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 违旨退敌
作者:冯梦月、丁卉 时间:2019-10-20 04:22 字数:1781 字

虞(yú)允文(1110年—1174年),字彬(bīn)甫(fǔ),南宋隆州仁寿(今属四川)人。南宋抗金名臣。??

虞允文小时候就聪明过人,6岁就能熟读《九经》,7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他非常孝顺,十多岁的时候,他父亲死了,他每天都守在父亲的坟墓旁边,伤心痛哭,连动物都被他所感动。据说每天天亮以后,就有一群鸟飞到他父亲墓旁的老桑树上面,听他哭泣,久久不肯飞走,直到傍晚。父亲死后不久,他母亲又病倒了,于是他除了守墓,每天还得待奉母亲,端茶喂药,接屎倒尿。但他毫无怨言,始终如一,后来母亲身体好了,他服丧期也满了,他就去参加考试,结果考取了进士,做了一个县官。?

据说他考取进士以后,皇帝亲自召见他,问他该如何治理国家。虞允文说:“作为国家的统治者,首先要让人民安心生活,以安定民心;然后是采纳、参照以前历代皇帝治国的好办法来治理国家;再就是惩处贪官污吏,打击奸臣小人,不让他们当权。”皇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

虞允文当上县官以后,政绩很突出,不久被提拔为礼部侍郎。这个时候,北方的金朝已经有了南侵的意图。果然,不久以后,金朝皇帝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南宋。宋军主将是个贪生怕死的人,还没等两军交战,他就偷偷地溜走了。这么一来,南宋军队群龙无首,全军乱作一团,防线也迅速崩溃,金兵一路势如破竹,一下子打到了长江边上。?

长江是南宋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线,对南宋非常重要,如果被金兵渡过,后果不堪设想,都城马上就会面临威胁。但长江边上宋军还有一个据点采石(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在这紧要关头,宋高宗命令礼部侍郎虞允文马上赶到芜(wú)湖,请驻守在那里的李显忠将军带领部队火速增援。接到命令后,虞允文心里十分矛盾,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因为采石已经很危急了,而且主将已经逃跑,部队混乱不堪,士气低落。如果这个时候金兵进攻的话,肯定很快就能抢渡长江成功。但是如果去芜湖请李将军,那时间更来不及了,有可能李将军还没赶到,金兵已经打过来了。怎么办呢?他在房子里急得团团直转,汗珠从他的两额渗(shèn)了出来。突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他想,我为什么不自己去统领采石的军队,带领他们抗敌呢?但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违抗了皇上的圣旨,是要杀头的。皇帝只要他去搬救兵,而没让他去打仗呀!万一打了败仗,那就更不得了!?

时间越来越紧急,虞允文终于还是下定决心,自己亲自带兵抗敌。他命令另一个官员去传信给李将军,自己则跨上快马,连夜向采石方向疾驰而去。到采石的时候,天快要亮了,他发现,道路两边随处可见三三两两的士兵,他们睡觉的睡觉,闲聊的闲聊,根本看不到一点战斗的气氛。他勒住马,对士兵们大声说:“金兵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怎么还不集合起来准备战斗!”士兵们见说话的一个不穿铠(kǎi)甲的文官,根本不理不睬。虞允文跳下马,登上一个高高的土坎,大声而严肃地说:“我是奉皇上命令来的。临阵逃脱的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而英勇杀敌,能立战功的人,我们将有重赏!现在老百姓都盼望我们保卫国家,我们能撒手不管,眼睁睁地看着金兵打过来吗? ”在他的鼓动下,士气慢慢振奋起来。突然,虞允文大喊一声:“大家不怕死的,跟我去打金兵啊!”说完第一个跨上战马,士兵们见一个文官都英勇无畏,羞愧不已,纷纷拿起武器紧跟着他。?

在他的领导下,部队很快组织起来,并在各个渡口置好阵地,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士兵们个个斗志昂扬。就这样,靠着当地老百姓的支持,虞允文指挥这支部队抵挡住了六十万金兵的轮流进攻,立下了汗马功劳。?

采石一战,虞允文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夜之间威名远扬。他不顾生死,抗旨为国的事迹更是被传为美谈。??

《宋史·虞允文传》

本篇成语解释:

1.【群龙无首】:qún lóng wú shǒu 比喻没有人领导,事情无法进行。

2.【势如破竹】:shì rú pò zhú 形势象破竹子一样,劈开几节之后,下面的就顺着刀子分开来了。形容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

3.【汗马功劳】:hàn mǎ gōng láo 汗马:骑马作战时马都跑出汗来了,比喻征战的劳苦。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现在也指在工作中作出了贡献。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