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节  血与火的边缘
作者:如来神掌 时间:2019-10-20 04:16 字数:4918 字

东汉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为了报复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之仇,亲自率领40万大军进攻东吴战略要地濡须口,孙权带领七万人马迎敌。曹操扎营不久,孙权就驾着大船来到曹营前察看敌情。曹操发现了孙权的船,心中大喜,如果能趁这个机会把孙权射成刺猬,自己就可以不战而胜,平定东吴那就指日可待了。

于是,曹操连忙命令众将士万箭齐发,可惜箭没有射到孙权身上,却射进了船身。懊恼之余,曹操欣喜地发现因为一边吃重,孙权的船很快就要沉下去了。可孙权却不慌不忙,命人调转船头,将另一面船体迎向曹操。随着另一面也射满了箭,船又慢慢地恢复了平稳,孙权这才鸣锣收兵。

曹操看到孙权的气度和谋略,内心非常欣赏,叹息道:“生儿子就要生孙权一样的人物呀!”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把这段故事嫁接在诸葛亮身上,就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草船借箭。

公元1207年,著名的抗金名将辛弃疾来到京口做官。有一天,他到北古亭游览,想起三国时那些那些建功立业的英雄和南宋小朝廷的腐败无能,挥笔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66岁高龄。这个年迈的老人,此时此刻不但想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了自己毕生的追求。生有何甘,死有何憾,所有的梦想和追求、功名与繁华都敌不过时间这个可怕的敌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不但是人生的无奈,也是广漠宇宙之间人事的命运。

正始名士何晏等人何曾不明白这一点。为了保住自己头顶的光环,他们一边拼命腐败,及时行乐,另一方面又四处安插亲信,企图把持政权,延缓被雨打风吹去的命运。但是该去的总归要去,该来的还是要来,谁也无法阻挡。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典午之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曹爽和何晏等人,随后处以灭族,受牵连被处死的读书人达3000余人。

司马懿的暴行激起了很多人的愤恨,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即使曹爽无能,也不能牵连这么多无辜的人呀!这中间议论的声音最大的就是正始名士中的中间派。

在正始初期,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齐王曹芳,知识分子围绕在何晏的周围,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但是,随着双方斗争的表面化,知识分子面临着生死考验,于是内部发生了分化,其中钟会、傅蝦等人加入了司马集团,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则加入了曹爽集团。

这里还有两个人需要提及,一个是蒋济,一个是司马师。蒋济是曹魏名臣,当年曹老大打天下,他就是当头的得力干将。后来,曹爽等人专权误事,蒋济多次劝说,但没有任何效果。此时的司马懿除了厉兵秣马,准备起事,还干了很多得人心的事情,于是蒋济就投到了司马懿的门下。典午之变的时候,司马懿发给曹爽等人要求投降的帖子就是他写的。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正始时期,他与夏侯玄、何晏齐名,很得何晏的赏识,是合演等人的圈内人。随着曹爽等人与司马集团的决裂,他自然成了司马集团的主要成员,私下里招募贤才,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成为典午之变的中坚力量。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很复杂的。除了曹爽为首的曹魏集团和司马懿为首的司马集团,还有大量的知识分子做了第三派,他们既不参与曹爽等人的活动,也不对司马集团表示忠心。比如以磨洋工著称的名士李丰和他的兄弟就是有名的第三派,在当时的洛阳,流传着这样的童谣:“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父子如游光。”“如游光”说的就是李丰兄弟在两派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仍然能不偏不倚,谁也不得罪的事情。

此外还有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和山涛,他们都是在斗争的危急关头激流勇退的代表。

但是,在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这种不偏不倚的中间派并不好当。周旋需要一种非常高的政治手腕和处世技巧,况且,到了危急关头,这种周旋稍有不慎,就难免遇到麻烦。桓范就遇到了这样的事。

典午之变发生的时候,桓范还在洛阳城里,司马集团不但没有为难他,还为他准备了高级领导的职位。司马懿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桓范建安末年进入丞相府,先后辅佐曹操和曹丕,明帝时任中领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吏等。曹爽当政的时候,桓范任大司农,表面上为曹爽谋划,被称为“智囊 ”,但是实际上曹爽并不喜欢他,对他敬而远之。

政变发生的时候,司马懿虽然很有政绩,并且积累了丰富的人气,但是他发动政变的心思大家都明白,所以在道义上不但得不到支持,而且受到很多人的不满和反抗。这时候,争取中间人士的支持就显得很重要,桓范就是他竭力要争取的对象。

司马懿关闭城门以后,以中领军的职位征召桓范。桓范得到消息,不由得心头一沉,他早就担心的事情终于要来了。他明白,这次不同以往,敷衍恐怕不能了事,非此即彼,自己必须做出一个清楚明白的选择。于是,他把家人召集起来商议对策。

这时候,儿子劝告他,现在皇帝不在城里,自然应该出城,追随皇帝身后。桓范还在犹豫,儿子却不住地催他动身。桓范思虑再三,最后咬咬牙,直奔大司农官衙,抢到了大司农印,来到城门口,大叫着“太尉反了!”就斩关夺锁突围出了洛阳。

司马懿听到他逃走的消息,跺着脚叹息:“糟糕了,要坏事,智囊走脱了。”蒋济对司马说:“没事。他自然很可怕,不过我看曹爽那个胆小鬼未必敢听他的计谋呢。”后来,事情果然和蒋济预料的一摸一样。

曹爽等人投降之后,司马懿仍然让他官复原职,但是不久,放桓范出城的官吏自首,供出桓范出城时说司马懿造反的话。这让司马懿非常生气:“我的行动明明是太后的意思,你为什么要说是反叛呢?”于是,按照律法,诬陷别人的人就应当按照反叛论处,桓范因此被杀,灭三族。

典午之变后,曹魏集团的力量已经损失殆尽,司马集团的势力则达到了顶峰,取而代之是迟早的事情。在典午之变时,默认或者支持司马集团的人保留了官职,有功的人得到了奖赏,而一直保持中立的第三派人物则成了司马集团的眼中钉。他们要么站在司马集团的阵营来,要么难逃被杀害的命运。

这个时候,名士王凌为征东将军,掌握扬州兵权,他的外甥令狐愚做兖州刺史,驻军平阿。司马懿杀了曹爽以后,企图拉拢王凌,封他为太尉。但是王凌对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拒绝与司马懿合作,与令狐愚密谋在许昌立曹彪为帝。

公元251年春天,东吴大举进攻,王凌想趁机起兵。这时候,令狐愚已死,兖州刺史是黄华。王凌派大将杨弘联络黄华,没想到杨弘和黄华将这件事联名告诉了司马懿。司马懿连忙出兵讨伐王凌,与此同时,他派王凌的儿子王广劝说王凌投降,并且许诺此时既往不咎,还派人去慰问王凌。

王凌看到司马懿兵临城下,外援已经失去了指望,自己孤身与司马懿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只好答应投降。王凌坐了小船去见司马懿。谁知司马懿却翻了脸,命令左右拿下王凌。王凌这才知道受了骗,他大叫道:“你骗了我!”司马懿冷笑道:“我宁愿欺骗你,也不愿意欺骗国家。”王凌愤恨不已,服毒酒自杀。

然而,司马懿并不罢休,他现是杀了曹彪,接着把与此事有牵连的人全部灭三族,连王广也不例外。他还下令从墓中挖出令狐愚和王凌,劈开棺材,让尸体在闹市中暴晒三天。

同样面临选择的还有夏侯玄。这位在正始超男大赛中取得冠军头衔的人物,此时成了天下名士的精神领袖。因为他名气太大,再加上当时不在关键职位上,没有挡司马懿的道,才幸免于难。但是他知道是曹魏集团的嫡系,司马集团迟早会找他的麻烦,于是闭门谢客,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公元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接过了接力棒。夏侯玄的好友许允高兴地说:“你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夏侯玄却叹气道:“此言差矣。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他还会碍于父辈交好的情面,不会为难我。现在司马昭和司马师掌权,他们绝对不会放过我。”果然没过多久,就发生了一件要命的事情。

曹爽等人被杀,吓坏了一直保持中立的李丰。他回过神来后,开始四处奔走,企图反制司马集团。公元254年2月,在少帝曹芳的直接参与下,李丰与皇后的父亲张辑、黄门监苏铄、永乐宫令乐敦、冗从仆射刘闲等人密谋借册封贵人的机会,以夏侯玄为大将军,张辑为骠骑将军,让李丰的弟弟、兖州刺史李翼带兵入朝,杀掉司马师。谁知李翼正在巴结司马师,好在谋取中央部门某一个好差事,得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连忙将此事报告了司马师。

司马师与人密谋好以后,派人请李丰赴宴。李丰知道事情败露,自己已经没有退路,终于挺起了名士的脊梁,依然前去见司马懿。他在宴席上揭露司马集团倒行逆施,图谋不轨,只可惜自己势单力薄,没有能力杀了奸贼。司马师大怒,当场杀了李丰。

与司马懿相比,司马师的凶残和狡诈一点都不比父亲差。他并不满足杀李丰一人,他要趁机打击异己,消弱曹魏集团的力量。司马师压迫太后废掉魏帝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并且下令逮捕了夏侯玄。

这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对此事一点也不知情的夏侯玄终于落入了司马集团的手中。在司马集团中,司马昭与夏侯玄关系最好,他劝司马师放过夏侯玄。司马师考虑到夏侯玄在名士中的影响,为了避免引起天下士人的恐慌与反对,坚决不答应。他命令廷尉钟毓亲自审问夏侯玄,迅速查办。

钟毓是钟会的哥哥,他知道夏侯玄绝对不会屈服,也没有什么供词可招,就在夏侯玄的默许下,按照司马师的意思写了供词。夏侯玄知道自己这次是逃不掉了,于是看过之后,点头表示认可。夏侯玄就这样被杀了。

此时,正始名士除了王弼早早病死,年仅24岁,钟会等人投靠司马懿,其余等人,包括企图不偏不倚的第三派都死于非命。正始名士退出历史舞台,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超男学术大赛也就结束了。

随着正始名士退出历史舞台,竹林七贤的命运就发生了变化,他们平静的隐居生活被打破了。在正始时期,他们也有理想,也有才华,并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可是,那时候占据舞台的是何晏等人为首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等人想出头也找不到机会。同样的道理,现在别人退场了,没有人在前面遮着挡着,他们的才华和人气就像雨后的蘑菇飞速地成长起来。在宿命的历史面前,他们不想上场都难。于是他们不得不接过接力棒,完成自己的使命。

以嵇康、阮籍和山涛为首的竹林名士,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他们当纯单纯、美好的政治理想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夏侯玄之死,他们知道政治上的事情是再也不能沾了。于是,他们沉湎玄虚的理论研究和醉生梦死的生活,企图能够保全性命。

到了西晋和东晋,后来的中朝名士远离血腥的历史,只看到了竹林七贤遗落世事、叛逆狂放的行为,却没有明白这一切的根源。他们喝酒、狂欢、叛逆,只是为了名士的风度。中国的知识分子终于丢掉了自己沉重的包袱,把自己关在了狭小、抽象的理论里,日益于这个红尘滚滚的世界断绝了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储备力量、显示实力,王公贵族们纷纷收养门客,知识分子的待遇得到了空前提高,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施展抱负,赈济天下苍生。但是政治斗争远比良好的愿望要复杂得多,几乎没有哪个知识分子能够如愿以偿。

东汉末年,社会处于大动乱之中,命比草贱,严酷的现实让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个体的命运,老庄学说又重新流行起来。这个新思潮的结果就是,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越来越被现实抹杀掉了。如果说建安七子仍然有赈济天下的使命感,那么到了正始时期,名士的社会理想就几乎丧失殆尽了。

造成这一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于儒家精神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但是,这个理想与道家的退隐思想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些命运不济,遭受到挫折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就滑到独善其身的泥潭中。

总之,曹爽等人被杀以后,司马集团并没有停手,他们进一步打击中间势力,逐步清理了夺权道路上的障碍。随着中间力量的消逝,原来企图隐居田园的竹林七贤再也无法藏身了。他们的学识和才华像冲向天空的烟花,在黑暗中放出夺目的光采。他们,终于成为士人的榜样和楷模,也成了出头的鸟。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