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一章的人有福了,因为在这一章的开头,我们将传授给你一个快速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22位数的方法!
话说有这么一位私塾先生,喜欢喝酒。先生有一位酒友,是个和尚,就住在山顶的寺庙中,先生呢,三天两头跑去跟和尚一块儿喝酒。可学生不能不管啊,于是,先生每次出去,都给学生布置背诵的作业,不是古诗,就是古文,这可苦了一帮学生了,因为先生晚上回来要检查啊,不会背的要打巴掌心的。
一天,先生又要出去会和尚朋友了,临走的时候,先生想,今天就多喝一会儿吧,给这帮小屁孩留个难点儿的作业。于是,先生就抄了π后面,哦不对,那时候人们还叫它圆周率,就抄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二十二位数给学生,让他们务必背熟,晚上回来检查。布置妥当,先生就拎了一壶酒,慢吞吞往山顶踱去。
学生们没办法,只好背,可拿过先生写的纸一看,都晕了!只见上面写着:3.1415926535897932384626 (为了书写方便,权且采用阿拉伯数字。)这么一长溜数字,看都把人看晕了,还怎么背啊?大伙儿大眼瞪小眼,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傍晚,先生晕乎乎地回来了,进门就要学生们背圆周率。只见一个学生站起来,“3.1415926……”哇啦哇啦背完了;再一个学生站起来,哇啦哇啦,又背完了……最后,所有的学生都背出来了!先生惊奇得不得了,说:“今儿是怎么啦,怎么半天不见,都变神童了?!”
学生们哈哈大笑,说:“不是我们变神童,实在是先生启发了我们呢!”到底怎么回事呢,咱们也不打哑谜了,请看:
3.14159,26535,897,932,384,626……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先生你拎了一壶酒跑到山顶找和尚喝,你高兴了,可苦了我们。喝吧喝吧,喝酒伤身,小心酒会K了你哦。如果你命大,酒杀不死你,那你就偷着乐去吧!)
学生们原来是根据圆周率那二十二位数的谐音,把先生喝酒的事儿编成了顺口溜,恶搞了先生一把啊!
好了,你记住了吗?没记住抽空再去把那顺口溜念几遍,我们这边可是要言归正传了——看了上面的小故事,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对了,酒!扑面而来的酒气!
可以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酒更富有文化底蕴了。翻开唐诗宋词,随手一拧,就会酒流成河。无论是驰骋沙场,纵酒高歌的豪迈,还是红袖添香,素手浅斟的旖旎,酒都是那么令人销魂。甚至于,酒已经化身为男人的象征,化身为风流的象征。
很难想象,作为时尚领袖的竹林沙龙的会员们,如果不喝酒,而是在那里喝大碗茶,或者嗑瓜子、抽烟、垒长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躲到密室里啃红烧鸡翅膀,也只有周星星版的唐伯虎才能做得出来,而我们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嵇大哥阮大叔们,自然应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了。
是的,竹林沙龙日常活动之二,就是喝酒。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果然,竹林七贤们能喝、会喝,而且喝出了名。你要是去查查资料,就会发现,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最多的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的豪饮。
竹林沙龙的会员们,最能喝的恐怕要数刘伶了。当时有个说法,“天下好酒数杜康,酒量最大数刘伶”,且不管真假,前面我们曾经讲过,刘伶喝一缸酒,还跟人说:“你不是承诺让我大醉一场吗,怎么让我在这里闲坐?”就凭这,说刘伶最能喝估计也能服人了。
刘伶虽能喝,却不大注意形象。其实喝酒也应该讲究一个形象的问题,《天龙八部》里聚贤庄大战一段,大侠乔峰左手持酒囊,右手拿刀,何等的潇洒。可刘伶却偏不。刘伶本来就长得丑,喝起酒来又不注意风度,鲸吸牛饮,牛嚼牡丹,不醉不罢休。
要说喝醉了你就躺着晕乎去吧,刘伶却还要折腾,脱得光溜溜地在那里显摆。别以为刘伶是想展示身材,就他那一米四五的个头,还能有多好的身材?这大概就是酒后乱性吧,所以刘伶得了一个“酒鬼”的称号。
李白是“酒仙”,刘伶是“酒鬼”,同是喝酒,一个仙一个鬼,个中的差距自然不言而明。后来人们想起这位可爱的酒鬼,又凑合出一副对联:“贾岛醉倒非假倒,刘伶喝酒不留零”。“喝酒不留零”,也算是刘伶的真实写照了。
喝酒没风度的,还要算阮咸一个。还记得前面讲过的他跟猪抢酒的故事吗?《晋书》里是这么记载的:“诸阮皆饮酒,(阮)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别人不去抢,独独阮咸去抢,不是用手抢,而是用嘴抢,真够“疯”度!
而这一帮爷们儿中,最会喝的,则要算嵇康和山涛了。嵇康喝酒就很有风度,据说连他喝醉的时候,都还像摇摇欲倒的玉山(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比刘伶醉卧缸中不知要强多少倍。嵇康也很少滥饮,他还写诗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看来,喝酒伤身,嵇康认识得是很清楚的。
山涛则更理智,据说他每次喝酒只喝八斗。八斗是多少呢?有人做过估算,唐朝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一斗大致相当于现在620ml瓶装啤酒9瓶,八斗那就要折算成72瓶啤酒了。虽说那时候的酒酒精浓度低,但72瓶的量放在那里,也足以令人咂舌了。所以,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斗就是一种喝酒的杯子,事实上,古代也确实有一种酒具叫斗,也称羹斗。
山涛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自制力很强,他喝酒,到八斗即止,一点儿都不多喝,时间一长,他不用数,就知道喝没喝够量。多年以后,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这事儿,感觉很好玩,就请山涛喝酒,决定试一试他。席上,晋武帝让人拿来八斗酒给山涛喝,趁他不注意,便给他添酒。结果山涛还真神了,一喝够八斗,便再也不喝了。
既然谈喝酒,就不能不谈阮籍。阮籍应该算是竹林沙龙中喝酒的集大成者,他喝酒跟刘伶有得一拼。阮籍也被人们称作阮步兵,这中间有个故事,就跟他喝酒有关。《晋书·阮籍传》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厨子会酿好酒,就请求领导派他去做了步兵校尉。
古人在名字上的讲究很多,什么字啊、号啊、别号啊等等,其中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就是可以用某人的官职来尊称他,比如诗圣杜甫,因为曾做过工部侍郎,所以后世人称杜工部。阮籍被称为阮步兵,想来除了因为他当过步兵校尉,还跟这个“追酒”的典故有关。
当然,阮籍也不见得就是贪步兵营那一点酒,才要去做步兵校尉的,或许,他只是以酒为借口,找个由头避开官场的尔虞我诈罢了,这点我们待会儿再说,但毫无疑问,酒对阮籍是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刘伶喝醉了在棺材里躺三年,这个当属虚构,但阮籍大醉六十日的记录,在史书上则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可以说,酒,已经成了阮籍生活的一部分。
向秀这个人比较低调,所以我们找不到他喝酒的记载,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大家一块儿混,有肉一块儿吃,想来有酒肯定也是一块儿喝了。中国素来又有无酒不成席的传统,游宴在当时是流行的活动,向秀作为玄学大师,《庄子》研究的专家学者, 应酬是少不了的,不会喝酒哪儿成?
至于王戎,加入竹林沙龙的时候才十五六岁,是小小弟一级的人物,就是喝酒,也是作陪。不过在这一帮老大哥的熏陶下,他居然没有养成喝酒的习惯,值得学习。这是后话了,暂且不提。
按照现代科学分析,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即酒精),它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可以直接被肠胃吸收。酒喝到肚子里后,酒精首先被血液带到肝脏,在肝脏过滤后,到达心脏,再到肺(喝酒的人会喷出酒气,就是这个原因了),然后又从肺返回心脏,通过动脉到达大脑和高级神经系统,从而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奇妙的感觉。
竹林沙龙的会员们喝酒,追求的就是这种奇妙的感觉。
这种奇妙的感觉,就是晕晕乎乎,轻轻飘飘,让人精神亢奋,感觉很HIGH。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一帮在现实中不得志,郁郁寡欢,无处倾诉的男人们很HIGH呢?没有了,只有酒。
魏晋之际,人们接连经历了曹操父子的篡汉和司马懿父子的篡魏,社会道德已经沦丧,人心不古。政府虽然表面上提倡“以孝治天下”,但那只是做出来给人看的“孝”,实际上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清楚。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那个时代成了处事的基本准则。在朝的,则忙着为自己捞好处,在野的,则想着怎么沽名钓誉,跳出龙门。
有一个关于酒鬼刘伶的传说,说他一次喝得酩酊大醉,横卧于床,搞得满屋狼籍。夫人气恼之余,就想了一个点子,弄来一段猪肠子丢在床前,然后摇醒刘伶,大哭道:“早就叫你不要喝了,你偏喝,现在好了,看看,连肠子都吐出来了!你就喝吧,喝死你才好!”
却说刘伶先是一楞,尔后大笑道:“你去外面看看,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无心无肺无肝之人多了!我不就少了一截肠子吗,有什么关系!”
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不过当时“无心无肺无肝”之人确实不少。竹林沙龙的会员们,所处的就是这么一个乌烟瘴气的时代。他们有志向有抱负,想为国家出力,可当权者令他们失望,现实更令他们失望。嵇康有才,却只能在顾问的闲职上消磨时光;阮籍想做事,可却被人束住手脚;山涛空有一腔热血,却对两大政治集团的明争暗斗悚然心惊……
而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看出身选公务员的鄙俗,当权者党同伐异,见不得反对的声音,更是让仁人志士一声长叹。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罢了罢了,不如就此隐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运不济,天道不振,就只好去独善其身吧。
可人毕竟有七情六欲,不是说不想烦心事就能不想烦心事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真是个好东西,一喝就晕,一晕就HIGH,一HIGH就把那些烦恼事儿抛到脑后了。
所以,会员们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这个。而且,酒不单单能解忧,还能做挡箭牌。其最成功运用者,当属阮籍。
阮籍跑去做步兵校尉,是不是真的借口喜欢酒而远离勾心斗角,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阮籍大醉六十日,却着实是拿酒来当挡箭牌了。当时,司马昭想拉拢阮籍,壮大自己的声势,就让人去阮家提亲,把阮籍的闺女介绍给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是后来的晋武帝)。
对司马家的所作所为,阮籍是打心眼里鄙视的,而且司马昭的意图,阮籍也看得明明白白,他怎么可能会答应这门亲事?但另一方面,司马昭已经大权在握,实际控制了整个国家,在他的字典里,只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几个字,阮籍又怎么敢拒绝?
于是阮籍抱起酒坛子一通狂灌,醉了醒,醒了再灌,灌了再醉……这场马拉松一直进行了两个月,阮籍整天烂醉如泥,让前来说媒的人始终无法开口。司马昭闻报,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阮籍不惜喝道胃出血,这份无言的抗争,让人震撼。
当然,大伙儿喝酒也不仅仅是为了逃避现实,喝酒还有一种现实的需要,那就是激发灵感。
人在酒酣耳热、晕晕乎乎的情况下,确实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思维活动,这就是酒精对大脑的刺激作用。前面提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酒量大的人,喝个八九瓶啤酒刚刚好,这个时候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一切的心理负担统都化为乌有,正好下笔如有神——李白那些想象雄奇的诗歌,多是在喝高了的情况下写成。
挥毫泼墨,写字作画,也是要有点儿酒助兴才好。王羲之流传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帖》,就是在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的兰亭会上,喝了点小酒,头麻麻的,即兴写成。据说后来王羲之酒醒后,再去临摹原帖,怎么努力也找不到那份神韵了。
竹林沙龙的会员们都是文化人,高级知识分子,平时要写个诗做个赋什么的,不喝点儿酒助兴怎么行?而且,大家主攻的课题又是玄学(后来发展成“形而上学”)。玄学这个东西,既抽象又深奥,还讲究一个顿悟,讲究豁然开朗,不喝酒,脑袋怎么能哗啦一下子开朗?
最最重要的,玄学代表作之一《庄子》,就是庄子老先生喝醉之后一些上天入地、遨游八荒的胡思乱想,你要不喝醉了去跟他共振,怎么才能找到感觉,形成共鸣?
所以,男人喝吧喝吧不是罪。社会这么黑暗,喝!现实这么无奈,喝!老子就是不想睬你,喝!我要找灵感,喝!我就是想喝,喝!大伙儿都在喝,喝!
今朝有酒今朝醉,喝酒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