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言情 > 江南殇
第一卷 第四章 西塘
作者:凤舞云天 时间:2019-09-30 01:30 字数:1946 字

何怡菁的故乡是浙江省嘉善县的西塘镇,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历史古镇。

西塘的雨廊是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是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谓雨廊,其实就是带顶的街。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而且,西塘小镇的街市大都傍河,民居也多是临水而筑,一边是商店或者民居,另一边就是涌动的河流,每一条廊街都有小河紧贴着,曲曲弯弯,幽深静谧,情调非常。有的雨廊在靠河流那一侧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以驻足欣赏西塘和风细雨的情韵。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里侧便是小店和民宅。

在雨季,西塘的雨廊像一顶顶硕大的雨伞,呵护着来来往往的四方行人。

关于西塘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记载,只有我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民间传说。

传说之一,说有个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小铺子。胡家铺子前面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男人。男人同情胡氏,常常帮胡氏做一些体力活。日深月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男人了,但又碍于女人面子薄,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一排棚屋,将店铺前面的街路也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男人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不想,胡家铺子因盖了这棚屋,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的商家纷纷效仿,几年下来,棚屋便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传说之二,是说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生性良善,一天小店打烊的时候,他见一乞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乞丐进屋来避雨。乞丐执意不肯,这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这个乞丐能更好地躲雨。第二天,乞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老板为感谢乞丐的恩德,索性在店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在何怡菁的心里,两个版本的民间传说都令她人心动,但她宁愿相信廊街的由来是源自“为郎而盖”的爱情故事,因为这个版本似乎更朴素、更真实、并且更富于风情万种一些。

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弄步入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景物。河埠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地。家庭主妇们在这里一边浣衣洗米,一边拉扯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言碎语。即便是现在家家都安装有自来水,古镇里依然有人喜欢使用河水浣衣洗米,尤其是年长者,这是一种她们已经习惯并永远难以割舍的生活方式。比如洗床单、被罩这些大件家什,她们用木槌重重地捶上一阵之后,便可投在河里,大力甩动漂洗,又快捷又干净。

生活在古镇的人,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几步走下河埠,上船去讨价还价一番,成交后提着东西下船来,几步就能回屋去。有些主妇还有更省力的办法,她们用绳将篮筐系住,把钱放在篮筐里,再把篮筐从小楼上吊下去,卖货物的商家拿了筐里的钱,将主妇们所购买的菜果或油盐酱醋放入篮筐中,主妇们再把篮筐吊上来。这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西塘水乡临河的人家才可见。

西塘有100多条小弄,长度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宽度最狭窄的仅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外来的人只有在这些姿态不一的小弄里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这条弄长不过70米,宽不到1米,整条弄的路面由160多块条石铺就,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试想,要将花岗石凿得如此之薄是何等的困难,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据历史学家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一条狭道而已,走在石皮弄里,左右两边的百年高墙会挟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而最典型的宅弄,要算是种福堂内的陪弄子。过去,大户人家平时不开正门,陪弄就用来连接边门,让一家人进出。有趣的是,陪弄没有窗户,终年见不到阳光,仅靠天井里的一点自然光日照,这和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造宅院的理念十分吻合,“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就连主人的卧室也一样,以暗为安。走在这些弄里,不经意中,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百转千回,寻觅不到重归现实的出口。

漫步在西塘的廊街里,如果恰逢雨天,雨水顺着廊檐口“滴滴嗒嗒”地落下来,形成一道道长长的雨帘,即便不会做诗的人也会触景生情,顿时诗意怏然起来。在家乡的领地上走来走去,几乎到处都是石桥、小弄和廊街,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家乡小镇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

江南水乡的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的寂寞和内向。直到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而充满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