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肖云静的同桌,夏晓荷的名字也与一首诗词有关。
晓荷的妈妈与爸爸还在恋爱的时候正是盛夏,他们曾经去过这个城市里一个美丽的湖泊。那里有一个湖边公园,湖里开满盛开的荷花。
那也是她第一次看见湖,船,还有水乡人的生活情景。
或许是因为那里有很多美好的记忆,二人结婚以后的第三年有了孩子。起名时,晓荷的妈妈就再次想起自己美好的爱情,美好的往事,还有欧阳修美好的诗词《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
晓荷长大上小学以后,她记得,每年放暑假,爸妈总是会带她去那里玩几天。
晓荷的妈妈工作单位是镇上的图书公司,早已是管理人员,在单位镇上都出类拔萃的人。
她更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特别喜欢文学,也在市里的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一生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作家。
所以,家里诗书满屋是必然的。晓荷开始学话,妈妈就开始教她背唐诗宋词,后来认字学拼音,都是以诗词为基础。
她意在女儿继承家风和传承衣钵,妈妈的理念是无论男孩女孩,腹有诗书气自华。
她的育子观则来自己宋朝赵恒的《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独生女孩总是幸也不幸。幸福的所在就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不幸的所在就是女孩也会被当男孩培养,父母期望于一身。
在妈妈心中,晓荷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如《孝经》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妈妈是女儿的人生蓝图首席设计师,而女儿也是妈妈一生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品。
所以,晓荷从小就诗书为伴,诗词于胸。久而久之,除了诗书,还从5岁开始学习古筝。因为妈妈听别的家长产,5岁手指发育、记忆力还有音乐感受力都是最好的时机。
现在刚上中学,但妈妈早就给她规划好了以后,现在只需要按照妈妈的辅导进行就好。
妈妈为她规划的路,首先是从小学打好基础,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到上海复旦大学------那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学院,甚至世界瞩目的学校里,读大学本科而后读完中文系研究生。
至于,再以后,妈妈对晓荷说,就是你想要怎样,就能怎样。
妈妈曾经去过那个院校,那里风景如画,朗朗书声,才子佳人,心之所往,在那个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之地感慨不已。
那样,以后,女儿就可以走出这里,到大城市去生活。这其实也是妈妈一生的遗憾和理想,为了父亲和一个家,她的人生放弃了很多,所以她知道如何让晓荷的人生赢在起跑线上,如何有一个不像她一样的未来。
因此,开始进入中学,她就对女儿开始加大了教学难度和深度,所以晓荷放了学,第一件事就是要马上回家,每周连周日都是不休息的,有半天古筝课和练习。
晓荷妈妈总喜欢挂嘴边儿上的话就是:文化人,要有文化人的气质与生活。
所以,晓荷总是衣着干干净净,服饰简简单单,行坐优雅得体,与人礼貌友好,性格安安静静;乌黑的头发只到肩头,抿在耳后;齐眉的刘海,露出眼睛不影响视线;脸上更是除了涂点美加净防晒霜,什么也不用,那个味道妈妈觉得女孩用了清新淡雅。
起初,晓荷的青春少女自我意识萌芽初期,她还有些不懂,也不情愿,可是,从小学开始,班里老师、同学都夸她漂亮,衣服特别好看,总有人常说羡慕她,所以时间一长,她也就任凭妈妈摆布,自己就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弹古筝”。
晓荷从小也不负妈妈之所望,女儿是妈妈的全部,妈妈的骄傲,所以连衣服、用品,妈妈从来都是到市里去买,连中学都想去市里上的,可离家还是太远了一些,妈妈又不赞成女孩过早住校,最后还是觉得孩子在自己身边最放心。
一进中学,妈妈就询问女儿的同位,得知家庭情况和女孩的性格,觉得有些相似,还算满意,也就没像小学时那样找老师再调换同桌。
不过,却说过几次,让晓荷邀请到家里见见面,晓荷觉得不需要那样做,都以各种理由挡过去了。
这样的家庭和妈妈,她的性格也是温柔恬静,她和爸爸从来不会、也不敢和妈妈冲突,家里都是听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