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伙儿做学问的做学问,做官的做官的时候,神童王戎也没有闲着。这个时候,王戎已经二十多岁了,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王戎急切地想把自己的光芒挥洒向大地。
可是很不幸,这个时候的王戎,除了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有一点小小的名气,再剩下的,就是一个威名赫赫的老爹王浑。想想看,对于这样一个士族子弟,别人会怎么看?
不用多想,就八个字儿:纨绔子弟,游手好闲!
是的啊,像王戎那么一个公子哥儿,不是纨绔子弟是什么?再看看王戎都干了些什么——整天跟着一帮子不务正业的侃爷们儿吹牛皮,聊些什么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那不是游手好闲又是什么?
误会就是这么形成的,人们都知道王家这个阿戎从小就聪明,智商奇高,是个天才,可人们又都认为,富家子弟也就是个花拳绣腿,银样蜡枪头。所以,像这样的问题少年,家长们只求他能老老实实,不惹事就行,哪里还指望他能少年得志,建功立业?
神童王戎就这么的淹没在他老爹耀眼的光环之下,一时半会儿看不到出头的那一天。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国家的确需要人才,但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像王戎这么一个愣头青小子,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就提拔重用,顶多考虑到门第,相关部门会把他列为可培养人才,慢慢去磨炼他。
其次,为什么领导可以征召嵇康、阮籍这样的名士,而忽略同是名士的王戎呢?答:领导(其实就是司马父子)召名士,并不是看中了名士们有多么高超的理政水平,领导看中的只不过是名士们的名头,仅仅是想向天下人展示:瞧瞧,大名士某某某都在我手下混,支持我呢!这就跟现在某些无良企业招一些大学生去看大门一样,是表面工程。王戎虽说在竹林沙龙混出了点名声,但只是个小弟的角色,领导自然是看不入眼的。
而且对于王戎来说,家族背景既是他有力的资本,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要知道,王家光王戎这一辈的小子也不知道有多少,领导不可能可爱到觉得每一个都是那么优秀吧。
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能人实在是太多了。乱世出英雄,一点都不假。光是一个竹林沙龙,就有好几个星光四射的人物。作为后进人士,青年阿戎要想获得领导的认可,要想从那么多优秀的本家兄弟和社会俊才中脱颖而出,暂露头角,必须要有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王戎等到了。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给他这个机会的人,不是竹林沙龙的各位老大哥们,而是跟竹林沙龙版主嵇康和板斧阮籍都有点儿不对付的钟会。
钟会比王戎大九岁,这个时候事业上已经小有成就,成了一把手司马昭的智囊团成员。一向对司马父子看不过眼的嵇康,自然对这个么人物不怎么感冒。钟会有心结交名人嵇康,但人家鼻孔朝天,回回去了回回碰钉子,心里当然也别扭。于是,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但是王戎却不管这么多,他一会儿跑到嵇康面前叫老大,一会儿又去找钟会喝酒,在这俩冤家之间混得还挺乐和。其实这事儿不怪王戎,早在很多年前,王戎就认识钟会了,比认识嵇康还早。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事情是这样的:王戎有一个从小一块儿玩的伙伴,叫裴楷,是名臣裴秀的侄子。既然说到裴秀,我们就再多扯几句。裴秀这人可是大大的有名,不光当官有一套,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地图专家。
裴秀主管户籍、土地、田亩、地图等业务,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裴秀花力气对古代地理地图做了研究和整理,并在古代地理学名著《禹贡》的基础上,经过考察分析,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可别小看这玩意儿,它不仅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而且采用了科学的绘制方法——制图六体理论。
制图六体也就是绘制地图应遵循的六项准则,包括:比例尺、方位、距离,以及与地面距离有关的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即要求距离必须按水平直线距离计算)。可以说,除了经纬度外,现在绘制地图所依据的基本理论还是裴秀那一套。在17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的见解,够牛皮吧!所以不要老是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古代没有科学。
话说回来,我们这位地图学创始人裴秀同志的侄子裴楷,打小也是一个神童,小小年纪就熟读了《老子》《周易》,而且还不是死记硬背,你随便抽一句,人家都能跟你侃侃而谈,十分有口才。
《世说新语》也记载了有关他的一些故事,比如其中一个说善辩的: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登基后,曾占卜预测西晋的命运,不巧得了个“一’字。司马炎一看很不高兴,心想妈的手气太背了,怎么才弄了个“一”啊?大臣们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有裴楷不慌不忙:“一好啊,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以为天下员!”
瞧瞧,这卦解得多好!
恰巧电眼小王戎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神童,俩神童凑到一块儿,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于是以后就经常在一块儿耍。
有一回,这俩小神童耍着耍着,就耍到了钟会的衙门前。那会儿,正始学术超男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青年钟会因为积极参赛,也混了个脸儿熟,并引起了司马氏集团的重视,开始步入官场。
且说钟会正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领会领导的重要指示,忽然听见门口一阵喧哗,警卫冲进来说:“报——,外面有俩小屁孩捣乱,非要进来参观参观,怎么赶都赶不走!”
钟会打眼一望,哟,认识,那不是著名的神童组合王戎和裴楷么!钟会心想,这俩小孩有意思,年纪不大,心倒不小,才这么屁大点儿就想瞧瞧当官是啥样儿,将来那还了得?于是钟会忙搁下手头公务,亲自将俩神童迎进办公室,端茶倒水上点心,一点儿也不敢怠慢。
俩神童对钟会的热情招待很满意,喝了茶,吃了点心,向钟会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然后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若干问题交换了意见,最后,会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神童组合诚恳地邀请钟会回访,钟会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有空一定去。
上午十一点钟,神童组合告别钟会,乘11路专车抵达家中,准备吃中饭。钟会在送走二位神童后,认真地对这才会谈做了总结。为了节省纸张,钟会将会谈总结浓缩成一句话:“裴楷清通,王戎简要。二十年后,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看来钟会还有点儿相面算卦的本事,能前算二十年,后算二十年。不过大家也许会问了,钟会少年得志,用得着把这俩小屁孩放在心上?如果实事求是地分析,用得着,而且是大大地用得着。
王戎和裴楷的显赫家世,注定了他俩将来不会是平庸之辈。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俩小孩真的都很聪明,不是浪得虚名,照这势头发展下去,将来肯定前途不可限量。
人这一生,可以跟天斗,可以跟地斗,却单单没办法跟时间斗,再厉害的人,最终也会在时间面前俯首称臣。这一点钟会很清楚,所以,他要想在官场上吃得更开,混得时间更长,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培植自己的势力,或者拉朋结党,以集团军的威力来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王戎和裴楷虽然年纪小,但却是两支扎扎实实的潜力股,假以时日,稳赚不赔。所以,钟会要趁早把他们抓在手中。这样的人才,如果自己视而不见,却被别人拉了去,那将是多大的损失啊!
由此可见,钟会是一个非常有投资眼光的人。正如我们前面讲的那样,他花了半天时间,一份殷勤,就成功地跟两位小神童交上了朋友。从此,双方的关系就近了起来,王戎和裴楷经常去找钟会玩,钟会也礼遇有加。
随着时光的流逝,钟会越来越喜欢这俩小孩了。
比如说王戎,真是人小鬼大,简直就像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你刚刚说了个一,他就知道你下面还要说二,你刚仄歪了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你要放屁,跟他唠嗑简直太好玩了。而且王戎还特别善于提起话头,挠你的痒处,让你欲罢不能,直唠得畅快淋漓,过瘾极了。
于是钟会由衷地赞叹:“阿戎善解人意!”
就这么的,“裴楷清通,王戎简要”、“阿戎善解人意”这两句话便成了宣传神童组合最经典的广告词。有事没事,钟会总要向同僚及上级领导们播放一下这两句广告。这样过了几年,人们对这两句话已经耳熟能详了,大家都知道有两个神童,一个叫裴楷,一个叫王戎,“裴楷清通,王戎简要”,“阿戎善解人意”……
善解人意的意思我们就不说了,那么“裴楷清通”“ 王戎简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清通”的“清”,是指容仪俊爽,“通”是指精通理义,就是说,裴楷人长得俊,也精通玄理;而“简要”则是指简明切要,就是说王戎虽然人长得磕碜了点儿,但简明切要,有悟性,鉴人断事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当时人们受清谈说玄的影响,说话写文章什么的都力求带点儿玄味儿,钟会也未能免俗,所以就弄出这么两句看似简单,实则费琢磨的广告词来。话说钟会不单有计划地推广着这两句广告,也在有步骤地谋划着将王戎和裴楷带入入官场的大计。
只不过,王戎和裴楷现在年纪还小,才二十多岁,还嫩着呢。钟会就像一个老到的厨子,知道炖肉要慢慢来,火候一到,肉自然烂熟。所以他耐心地等着,等一个绝佳的机会。
公元258年,魏军在司马昭的带领下,攻破寿春,诛灭了此前背叛国家、联合东吴造反的诸葛诞,曹魏的傀儡皇帝下旨嘉奖,晋升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司马昭的权势进一步扩大,跟如今英国女王领导下的首相相差无几了。而钟会作为司马昭的核心智库人物,地位进一步提高。
钟会果然老谋深算,按说处在他的位置上,推荐安排几个人是不成问题的,可对于王戎和裴楷,他还是按兵不动。
钟会这么做是有道理的,人们都有一种惯性思维,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是不会珍惜。越是主动送上门的东西,人们越是瞧不起。相反,在你迫切需要的时候再给你,你不仅会珍惜有加,而且会十分重视。打个比方,在你吃饱的时候,馒头肯定提不起你的兴趣。但等你饿得要死的时候,别说馒头,就是一碗野菜糊,也会吃得比什么都香。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钟会深谙此道,王戎和裴楷是他看好的两匹黑马,他才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让他们去做人家锦上的点缀。
果然,不久,司马昭要在相国府添置掾属,急切想不到合适的人选,就向钟会征求意见。钟会装作冥思苦想的样子,然后突然一拍大腿:“有了,王戎、裴楷啊!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地球人都知道的!”
司马昭一听,嗯,不错,这话确实听得耳熟,得,就这么定了!于是当即拍板,征召王戎、裴楷为相国掾。就这样,王戎一下子进入名义上是中央二级单位,实际上掌控着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的相国府,成了实权部门正式编制的一员。
这个时候,司马家族的威望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相比于日益没落的曹魏皇室,司马家族正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未来的希望。在司马家族的施政纲领中,垦荒、屯田、治理河道,赈灾、免除徭役、免除苛捐杂税,鼓励农桑、禁止奢侈等等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政策,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得民心者的天下,而要想得到民心,其实也简单——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安安心心地去种田,让他们能吃饱肚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足够了。老百姓才不爱管谁当皇帝,他们只认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谁能让他有饭吃,他就拥护谁。
腐朽的曹魏皇室不能,开明的司马相国能,结果毫无悬念。
接到录取通知书,一直在苦等机会的王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走马上任。他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跟着司马昭混,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