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节 驴友传奇
作者:如来神掌 时间:2019-10-20 04:16 字数:5201 字

从上个世纪的某一天开始,我们中国人也向西方的列强学习,推了土墙,挖开地基,插上钢筋,开始用砖头和水泥堆积起一个个叫作楼房的东西。现在,我们的周围已经是高楼林立,马路宽阔,离自然是越来越远了。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要不是电脑上、报纸上、台历上的日期,我们也许会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不知老之降至。

等终于累了倦了,终于记起那些可人的山水、河流、绿色和蓝天,我们会呼朋引伴,三五成群,或者孤身一人,到大自然中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感受来自八面的凉风。一大群人,开着大车,那叫旅行团,几个人驾着私家车,那叫自驾游,还有的,个个背着大包,带着止痛片、创可贴、水壶和帐篷,那叫背包族,甚至还有人带着指北针、瑞士军刀和高密度地图,那叫暴走族。

这些旅行团、自驾游、背包族和暴走族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时代的精英,他们喝汽水、吃面包、用高级的餐巾纸、嘴里不时冒出一个英语单词。他们有的是钱,拼命挣钱,为的就是能有机会背上包、乘上车休息那么几天、几月。出行带着目的,希望自然山水能让麻木、冷谈的人生有一点亮色,他们迟早是要回去的。听说在云南、在西藏,有一些人来了就住下来,再也不离开,这毕竟是少数。

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连一点反常没有。我们把时间向前,一直推到公元248年,在山阳,我们也会遇到和今天很类似的背包客、旅行团。他们也是时代的娇子,社会的精英。竹林七贤,他们厌倦了官场的奸诈、权谋和血腥,才来到山阳的乡下,摆下酒,撑起船,或者驾着牛车,旅行去也。他们的旅行和我们一样,也是向往山水的清新,乡间活动的自在,但是他们比我们更自在、更悠闲、更洒脱,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来了,他们就没有打算再回去,与草、水、树、风声相亲,一生足也。轻松自在,宛若仙人。

打头的是嵇康,排在后面的是阮籍,接下来依次是山涛、向秀、阮咸和刘伶,王戎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在路上了,他还要给家里说一声,毕竟是大家子弟,年纪又小,家里人得不到消息,会以为遭到了绑架,到司马懿那里去报警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的出游组织随意,参与人员也不一定,有的时候,他们中的任何人根本就不用告诉别人,自己一个人跑出去,过山跨水,一边走一边唱,自由自在。从248年到263年,这样的出游一直都在进行着,根据出游的目的,包括寄情游、寻仙游、清谈游、避难游和学术游。

顾名思义,寄情游指的是心中郁闷之后,到处走走,散散心;寻仙游自然是走入名山大川,寻找那些长生不老的神仙、隐士,或者是学术有造诣有修养的高人名士;清谈游当然是指一群名士,或者三五名人,找一个僻静的所在谈谈玄学,与国事无关,意指玄远;避难游乃是情非得已,惹了了不起的对头,不得不暂时避避风头,去的地方一是别人很难找到的地方,二是对头的势力不及的地方;学术游和现代的作品研讨会、学术论坛很像,只是完了不发纪念品,也不拉赞助,不请不相干的领导讲话罢了。

寄情游、寻仙游、清谈游、避难游和学术游等,丰富多彩的出游组成了竹林七贤悠闲舒适的乡下生活,增长了见识,结识了朋友,更重要的是,躲过了司马集团对山阳论坛的一次次强行收购。后来,他们成为了士人的榜样,寄情山水的生活也被学习的惟妙惟肖。这里要着重介绍的是嵇康和阮籍的寻仙游和寄情游。这两位带头大哥做事洒脱,神情俊朗,在七位同人中不但最具有人气,还最具有传奇色彩。

嵇康开发寻仙游的旅游新品种和新路线并不是偶然的。他和阮籍对宇宙和社会的思考从庄子出发,陆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他们以超脱的态度看待世间的善恶贤愚等差别,追求精神的自由和逍遥。但是这种思想上的认识和现实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们从两方面实践自己的认识。一是在现实生活中以放达的态度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如阮籍不顾礼俗,刘伶裸身等。在这方面,嵇康的行为比较少,打铁虽然与士大夫的身份不合,但是符合名士的作派。二是羡慕高士,出游寻仙,或者寄情山水,排遣心中的郁闷。

嵇康寻仙游的直接旅游目的是寻访隐士孙登,阮籍寻访的是苏门先生。

综合《世说新语》、《文士传》等记载,孙登是当时有名的隐士,在汲郡(今河南卫辉)隐居,没有人知道他是哪里人,父母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他居住在北山的窑洞里,夏天披着草编的衣裳,冬天就把头发披散下来,遮蔽身体御寒。他喜欢读周易,弹单弦琴。他虽然是隐居,但是喜欢和人接触,经常下山来到附近的人家中。大家都喜欢他,送给他各种东西,他一点都不客气,全都收下来,可是离开的时候,却一样都不带走。

嵇康听说了孙登的大名,就去拜访他,和他在一起到各处旅行、探险,前后共有三年时间。嵇康询问他隐居的目的、意图,他总是笑而不答,但是谈论起治国、征战的策略,经常有令人惊叹的观点和权谋。后来,嵇康告辞的时候,问他:“先生难道没有什么话给我说吗 ?”孙登说:“你了解火的特性吗?火产生的时候会发光,但是不依靠光而存在;人生下来就具有才能,但是不能依靠才能活着。所以说,火能发光是因为添加了柴,光才不会熄灭;才能的发挥是因为人能够明白事理,一生平安。可是你呀,才高八斗,但是见识浅薄,恐怖很难逃脱世事的牵连。你最好不要对俗事关注太多。”

孙登的意思是希望嵇康专心修养,不要太关注朝廷内外的是是非非,做个隐士更好。嵇康自然没有答应,但是对孙登的才智和见识非常佩服,对他的临别赠言也一直记忆犹新。后来,嵇康被司马集团所杀,死前想起孙登的话,写下后悔的这样的诗句:“昔惭下惠,今愧孙登。”

阮籍寻访苏门先生的故事也出现在《世说新语》中。

据记载,阮籍经常独自一个人驾车出游,出行之前,从不规划旅游线路,出行的时候,也是随意地坐在车上,任由马拉着车向前走,直到前边没有路了才停下来。这时候,他凝视落日,经常会突然间大哭起来,哭完了才回家。

有一次,阮籍去苏门山,听砍柴的人都说,在这山上有一个真人,于是前去寻访。他远远看见对面的山上有一个人坐在岩边,他连忙登上山岭,来到这个人面前,在对面蹲下来。阮籍与他讨论上古的事情,陈述自己关于黄老学说的见解,称赞尧舜禹时代的政治。但是这个人却一言不发。他又阐述自己关于儒家学说的看法,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这个人还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不说话。

这时候,阮籍想起自己擅长吹口哨,于是就吹了起来。这个人听了好久,这才笑着说:“再来一次。”阮籍又吹起来,吹完了,转身回家。他刚下到半山,突然听到山上传来音乐,如同几支乐队一起演奏,声音在山谷中回响。他回头一看,原来是那个人在吹口哨。

这个故事,在《晋书》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司马懿听到了苏门先生的传说,就让阮籍去考察一下实际情况。阮籍见了苏门先生,和对方说话,对方不理睬他。在这里,苏门先生成了孙登,并且明确指出,阮籍去拜访的时间比嵇康还早三年。

关于嵇康和阮籍寻仙游的记载还有很多,大体情节都差不多。从各种版本的片段中可以看到,这些说法其实有着互相借鉴、融合、增删的成分,并且随着时间发展,细节越来越丰富。所以,这些事实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的说法。

但是,这些神仙、真人的传说并非没有根据,他们的精神实质是与嵇康和阮籍的思想相符合的,而且阮籍和嵇康寻访苏门先生和孙登的事情确实有过,只是关于寻访的时间、经过、人物等细节不清楚。后人没办法清楚其中的详细情况,于是做出了种种猜测。

现代人有到处留名的习惯,所以凡是叫得上名字的古迹、建筑上总是刻满了字。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到了几千年后,还有人能知道某某年某某月某某人到此一游,我们的后代哦知道是哪个混蛋喜欢搞破坏,并且这么有表现欲。其实阮籍和嵇康也是如此,不过,他们不是在苏门先生,或者是说孙登先生的脑门上刻下“阮籍到此一游”“嵇康某某年某某月留念”,而是回来后各自写了一篇观后感。因为不是公款考察,也不是公费旅游,所以也没有人强迫他们写,没想到甘愿写出来的东西却是最好的作品。

阮籍写的观后感叫作《大人先生传》,他在这篇文章里讨论了“逍遥”的问题,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的观点。这篇文章与他之前不久创作的《达庄论》一起构成了他的玄学体系,标志着阮籍已经有一个儒家学者彻底转化为玄学家。

嵇康的文章叫作《圣贤高士传赞》,在这篇长文里,嵇康搜集了古往今来的名士119人,并且分别写了传记,并且做了点评。这些人都是古代的高士,或者当代的隐士,他们志向高洁,不羡慕权贵,所以会被嵇康封为楷模。这篇文章影响广泛,在东晋时期的名士里流传很广,如果当时要评判大学的学术水平,在论文引用数据那一项一定会赢得满分。

除了寻仙游,寄情游也是很重要的旅游品种。竹林七贤寄情山水,这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当属阮籍。

今天的郑州的西边29公里是荥阳市,荥阳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位于黄河的南岸,习惯上被称为邙山,或者邙岭,历史上叫作广武山。

荥阳是历史上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公元前360年,战国时的魏国在荥阳开凿了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流向东南,与淮水、泗水、济水、汝水等汇合,把荥阳同陈(今淮阳)、山东的定陶等著名城市以及江淮一带连成一个商业贸易网。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荥阳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

楚汉战争时,荥阳更是争夺的中心,刘邦与项羽在这里长期对峙、反复争夺,最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象棋的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和“鸿沟”就是这样来的。

400多年后的一天,广武山上来了一位游客,他穿宽松的衣服,身材魁梧,容貌出众,气度卓越。他就是阮籍。

阮籍站在山顶,俯视夕阳下的大地,昔日征战的战场如今是一片衰败景象。他想起从古以来发生在这里的无数次大战,那些成名的王侯和失败的英雄,心里不由思绪万千。他长叹一声说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这句话说得好。

这也是一句经常被翻新的经典论断,特别是胸怀梦想的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被捧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和不满。不要说在古代,就是到了今天,人才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住在办公室的小资也被经常发发牢骚,骂骂老板和领导,想一想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不能出国旅游,再看看成功人士,这时候,这句话也是很适应的。

可是,在阮籍的心目中,谁是英雄,谁是竖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在四百年前的广武山,发生过很多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的主人公分别是项羽和刘邦。项羽顺应时代的呼声,率领各路诸侯推翻了秦帝国的统治,他是英雄吗?刘邦审时度势,一路忍让,实际上却悄悄积蓄力量,最后一举打败了项羽,他能称英雄吗?对于阮籍的感叹,历来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在评判历史,有的人说他在借故讽今。

如果真的是在评判历史,为什么会说让竖子成名?他不是总结历史教训,因为缺乏那种平和与理性。如果是在借故讽今,那么谁是项羽?谁是刘邦?评判别人家的事情,何必自己耿耿于怀?时间又过了四百余年,有一位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写下了一首名扬天下的是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感觉阮籍是否也感受到了?

那时候,典午之变已经发生,曹魏集团和司马集团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司马懿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大权,再进一步,取得整个政权已经是触手可及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们的立场都大部分选定,很少有人游离在中间地带。阮籍虽然站在了司马集团的一边,实际在心里有着深深的不满和愤怒。很难说的清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态,或者说,很难用一句话,一种态度说清楚他此时的复杂心情。

有一些不屑,有一些愤恨,有一些不甘,又有一点嫉妒,终于汇合成一句高深莫测的话,其中的伤心、落寞、不安可想而知。

寄情游的代表人物还有刘伶。刘伶喜欢喝酒,经常乘着小车,车里装着大酒桶,手里拿着酒杯,边喝边唱。车后是他的仆人,仆人扛着锄头,他接到的命令是:“我死在那里就把我就地埋了!”这是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多亏那个时候的人说话随意,仆人也认为是说说而已,搁在今天,恐怕是没有人敢做他的仆人的。

总之,自从寄情游和寻仙游的旅游品种被开发以后,历代都有很多的人痴迷于此,东晋时期,那些痴情山水的诗人和名士,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到了现代,寻仙游已经几乎存在了,偶尔有人到寺庙里,花上十几万元烧头炷香,那都是寻钱族,或者寻权族,和这个早就不搭界了。如果没有心灵的自由和空白,带着沉甸甸的心来,又带着掩饰不了的欲望而去,一切都是徒劳的。

当我们打起背包,走出钢筋水泥的森林,在出发之前,让我们想一想这些古人吧!他们出发的时候早就放下了一切,所以才如此可爱,我们时不时也要放下一切,哪怕是暂时的。如果不能,那就关掉手机,丢开笔记本和游戏机,彻底地走进蓝天、白云、碧水的大千世界。

与心灵相约,那才是最重要的。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