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能够出山,踏上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干,得益于自己的好表弟司马师。王戎被钟会慧眼识珠,推举到相国掾的高位上,一是因为年少时就有名气,二是钟会的记性好,而且为人有气度,没有因为王戎与嵇康混在一起就对他有看法。可是这二位得到重用都是经过了很多曲折,甚至求神拜佛,看了别人的脸色,所以一直受到后人的指责。与他们相比,阮籍倒是没费什么事情,就占了个大便宜。
阮籍这次出山在公元249年,距离典午之变不足半年。征召阮籍的不是别人,正是杀人如麻的司马懿。那时候,洛阳街道上的血腥味还没有消散,政变的余波还在,不时有一两个士人被削职、贬官,甚至杀头。所以,对于这次征召,阮籍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的,他宁愿整日喝的醉醺醺,或者与三五好友吹牛、出游,也不愿意与司马集团为伍。
熟读老庄的阮籍很清楚,司马懿虽然现在气势汹汹,实际上色厉内荏,杀人是内心虚弱的表现,自知理亏的人才会这么不讲道理,何况他的前途还不稳固,投靠在他的门下,说不定哪天也回落得与何晏一样的下场。
但是阮籍又不得不去,司马懿还握着滴血的屠刀,稍有不慎,就会被当作曹爽、何晏等人的党徒,脖子是远远没有刀口硬。这一点阮籍很清楚,不过,他什么也没有说,说出这个事实的人是上党人李喜。
《世说新语》记载,李喜也是个不畏权贵的名士,司马懿征召他,他坚决不去,司马懿碍于当时的紧急形势,没有对他怎么样。公元255年,司马师东征扬州,在此征召李喜,李喜二话不说,连忙前去应征。司马师戏谑地说:“以前先公征召你,你没有赴任,现在我征召你,你为什么来了?”李喜直言不讳地说道:“先公按照礼仪对待我,我就按照礼仪谢绝了。现在明公以律法要求我,我害怕律法,所以来了。”
阮籍蹒跚着去见司马懿,本来他的腿就有病,现在再加上气愤和不甘,就瘸得更厉害了。按说这样的人有碍观瞻,是不能当官的,更何况东汉以来,士人的相貌和身材是当官的第一条件。但是现在的司马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也不敢说他的不是,而且阮籍当的官还是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司马懿都不嫌看着不舒服,别人就更管不着了。
吏部很快就通过了司马懿的提议,任命阮籍为太傅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并把他的粮油关系转到了太傅的府上。从此以后,阮籍俨然成了司马集团的亲信,在司马懿的府中来去自如。251年,司马懿真的得了重病,百般调治都没有效果,不久,就不得不去地下见曹爽、何晏等人了。这时候,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接掌抚平大将军,录尚书事,继承了父亲的职位,阮籍又转为司马师的从事中郎。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立曹髦为魏帝,杀李丰和夏侯玄。阮籍又被封为关内侯,官居散骑常侍。
关内侯为二十等级的第十九级,有其号,无封地,但是可以根据受封时规定的户数征收租税,爵位还可世袭。散骑常侍是三国时期魏国设置的官职,综合了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职能,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关内侯一般是对立有军功的将领的奖励,散骑常侍虽然没有实际职权,但是地位尊贵。由此可见司马父子对阮籍的器重和赞许。
短短几年时间,阮籍就从司马懿的太傅府的小小参谋加官进爵,甚至封了关内侯,真可谓是平步青云。可是司马集团为什么会如此看重阮籍呢?难道是因为阮籍在司马集团中立下了大功吗?其实,阮籍这几年并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如果勉强可以算得上的话,那就是多喝了司马懿的几坛酒,占据着一个职位,白白领俸禄。所以说,阮籍要凭借业绩得到封赏,那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正始时期开始,阮籍就打心眼里对司马集团的飞扬跋扈很不满,如果要他选择,他宁愿呆在家里,教育阮家子弟,呆的发慌了,再到山阳和嵇康等人喝喝酒。在这几年里,阮籍做的最多的事情,一是和嵇康等人游山玩水,谈玄论道,二是和司马集团的几个掌门人玩猜心游戏。阮籍在山阳论坛的所作所为,我们在第三章《竹林同游》中已经详细分列,这里只是说说他是怎样和司马集团的掌门人玩猜心游戏的。
司马懿征召阮籍的时候,典午之变才发生不久。在这次事变,司马懿快刀斩乱麻,干净利落地收拾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和他们的支持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可是对天下士人来说,这件事情不但理由荒唐,而且太血腥、太残酷。公元249年的天下大势,已经和当年曹丕取得政权的形势大为不同。曹丕取得政权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战乱还没有结束,东汉政权的皇帝几乎没有什么能力再挽救局面,士人们在心理上早就依附于曹魏集团。但是现在,战乱基本平定,生产得到恢复,曹爽等人虽然荒唐奢侈,但是魏国的国力日益强盛,统一全国的曙光已经出现了。在这个时期,司马懿发动政变,无疑是倒行逆施,更何况,这次政变的代价是如此之大。
所以,司马懿征召阮籍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一是填补职位空缺。典午之变前后,被杀的名士超过了三千人。这些人一是和曹魏集团的关系密切,或者说是与何晏和曹爽兄弟关系密切,二是占据着国家重要职位,手握大权,有了他们,国家的统治秩序才能够正常运转。这张事关很多人性命的名单司马懿也是经过了反复的考虑和推敲才定下来的,通过这张名单,他要把反对自己的人都包括在内,但是又不能波及太多,影响到自己在士人中的地位和声誉。
尽管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计划永远都没有变化快。
比如桓范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桓范是一个老臣,多年以来,老谋深算,而且做事兢兢业业,在曹魏集团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但是曹爽并不喜欢他,嫌弃他爱多管闲事,处处和自己过不去,所以对他敬而远之。正因为如此,桓范并没有被司马懿写在那张黑名单上,在行动开始的时候,不但没有对这位大官采取任何措施,还把行动计划通知给他,并满心欢喜地等待他前去助自己一马。
此外,还有另一个司马懿没想到的情况。平日里很多大臣和士人都对曹爽兄弟专权不满,经常在各种场合批评他们的所作所为。这就让司马懿很放心,他除了安排自己的人手在街道上散布谣言,自己的儿子打入何晏等人的圈子以外,很少在舆论上准备。行动开始以后,他才发现舆论一边倒,除了自己几个忠心的追随者,士人们议论纷纷,都是批评自己的。事到临头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司马懿只好对极为不满的名士进行镇压,这样一来,又有不少人被牵连进去,使本来就血腥的政治斗争就扩大化了。
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司马懿终于掌握了主动权,局势也慢慢地稳定下来了 ,尽管还有零星的反抗,但是这对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值得担忧的事情了。这时候,司马懿开始着手恢复社会秩序。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除紧急状态,恢复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这就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人才紧缺,行动前,司马懿可以储备敢死队,但是国家的管理人才却是没有办法储备的,总不能在太傅府虚拟一套国家机构吧?阮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落入司马懿的眼中的。
二是充当司马集团的形象代言人。阮籍从曹爽那里辞职以后,很快就来到山阳论坛,并且声名鹊起,人品、才华、见识和风度都受到了士人们的推崇,他的威望和粉丝甚至超过了山阳论坛的超级版主嵇康。
司马懿在朝中经营多年,对政治斗争非常熟悉,而且很明白此时士人们的心情。他清楚地知道打天下和守天下有着很大的不同,打天下的时候,天下是别人的,自己能做的和必须做的就是打击对方的有生力量,削弱对手,那时候需要对士人采用强硬的手腕。但是当天下在自己手中的时候策略就不得不发生变化,因为现在的天下是自己的天下,自己只需要收服人心就可以了,何况政权已经在自己手里,自己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突然的危险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个时候,还要对知识分子采用强硬的手腕,势必会造成对抗和不满,对自己稳固统治非常不利。
所以,笼络像阮籍这样的名士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笼络他们为自己所用就可以给天下的读书人树立榜样,这样对收服人心非常有帮助。政治斗争不但需要赤裸裸的厮杀,也需要使用软刀子,割对手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因此,司马懿开始软硬兼施,压迫阮籍屈服。
当然这一招对软弱的大知识分子而言,显得十分有效和实用,阮籍看看司马懿收中的刀,血迹还没有凝固,心里害怕是自然的。所以司马懿很容易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过,软在明,硬在暗,大家亲眼看到了司马懿的礼贤下士,没有人看到阮籍私下里有多气愤和郁闷。大家都被这一现象迷惑了。
司马懿征召阮籍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瓦解竹林集团的需要。在典午之变前不久,失意的名士聚集山阳,谈玄论道,很快形成了一股风气,不但名气暴涨,而且积聚了非常大的人气。典午之变发生以后,司马集团掌握了国家机器,名士大量被害,侥幸没有受到牵连的则躲在家中和山野里惶恐度日,各个文化论坛一片萧条。这时候的山阳论坛不降反升,逆势而动。这种异常不能不让司马懿揪心。通过这次残酷斗争,司马懿并没有放下心来,士人们顽固和能量超过了他的预料,舆论也让他提心吊胆,在他的眼里,现在已经是草木皆兵。山阳论坛不能不引起他的注意,竹林同游的十余人成了他的心腹大患。
但是斗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再用血腥为手段的手段解决问题,于是司马懿采取了釜底抽薪的办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阮籍离开是司马集团给竹林七贤的一个信号,也是一个警告。大家都是明白人,不用把话说的那么直接,这就是司马懿采用的方法。
司马懿以前确实达到了自己的效果。阮籍离开以后,竹林游的人气转移到了阮籍身上,阮籍出现在司马懿的太傅府和司马师的大将军府,使士人们又看到了施展抱负的希望,所以,典午之变的血腥气息很快就被冲淡了。没过几年,山涛想方设法做官,王戎也在钟会的推荐下踏上了仕途,除了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和抱负,害怕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时候,司马集团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统治,中间派的地盘已经逐渐消失,天下易手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不过,司马懿选中阮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阮籍和曹魏集团的联系不多。早在曹爽当政时期,阮籍曾经三次做官,但是三次都不长,而且没有什么实际事务,纯粹是磨洋工。特别是第三次辞职,征召的对象还是处于权力顶峰的曹爽,那时候可是人人都希望和曹爽攀高结贵的时候。所以,在司马懿的眼里,阮籍是反对曹魏集团的统治的,至少,他不支持曹爽兄弟的统治。在这一点上,阮籍肯定比山涛更让司马懿放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竹林七贤的领头人中,阮籍和曹魏集团没有直接的亲密关系。比如说嵇康就不同,嵇康是曹林的孙女的女婿,而曹林则是曹操的儿子,这样的关系也太亲密了一些。
所以说,司马懿选中阮籍并不是偶然的,他是司马集团通过认真谨慎的考虑才选定的。他的作为就是充当司马集团的形象代言人,安抚天下士人的心理,让他们忘记前不久的血雨腥风,重新取得对现在的领导者的信任和希望。司马集团需要的不是安国定邦的栋梁,而是一个光彩耀眼、美好善良、举止潇洒,能转移人们视线的超级花瓶。
对于司马懿的心思,阮籍何尝不知道。但是他除了做好一个花瓶,毫无办法,这是一场早就安排好了的大戏,每个人的角色是编剧在开拍没有开始之前就决定了的,并且经过了司马集团这个超级投资人的拍板,现在谁也没有能力改变,只好静待导演的号令和调遣。
这就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站在高高的舞台上,灯光打在身上,是那么明亮和完美,一切阴影都不存在了。他们姿势优雅,舞技娴熟,表情丰富自然,让观看的、参演的人都沉浸在感动和美好之中。
看今人,看古人,台上台下人看人。但是有几个人能够看清楚那张流光溢彩的脸后有着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辛苦和心酸。他们为生活,为活命,有时候不得不如此,但是看戏的人谁还顾得上这些呢?
对阮籍而言,这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内心无比凄凉,心如刀割一般,脸上却满是潇洒、自信和光彩,更为凶险的是,在刀尖上的舞蹈,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一不留神,就会做了刀下鬼。但是他不露声色,也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走进太傅府的那一刻,他就下定决心,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被这个大染缸染黑,更不能昧着良心做走狗,转回头来咬自己的亲朋好友,或者其他无辜的人。
阮籍替司马集团做事的原则是:不对抗,也不放弃。不对抗是对司马集团而言的,他没有办法和手中握刀的屠夫较量,只好委曲求全;不放弃是对自己而言的,自己不能放弃做一个人的尊严,不能随波逐流,丢失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不对抗,不放弃,注定了阮籍以后艰难的历程。因为不对抗,所以他表面上言听计从,现是做司马懿的官,再做了司马师的官。从公元249年一直到254年,他都在司马集团的掌门人属下,没有大风浪,也没有大变化,没有人难为他。
从历史记载来看,阮籍在这一段时间里的主要事迹有三点:一是参与了竹林游的大部分活动;二是喜欢喝酒,而且酒瘾越来越大;三是言语谨慎,不说的话坚决不说。对于国家政权来说,这三件事都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一个名士来说,这确实职责所在,这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阮籍的名士影响。而这些,也正是司马集团所乐于看到的,既保持了名士风度,维持了在士人中的影响力,分化了竹林七贤,又对司马集团的计划没有影响,这实在是一举三的的好事。这也正是阮籍能够得到高升的原因。
总结一下,在典午之变后,阮籍是第一个走出竹林,走上官场的名士。他出来做官并非自愿,而是司马集团胁迫的结果,出来做官的阮籍并没有与山阳论坛脱离关系,仍然参与了其中的大部分活动。司马集团征召阮籍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够做出一个合作的姿态,作为士人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榜样。阮籍明白司马集团的意图,以“不对抗”的态度,作着刀尖上的舞蹈,他的态度取得了司马集团的信任,并且获得了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