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1.依缸习字
作者:冯梦月、丁卉 时间:2020-05-15 05:02 字数:1339 字

王献之(公元344年-公元386年),字子敬,东晋书法家。琅琊(láng yá)临沂(yí)(今山东临沂北)人。王羲(xī)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负责起草皇帝命令的高级官员)。擅(shàn)长书法,与其父并称“二王”。其草书在继承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基础上,更发展了豪迈奔放的一面。

王献之有个很有名的父亲,就是那位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因为有一位很擅长书法的父亲,王献之很小的时候,接触到的东西就是笔、墨、纸、砚(yàn)四件宝贝(人称“文房四宝”),可能是遗传吧,小献之特别喜欢它们。

当父亲练书法的时候,他就趴在桌子上,瞪着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父亲怎么一转、一折,写成非常好看的字。

王献之稍微懂事后,王羲之看他对书法很有兴趣,就教他怎么握笔,怎么运腕(wàn),让他练习横、竖、点、撇(piě)、钩等基本功。

就这样过了几年,王献之的字居然写得有模有样,而他也已经小有名气了,王羲之的许多朋友都称赞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王献之简直是书法神童”等一类的话,王献之听了心里美滋(zī)滋的,有点儿飘飘然了。王羲之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了。

一次,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觉得特别满意,便自鸣得意地找来父亲评定。他呀,其实是想得到父亲的表扬。可王羲之看了,一句话也没讲,只在“大”字底下添了一点,便成了一个“太”字,他叫献之拿给母亲看。

母亲接过字,端详了半天,说:“我儿练字千日,只有一‘点’有功力。”

王献之顺着母亲的手指看去,惭愧极了:原来那一“点”正是父亲在“大”字底下加的那一点!

王献之接过纸,心里非常难过,他低着头走到父亲跟前,问道:“父亲,我练了那么久,为什么还是不如您写的字呢?”

王羲之一笑,拍着王献之的小脑袋说:“儿子,跟我来吧!”

王献之跟在王羲之身后来到了院子里。院子挺大,除了许多花草树木,最显眼的就是十八口水缸。可这和练字有什么关系呢?

王羲之指着那十八口大水缸,对疑惑不解的王献之说:“儿子,要练好字,没有什么秘诀,如果你将这十八口缸里的水练完,你的书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王献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哦,原来父亲的秘诀就是下苦功夫。我有点儿小进步就骄傲,真是丢死人了,我以后一定要下苦功夫!

王献之说到做到。他每天早晨起来就到水缸边舀(yǎo)水磨墨,早上练十张纸,下午练十张,晚上再练十张,而且他比原来练字时更加用心,在写每个字之前都仔细分析、揣摩,然后才下笔。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两遍不行,再来第三遍,直到觉得满意为止。

王献之天天依缸习字,不久,院子里的十八缸水全用完了。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晋书·王献之列传》

本篇成语解释:

1.【自鸣得意】:zì míng dé yì  鸣:表示,认为。自己认为很得意。

2.【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水流到就会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