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多年之后,到了新世纪初,职称改革,评审终于正常了,也制度化规范化了,每年都评,大家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教师嘛都是善良的,绝大多数又是安于现状的,有了盼头,今年不行,明年,明年不行,后年,反正不用再像以前八年抗战似的,把人搞得很苦很憔悴,一般退休之前弄个副高基本就满足了。
可是今年,在人类预言的世界末日没有降临的时候,不知怎么的,又改革了,来了个职称升级,说是要拉开收入差距,本来在小县城做个高中教师收入又不高,甚至比不上小学教师,你看人家,周六周日正常放假,又不用上晚自习早读,不用起早贪黑,幸福指数挺高的,哪像高中教师,省教育厅所谓的“五严”规定过了一年,一切就回到从前,学校难得放假,只有周日休息半天,而且还让你不得安宁,各种作业要及时批阅,各种检查搞得你心情很坏,好像整个学校只有校长一个人负责任,其他人都是混饭吃的,是驴子,不打不推磨。其实教师真像人们歌颂的那样,是地地道道的埋头耕地的老黄牛,是吐尽最后一根丝的春蚕,是燃烧流泪成灰的蜡烛,是为了花草鞠躬尽瘁的辛勤园丁!现在是你想做黄牛、做春蚕、做蜡烛、做园丁也不能让你安稳踏实,你必须接受各种形形色色的考核,接受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的检查,你必须参加许多以营利为目的的八辈子用不上的所谓的各种职业能力考试,你必须两袖清风,你必须学会自律,其他人可以做可以说的话,你不能做不能说,因为你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是光荣平凡而伟大的人民教师,你必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今年的职称升级,又把时间改为了三年一升,改革对有的单位来讲就像时装一样多少年一个轮回,翻来覆去,折腾的永远是底层的工作人员,劳民伤财。既然有了时间,三年,三年对于年轻人可能感到快,但三年对于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特别是五十多岁的教师,他们就感到了一种短,一种时不我待的短,而他们正是高级职称里的升级对象。江一水虽然四十多一点,但是因为他刚刚获得大市的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也属于升级的对象,而且这一级工资的调动幅度有四五百元,对于只有靠工资生活的江一水等教师们来讲,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在他们自己看来很不错的收入。更主要是进档的人多,但名额是有限的,总共有三十几个人进档,只有十个名额,意味着要有二十几个人得等到三年以后。在学校和社会上一样,只要有竞争,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事情发生。
学校为了显示对这项改革措施的重视,专门利用星期天下午的时间开了大会,传达文件,讲解升级细则。肖校长在会上讲,这次职称改革的目的是奖勤罚懒,主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肖校长又很动情地说,我自己也是从普通教师做起的,我是草根出身,我深深体会到大家的甘苦,我希望这次晋升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既要适当照顾年龄大一些的老同志,又要敢于把对学校贡献大的符合条件的年轻同志推上来,大家同时要发扬风格,互相谦让,和谐发展,反正迟早就是三四年的事情。肖校长讲话的时候,下面有人在小声地议论,哼,草根,说自己是草根的人,现在其实早已不是草根。
申报正式开始的时候,符合条件的老师们都忙碌起来,课间只见他们奔走于文印室与办公室之间,复印着奖状、证书、论文、参与的课题、教案等各种需要提供的材料,只要有用的,都把它们从家里或办公室的角落里故纸堆里找出来,弹去上面的灰尘,当着宝贝似的重新整理装订。江一水运气很好,刚刚够到年限,他的软件材料不软,论文、课题、公开课都有,就是自己的工龄比那些老同志短,幸亏拾了个班主任,要不然这五年内的班主任就是空白,还有就是没有表彰,到里下河中学的这几年里,每次有表彰不管是市里的还是县里的,都由校长室给合理分配了,基本轮不到他,所以江一水的表彰是空白的,好在去年刚评为大市的学科带头人能加4分,所以江一水的晋升总分估计是在前十名之内的,只要在前十名之内,就能升级,主要凭材料说话,对这一点就是校长也不敢作假的,现在评审的透明度越来越高,而且各种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强,特别是网络的力量更让人不可小觑。社会上不是流行这段话么:上班搞不定就上桌,上桌搞不定就上门,上门搞不定就上床,上床搞不定就上访,上访搞不定就上网,上网还搞不定的事情,那就只好上吊了……
民意测评对职称晋升也很重要,除了大家一起投票外,各教研组也进行了民主评议。全校分文理两个大组评议,评议时,大家一般都挑好话说,生怕得罪人。在文科组评议的时候,当评议到李老师的时候,教师中有个姓王的中年教师主动站起来,他说,李老师,我要好好地批评你!大家吓了一跳,王老师怎么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批评李老师呢,太让人下不了台了。王老师顿了顿,继续说,不是我批评你,你太不把自己当人,每天早上六点多钟就到学校,晚上到十点多钟才回去,有病了也从不请假总是坚持上课,你太不关心自己的身体了,在家也从不干家务活,总是在备课批改作业,对家庭不负责任,我要替你的家人控诉你,你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家庭,恨不得把家搬到学校来。大家一听,这才明白,这哪里是批评,分明是表扬嘛,简直妙极了,欲扬先抑呀,王老师真聪明。可是结果这话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李老师晚上在办公室是给学生辅导,搞有偿家教,据说单独辅导每周两小时,一学期五千,集体辅导每周一次,每学期一千元,写举报信的人把李老师的学生数和辅导时间地点都写得清清楚楚,结果校长找他谈话,一票否决,害得李老师犯了高血压住到医院里一个星期。后来,大家才知道,王老师是李老师的亲戚,本来是想帮忙的,结果帮了倒忙。
不评职称,学校里似乎风平浪静,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知识分子们也顾不上风度了,举报的信越来越多,有举报某老师平时有体罚学生现象的,说高一年级的任老师,一次酒喝多了,晚自习发现某个学生在讲话,怒不可遏,把学生喊出来,打了学生一个嘴巴,体罚学生可是一票否决。有的说,某老师曾在办公室里看黄色录像,被送本子的学生发现;有个男老师喝醉了酒,摸了女生的屁股;还有人说,高三某老师与一些高校联手,引导学生填报志愿或者干脆向一些民办院校卖学生拿回扣。总之,平时不为人知的各种五花八门的丑事一下子都暴露出来了。
肖校长接到举报,林老师为让自己发表论文,竟然向学生推销杂志。评职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要有正规发表的论文,但是一般的教师哪会写什么论文,就是写得好也没地方发表,于是需求诞生市场,许多杂志就开始了论文收费,一般的一篇两千字左右的论文至少要一千二百元,熟人也要一千,没办法,杂志社也要生存,再牛的人,几乎也没有不花钱的。只不过有的杂志社做得比较含蓄,不用你交钱,包销一定数量的杂志就行。林老师就是遇到了这样的事,他的几篇论文就是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发表的。林老师为了评职称提前准备了好多年,其中有一篇核心期刊花了三千元,太贵了,林老师舍不得,毕竟将近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可是没办法为了职称只好舍得孩子套住狼了。还差两篇,林老师向某个杂志投了稿,过了几天,林老师接到某杂志编辑的电话,对方先大度地说,你是老师,我们就不收钱了。林老师还没来得及窃喜,对方又跟上一句,不过希望你包销一些杂志。于是,一个月之后,林老师便抱着一大包杂志,冠冕堂皇地对大家说,同学们,语文这门课一定要博览群书,了解最新的考试动向。我推荐大家一定要看看《考试与研究》这本杂志,只要你好好看,对提高你的语文素养、提升你的考试能力,一定会有很大帮助。学生们看是老师推荐的,就向家长要钱,家长只能乖乖掏钱。于是林老师的论文得以顺利发表,而且还收到了八十元稿费。这事,学生家长可从来没有人反映过,可是这次评职称,却有人作了详细的汇报,看来,“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话一点不假,在这次学校的职称升级评选中得到了生动有力的证明。
江一水曾在报上看到一个真实的事情。浙江大学一名“海龟”涂博士,在提交申报副教授职称材料后的第7天,从浙大综合楼顶楼纵身一跃,留下了尚无工作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3岁小儿,留下了厚厚6页遗书和一句“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也留下了一地的惊叹号。这位一直是同龄人中佼佼者、被作为浙大“1311计划”引进的涂博士,之所以走上绝路,固然有其心理脆弱的因素,评选职称中的黑幕却是直接导火索。看来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评职称大学中学差不多,都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