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遂,字少卿,西汉山阳平阳人。昭帝时任昌邑国的郎中令,宣帝时任渤(bó)海郡(jùn)太守,是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官。??
汉宣帝中期,渤海郡周围发生了严重灾荒,老百姓缺衣少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而贪得无厌的地方官却完全不顾百姓死活,想方设法征收各种赋税。许多饥民走投无路,被逼得揭竿起义,而各地盗贼也趁火打劫,一时间渤海郡陷入一片混乱。
消息传到京城长安,汉宣帝急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他传令文武百官推荐一位能干的官员去整顿渤海郡的社会秩序,可是举荐上来的人不是有勇无谋,就是有谋无勇,宣帝都不太放心。?
正在宣帝苦苦思索的时候,御史大夫求见。宣帝喜出望外,忙把他召进宫来:“莫非你发现合适的人选了?”
“陛下,臣以为曾任昌邑郎中令的龚遂可以去。他曾经为了劝谏(jiàn)荒淫无度的昌邑王,把头都磕出血来,可见他的忠心;他能用反间计让昌邑王疏远了小人,可见他的智慧;他能当着昌邑王的面提出废了他的皇储位,可见他的勇气。我看,能胜任这一艰巨任务的非龚遂莫属了。”?
这时候,丞相也来了,宣帝问他:“你认为谁是最佳人选?”丞相马上回答说:“龚遂可以胜任。”宣帝听了十分高兴,这两位重臣都不约而同来举荐龚遂,料想他一定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于是,他立即召见龚遂。?
等了几个小时,一个又矮小又干巴的瘦老头走进来了。汉宣帝睁大眼睛一看,不觉有些失望。“头发胡子都白了,又长得这么丑,不象是个有才干的人。”汉宣帝心想,“但他既然来了,就试一试他吧。”?
宣帝问龚遂:“现在渤海郡一带的局势混乱,民不聊生,朕心急如焚。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平息这一带的乱民闹事,使社会重新安定下来呢?”
龚遂直截了当地回答说:“渤海郡离京都十分遥远,因而皇上的恩惠没有推及到那个地方,长期得不到朝廷的教化。俗话说,‘山高皇帝远’,那里的地方官更是胆大妄为,残酷压榨百姓,完全是官逼民反啊!”宣帝点了点头。?
“皇上派我到渤海郡去,是要我用武力去剿杀那里造反的穷苦百姓呢?还是要我采用教化的办法来缓解矛盾,平息事态呢?”龚遂问宣帝。?
汉宣帝听了龚遂的问话,非常高兴,对龚遂说:“我不给你派一兵一卒,就是要你去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发展生产。”?
龚遂见皇上和自己想到一块了,就胸有成竹地对宣帝说:“治理乱民,就象把一团乱麻理出个头绪来一样,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不然的话,越急越乱。唯一的办法就是慢慢来,以便相机行事,从容应付。”?
宣帝越听越高兴,又问龚遂有什么要求。龚遂说:“我只想请求各位大臣,暂时不要拿原来的各种法令条文来束缚我的手脚,要让我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问题。我相信,我不会辜负皇上的重托的。”汉宣帝欣然接受他的请求。?
龚遂穿着普通的衣服,驾着简陋(lòu)的马车上任去了。刚一到渤海郡,那里的官员早已守候在路旁,沿途的官兵全副武装,杀气腾腾。龚遂不愿吓唬百姓,就把官兵解散了,并当着官兵和老百姓的面说:“明天我就开仓放粮,没米下锅的都可以来接受救济。不准再抓造反的老百姓。谁只要回家安心务农,我就决不再追究他们的过错!”?
龚遂言行一致地实行安抚百姓的政策,渐渐地平息了老百姓心中的怒气。他们纷纷上交手中的武器,拿起锄头耙(pá)子种田去了,渤海很快又恢复了安定的秩序。??
《汉书·龚遂传》?
本篇成语解释:?
1.【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
2.【趁火打劫】:chèn huǒ dǎ jié 趁人家发生火灾时去抢劫。比喻在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
3.【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在下笔画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前早有了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