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时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一生忠心为国,官至伏波将军,死后被追封为“忠成侯”。
翻开一本成语词典,也许你会偶然碰到这样一个成语——“马革裹尸”。那么,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它来自于东汉时名将马援说的一句话。
马援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12岁时,父母亲都已去世,由他哥哥抚养成人。他的大哥在官府做官,想让他读书,以便日后走上仕途,但他对读书不感兴趣,他只想做个武官,日后成为将军。?
到了十五六岁,他不想再依靠哥哥为生,就一个人到边远地区去种田,养牛羊,以此谋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官府的一个差役。有一次,他押送一个犯人到另一个城市,途中看到犯人由于害怕浑身发抖,他于心不忍,就把犯人放了,自己由于不好交差,又逃到另一个边远地方重新做农民。由于他勤劳肯干,生活又节俭,几年之后,就有了几千头牛羊,好几仓库粮食。但他毫不吝啬(lìn sè),将大部分粮食都送给了贫苦农民,自己只留下维持基本生活的的粮食。他还说:“有钱就要好好地用它,把它用来救济穷人,如果天天只看守它,那就是守财奴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马援心胸的豁(huò)达。?
后来,国内出现了叛乱,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马援决定为平定叛乱出一份力,于是他投奔了一个将军,当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后来在一次战争中立了大功,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宫廷禁卫官司令的手下将领)。没过几年,又被提拔为陇西太守(郡长)。上任不久,西部出现了叛乱,马援亲自率领四千人,不到半个月便镇压了叛乱。刚刚打完胜仗,还未休息,又传来了紧急消息说,南部出现了叛乱,皇帝已命令他为伏波将军(伏波兵团总司令),率兵南征。马援马不停蹄,每战必胜,还把叛军首领的脑袋割下献给了皇帝,皇帝非常高兴。?
仗打完以后,马援班师回朝,亲戚朋友们赶去慰问、祝贺他的人每天络绎(luò yì)不绝,有时多达几十人。马援每次都谦虚地说:“我功不大,却得到不少的奖赏,我心里很不安啊!”他还说:“现在匈奴等仍然在北方侵犯扰乱我们的边境,我还要请求朝廷让我再次率兵远征,才对得起大家的厚望!我总认为,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战死在沙场,然后用马皮裹着尸体安葬,怎么能安稳地死在床上,死在儿女跟前呢?”语气非常壮烈,人们都佩服不已。?
过了四年,南部的武陵(今湖南零陵县)又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朝廷派的将领都不能完全镇压叛乱,而且兵力损失很大。马援知道以后,几次请求皇上让他率兵出征。皇帝考虑到他已经62岁了,担心他完不成大任,没有答应他。马援毫不服气,说:“我还能披甲作战呢?”说完,命令手下牵来一匹马,“噌(cēng)”的一声跨上马背,英姿焕发,还给皇上表演了一套枪法,以表示他还没老。最后,皇帝答应让他出征。?
马援于是率领五万人马浩浩荡荡开往南方。在临乡(今属湖南)大败敌兵,一仗就杀死两千多敌人。队伍继续前进,一直行军到壶头山(在今湖南沅陵县东)。由于南方天气炎热,军中流行疟(nüè)疾,很多士兵都病倒了,马援由于年纪很大,最后也病倒了。一时间,士气低落,陷入了困境。这时进攻的话,肯定会打败仗,于是马援命令在河边盖起房子避暑气,同时让部队休整。当时敌人见马援的军队很久没有动静,而且又没有看见马援,都以为马援已经病死了。于是每天击鼓不停,向马援的军队挑战。但是马援并不出击,每当敌人击鼓时,他就把一双脚从窗子里伸出去,故意让敌人看到,以证明他并没有死。敌人很惧怕马援,因为马援名声很大,因此,只要看到马援的双脚,他们就不敢轻举妄动。就这么,双方的军队相持了很多天。后来,马援死了,但他仍嘱咐部下把他的双脚伸出窗外,敌人见马援一直没死,知道肯定要被打败,于是他们都投降了。
战争结束后,部下把他的尸体用马皮包好运到了首都,皇帝命令给予厚葬,并追封他为“忠成侯”。马援终于达成了他“马革裹尸”还葬的夙(sù)愿。??
《后汉书·马援列传》?
本篇成语解释:
1.【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革:皮革。指在战场上被打死以后,没有棺木盛敛,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死在战场上。2.【轻举妄动】:qīng jǔ wàng dòng轻:轻率;妄:胡乱。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