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tǐng),字廷硕,唐武功(今属陕西)人,少敏悟,性廉俭。官至宰相,封许国公。他的文章写得气势磅礴(páng bó),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苏颋是唐朝人。他小的时候,父亲是个大官,一家人住的是大房子,吃的是鸡鸭鱼肉,整天还有丫环仆人伺侯着。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一个道士到家里拜访苏颋的父亲,正巧苏颋在院子里玩耍。那道士看了苏颋一眼,顿时神色大变,神秘兮兮地对苏颋的父亲说:“从你儿子的面相来看,他将来可能会给你的官运前程带来不好的影响啊,你可要趁早采取措施啊!”
听了道士的话,苏颋的父亲不顾他母亲的苦苦哀求,下令不准苏颋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把苏颋的行李搬到马厩,因为那道士说只有让苏颋和马住在一起才能避邪。
苏颋像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完全换了一种生活。没有了父母亲的爱抚,苏颋心里难过得不得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好每天和仆人一样干着又重又累的活。
幸好他还有书。苏颋是多么喜爱读书啊!虽然环境改变了,但只要有书,苏颋就会觉得生活还有意义。
苏颋每天拖着又酸又痛的身体回到马厩时,长工们都呼呼入睡了。马棚里只有马匹不断发出的响鼻声和一种特有的臊味,昏暗的油灯闪烁着游移不定的光,蚊蝇在油灯底下不停地转着圈,这里就是苏颋的新“家”了。
开始时苏颋有点儿不适应,但不久后他竟然觉得这里是读书的好地方。不管是冬是春,是夏还是秋,也不管白天多苦多累,晚上他总是捧着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着,有时也站起来走到马棚里,对那些马说些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诗、词、文章;有时则坐在简陋的用来铡草的桌子旁,用他母亲偷偷塞给他的毛笔记下白天偶尔想到的诗句、晚上吟(yín)诵的文章。
那些长工们对苏颋特别佩服,因为他有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道理。
苏颋十几岁时的一天,有位客人来拜访他的父亲,可他父亲出去办事还没回来,于是客人便踱(duó)着步子在院里转悠(yōu)。这时,苏颋像往常一样打扫着庭院。扫着扫着,他口袋里掉出一张纸。那位客人捡起来一看,发现是一张诗稿。这是一首咏物诗,其中有两句,“指如十挺墨,身似两张匙”,比喻贴切,对仗工整。十几岁的少年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候苏颋的父亲回来了,那位客人急忙恭维道:“哎呀,苏大人家真是文气浓郁(yù),连一个扫地的童仆竟也能吟诗作对呀!”说着,便指了指正要离去的苏颋。
苏颋的父亲非常不好意思,脸红一阵白一阵地对客人说:“那是我的儿子啊!”
客人感到非常奇怪,苏颋的父亲便将其中缘由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客人这才恍然大悟,婉言劝告道:“这孩子天赋不错,怎么会对你的前程有障碍呢?何况你还是他的父亲呀!”
苏颋的父亲心里本来就很内疚(jiù),听客人这么一说,便把苏颋从马厩接了回来,重新给他良好的学习条件。
苏颋有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就更加刻苦了,后来不仅成了一位有名的大文学家,还当上了宰相。
《新唐书·苏颋传》
本篇成语解释:
1.【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极其雄伟。
2.【一五一十】:yī wǔ yī shí 原指计数,后比喻叙述时清楚而无遗漏。
3.【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形容忽然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