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kǎn)(259—334),字士行,东晋时期庐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
陶侃的父亲,在三国时做了吴国的将军。?
有一天,陶侃的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这个亲戚有十多年没来过了。他见陶侃的父亲没在家,坐了一会儿就要走,母亲一把拉住他,非要留他吃饭。待亲戚同意后,母亲系上围裙,就到厨房忙开了。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准备好了。吃饭自然少不了要喝点儿酒,可是父亲因公事在身,不能回来吃午饭,该由谁来陪酒呢?母亲很不好意思地对那位亲戚说:“我一个妇人家不会喝酒,今天偏不巧,侃儿他爹也不能回来吃饭,没人陪您喝酒,请原谅。”?
这时,站在桌子旁的陶侃听了母亲的话,心想:客人喝酒,没人陪伴该多扫兴。于是他自告奋勇地对母亲说:“我来陪大叔喝酒!”?
母亲听了陶侃的话,怔(zhèng)了一下。但为了不扫亲戚的兴(xìng),还是点头同意了。
吃过饭后,亲戚辞别母亲走了。陶侃对母亲说头有点儿痛,就去睡觉了。母亲以为陶侃只是多喝了一点儿酒,就没有十分在意。?
傍晚,母亲叫陶侃起床吃晚饭,可是怎么样也叫不醒,等到父亲回家了,也是叫不醒他。父亲责怪母亲说:“你也真是的,怎么允许他喝酒呢?”?
父母在陶侃床边守了一夜,连盹都不敢打一个。到第二天早晨,陶侃终于醒来了。父亲怕陶侃以后再多喝酒,于是很郑重地对他说:“酒当然可以喝一点儿,但不许醉!今天我和你约定: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最多只能喝三杯酒。不得超过这个限度。”
陶侃点了点头,乖乖地说:“爹,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记住的!”
从此以后,陶侃果然很少喝酒,就是连一般的宴会,他也是能推就推,极少去参加。
没几年,父亲去世了,陶侃哭了几天几夜。每每想起和父亲的约定,便更加思念父亲,有时觉得父亲好像就在眼前,正在跟他说话:“孩子啊,你一定要记住,以后不管什么场合,最多只能喝三杯,不得超过这个限度……”
后来,陶侃因为军功卓著,做了晋朝的大将军。官职高升,赴宴会的机会也相应地多了。隔三差五就有人请他去喝酒。有的宴会,他不得不去,去了就得喝酒。但因与父亲有约在先,他不敢多喝。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好主意,就是以茶代酒,别人见他为人正直热情,也就不计较他这一点。?
为了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多喝酒,也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陶侃把与父亲的约定工工整整地写在一张大纸上,挂在堂屋中央。每天早晨一起来就要读一遍。有些人去他家做客,见了这个约定,为陶侃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所感动,也不劝他多喝酒。?
后来,陶侃奉上级命令驻守武昌。到武昌后,他碰到了当时的两位著名人物,大家见了面好不高兴,于是决定在一起吃顿饭。饭吃到一半的时候,陶侃知道自己已喝足了三杯,不能再喝了。那两人都劝他再喝一杯,他眉头皱了皱,说:“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因酒喝多了,大醉不醒,使父母受了一场惊吓。酒醒后,我与父亲约定,从此以后喝酒最多三杯。如今,父亲早已去世了,但我不能违反这个约定。”?
从此以后,人们都知道,陶侃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人。《晋书·陶侃传》??
本篇成语解释:?
1.【自告奋勇】:zì gào fèn yǒng 告:表示。形容自己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任务。
2.【兴高采烈】:xìng gāo cǎi liè 兴致高,情绪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