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节 嵇康在258年
作者:如来神掌 时间:2019-10-20 04:16 字数:4588 字

公元248年,阮籍等人来到山阳,竹林游正式开始,山阳论坛从嵇康、向秀、山涛等几个人迅速扩大到十几个人。在这十几个人当有几个个小团体,这些小团体的出现不但没有分散大家的凝聚力和注意力,反而使得竹林游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有了更大的学术成就。其中主要的团体有三个。

一个是以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等人组成的竹林七贤以及吕巽、吕安兄弟,他们构成了竹林游的主体成员,参加了大部分活动,竹林游能更发扬光大,和他们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分不开。

还有一个团体是由嵇康、向秀和吕安组成的庄子研究会,他们热爱庄子,精心研究,最后促成向秀《庄子注》的写作和发表,在这个写作过程中,他们互相辩论、启发、讨论,这保证了向秀对庄子的长久热情,没有因为一夜成名而太得意而成了一个大众写手,为了名声和面子去留恋其他作品。事实上在注解庄子的过程中,向秀有过一次头脑发热,注解过《周易》,但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响。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团体就是嵇康、阮籍和山涛组成的竹林游常委会。当然,这一职务在当时并不明确,没有选举,也没有任命,完全是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各自特点和能力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在这三个人中,经过长期的合作和交流,也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嵇康是学习委员,主管学术题目的提出和讨论,阮籍是组织部长,像出游、考察、学术交流之类的活动都是他组织安排的。在这些人中,山涛年龄最长,几乎大嵇康18岁,大王戎30岁,倚老卖老也罢,组织能力突出也罢,反正大家有了分歧都会去找他说和,很多事情都靠他拿意见,所以,他是名副其实的人事部长。后来山涛能就任魏帝国的人事部长,在这里开始管理这些调皮骄傲的人年轻人,一定获得了不少经验。

除此之外,竹林论坛还有几个小型的群众组织,比如刘伶和阮咸、阮籍组织的酗酒协会、嵇康组织的五石散俱乐部、阮籍和嵇康组织的驴友寻仙协会,因为前面已经介绍过相关事迹,这里不再重复。总之一句话,竹林游的兴盛时代,林林总总的小型组织促进了友谊,也提高了学术水平,真的是百利无一害。

但是好景不长在,好花不常开,人生不如意十八九。249年,司马懿的厚黑协会发动政变,黑掉了何晏的玄学论坛和曹爽的政治论坛后,厚黑论坛需要尽快填补何晏和曹爽等人留下来的权力真空,大肆召集名士入阁。

阮籍因为名气大、背景好,又红又专,所以被司马懿封为一级花瓶。就这样,这位组织部长不得不到洛阳居住,尽管他还是经常远奔四百里来参加聚会,但是缺席的时候越来越多,不能因私误工,也不能给司马义父子留下把柄呀!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这个意思。论坛缺乏了副版主,嵇康的压力就大了许多,如何调动起大家的发帖、回帖的积极性就成了一个老大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期,司马集团对竹林的同学们开始不满,特别是山涛同学,因为是司马师的表兄,首先受到了警告。山涛一见势头不妙,连忙拜见司马师,结果也谋了一个官职。接下来,王戎也走了。至于吕安兄弟,本来就有工作,想来的时候驾长车几百里,如果遇到嵇康不在,不能及时赶回,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从253年开始,山阳论坛的版友聚会就变得七零八落,看起来让人丧气。不过,各位都是很洒脱的人,把这种聚散离合看得很随意,也就不太在意。因此,尽管聚会的机会不多,但是论坛仍然很红火,活动照常进行。

不过,再到山阳聚会就显得太程式化,因为大部分成员都在洛阳。最后,大家一商量,邀请嵇康到洛阳游学。于是255年,嵇康到了洛阳,山阳论坛就变成了洛阳论坛。洛阳论坛保留了山阳论坛的一切习惯和规矩,甚至连名号都没变。大家又找回了原来的感觉,论坛一时风生水起,很快就有了影响。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洛阳论坛的便利很快就被麻烦压倒了。

这一年,毋丘俭、文钦举兵讨伐司马集团,被司马师镇压,但是在胜利的前夕,司马师也一命呜呼,司马昭接过了接力棒,就任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握了军政大权。其实撇开司马集团的几个掌门人的残酷屠杀的凶狠个性,他们也都是很有才的人,对政治工作所需要的耐心、眼光和气魄都很具备。那时,三国时代创业的几位大佬都先后去世,司马昭是硕果仅存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长期的政治历练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行事方式,面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坚毅果敢,对待士人也比较温和。

这时候,嵇康等人的论坛风声传到了司马昭的耳朵里,他很快就弄清楚了这些人的组成和个性,接着,就给皇帝曹髦上了一个任命报告,请求任命嵇康为博士。司马昭知道这个请求会很快比准,他没等批准下来,就给嵇康发了一个措辞严厉的请帖,里面说,对不起,嵇大才子,现在明公执政,应该察无疏漏,贤才都能得到任命,所以,请你某年某月某日到大将军府报到,听候差遣。

嵇康受到请帖,立马觉得头大,自己不稀罕功名,更不稀罕司马集团的赏赐,好歹自己还是曹魏集团的女婿。可是司马昭这个人他也是了解的,虽然很有才气,但是做贼心虚,拥有天然的自卑心理,这种心态总是让他把别人的拒绝看得比天还大,谁不依他在他的眼里就是反对他。考虑再三,嵇康觉得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逃跑。于是,他找了一个接口,跑到了黄河对岸的江东地区,隐居了起来。

事实上,嵇康这样做并不是肆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在公元257年就发生了类似事件,这次的主角为诸葛诞。诸葛诞是文人出身,在明帝时期,和夏侯玄和邓飏关系非常好。司马集团专政时期,他的官一直做的提心吊胆。这时候,司马昭征召他为司空,他知道司马昭要对自己动手了,于是联合东吴,起兵造反了,258年2月,兵败被杀。所以说,嵇康借机逃脱司马昭的征召,其实是最明智的举动。

嵇康离开洛阳开始跑路的时候,竹林游的各项活动并没有结束,其他的成员仍然在阮籍和山涛的组织下,延续着山阳论坛的活动。但是三驾马车缺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驾,走起路来便没有原来的流畅和自然,特别是庄子研究会,几乎停止了活动。加上阮籍喜欢喝酒,山涛热衷官场,论坛的话题变得沉闷了许多。所以,竹林有基本上陷入了低潮。

嵇康在江东避难,在这里活动了三年时间,大概在258年结束。在这三年里,嵇康的活动主要是研究《左传》和寻访隐士孙登。寻访隐士孙登的事迹在《驴友传奇》里卖弄已经讲过,不再重复。这里主要说一下嵇康研究《左传》的情况。

孔子编定《春秋》以后,这本儒家典籍一直受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视,解释《春秋》的著作层出不穷。在这些著作中,最主要的有三家,分别是《左传》、《谷梁传》和《公羊传》。在这三部著作中,第一部重在记事,后两部重在阐发微言大义。

研究《左氏春秋传》的热潮起源于西汉,东汉时期,围绕《左传》产生了四次学术浪潮,不但成了一本政治参考书,也受到了军事家的青睐,蜀汉大将军关羽行军打仗的时候,总是念念不忘抽空读读《左传》就是明证。玄学兴起以后,士人们喜欢清谈,经常为某一问题争论不休。为了在辩论中取胜,参赛者需要了解事实,而《左传》记事详细,便于人们通过事情领悟义理,直接面对历史的复杂性,所以《左传》更给受到了人们的推崇。

嵇康来到河东的时候,那里的左氏学研究正是方兴未艾的时候,所以,他很自然地融入了这股学术潮流之中。嵇康的研究成果是,写出了《左氏春秋传音》。但是这本书早就失传,只能从其他著作里看到别人引用的一点内容。在这本书里,嵇康已经采用了当时才兴起的反切法给生僻字注音,可见,嵇康的研究是站在时代的孤独的。

嵇康对《左传》的研究说明,他一直都是一个儒家学者,他反对的名教是司马集团虚伪的名教,他遗落世事,服食养生也是不得以的事情,他对现实政治的关注一直都没有放下。258年,嵇康回到了山阳,不久,就到洛阳的太学抄写石碑经文。这次回到洛阳,一方面是感到司马昭已经把过去的陈年旧事,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够继续研究《左氏春秋传》。另外,他能够回到自己的朋友中间,继续三年前中断了的学术讨论。

明帝时期,为了宣扬名教,教化百姓,在太学里树立了很多刻有古文、篆书和隶书的三体石经。石经的内容包括《尚书》《春秋经》和一部分《左传》,因为古文很难认识,所以三体石经可以对照研读,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嵇康回到洛阳,使中断很久的竹林游又开站起来,老友重逢,固然非常热闹,更重要的是,他们又迎来了新朋友。这个新朋友是一位少年天才,名叫赵至。

赵至字景真,是代郡人,出身士家。曹魏时代,兵士及其家族称为士家,子弟世代当兵,士家之间互相通婚,男子一旦战死,妻子作为财产被政府没收,重新分配。赵至出身非常低贱,所以母亲很重视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当地新长官上任,母亲带他去看,指着非常排场的迎接场面说:“你的先人们还没有我们这样低贱,后来因为战乱四处流浪,才没落到现在的样子。你以后能不能像人家的样子呀?”赵至被母亲感到,于是拜访老师,发奋读书。他暗自发誓,有朝一日也要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好日子。

嵇康在太学抄写经文的时候,赵至正好十四岁。那时候,他离开家乡,到洛阳游学,来到了太学。赵至看到嵇康在抄写经文,流连忘返,等嵇康离开的时候,他一直跟在车后。嵇康发现了他,非常奇怪,问道:“年轻人,你有什么需要问我吗?”赵至回答:“没什么事。我只是看到你风度翩翩,气度超越常人,所以想想问问你。”

嵇康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从此结为忘年交。赵至与嵇康是师生,也是朋友,友情深厚,是嵇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最重要的朋友之一。

按照律法规定,赵至只能一生当兵,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官场,而且不能逃走,否则会牵连父母。所以他回来家的第二年,假装精神病发作,好几次奔离家,跑了四五里路,可是每次都让家里人抓了回去,有时还抓破皮肤,或者用火烫伤身体。后来父母发现他确实发疯了,就不再管他,于是,他趁机逃跑了。

赵至先来到了山阳,结果没有找到嵇康,于是又到了邺郡,改名换姓,在那里住了下来。好在老天照应,260年,嵇康到邺郡,两人碰巧相遇,赵至于是跟随嵇康回到山阳,在山阳住了一年多的时间。

后来,赵至的遭遇并不好。他走投无路,甚至想过要去投奔东吴。不过,他来到了辽西,那里刚加入曹魏版图不久,所以户籍管理不是很严。他于是在那里隐瞒了以前的身份,落了户。不久,被征召为计吏,也就是山涛第一次做官是的职位。做了官以后,他到洛阳见了父亲。那时候母亲已经去世,父亲为了他不让人识破,误了前程,就没有告诉他这个消息。直到西晋太康时候,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赵至听到这个消息,吐血几口,从此大病不起,没过多久,就英年早逝。

公元258年,司马昭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族的势力。不久以后,曹髦两次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尽管没有接受,但是司马集团离皇冠就一步之遥了。

可以说,258年的形势是越来越严峻。司马昭已经肃清了中间派,曹魏政权也只剩下了一个小皇帝,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司马昭,是绝对不会容忍嵇康一类的反抗分子。但是,为了不给别人留下残暴、阴险的口实,他表面上没有任何举动。按照司马昭的意思,曹髦最好识相一点,乖乖地交出政权;嵇康也要识相点,如果不能投奔到自己的名下,那么,最好闭嘴,什么话也不要说。

但是,这两个人都是难得的好汉,谁也没有服输。所以,公元258年,对司马昭来说,他心里实在是太不爽了。赵至是嵇康最好的一抹阳光,两个人的友谊,多少让这个天才有了一点安慰,内心也不至于太压抑与黑暗。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