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韩非子传奇
正文 第二章 兰陵拜师(韩非拜师当小吏)
作者:吴越 时间:2019-10-20 04:27 字数:2668 字

所谓二堂,就是县令的书房兼会客室。靠墙的木架子上,存放着大量的竹简。靠窗的书案上,有零散的竹简,还有刻字的刀子。看起来,荀况这个“老知识分子”,还不习惯用笔写字,而习惯于用刀刻字。

落座以后,韩非首先致辞:“学生这次来楚国,本是为给先人扫墓的。归途中听李斯兄弟说起要来兰陵拜师,学生仰慕老师大名,也想趁此机会一同拜见。刚才见老师处置董家的案件,果断而明快,令人佩服。”

荀况略一举手:“承蒙谬赞,实不敢当!韩公子少年老成,深谙儒、法学说,十几年前写的文章,就鞭辟入里,见解独到,老夫读过,十分佩服。其实天下最好干的事情,就是做官。凡是识字而又没有私心的人,只要有一本详细的规章制度,规定老百姓怎么守法纳粮,做官的如何执法办事;再有一本全国通行的法律,条分缕析,犯什么罪,判什么刑,一目了然,就人人都能干。做官的人,根本就用不着会做诗写文章,更不用说绘画弹琴了。这就是老夫主张一般人不妨‘以吏为师’的道理。”

李斯借机赶紧说明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求:“可是‘做官’和‘为相’,却是两种行当。只有为相的学会了‘帝王之术’,才能辅佐帝王定出详细的法律来,做官的人,才能有所依循。不然的话,当官的人人都照自己的心思判案,不又像董家的案子一样,胡判一起了么?学生才疏学浅,求的却是帝王之术。这次辞去上蔡郡府的书吏不干,千里迢迢,就是专程来兰陵拜师的,望老师不要因为学生资质浅薄而见拒。”

荀况却微笑着婉拒:“你要学帝王之术,就应该去向相国、上卿请教。老朽虽然也曾经游说列国,却因为见解粗浅、学说乖谬,未见重用。再说,老朽如今在兰陵为吏,廨宇狭窄,不比当年在稷下学宫,有宽阔的馆舍,不可能再像当年那样广收门徒,聚众讲学了。”

李斯听见荀况并不断然拒绝,赶紧趁风使舵:“这个不妨。学生可以在县牙为吏为役,只求老师指点。”

韩非也站起来深深一揖:“学生此次前来,原本只想拜识尊颜,亲聆教诲,旋即返回鄙国的。李斯贤弟求学心切,既然县牙廨宇欠广,学生愿意伴同李斯贤弟一同求教。学生可以在城内租赁一处宅院,和李斯贤弟同住,每天按时前来听点,任凭差遣,只求老师教诲。望老师恩准。”

荀况心中其实对两个“来投”的学生很有好感,听韩非这样说,就微笑着“表态”:“韩公子这样说,倒让老朽无法推托了。你们二人既然愿意屈身为吏,不妨在我这里挂一个县尉的名份,帮老夫先查一查当年的老案,该改判的改判,该撤销的撤销。只是有一句话必须先说清楚:韩公子既然愿意屈身为吏,今后可不能再身着华服进出了。”

战国时代的县尉,其实就是县令的副手,是负责一县刑事案件侦破、审判并管理监狱的小官,权力其实也不小。但是按例可以由县令选拔任命。

韩非和李斯听荀况这样说,赶紧站起来向荀况下跪磕头,行拜师小礼。荀况扶起。韩非说:“这个学生理会得。今后一定素衣小帽,与诸吏同进退,绝不招摇。今天就托董老板去给我们找一所房子,安顿下来之后,再正式行拜师大礼。”

荀子笑着说:“其实不必。所谓师徒,无非互相切磋、共同探讨而已。二位都是学有所成的人,只要对老夫稍存尊敬之心,不当面顶撞,就算尊师重道了。”

韩非和李斯同声说:“谢老师教诲。”

从此韩非和李斯就在兰陵租了房子,安顿下来。他们四处奔走,查案办案,根据荀子的指示,把许多前任判错的案件都翻了过来。也给荀况的“官声”增加了许多奇异的色彩。荀况从来不“设坛”讲学。他都是就事论事,根据具体的事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不明底细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韩非和李斯是他的学生,还以为是荀卿召来的高明助手呢!

当然,荀子出任县尹,不是什么保密的事情。四处各国,也有闻名来投的。只要不是十分不堪造就,荀子大都“援例”留下作吏,“在工作中学习”。

一提荀子,大家最熟悉的,恐怕就是他的“人性本恶”的理论了。

关于这个理论,前面提到了几句,这里借荀子给韩非和李斯讲学的机会,再综合起来,浅显地发挥几句。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向恶。善人的作为,都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人生下来就贪利,就有妒嫉和憎恶的本性,就有爱美的天性,所以就有争夺,就有伤害,就有淫乱;谦让,忠诚,礼义,都是后天对人性的制约。顺着天性,放纵本性,必然会扰乱社会秩序,导致暴乱。所以必须要有“君师”、“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才能达到社会的安定。

他的理论,是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恰恰相反的。

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的本性善。

荀子说:本性是天生的,既不能学到,也不能通过手段得到。礼义,是圣人制定的,可以学到。

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的,后来丧失了本性,所以变恶了。

荀子说:人的本性是不会丧失的。饿了想吃饱,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这是人的惰性。但是因为有礼义、有谦让,所以饿了要先让长辈吃,冷了要先让长辈穿,累了要先让长辈休息。这都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可见,人性本来是恶的,那些“善事”,都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此外,荀子认为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他主张变革,主张前进,反对颂古非今。所以他提出了“法后王”也就是效法后代贤君的主张,反对追溯到三代以上去寻找治国的理论依据。

荀子还主张“天下为一”,主张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中国。他主张“以礼治为本,兼行法制”。因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之者亡”。他认为“礼”是“法”的基本条件和纲领,实际上也是“法”的一部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也就是说:你守礼,以礼治之;不守礼,就以法治之。

“王道”以文德服人,“霸道”以威力服人。儒家大都主张“王道”,也就是“仁治”;法家大都主张“霸道”,也就是“法制”。荀子是儒家,但也有法家思想,所以他主张“王道”和“霸道”兼而治之,反对的是苛政。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许多思想和理论,对韩非和李斯的影响很大。许多论点,都可以从韩非的著作中找到。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