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节  竹林新文化运动
作者:如来神掌 时间:2019-10-20 04:16 字数:5143 字

由于正始名士的意外凋零,玄学的发展出现了人才断层,因为缺乏重量级的写手,各大学术论坛一片萧条。正始超男学术学术大赛也被打断了。

这时候,作为正始时期玄学的超级陪练,竹林七贤被很自然地凸现出来。特别是作为山阳论坛的领军人物的嵇康和阮籍,他们在正始时期的优异表现还让人记忆犹新。所以,无论他们愿意与否,他们都必须扯起这面大旗。就这样,原本希望不问世事的几个人被强行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此时七贤的竹林同游已经有四五个年头,在这几年里,他们悠游山水,服食养生,行事潇洒,把山阳论坛打理得风生水起。嵇康和阮籍不但参与这些令人羡慕的活动,而且经常登名山,寻访隐士和仙人,这无疑也提高了他们在当时名士中的影响。所以说,在当时的学术界,他们的地位不但是历史选择的,也是他们的才华决定的。

在这几年里,他们的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三个方面:一、重新发现了庄子,把玄学的研究对象由老子推进到了庄子;二、发展了何晏等人的观点,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发展出名教就是自然的观点;三、填补了建安七子后的空白,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庄子是魏晋名士的一大发现,而发现人就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和向秀。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说就很流行,但是那时候老子思想一般是和皇帝思想并称。战国中期,老子和皇帝的学说逐渐融合,人称黄老。到了汉朝,虽然尊崇儒家为名教,但是人们仍然保持了对道家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无法或者不愿意“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总能在道家的学说里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据。

东汉末年,战乱横行,庄子中的齐物、逍遥、贵生等思想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老黄思想作为政治思想,强调清静自守、卑弱自持,庄子是生命哲学,强调的是任性自然,超然物外。虽然两者出处不同,但是都强调自然和全身养生,所以两者开始并称起来。

到了正始时期,何晏等人开创了玄学论坛,他们从注释《周易》《老子》开始,提出了名教与自然融合的思想。在他们的著作里,还没有涉及到庄子的思想。所以那时候的老庄,其实是重视老子,庄子的地位并没有被提起来。

嵇康、山涛、阮籍、向秀、吕安等人都是自幼熟读老庄,对这些经典著作非常熟悉,刘伶、阮咸等人不但在思想上崇尚庄子,而且在行为上狂放不羁,寻求个体感受,比三个人领头人走的更远。

在这些人中,吕安的作品几乎没有流传下来,山涛勇于实践,却没有作品。其余几个人,向秀《庄子注》贡献最大,阮籍著有《达庄论》,嵇康没有专门论述庄子的作品,但是其在《卜疑》《大人先生传赞》表达的思想,实质上就是自己关于庄子的论文。

嵇康在《卜疑》中设想了一个宏达先生,这个人思想高洁,处世超然物外,所以他能“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实际上,这个人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描述的超越了“圣人”“神人”的“至人”。

可是庄子描述的这个至人并不是完全超越世事的,他积极冷静地对待现实,对人生发出了深刻的追问。这些追问有二十八条,形成了十四对具有对比性的问题:

1.做事方法:是做一个不屈服权贵的忠臣,还是做一个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小人?

2.人生追求:是大公无私,还是追逐名利?

3.追求原则:是做一个诚实的人,哪怕得不到上升的机会,还是贪图虚名?

4.处事原则:面对恶人横行,是坚决抗争,还是视而不见,圆滑应付?

5.交友原则:是结交志向高洁的朋友,还是一味追求名利不顾道义的朋友?

6.做事方式:是低调一些,还是喜欢张扬?

7.行为与内心的关系:行为是表现内心,还是掩盖内心的?

8.人生目标:是清静无闻还是大有作为?

9.欲望问题:是追求人生快乐,还是坚守道德,清心寡欲?

10.对政治的态度:是赞同现实还是嘲笑现实?

11.正义问题:是独自清白还是为了正义而斗争?

12.老庄问题:是崇拜老子还是追逐庄子?

13.出世入世:是努力建立功业还是清谈养生?

14.做人问题:做一个内心坚强的人还是表现坚强的人?

这十四个问题表现了嵇康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无需回答的问题,嵇康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就是要做一个“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的人。

嵇康关于全身养生的另一篇重要文章是《圣贤高士传赞》,这篇文章在第十七章《驴友传奇》里面提起过,下面举文章的四个例子说明其内容:

井丹 

井丹字大春,扶风郿县人,知识渊博,言论新颖别致,京师的人评价他说:“五经纷纶井大春,未尝书刺谒一人。”前后有五个国王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加理会。新阳侯使人邀请他,不得已而行。新阳侯摆下麦饭葱菜,想看看他的反应。丹推却曰:“我以为君侯能供美膳,所以才来打扰,可你为什么要这样让我失望?”新阳侯这才让人送上盛馔。

侯起,左右抬上辇。丹笑曰:“我听说夏桀殷纣王驾人车,这就是传说中的人车吧?”侯只好下了趣骑。梁松身份高贵,满朝文物没有不服他的,请交丹,丹不肯见。后丹得流行病,松亲自带领医生视之,疾愈。久之,松失大儿子磊,丹一往吊之,当时宾客满廷,丹裘褐不完,入门,坐者皆竦望其颜色,丹四向长揖,前与松语。客主礼毕后,长揖径坐,莫得与语,不肯为吏。径出,后遂隐遁。

其赞曰: 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显讥辇车,左右失气。被褐长揖,义陵群萃。

狂接舆 

狂接舆,楚人也,种田为生。楚王听说其贤,使使者持金百镒聘之,曰:“愿先生治江南。”接舆笑而不应,使者去。其妻从市来,曰:“门外车马印迹为什么这么深?”接舆具告之。妻曰:“你答应了吗?”接舆曰:“贵富,人之所欲,你为什么害怕成这样?”妻曰:“我听说圣人以得到为乐,不为贫困变操守,不为富贵改行。接受了别人的官位和俸禄,怎么能做到这些?”接舆曰:“我本来就没答应。”妻曰:“既然如此,不如赶紧离开这里吧。”于是,丈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姓名,到了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尝见仲尼,歌而过之曰:“夙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后更姓名陆通,好养性,在四川峨嵋山上,世世见之。

荣启期 

荣启期者,不知何许人也。披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曰:“先生为什么这么高兴?”对曰:“天生万物,惟人为贵,吾生为人,一乐也;以男为贵,吾生为男,二乐也;有的人生下来还在母亲的怀里抱着就夭折了,我却活到了九十五岁,是三乐也。贫困是名士的平常遭遇,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居常以待终,何不乐也?”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初为郎,事景帝。梁孝王来朝,从游说士邹阳等,相如说之,因病免,游梁。后过临邛,富人卓王孙女文君新寡,好音,相如以琴心挑之,文君奔之,俱归成都。后居贫,至临邛,买酒舍,文君当垆,相如著犊鼻裈,涤器市中。为人口吃,善属文。仕宦不慕高爵,尝托疾不与公卿大事。终于家,其赞曰: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居市,不耻其状。托疾避官,蔑此卿相。乃赋大人,超然莫尚。

在这些人中,井丹、接舆、荣启期都是传说中道德高尚的圣贤,他们不畏权贵,遗落世事,安贫乐道,最后得到了长寿。而司马相如则是个文学家,但是嵇康没有写他的文学成就,却突出了他高尚的品质。这些形象其实是嵇康本人的写照,至少是他的理想和榜样,从侧面表达了嵇康的思想和追求。

阮籍的作品有《通老论》《大人先生传》和《达庄论》。阮籍的哲学探索从《乐论》开始,由一个儒家学者转变为一个玄学家,《达庄论》的发表标志着这些转变的完成。

嵇康和阮籍通过自己的作品直接或者间接地转达了一个思想:越名教,任自然。这个思想和正始名士有了显著的区别。在何晏那里,虽然儒家学说受到了质疑,但是他强调的是,用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来补充儒家的不足。越名教任自然则是,放下儒家学说,采用庄子的思想,全身养生才是最根本的事情。这就把玄学家的视线由儒道融合转变到了庄子的学说上来。不过,说起对庄子学说的贡献,还是以向秀为最大。

在竹林同游的十几个人当中,还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由嵇康、向秀和吕安组成。他们三个人在学术上都尤其喜欢庄子,与众人同游辩论的之余,还经常聚在一起,在嵇康的铁匠铺子里打铁,在菜园子里种菜,在竹林里研究、讨论庄子的贵生、逍遥思想。

但是这三个人毕竟还是有思想上的不同。嵇康关注现实,经常焦虑不安,向秀则不同,他是竹林同游的所有人中最平和安静的一个,因而显得独树一帜。这与他经常潜心研究庄子有关,庄子的人生观将生与死、荣与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渺小看得没有什么不同,这种潇洒和超脱的深深影响了向秀。所向秀是最得庄子精髓的人。

有一次,向秀和吕安、嵇康在一其清谈,向秀突然说自己要写一个帖子,给庄子做注。在他看来,尽管已经有很多人注解过庄子,但是他们都不得要领。

两位好朋友感到很吃惊,对他的想法觉得不可思议。在他们开来,向秀的想法实在是有些幼稚,庄子那么熟悉了,谁还会看你的注解,这事情是在是出力不讨好。于是,他们武断地说道:“你就省省吧?别人看帖子是为了开心,不是让你来浪费时间的。”

早在刚认识的时候,向秀就特别了解嵇康的,特别是和他关于《养生论》飞砖头的时候,他知道嵇康为人激情满怀,很难说服。于是,他不再说什么,而是埋头读书,开始自己的帖子的写作。

不久,向秀的帖子写出了第一部分。他把自己的帖子在山阳论坛边写作边发。嵇康看了,觉得这个帖子确实与众不同,见解独到,文风有趣,可读性强。他不好意思向向秀道歉,只好一言不发。吕安则显得心直口快:“天哪!写的真的是好,如果不知道是你写的,我还以为是庄子有过来了!”

向秀的贴子一经发表,立刻流传开来。各大论坛都转载了这个还没有写完的帖子,还有的人来到山阳论坛,等在后面,不停地催促他快写。庄子的名气大增,向秀一夜之间成了名人,比网络上的炒作天才红得还快。

但是慢工出细活,向秀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仍然不骄不躁,按部就班地往前些。这个帖子是如此重要,他不想有丝毫的马虎。在此期间,很多人等不及了,干脆自己动手注解,还有的人为了增加自己论坛的关注度,冒用向秀的名字注解。

在向秀清新庄子的这段时间里,文坛的议题发生了变化。大家清谈的时候,首先谈到的就是山阳的这个年轻人的举动,他的思想、作品、新帖子。一时间,冷落了一段时间的玄学又热闹了起来。

《庄子注》提出了玄学研究的相思路和新方向,将议题推进了庄子方面,这时向秀最突出的贡献。庄子提出了万物“自生”“自化”的思想,向秀扩展了这一观点。

遗憾的是,直到去世的时候,向秀都没有完成这个伟大帖子的创作,这个边写边发表的帖子在坊间流传很久,一直没有发表正式的文本,所以传来传去,大家把帖子的作者竟然忘记了。有的人干脆当作自己的作品,四处复制、传播,谋取利益。

到了西晋,有一个写手叫作郭象,他读了向秀的作品,惊叹不已,直觉告诉他,如果把这个帖子出版,一定能引起轰动。于是他将这些断断续续的帖子加以整理,把向秀没有完成的两篇《秋水》《至乐》加以注解,在修改了原帖子中的《马蹄》,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发表了。

很自然,这一次又引起了文坛的震动,大家把郭象差点奉为神明。但是凭借别人的作品郭象没有想到,后来有人会发现了他的可疑指出,于是通过仔细搜集整理,竟然找到了向秀的原帖子。大家才发现原来上了文贼的当。

不过这个案子并没有这样了结,支持郭象的人组成了挺郭派,他们到处寻找反郭派的漏洞和疏忽,竭力发难。两派辩得板砖乱飞,日月无关,旁边的人本来还明白,现在也被搞糊涂了。所以,这个案子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人说真理越辩越明,其实不然,有时候辩论不但弄不清事实,反而会淹没事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网络掐架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向秀通过注释庄子,把儒家和道家融合起来,为郭象将玄学引进到了“名教即自然”的发展阶段打下基础,是玄学从“越名教任自然”过渡到“名教即自然”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竹林同游的人都是饱读诗书,所以文学才华也很高。其中,阮籍的《咏怀诗》抒发了愁苦的心情,嵇康的散文和四言诗都堪称一流。最应该提及的是刘伶,他的《酒德颂》想象丰富,感情饱满,也是难得的散文家做。

竹林七贤从三个方面证实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在正始名士凋零的情况下,重新撑起了玄学的大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些成就与他们的生活态度一起,引起了士人们的注意和效仿,是魏晋名士风度的开端。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