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序章 大明穿越之宁王 序章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1351年爆发了红巾起义,次年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便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和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从而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了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 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政权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和外兴安岭,后来缩为辽河流域。 北至阴山,北达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云南边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康熙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大家知道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王爷,名叫朱权,是明太祖第17子,封宁王,号丹丘先生,封地宁国府。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绑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明成祖继位后,对朱权出尔反尔,将其改封南昌,并加以迫害,朱权只好将心思寄托于道教,戏剧和文学,晚年郁郁而终。我写这部明朝穿越历史,目的是让大家真正感受这段历史,借穿越历史来描写一部历史正剧小说,来反映明朝那段历史缺失的历史之谜。希望大家认真的阅读,体会当今很多人炒作的话题,书中关于宁王朱权历经六位明朝皇帝,朱权的晚年致力于道教研究,注定自己与帝王之位无缘,最后过着与世无争的快活日子。 本部小说共有两部,分为上册和下册,本文主要人物有三人,分别是宁王朱权(朱栋梁)、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三人,主要事件是围绕历史事件靖难之役和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描写下明朝皇室相争的天下大势,主人公是来自21世纪的小伙朱栋梁,因为恋爱失败而意外到明朝,竟然附身到宁王的身体,两人合为一体,见证明朝皇权斗争的历史时刻,帮助燕王夺位成功后,被贬至南昌府,后厌倦政治,晚年致力于道教研究,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王爷。 卷一 第一章 婚事 在现代文明里,有一位历经传奇的小人物,主人公是叫朱栋梁,今年21岁,家住在江西省 南昌市某县城一个乡村里。 父母年岁已高,朱栋梁肩负着家族的历史使命,常对外人说:“我是朱氏子孙,我要完成父母 的期望,做一件大事情,让外人对我刮目相看,让自己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学校读书的三年里,遇见一位女孩,她叫尹小玉,来自江西,两人在学校认识,两人结为朋友。慢慢地喜欢这位女孩,她高兴说:“我叫尹小玉,来自江西井冈山”,你呢? 朱栋梁说:“我叫朱栋梁,家住南昌县,我们俩挺有缘分的,不如我们出去逛街。 于是,买了不少的零食给她。然后问道:“还要巧克力吗?”她还笑得说:你真好,不如我们做朋友吧!于是我们成为男女朋友。两人感情密切,几年后朱栋梁发现自己的女朋友被王军抢走,朱栋梁找尹小玉问个明白。之后,两人感情出现破裂,朱栋梁和尹小玉分手了。朱栋梁心灰意冷,找到尹小玉后,伤心的问道:“我们交往三年了,为什么要欺骗我的感情。 她说:“你家里能有什么,我要嫁的一定非富即贵”,你能给我什么呀!跟你在一起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朱栋梁的心凉透了,回到家里,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一直闭门不出。 父亲朱正海回到家中,见到儿子的心里烦恼,对儿子说道:“儿子,你怎么啦?” 有什么心事不能告诉我,不要憋在心里,有什么不能说的。 母亲安慰地说:“儿子吃饭没胃口,最近是怎么回事呢? 母亲喊道:“儿子,快出来吃饭吧!朱栋梁说:“你们先吃吧!”我心情不好,等我饿了在吃吧!当天空黑夜降临,突然风雨大作,一股奇怪的奇异天象呈现出光芒, 父亲说:“儿子,快把门窗关好,外面刮着大风,小心衣服被风刮走。” 朱栋梁回答说:“好的。”朱栋梁来不及关上门窗,一阵怪异的风将朱栋梁刮走。 此时,天地发生灾变的时候,整个南昌市发生异象,朱栋梁突然被卷进时空隧道里,像做梦一样进入另外一个时空。父母在到处找寻儿子的下落,却找不到儿子的踪影。 突然,朱栋梁来到一座古城,这是应天宁王府邸。 在宁王府里,大家都张灯结彩的迎接王妃,朱栋梁忽然惊奇的醒来,身边的仆人在旁边说:“王爷,你可醒来啦,大家都等着你主持事务呢?” 今天是你大婚的日子,王府来了好多的人,都要参加你的喜宴。 朱栋梁醒来说:“我怎么了,今天是我结婚吗?和哪家姑娘结婚?她美不美啊!” 一名丫鬟说:“王爷,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朱栋梁惊讶地说:真的吗!我该不是做梦吧? 她不知如何回答,接着来了一位太监突然传旨,太监传旨说:宁王接旨,朱栋梁跪下接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宁王今日大婚,朕非常欣慰, 今日召见皇子入宫封赏,不得有误。朱栋梁说:“儿臣遵旨。太监笑道:陛下对王爷关爱有加,请王爷准时觐见,咱家告退了。 当走进大殿的时候,朱栋梁的心情很欢喜,自言自语的说:“我是不是做梦啊!我真的穿越到明朝做王爷了,朱栋梁心里十分地高兴。 当走进奉天殿的时候,看见皇帝朱元璋坐在大殿之上,当见到明太祖朱元璋时,心里十分的高兴。朱栋梁跪下说:“儿臣叩见父皇,祝父皇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帝走进宁王面前,说道“朕富有四海,今权儿如今已长大成人,望权儿替朕分忧,驻守藩地大宁府,现在北方外患未平,朕岂安乎。” 朱栋梁跪下说:“儿臣愿替父皇分忧,望父皇保重龙体,江山为重。”皇帝命人起草诏书,册封皇子朱权封地大宁,兵甲八万,战车六千,统领朵颜三卫,赏赐黄金白银万两。 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一大镇。 洪武26年夏,朱栋梁带着他的王妃,与王妃离开应天,来到了宁国城,王妃张氏迎接朱栋梁入府,朱栋梁高兴的见到老婆,心里激动不己。 朱栋梁说:“王妃请起,今日是我们大喜的日子,当然高兴的忘乎所以。朱栋梁当走进王府时,看见仆奴数百人,管家李纪说:“小人叩见王爷, 恭喜王爷大喜,祝贺王爷和王妃百年好合。王妃说:每人赏银十两,王府众人纷纷跪地喊道:“谢谢王爷的赏赐。步入喜堂,对王妃说:我们今日大喜,我先迎接贵宾,王妃等着我。当走进宾客大厅时,看见不少送礼的人物。 其中,有宋国公冯胜,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李景隆,大将军蓝玉等人,朱栋梁说道:谢谢各位,今日本王向各位敬酒,当走进皇兄朱棣旁边,对朱棣说:“敬四哥,祝王兄北征告捷,外患已除。如有异动,可助皇兄安定北方。朱棣笑道说:“有王弟在,何乐不为。朱栋梁说:“四哥在父皇的心里也很重要,除了皇太孙外,四哥的功业非他人所比,朱棣高兴的说道:“十七弟,我哪比的上你啊!深受父皇的宠爱,不是任何人比得了。宁王说:“王弟不敢当。” 在那天晚上,朱栋梁喝醉酒后,在王妃张氏的房间睡了一夜。 次日清晨,仆人们打扫庭院,王妃走进来,朱栋梁说:我裤子没穿好,不要进来。 宁王妃说:我们已经是夫妻,还害羞什么。于是,朱栋梁入洞房,和王妃相拥而眠。 第二天,宁王奉命赶往大宁府驻守。 卷一 第二章 镇守北方 在北方内蒙古之地,宁王驻守之地靠近会州,所属朵颜三卫骑兵均骁勇善战。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 当回到王府,与王妃张氏在摆酒宴,召见诸位,军中商讨如何对付蒙古人的反叛。初次来到驻地大宁时,感慨如今蒙古四分五裂,都不如当年辉煌的时光。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上游的大忽里勒台被推为大可汗,标志着蒙古国的诞生。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三千余万平方公里,是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及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都是出自黄金家族,一同尊奉大蒙古国为宗主。1259年蒙哥汗去世之后引发内战,四大汗国都获得了实质上的独立,与元朝之间互不统属,战争不断。 1304年元成宗时期才一同承认元朝的宗主地位。蒙古人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帝国,但境内地形复杂,交通落后,民族众多, 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文化传统各不同,根本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蒙古帝国从诞生的时候,就无法避免瓦解崩溃的命运。 14世纪中叶以后,四大汗国语言也逐渐衰落。蒙古帝国的建立,加速了东西方的文化和技术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文化及商业的交流。 在塞外驻守的日子里,朱栋梁看见蒙古人在唱歌跳舞,好像是庆祝什么节日。 突然有位部将朱鉴走到朱栋梁面前说:这就是蒙古人的节日,是在庆祝那达慕大会,宁王说:“听说是举办摔跤和赛马等活动。” 朱鉴说:是的,宁王殿下。当来进大草原的时候,心中凝望感慨万分。忽然,秦王带着秦王妃观音奴探亲,碰到附身宁王的朱梁栋。宁王朱梁栋说:王兄带着王嫂来回蒙古探亲吧! 秦王说:“是的,她太想念故乡,我才带王妃来省亲的。” 宁王朱栋梁说道:恭祝王兄一路顺风,王嫂和王兄百年好合。秦王朱樉说:王弟如今年少有为,父皇如此器重你,望王弟好好驻守边疆。 宁王说:“多谢王兄提醒。秦王妃说:“王爷,我们该走啦!宁王看着他们的离去,转身对朱鉴说:“本王要回府,马车可备好, 朱鉴说:“属下已安排妥当,请王爷上车。于是,车夫赶着马车喊道:“驾, 驾,驾,百姓们纷纷让道跪下说:“王爷千岁,突然有一位妇人拦道说:“民妇叩见王爷,请王爷替我做主,小女被一位士兵杀害,替民妇严惩凶手。 宁王扶起老妇说:“本王一定严惩凶手,望老人家节哀顺变。” 老妇伤心的离开了,宁王气愤不己,对朱鉴说“派人查清此事,一定要替百姓讨回公道。朱鉴说:“属下遵命。 当朱鉴离开的时候,宁王回到了王府,忽然感到头晕,朱栋梁忽然想起自己的往事,知道住在这王府之内,不知怎么办? 丫鬟小云走进来说:“王爷,奴婢听说昨日有位妇人向王爷求助,不知凶犯是何人呀? 朱栋梁沉默不语。 这时,朱鉴走进王府说:“参见王爷,属下打探清楚,乃是秦王护卫队的士兵所为。” 宁王朱梁栋说:“小云,你先退下。” 朱鉴说:“属下有办法,希望王爷授以实权。”宁王朱梁栋说:既然你有办法,本王同意了。 于是,朱鉴带着护卫队调查此事,下令封锁城门,立刻捉拿凶犯,不得有误。 众护卫说:属下遵命。 朱鉴命人将这位士兵拿下,关入大营牢狱之中。在大牢中,士兵被判死刑,突然有人来探监,宁王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大牢。 第二天,县令命人将凶犯带入府衙审问,宁王朱梁栋坐在旁边,宁王说“这凶徒藐视大明律法,又奸杀无辜女人,理当严惩。 县令说“下官听命,喊道“凶犯何人,报上名来。士兵说:“王爷,我叫王贵,想为国效力,投身军营,可是我嗜酒如命,晚上 又去买酒喝,才做出如此错事,望王爷和大人饶了我吧!王贵不停地在叩头,说:“王爷如能饶恕小人,小人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宁王喊道说:“你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县令,还不快了结此案,本王先走啦!县令说:“恭送王爷。宁王返回王府,王妃张氏出门迎接, 众仆人纷纷跪下迎接。管家喊:“王爷回府,大家纷纷跪地迎接。当宁王走入王府内,问道:“今日什么日子呀!” 于是,管家走过来说:“王爷,今日是皇太孙大婚之日,王爷今夜向皇太孙献贺礼,对吗?。 朱栋梁说:“今日本王是送礼的,顺便看父皇龙体安康,以表孝心。 在第二天,朱栋梁在大殿上叩见明太祖,说道:儿臣拜见父皇,愿父皇福如东海,大明江山永固,祝贺父皇和皇太孙大婚之喜。 于是,一名太监接过贺礼。朱允炆说:“皇叔请起,我和皇爷爷正说你呢?朱栋梁说:不知为何提到我,朱允炆说:“皇爷爷让我 多向皇叔学习,皇叔镇守边疆,劳苦功高,让我向你请教北方事务,望皇叔多多指教。朱栋梁说:难怪皇侄受父皇栽培,连我都比不上皇侄, 皇兄去世一年了,挺怀念皇兄在世的时候。 皇帝朱元璋说:难得皇儿记得往事,愿标儿在天之灵,保佑大明江山永固。权儿,你的担子不小,望你回去驻守藩地,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 朱栋梁说“儿臣遵命。朱栋梁说:不知父皇选的是哪家姑娘,能配的上皇侄呢! 此女是马全之女,如今己15岁了,到了婚配的年纪,与皇孙相配,不知皇儿认为如何?朱栋梁说:父皇选的真是太妙,我们的母后不就是马皇后, 父皇始终想着母后啊!朱元璋说道:"还是你了解父皇的思念啊!这是父皇的心愿。"朱栋梁看见父皇伤心的谈及母后,触景伤情的说:望父皇节哀,保重牵挂龙体啊!朱允炆哭的更加伤心,对朱栋梁说:“我想念皇祖母,思念父亲。” 朱栋梁说:皇侄难得一片孝心,望节哀顺便,那儿臣告退。朱元璋悲伤的说:望权儿珍重。 于是,朱栋梁回到藩地,突然相信原来朱元璋也是一位慈父,同时也是一位严以律己,治国 严厉的君主。 卷一 第三章 蓝玉之死 在朱栋梁回到王府后,对着王妃说:“父皇最近国事操劳,如何帮父皇分忧啊?王妃张丽光说:“王爷,不必如此忧心,父皇自有安排。 朱栋梁说:莫非你知道父皇的安排。于是,朱栋梁来大宁府喜峰口时,看见大将军蓝玉在北征南返时,与守城官吏发生争执,官员们开着城门迎接, 有一位官员赶紧跪下说:“下官迎接来晚了,还望大将军恕罪。 这时,宁王朱栋梁走过来说:“原来是大将军你呀!蓝玉说:“宁王殿下,你何必多管闲事,还是好好守你的大宁府吧!宁王生气的离开了。 那官员们心惊胆战,蓝玉大怒道:“胆敢不开城门,来人呀!'把这城门给我毁了。 于是,士兵们毁掉城门,破门而入,蓝玉纵兵回城后,官员们联名上书皇帝。皇帝闻讯后,下诏书遣责蓝玉,蓝玉跪下接旨,传旨太监说:“奉天承运,皇帝 昭曰:今日蓝玉毁关入城,藐视大明律法,本因按律当诛,念其北征蒙古多年,功劳甚大,又是常遇春妻弟,本世袭梁国公,因傲慢无礼,改封凉国公,将其过失 刻在世袭的凭证上。削其护卫队,罚俸一年,钦此。蓝玉说:“皇上还有什么吩咐,太监说:“陛下还有口谕,说道:“朕希望你好自为之,不可如恣意妄为。 太监传完旨后,对蓝玉说:大将军,你这次做的太过分了,连陛下都大发雷霆,咱家该告退了。蓝玉说“恭送王公公。” 这时,蓝玉对皇帝也产生抱怨。这时燕王朱棣召入朝,燕王来到奉天殿,见到父皇说道:“儿臣闻知此事,急忙来见父皇,听说大将军蓝玉无视朝廷律法,其罪当诛。 皇帝说:棣儿,这件事朕自有分寸,你且退下吧!朱棣不甘心的退下。 次日,皇帝急诏大臣们议事,大臣们赶往大殿,有位大臣叫刘璟,乃是刘伯温之子,和大臣们纷纷上殿,还有一位年轻的官员上奏道:陛下,微臣弹劾凉国公蓝玉, 不遵大明律法,放纵士兵毁城,又私养死士和义子多人,又骄横跋扈,应当严惩不贷。刘璟上奏说:“微臣附议。 此时,太祖问道“你们还有不同意见,可否奏来。景川候曹震说:微臣请陛下赦免蓝玉,蓝玉的党羽纷纷地下跪求情。 于是,皇帝下旨退朝,令王公公传旨,明日再议。宁王回府后,生气的说:“好你个蓝玉,竟然如此对待本王,简直是目中无人。 王妃说道:不知王爷为何生气。宁王说:还不是那蓝玉。王妃说:王爷,不必生气。在那夜,燕王回到藩地北平府,王妃徐妙云走进来说:“王爷,为何事担忧啊!” 燕王说:王妃,叫军师姚广孝来议事,我有要事找先生商量。王妃命人请来姚广孝,王妃离去。姚广孝说:“不知王爷找我商量何事,贫僧愿意为王爷出谋献策。 燕王说:你知道本王最担心什么?姚广孝说:王爷不必担心,我已经想好除掉蓝玉的计谋了。朱棣高兴的说,军师有何良策,快快道来。 于是,你可以写信给宁王,让他帮你除掉蓝玉,可知蓝玉在朝中民怨四起,又参加胡党谋逆案,结党营私,引起皇帝的猜疑。你说,陛下如何处置他呢! 燕王朱棣说“如果父皇赦免蓝玉,又当如何。姚广孝说:王爷不必担心,贫僧自有妙计。燕王朱棣说:“不知军师有何良策。姚广孝说:“不可妄语,山人自有妙计。 第二天,文武百纷纷上朝,忽然有位老臣也上朝,大臣们议论纷纷。皇帝来到大殿之上,太监王公公宣读旨意,读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今日传旨 召信国公汤和觐见,汤和坐车进入内殿,大臣们议论不已。有位状元张显宗上奏说:陛下乃万民之主,望陛下严惩蓝玉,请陛下裁决。 于是,汤和说:“陛下,老臣也同意,不能让蓝玉破坏大明律法,要求严惩不贷。皇帝下令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环查明此事,蒋环上前接旨谢恩。 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环参奏蓝玉谋反,皇帝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 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三天后,皇帝下令审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 傅友文等人谋反,拟定乘皇帝藉田时发动叛乱。此后大臣上奏言事,皇帝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蓝玉等人逮捕下狱,文武百官纷纷庆贺。 皇帝来到天牢之中,来看望蓝玉等人,他们纷纷跪下喊道:微臣该死,请陛下饶恕我的家人吧!蓝玉跪下说:“罪臣该死,臣自知罪孽深重,望陛下饶恕臣的家人。” 于是,皇帝不同意蓝玉的请求。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大臣们纷纷跪下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说:众爱卿平身。 当大家起身的时候,有位大臣要上奏说:陛下,请处死蓝玉,以正朝纲。大臣们对蓝玉的所作所为早已不满,燕王和诸位皇子们也要求处死蓝玉。 大臣们议论不休,皇帝急召皇子朱权奉诏三天后入朝,太监传旨无事退朝。在大宁府邸里,附身朱权的朱栋梁听到吵闹, 一位家奴跑来禀告说:“王爷,陛下要召见王爷入朝。” 朱栋梁说:“莫非是蓝玉的案子。”一名家奴说:“王爷,听说是的。家奴王总管说:“你们站着干吗? 还不快给王爷宽衣,备好马车。” 于是大家收好行囊,宁王快马加鞭,四天赶到南京应天府,入宫朝见明太祖。宁王来到奉天殿,跪下说:“儿臣叩见父皇。” 大臣们站在一旁说道:陛下,请陛下降旨处死蓝玉。皇帝说:权儿平身。 宁王说:不知召儿臣有何事,儿臣愿替父皇分忧。皇帝说:不愧是朕的是好儿子。于是,皇帝说:蓝玉虽是有功之臣,却藐视大明律法, 目无国法,又纵使手下强占东昌民田,蓄养了许多庄奴和义子,乘势横行霸道。朕深感不安,蓝玉又密谋造反,下令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 朕为警诫群臣,令人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名为《逆臣录》。众大臣纷纷跪下喊道:“吾皇圣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诸王一同喊道:父皇圣明。 皇帝说道:“诸位大臣及皇子们,一定要以此为戒,不可无视爽法。大臣们无不欢喜,尤其是燕王殿下。文武百官退朝后,皇帝宣旨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留下。 他们来到太和殿,见到父皇在批阅奏章。皇帝批阅完后,走过来对朱棣说:棣儿,如今你镇守北方多年,一定防范蒙古死灰复燃,不可掉意轻心。 燕王朱棣说:“谢父皇训诫。皇帝对朱权说:“你有朵颜三卫骑兵数万人,都骁勇善战,替朕安心镇守北疆,保卫大明江山,兄弟间要互相友爱,不可手足相残,你们都明白吗?” 燕王和宁王一同说道:儿臣谨遵圣命。 卷一 第四章 功臣傅友德的下场 当燕王朱棣跪下说:“儿臣明白父皇的苦心,如今北疆安定多年,儿臣不会辜负父皇的希望。”宁王说:“儿臣驻守大宁府快一年,见父皇身体无恙,儿臣也安心啦! 皇帝说:如今朕看见你们兄弟友爱,朕也放心了。皇太孙朱允炆来到大殿上,向皇帝请安,说道:“孙儿向皇爷爷请安, 皇帝说道:“孙儿免礼,如今我们一家在一起,举办一场家宴如何?” 燕王朱棣和朱权说:好主意,儿臣恭祝父皇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突然,一位太监来向皇帝贺喜道:陛下,张美人有喜啦! 皇帝说道:张美人所生是男是女?王公公说道:“陛下,张美人生的是小公主,好可爱呀!” 皇帝说:朕又喜得一位女儿,下旨赐封宝庆公主。你们先退下,明日早朝再议。 两人一同说道:儿臣告退。每当这时侯下,皇帝来到后宫张美人住处,张美人跪下说:臣公妾叩见陛下,陛下来看下我们的女儿, 多可爱呀!皇帝欢喜万分,下旨赏赐宫女和太监十两,并要求乳娘照顾好小公主。张美人跪下说:谢陛下赏赐。 皇帝说:“朕先处理政务,有空来看望爱妃。张美人说道:“陛下,臣妾恭送陛下。”皇帝来到奉天殿处理政务,发现一件奇怪的事。皇帝看见一份奏章,有人弹劾颍国公傅友德和蓝玉走的很近,此时引起皇帝的猜忌。 奏章写道:亲家晋王朱棡,女婿朱济熺贵为九大攘夷藩王之一,藩王国地处山西冲要所在手握精骑重兵,傅友德本人常在山西前线布置防务。 太子死后,皇太孙年幼,陛下应提防傅友德。 1394年十一月,皇帝召集文武大臣参加一个大型宴会,当皇帝走到门口的时候,看到门口的那个守卫者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当时皇帝 很生气,但是没有发作。这个守卫者不是别人,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会上,皇帝忽然提起说对傅友德儿子傅让有些不满,傅友德赶紧起身告罪, 皇帝朱元璋责备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级。傅友德回到家后,对儿子说道:如今是陛下要除掉我,父亲对不住 你,于是将傅让杀死。然后,傅友德提着二儿子的头颅来到朱元璋的面前。 皇帝朱元璋说:“你怎么忍心杀自己的儿子。傅友德说:陛下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最后在皇帝面前自刎而死。 朱元璋当即暴怒不已,下令将傅家所有男女全部发配辽东和云南。 在这次宴会上,文武百官们都心惊肉跳,大将军冯胜也震惊不己。于是,太监王公公宣读圣旨,大臣们纷纷王公公打听皇帝的心思。 王公公说道:天威难测,老奴不敢揣摩圣意,诸位大臣们各自回府。宁王回到藩地后,想到父皇说过的话。 宁王妃来到宁王面前说:王爷,该睡觉啦!宁王说“你先睡吧,我先处理一些军务。王妃说道:那臣妾先睡了。忽然,朱权睡着了, 朱栋梁醒来说:堂堂的王爷,有福也不会享,不如我来完成吧!晚上,朱栋梁爬到王妃的床上,见到美丽的王妃,与王妃缠绵一夜,无不欢喜。 第二天清晨,宁王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怎么跑到王妃的床上,大惊失色的说:来人呀!本王不是在忙公务吗?怎么会睡到王妃这边呢! 于是,朱鉴回答说道:属下看见王爷是回王妃的住处,所以不敢打扰王爷的好事。宁王问道:难道是本王累了,才会去睡觉的。 王妃醒来说:王爷,你昨日太厉害,难道王爷喜欢刺激的?” 众人偷偷听到,都不敢到处传出去。朱鉴说:王爷,没有吩咐的话,那属下告退了。 这时,宁王接到燕王的飞鸽传书,打开一看,信中说道:多谢王弟的暗中相助,除掉那目中无人的蓝玉。 朱权回信写道:王兄,除掉蓝玉非我本意,只因他骄横跋扈,又目无法纪,父皇早己对他当年不满,要不是当年皇兄护着蓝玉,恐怕蓝玉早就定罪了。 燕王接到信后,高兴的对王妃说:“没想到王弟也如此痛恨蓝玉,真是大快人心呀! 姚广孝来到燕王府,郑和向汇报燕王说道:主人,军师求见。 燕王说道:多亏军师的计谋,让本王除掉厉害的对手,当年要不是他离间我和兄长的关系,父皇会如此的猜忌呢? 姚广孝说:就算没有这个事,他的为非作歹,骄横跋扈,必然引起陛下的不满和猜忌,更会引起大臣们的弹劾,就算皇帝不忍心杀他,也会为了大明 基业,杀之而后快。朱棣笑道说:军师言之有理。 宁王在王府练武,有位侍卫叫燕子献,宁王走过去说:不如你来陪本王比比,如何? 燕子献说:属下不敢,怕伤了王爷。宁王说道:“本王问你,你是谁的部下?” 燕子献说:属下当然是王爷你的手下。宁王说:为何本王没见过你呀!燕子献说:属下是你的家将朱鉴大人招募的。宁王说道:“哦,原来如此。” 燕子献说:王爷真想和我比试,那属鉴下恭敬不如从命。宁王笑道:好,爽快,如果你能赢了本王,我升你做侍卫队长。 燕子献说:那属下先谢过王爷。于是,两人拿着剑开始比试,只见燕子献剑法超然,宁王朱权处于下风,虽然与王兄征战沙场, 参加北征,如今己快20岁,竟不敌一个侍卫,朱权当然不高兴。 宁王朱权说:本王认输了,一定答应你的要求。朱鉴说道:燕子献,你竟敢向王爷提要求,还不退下。燕子献说:属下不敢。 宁王说道:是本王要求比试的,怪不了他。本王答应的事,决不反悔,你先退下。朱鉴说道:听说陛下逼死傅友德,他的家人被流放云南。 宁王朱权说:父皇为何要逼死傅友德啊!一定是有人无中生有,才被父皇处死。朱鉴说道:听说是和蓝玉案有关,只是没想到牵连甚广。 宁王朱权说:对,父皇现在年事已高,不知道又要牵连多少人呀!朱鉴说:王爷胸怀天下,属下愿意誓死相随。 宁王高兴的说:难得你对本王如此忠诚,本王不会亏待你。有一封信交给西平侯沐春,要他安抚傅友德的家人。朱鉴说:属下遵命。 这时,王妃走进来说:王爷,该用午膳了。 宁王说:“你将此信亲自交与沐春,他知道本王的意思。” 朱鉴说:属下一定不辱使命。朱鉴急忙的离开,王妃说道:王爷,陪臣妾一起用膳吧!” 宁王朱权说:“本王来了,王妃高兴的说:“臣妾最近想吃酸的东西,不知是何缘故?” 宁王说:快请大夫来给王妃来看下,大夫马上赶往王府里,为王妃诊脉,大夫隔着窗帘摸脉,发现王妃有喜脉,大夫喊道:“恭喜王爷,王妃有喜啦!” 宁王说:难道王妃是有喜啦!本王有赏,大夫,请你再确诊一下。大夫再次把脉,高兴的说:王爷,你喜得贵子。宁王朱权说:赏赐大夫白银二十两,送大夫出府。 宁王对王妃说:王妃,你辛苦啦! 王妃说:能为王爷生下儿子,是臣妾的福分。宁王说道:如果生的是儿子,该取名朱盘烒。宁王妃说:这个名字取的好。 几天后,府里上下一片热闹声。大家都在庆祝宁王喜得贵子,管家和仆人忙的给王府摆宴席。 在大家欢喜的时候,朱鉴回到王府,也来庆祝王爷喜得贵子,宁王朱权将喜事传送朝廷,皇帝命人将皇嗣写入谱牒中。 卷一 第五章 皇太孙大喜 在大家欢乐的时侯,有人告发齐恭王朱榑以军功自傲,为人性情凶暴,多有不法,然而无人敢奏明此事。皇帝听后震怒, 立刻传旨宣召皇子朱榑,朱榑听到后十分担心,赶紧上殿向父皇请罪。 皇帝命宗人府将齐王囚禁凤阳府,令其悔过。在高墙之内,朱榑很后悔自己的错误,得不到父皇的赏识和期望,心里十分的委屈和无奈。 这时,皇帝令诸皇子来到大殿听训,其中,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肃王朱楧, 辽王朱植,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等人,还有皇太孙朱允炆,皇孙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 秦世子朱尚炳,朱尚烈,朱尚煜,朱济熺,朱济烨,朱济熿,朱允熥,周世子朱有炖,朱有爝,朱有熺,朱孟熜,朱孟炯, 朱孟烷,鲁世子朱肇煇等人,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走进大殿,文武官员有宋国公冯胜,信国公汤和,曹国公李景隆,谷王府长史刘璟, 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魏国公徐辉祖等人,还有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来到大殿之上,上朝议政, 关于藩王违法之事,商讨制定一项完整的治国方针。皇太孙朱允炆说道:皇爷爷,宗人府可交给礼部暂时接管,同时挑选 亲王宗室担任宗令,不知可否。皇帝听后甚为欢喜,对着满朝大臣们说:皇孙朱允炆有太子的风范,为人温文尔雅,当为仁者之君,朕非常欣慰。 于是,满朝文武纷纷贺喜,说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皇子们也喊道: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孙们也跪下喊道:皇爷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说道:诸位平身。皇帝下令今晚赐宴,来庆祝今天皇太孙的喜宴,新娘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 在这场婚宴中,只有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不高兴,其余大臣也高兴不己。 在次婚宴中,宁王在宴席间,举杯向朱允炆敬酒,对着朱允炆说:恭祝皇侄大喜,然后皇帝命司礼监太监持节,到大殿复皇命。 要各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仪仗队和鼓乐队在迎亲队伍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和侍卫,出午门,会同仪仗队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马府。 接着,大家继续举杯饮酒,宁王朱权也喝醉了。 这时,朱栋梁从宁王身体跑出来透气,看到满桌子好吃的东西,竟然不顾身份,在宴席上大口的吃肉,皇帝看到后,甚为惊奇,想到自己儿时的回忆,又免不了伤感。 这个时候,马全过来见驾,说道:小女刁蛮任性,想要新郎亲自迎接,才肯入轿下嫁,陛下,这该如何是好?皇帝说道:众位爱卿,有何办法呀!大臣们也不知所措。 皇太孙说道:皇爷爷,我愿意去马府迎接新娘,皇太孙来到马府门口,迎接新娘上花轿。朱允炆等的新娘叫马恩慧,年芳17岁,比皇太孙朱允炆小几个月,是马府千金。 马恩慧听道皇太孙亲自迎接,心里无比欢喜,叫侍女赶紧为她梳装打扮,面对如此不一般的女子,朱允炆心里高兴极了。 于是,马恩慧上了花轿,宫女和太监们一起跪地迎接,在进入皇宫之后,由司礼监太监主持婚事礼仪。朱栋梁吃饱喝足后,实在太困,就在宴席上睡着了。 在婚宴之上,皇帝下旨分赏,众大臣跪下接旨,喊道:“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说道:众位爱卿免礼,快快平身。 今日是皇孙的大喜之日,朕要大赦天下,今日朕敬各位,命人倒酒给诸位大臣,要大家高兴的畅饮。 王公公来到宁王座位上,把睡着的宁王给叫醒,叫道:宁王殿下,老奴奉陛下旨意,宁王却睡着了,陛下让你到前面去敬酒,皇帝说道:这次婚宴安排的如何? 宁王面对父皇的问题,回答道:父皇的安排,当然是最好的。燕王朱棣也说道:父皇,儿臣觉得这样的安排最好。 在这场婚宴中,只有大臣一言不发,宁王和诸位王爷在对饮,一边说道:恭祝皇侄龙凤呈祥,金玉满堂。 在这场婚宴结束后,皇帝摆驾回宫。王公公命人将酒宴打扫干净,宫女和太监们在打扫卫生。 朱权喝多了酒,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等人离开,遇见宁王醉酒的样子,心里自然高兴。 回到大宁王府后,朱权将参加婚宴的事情告诉王妃。王妃说道:臣妾最近怀有身孕,不能侍奉王爷啦!朱权当然知道,就与王妃分开而睡。 在朱允炆和马恩慧拜堂后,由司礼监太监掌冠婚丧祭礼仪,礼仪结束后送入洞房。朱允炆走进房间后,把新娘的头盖摘下,命宫女们离开。 摘下头盖之后,见到如此漂亮的新娘,心里是美滋滋的。朱允炆说道:不如我们来喝合欢酒,马恩慧和朱允炆相互对饮,两人喝完后一起入洞房。 在洞房之前,朱允炆一亲芳泽,马恩慧也极力配合,两人一起抱着睡在一起。 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听道皇上发来的圣旨,朱允炆和马恩慧赶紧跪下接旨,太监传旨说道:奉天承运,皇帝昭曰:“朕册封马全之女马恩慧为太孙妃,钦旨。” 马恩慧听到圣旨的册封后,高兴地和朱允炆拥抱,朱允炆也高兴万分。 朱允炆对马恩慧说:以后我会疼爱你,对你一生至死不渝。马恩慧听到后,感动的说:“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贤明的帝王。” 卷一 第六章 功臣汤和之死 朱允炆非常高兴,对马恩慧说:我替皇爷爷开始处理政务,恐怕没有多的时间陪伴你,希望你不要介意。马恩慧说:你是我的夫君,怎么会怪你呢! 朱允炆说:“不愧是我的贤妻啊!” 在第二天早上,文武百官依例上朝,皇帝端坐在大殿之上,其中有宋国公冯胜,刘璟等人,在奉天殿之上,王公公宣旨说:朕要大赦天下,减免百姓赋税, 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释放奴婢,严惩贪官,派人到 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武百官听到后,跪下说: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时,有人提起几年前冯胜女婿朱橚秘密会见宋国公冯胜,图谋不轨,请陛下裁决。 大家听后震惊,议论纷纷,皇帝下令宣诏,令周王朱橚回京,朱橚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朱橚几天后来到南京应天府,在大殿之上说:“儿臣知罪,请父皇宽恕儿臣。 皇帝生气的说道:你贵为朕的皇子,竟然结党营私,有负朕的厚望,朕令你几年内不准回京,在藩地好好反醒自己。 朱橚跪下说:儿臣会痛定失痛,不会让父皇担忧,儿臣告退。朱橚离开大殿之后,文武大臣们都在议论冯胜,只见冯胜面色担忧,心里紧张万分,跪下 对陛下说:微臣为大明出生入死,陛下不可听信他人的谣言,朱橚见我这个岳父有何不可,望陛下明查。 因为冯胜的胜利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妒忌和猜疑,一些谣言不时传出。皇帝于是下旨削去冯胜的大将军兵权,让他进京城去居住。 这时,朱元璋就把诛杀功臣当成最急待解决的事情了。 后来,冯胜因为闭门独居实在无聊,他很怀念以前那些跃马疆场的日子。就在自家门前修了一个稻场,把瓶子埋在地下,又架起 木板做走廊,整日在稻场上骑马追逐,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仿佛自己在战场上纵马飞驰一样,自娱自乐。 这个时侯,有人向皇帝密奏说:陛下,冯胜怀有异谋,他家的稻场下面藏有武器,每天都在训练兵士。皇帝这时不管真假,决心要对冯胜下手。 洪武二十八年的一天,朱元璋把冯胜召进宫里,摆了酒席与他对饮。一边饮酒还一边安慰冯胜说:“我知道现在外面有些人一直在说你的坏话。” 你放心好了,朕是信任你的,绝不会相信那些流言。冯胜听到后不禁感激涕零,直称赞皇帝的圣明,也放下心来和皇帝开怀畅饮。 饮至正欢时,君臣二人好像回到了许多年前称兄道弟,把酒言欢的日子,当日冯胜久久抑郁的心情也得到了很大的舒缓然。 而冯胜万万没有想到,当他从宫中回到家后,还为皇帝的厚待而满心欢喜,不想当夜就七窍流血,竟然暴病而死。 这样一代功臣,没有如愿地死在战场,却死于皇帝的毒酒之下,悲哉!冯胜死了以后,朱元璋不准他的儿子承袭他的官职, 也不得录用为官,冯家这功勋之家很快就在太祖的有意压制下衰落下去。 燕王朱棣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的说:军师,你说,父皇此举是为何? 姚广孝回答说道:这是陛下要铲除功臣,为继位者铺平道路。燕王不必担心,日后对王爷有好处。 燕王说道:“你跟本王多久了,姚广孝回答说:贫僧跟随燕王殿下己13年了,还记得我说过,你有帝王之相。” 燕王说道:“本王当然记得,如今父皇年事己高,又猜忌功臣,对各地监控严密,如何才能打消父皇的猜疑。” 姚广孝回答说:燕王只要做好本份,陛下是不会对燕王不利。燕王说道:军师言之有理。燕王对属下丘福说:以后北方的边疆防务,交给丘将军了。 丘福说:多谢燕王殿下对在下的信任,属下定不辱使命,属下告退。 在这天,宁王朱权也收到宋国公冯胜赐死的消息,打开信笺后昏倒了,朱鉴赶紧扶着宁王入塌,对着王妃说:王爷听说冯胜赐死的消息后,竟当场晕倒,属下将王爷 交付王妃,属下告退。宁王妃对着王爷说:王爷,你最近怎么了,你不知我有多想你,我们的孩子一岁了,也不来看看。 这时,朱栋梁从朱权的身体突然醒来,安慰的说:王妃,我怎么了,最近头昏脑胀, 不知是何缘故?宁王妃说:王爷,你为国事担忧,如今竟然晕倒了,臣妾很担心王爷。朱栋梁说:“以后不会让王妃担心的,我们的儿子呢?” 王妃让乳娘将儿子抱来,朱栋梁说:我们的儿子取好名字了吗?宁王妃说:王爷,你给咱儿子起名朱盘烒,难道忘记了。朱栋梁说:本王怎么会忘记呢! 这时,朝廷传来汤和病重的消息,皇帝突然怀念年少时的回忆。汤和为人更加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 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次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 当时许多公和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能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就在病塌之上,皇帝摆驾来到汤和府邸,汤和见到皇帝之后,赶紧下跪,皇帝说道:“爱卿免礼.皇帝说:在各位功臣当中,你是朕最信任的,希望爱卿好起来。 皇帝用手抚摸着他,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皇帝见此情形,泪流不已,下令厚赠 黄金和布帛作为丧葬费用。皇帝感概万分,离开信国公府,在大殿之内徘徊,李淑妃端着糕点,来看望陛下。 李淑妃说:陛下,该用御膳了,不如来吃点糕点。皇帝说:爱妃辛苦了,亲自为朕做糕点,朕要亲自品尝。 王公公说道:为了陛下的安全,老奴亲自试毒.皇帝说道:大胆奴才,竟敢怀疑朕的爱妃,还不退下。王公公说:老奴告退。 就在这个时侯,宫里传出信国公去世的消息,举国悲哀。 皇帝下旨信国公府,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由于汤和的儿子早年战死,故不能继承爵位。 对于汤和的去世,皇帝朱元璋感到自己也快大限将至,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功臣也都铲除干净,唯一的愿望也破灭,如今对皇太孙更多的是担忧。 卷一 第七章 朝堂之争 这时,皇太孙找文人们商讨国事,认为皇爷爷的律法过于严酷,于是向皇帝朱元璋建议修改大明律法,皇帝看见自己的孙子有主见,心里是非常高兴。 就是执政经验太少,恐怕以后会出大乱子。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皇帝对朱允炆说道:“朕给你留下的大好河山,是最大的财富,你可明白朕的的良苦用心。 皇太孙回答道:皇爷爷,那如果那些叔叔们造反当如何? 皇帝反问道:“你将如何去对待自己的叔叔们?朱允炆回答说道:必先抚之,如果最后不服的话就削藩剿之。”皇帝听后很满意,然而朱允炆却没有这样做。 在这个时候,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朱樉受命率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征伐叛番,叛番畏惧于是投降。朱元璋十分高兴,对其赏赐甚多。 同年二月朱樉病重,正妃观音奴在身边伺奉,次妃邓氏也在身边。当秦王病重的消息传到宫中之后,皇帝命人派御医去为秦王诊治, 秦王世子朱尚炳跪下说:父王,你快醒来呀! 朱樉病重的厉害,王妃问御医,说道:“王爷是怎么了,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啊!”御医说道:“王妃,在下无能为力,还请王妃节哀顺便,王爷最多恐怕最多活两个月。 王妃,在下告退了。”只见秦王府一片安详,宁王朱权接到王兄病重的消息后,赶紧派人去王府探望。 数月后,朱鉴来到秦王府的时候,王府上下哭成一片,闻知秦王朱樉病死,派人写信告知宁王。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感觉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情,无比悲伤,接连死去两个儿子,让皇帝朱元璋的心情难以平复。 这时,李淑妃过来安慰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李淑妃说道:“臣妾叩见陛下,陛下是因秦王之死而难过吗?希望陛下保重龙体。” 皇帝说道:爱妃免礼,多谢爱妃劝慰朕。于是,皇帝命礼部尚书任亨泰定丧礼谥愍。皇帝下旨赐其谥册说:朕深感哀痛,此乃父子之常情,朕追赐谥号,此乃天下之公。朕 所封诸子,以你年长,首封于秦,希望你能永保禄位,以作帝室之屏。 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谥号为愍。同时,其子秦隐王朱尚炳嗣爵位。皇帝又下旨令秦王正妃,元朝王保保之妹,次妃邓氏俩人一同赐死。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两人哭成一团,心想着王爷刚死,自己也追随王爷而去,心里十分不舍 得离开自己的儿子。 儿子朱尚烈跑来母亲身边,说道:母亲,你不要离开儿子。皇帝派人至秦王府宣旨,两位王妃接旨后,一同上吊而死。 当太监看见王妃死后,令人将王妃殉葬。朝廷闻知此事后,纷纷在朝堂议论,皇帝问道:众位爱卿,在商讨什么事情啊! 有位官员张信上奏说道:陛下,殉葬制是以前的陋习,为何陛下让自己的儿媳殉葬,这是万万不行的。 皇帝问道:有何不可,再说这是朕的家事,你说有什么不对的。张信说道:陛下,家事就是国事,还望陛下慎重考虑,不可恢复殉葬制。 皇帝大怒之下,令锦衣卫将张信打二十大板,将其流放,不可回朝。 大臣们见到这种情形后,都不敢有任何异议。在这个时候,皇太孙也认为不妥,殉葬制是商朝的旧制,早在汉朝时就己废除,为何皇爷爷要恢复古制,孙儿不明白。 皇帝说道:你还太年轻,有些事情你不太明白。皇太孙朱允炆这次问的让皇帝很无奈,皇帝说道:孙儿,是为了避免女性当政,也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 皇太孙答道:孙儿明白。在这次朝堂之上,众位大臣开始看好皇太孙,对朝堂这次的表现非常赞同。皇帝下旨将齐王朱榑放回封地,朱榑回到封地之后 改掉错误,在封地开始奉公守法,不敢再做违逆的事情。 皇帝问道:各位大臣,还有何事来奏。王公公宣诏,有本上奏,无本退朝。蜀王朱椿上奏道:父皇,儿臣有本上奏,说道:儿臣在蜀地治理五年,如今蜀地 发生灾变,希望父皇减免百姓赋税,使蜀地百姓生活安定,望父皇应允。皇帝听到后,非常的高兴,下诏免除蜀地百姓一年赋税。 退朝后,皇帝来到后宫之中,见到李淑妃和郭惠妃,和郭惠妃说:你为朕生下好皇子。郭惠妃跪下说:“多谢陛下的厚爱。” 皇帝说道:爱妃免礼。皇帝自从马皇后走后,一直忙于政务,都好久没有在后宫走动。今晚皇帝入郭惠妃处,郭惠妃高兴万分。 郭惠妃乃郭子兴幼女,马皇后义妹,为皇帝朱元璋生下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还生下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皇帝朱元璋子嗣众多,对太子朱标一直寄予厚望,没想到去西安考察,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追谥为懿文太子。 由于爱屋及屋,皇帝朱元璋改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是为了避免儿子们之间的内讧。进入郭惠妃的宫殿处,皇帝又想起马皇后的事情,又回到勤政殿处理奏章。 郭惠妃看见陛下离去,知道自己永远比不了自己的姐姐。这时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军,左军,前军,后军,右军都督府, 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皇帝朱元璋获悉大宁卫以北有北元军队活动,就命令驻扎在北平的燕王 朱棣领兵去大宁歼灭的一次军事战争。 朱棣行军到彻彻儿山,果然碰到北元军。北元军队大败,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被俘虏。明军骑兵追击到兀良哈秃城,又遇北元将领哈剌兀,再次大败北元军凯旋班师。 通过这次北伐,看到燕王朱棣的雄心壮志,又担心朱棣会对皇太孙不利,下旨调耿炳文任征西将军,奉命镇守北方的边境。 卷一 第八章 燕王的野心 面对儿子们的长大,如今能独树一帜,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己心有余力而不足,他做的努力是为子孙扫平任何有威胁的障碍。 面对群臣的不放心,他安排几人辅佐皇太孙朱允炆,分别是齐泰和黄子澄两人,急诏他们火速进京,他们立刻赶往京城,受到明太祖的重托,希 望他们用心辅佐皇太孙,建立一个太平盛世的大明王朝, 让百姓过着丰衣足食,永享太平的日子。两位大臣听到后无不动容,跪下说:臣等不负陛下重托,一定尽心辅佐皇太孙,吾皇圣明。 于是,皇帝下诏齐泰迁为兵部左侍郎,黄子澄为太常寺卿,齐泰和黄子澄跪下接旨,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两位大臣退朝后,有位大臣想问下陛下为何召见两位,齐泰回答说:这个是陛下重托,你就不必打听了。 面对文武百官,皇太孙处理政务非常用心,皇帝来到跟前,皇太孙浑然不知。 皇帝说道:孙儿,别累坏了,早点休息吧!皇帝命人扶皇太孙歇息。皇太孙朱允炆问道:“为何皇爷爷要诛杀开国功臣,却大力分封藩国,孙儿不解。” 皇帝朱元璋说:问的好,因为朕不相信那些开国功臣,自从你父亲朱标去世以来,哪个不是骄横无比,目无纲纪,朕怕你太年轻,驾驭不了那班老臣,才提前 帮你拔掉那些心腹大患。皇太孙朱允炆说:孙儿明白了。皇帝说:明白就好,朕相信你不会让朕失望的。 朱允炆说道:那些大臣提出要削藩,为何皇爷爷没有采纳? 皇帝回答说:因为朕宁可相信亲人,也不可相信外人,如果他们做错事情,朕自会按家法惩治。如果他们坏了朕的国法,当然以国法处置,不可徇私。 朱允炆说道:“孙儿记下了。”接着,朱允炆离开大殿,太孙妃和朱允炆住在当年太子府,太孙妃马恩慧说:我最近害喜厉害,恐怕不能伺候你了。朱允炆 说道:没事,你先去睡吧!马恩慧说:你也早点睡吧!明早陪圣上去巡游。在第二天早上,皇上下旨去凤阳府巡幸,着令皇太孙朱允炆留京监国。 朱允炆还以为可以出去透气,没想到皇爷爷留他一人在京城。皇帝来巡幸凤阳府,凤阳府知府令大家赶紧接驾,凤阳府知府在驿站等候多时,却未见皇帝的到来。 皇帝令诸位皇子穿着民间百姓衣物,带着一群百官在凤阳府的县城外,看见有一位老者在田里干活,皇帝问道:最近庄稼种的如 何?老者说:别提了,本来收成是很好的,却都被该死的官府征收,我们那有什么活路啊! 一位官员问道:如今陛下不是下旨免凤阳,苏州,杭州等地赋税吗?为何会如此艰难,有何难处,我替你作主。 老者笑道说:你替我作主,恐怕你做不了主。官员说道:如果我做不了主,我的上面一定替你做主。 老者说:既然你们想知道,我不妨告诉你们,你知道王应璧是谁吗?官员说道:莫非是凤阳府知府。 老者说道:没错,正是此人。皇帝问道:那位知府上任以来,最近百姓生活可好。 老者说道:刚上任时,确实治理的很好,然而最近横征暴敛,强加赋税,搞的百姓苦不堪言,借天子名义大量敛财,你说我们能如何? 官员无言以对,皇帝感同身受,问道:老哥,你为何不告御状啊? 老者说道:我也想,可是京师路途又远,我又年迈,还没到京城,就饿死街头,还很担心被人害死。皇帝说道:“不用担心,我会替你做主的。” 说着,己到晌午了,老者从地里摘了西瓜,想分给大家吃,看见还有那么多人,说道:不好意思,没有多的西瓜招待各位。 蜀王朱椿接过老者的西瓜,说道:老伯,你不用担心,我们会替你做主。 老者说道:那老朽谢谢各位了。皇帝离开后,来到凤阳府驿馆,各位官员都在驿馆外接驾。皇帝从驿馆出来,官员们跪下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说道:皇帝说道:各位平身,说说最近凤阳府可有什么不好的事。官员们互相推诿,皇帝问道:有什么竟然瞒着朕,不让朕知道什么。 有一位官吏说道:下官不敢欺瞒圣上,只是知府权势过大,下官不敢轻易告发王知府。皇帝说道:没想到你如此有见地。 这时,凤阳府知府王应璧跪下向皇帝汇报凤阳事务,说道:没想到陛下亲临凤阳府,让下官招待不周,陛下莫怪。 皇帝说道:你这知府当的太寒酸,竟然衣服也是破的。王应璧说道:下官一直恪守职责,不敢怠慢。皇帝听闻后,愤怒不己,当即令人 将知府拿下,知府王应璧说道:下官所犯何罪,陛下,下官冤枉。 皇帝即刻命人将知府乌砂帽摘下,并暂时将其押入牢房中。皇帝巡游结束,返回宫中,命刘三吾调任翰林学士,刊定三科取士法,为御制《大诰》,《洪范注》作序。 自从燕王返回封地时,心里十分不快,没想到父皇如此用心良苦。姚广孝来到燕王府内,向燕王商议国事。燕王朱棣不满足现状,野心也开始膨胀。 面对以后要臣服于侄子,燕王心里是不愿意接受的,可又无可奈何。 姚广孝是说道:燕王殿下,不可如此沮丧,你将来会成为九五之尊,万不可因小失大。燕王朱棣回答道:多谢军师的提醒。 这时,燕王妃来送吃的给燕王,侍卫们也都羡慕不已。 就在洪武二十九年夏天,明太祖朱元璋和儿子燕王朱棣,孙子朱允炆一起在宫中喝酒赏花。 朱元璋看着花团锦簇的景致,又被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加上不时吹来阵阵微风,不由得心中很是开心。 皇帝朱元璋决定出题,考下朱棣和朱允炆的对对子功夫。朱元璋看着两人说:朕今天高兴,要考考你们对对子的功夫,看你们平时学习用不用心! 朱棣和朱允炆齐声答应,请朱元璋出上联。 朱元璋说你们听好了,朕的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这个对联相对通俗易懂。 朱允炆听了对了一个下联:“雨打羊毛一片毡,按理说下联对的很工整的,就是没有帝王气象,反而有一些悲伤的意味。” 朱元璋心中不悦,但是没有明说,而是把目光看向了儿子朱棣,朱棣此时也说出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的下联气魄雄伟,充满着帝王的霸气与自信, 不愧是朕的儿子。皇帝从这事看出朱允炆的气魄远不如朱棣,同时也看清了朱棣的野心,开始担心自己驾崩之后朱棣会造反。 但是朱棣是他亲生儿子,也只好听天由命了。当朱棣见到父皇之后,心里是忐忑不安,回到藩地一直谨慎,不甘心只做藩王, 于是加紧训练军队,却不敢有任何造反的举动。 卷一 第九章 朱允炆的仁孝 在这时侯,朱允炆怕皇爷爷立燕王为继承人,深夜去召齐泰和黄子澄等人商议,齐泰和黄子澄急忙赶往东宫。 当朱允炆读到汉代七国之乱时,问齐泰等人说:先生,七国之乱是何缘故? 身为皇室中人要争夺帝位,引发七国之乱,应该如何避免百姓生灵涂炭?齐泰和黄子澄商议削藩政策,引起了朱允炆的惊讶。 朱允炆说:皇爷爷立藩国,也是为了大明江山考虑,要不是先父早逝,就不会让我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皇叔们?齐泰说道:皇太孙言之有理。 皇太孙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 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皇太孙认为他说得对。后来,每次叫黄子澄,必尊称他为黄先生。 第二天在这次早朝的时候,两边文武百官站立在侧,明太祖坐在奉天殿龙椅之上,庄丽威严,在这次朝议中,朱允炆向皇帝请求修改《大明律》,并 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过分严苛的条文,皇帝听到朱允炆的建议,对朱允炆的意见十分采纳。 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对朱允炆无不称赞,更加深得人心。此时,明太祖询问齐泰边境将领的姓名,齐泰一个不错地说了出来。 然后明太祖又询问各种图籍,齐泰拿出袖中的手册给明太祖,简要而详细地说出各种图集,使得齐泰更加受到皇帝的器重和信任。 皇帝为了贬抑商人,下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在这次朝会结束后,皇帝又召见驸马梅殷 入京,梅殷带着妻子宁国公主一起朝见。宁国公主入京后,与驸马等人 一起朝拜,宁国公主下跪说:女儿给父皇请安。 皇帝见到女儿后,上前扶起女儿,说道:你身为朕的女儿,一定要孝顺公婆,如今你出嫁18年,最近过得如何? 宁国公主回答道:女儿过得很好,让父皇挂念了。皇帝这时对旁边的梅殷说道:朕的女儿托付你,不要让朕失望。梅殷当即跪下说道:臣叩谢皇恩浩荡。 朱允炆见到姑姑说:姑姑可好,侄儿拜见姑姑,姑父。梅殷说道:臣不敢当。皇帝说:既然是来参加家宴,酒宴过后来宫中居住几日,朕很是欢喜。 梅殷说道:臣遵命。在这次家宴中,有许多的皇子们都来参加。自从马皇后去世后,后宫由李淑妃打理。李淑妃,郭宁妃等人也参加家宴,皇太孙朱允炆 带着马氏也来参加,其中包括太子妃吕氏和子女都坐在宴会上。 在这次盛大的家宴中,邀请不少大臣前来赴宴,其中,十二皇子朱柏也来参加这次家宴。在皇子皇孙中,有晋王朱棡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参加宴会。 这时,宁王朱权和宁王妃也参加家宴。皇帝和李淑妃端坐在前排,在这次家宴中,皇帝说:“今日是朕与诸位皇子们举行家宴,朕来敬各位爱卿。” 文武大臣向皇帝恭贺道: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宁王朱权起身向皇帝敬酒,说:儿臣恭祝父皇福体安康,寿比南山。皇帝高兴不己,对宁王朱权赞不决口。 对于皇子们的教育,皇帝朱元璋觉得自己教育后人比前人更加严厉。 湘王朱柏,明太祖第十二子,1378年正月初受封为湘王,1385年就藩于荆州。为人嗜学,读书每至夜分。 开景元阁,喜欢招纳俊义,又喜谈兵法,在这次家宴中表现很好,让皇帝朱元璋非常高兴。 在这次家宴中,除了太子朱标去世,还有秦王也去世,基本上各位皇子都到场。还有一位藩王叫朱棡,明太祖次子,1370年封为晋王,1378年就藩太原。 为人骄纵,在藩地多不法,被人告有谋反之罪,皇帝大怒,欲治罪,幸得太子朱标全力保护。在朱标巡视陕西归来,曾和朱标来朝贺,自此越加恭顺。 宁王朱权走到朱棡面前时,向晋王朱棡敬酒,说道:臣弟敬王兄一杯。朱棡也站起来向朱权敬酒。这时,皇帝命人上菜,菜有四菜一汤,大鱼大肉却 很少见,有些大臣哭笑不得。但是,有些官员看见这些菜,想到自己做官多年的坎坷,也为皇帝的节俭感到佩服。皇帝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 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地来种菜吃,在洪武三年正月的一天,皇帝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 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然而事隔多年,身为皇帝的朱元璋还是如此节俭,又以身作则的影响官员的奢靡之风。 在诸位皇子中,有一位楚王叫朱桢,此人天资英睿,很有谋略,1370年受封楚王。1379年随皇太子朱标入文华殿,听儒臣时讲。 1382年平定大庸蛮夷,1387年征讨云南,活捉阿鲁秃,立下不少战功。 1389年担任右宗人,1391年征讨西蛮。楚王朱桢也向皇帝祝贺,说道:儿臣祝贺父皇龙体安康,国泰民安。朱元璋听后非常高兴,赏赐一些贡品给大臣。 其中,有位功臣叫郭英,前几年随大将军冯胜出兵金山,劝降纳哈出。 回京后,朱元璋让郭英掌管宫廷禁卫军。 在这次宴会中,只有燕王朱棣没有到场,留下世子朱高炽,高阳郡王朱高煦等皇孙。 宴会结束后,宁王朱权被皇帝召见。皇帝在文华殿召见朱权,皇太孙也站立一旁。皇帝说着:今日朕召见你,是想了解最近蒙古那边的情况。 朱权回答的让皇帝很是满意,同时又被赐赏衣物,发放奖金。朱允炆对宁王朱权也是十分亲近的,对宁王朱权说:“十七叔,北方边境的安宁有劳王叔去镇守。” 宁王朱权说:这是我的本分,多谢皇太孙的信任。皇太孙的仁孝,天下皆知,令本王深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