎着大包小包的十几个女孩,笑得脸上的横肉都堆了起来:“呵呵呵,又来这么多啊!” 老林连忙上前与她握手:“李所长,这些女孩拜托你安排了。” “没问题,呵呵呵” 柳絮被老林和李所长的举动弄糊涂了,在县城劳动局出发前,老林说到武汉后,直接送她们去A厂上班,可是到了武汉却将她们送进这么一间破旧的职介所,而且他对那位“李所长”还如此奉承,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群女孩大多是刚出校门,她们哪里知道此次武汉之行,完全是劳动局领导与这家职介所合伙以招工为名,让她们每人交150块钱的所谓“介绍费”,打算送她们去一家破旧的小厂做苦力。那些钱被劳动局领导和职介所平分,难怪“李所长”见到她们会笑得如此开心,因为她又可以有一大笔收入了。 吃晚饭时,老林要请李所长去下馆子,他让柳絮她们结伴出去吃饭,晚上回到职介所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