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伊盟医院1982年从日本引进B超这个先进的诊断仪时,院领导一眼就看准了俱有丰富临床经验,扎实心血管基础的内科主治医师的王金锐承担此项任务。
可是B超工作,当时是门新的学科,国内这方面知识尚少,对鄂尔多斯这个沙窝窝医院来说,又几乎是个空白点,在说B超仪是高度精密的仪器.不用说用仪器去诊断,就是说想掌握操作,没有好的外文知识,空难也很大,尤其是在新机器入境保修期为一年.如果不立即使用,一但有质量问题在保修期内发现不了,就可能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抢时间,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难题,常常奔波于图书馆,资料室拜师求教,王金锐靠着他这股进取精神,在俩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查阅了27本,约一尺多厚的英文资料,翻译了三本随机携带的图谱和说明书.使B超仪从安装,调试到试用.不到一个月就应用于临床.经使用,在保修期内发现热记录的质量问题,日商二次派人免费检修,为国家避免了经济损失。
操作机器的难关,眼前的问题是如何掌握B超,在人体内,脏器的正常图象,只有熟练掌握正常显像,才能发现异常情况,这可难住了B超室的同志们。
“怕啥,人总得要有拼搏精神吧。”
在困难面前B超主任王金锐从不示弱.别看他平时文质彬彬,一派白面书生的样子,见人只是微笑着点点头,他那瘦弱的肌体里蕴藏着超人的精力.工作和事业好像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他工作起来犹如一只风车车,只要风不停,他就会不停地运转.他每天默默地上班早早走出家门,下班他却常常忘记回家.有时家里人打来电话,要他吃饭,她才想到自己还没回家呢.8小时之内他忙,8小时之外他更忙.工作中遇到疑难病症,他会随时追访到病房和手术室.遇到误诊的病历,他会即时刨根问底,总结经验,以防再次误诊.他对业务知识精益求精,为了整理一份资料,他常常亲自照相,冲洗,放大和制作幻灯。
一次,为全国学术会议赶写一篇论文,他要对193个病历进行总结,对130份资料中的每一份都要进行十几个数据的测中.进行繁杂统计学处理,他翻阅了大量医学资料和设计图片,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他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苦苦研究,饿了用炒米,咸菜充饥,渴了就是矿泉水。
除夕就要到了,妻子周重英在百忙中为丈夫预备了他最爱吃的东西.盼望着这夜的到来.丈夫该不会在办公室苦读了吧?中国传统习惯,再忙再穷,还是在外打工者都要在年三十这天晚上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吃顿团圆饭.
而王金锐却偏偏要充分利用这一宿.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苦心钻研,聚精会神地追求,探索.此时,他早已忘记了年三十的炮声和妻子的苦心等待。
然而,痴情的妻子和孩子却备好香喷喷地饭菜苦苦地等啊盼啊。
“妈妈,打个电话让爸爸回来吧。”
“傻孩子,妈妈何止不想呢”
她几次试探着拿起话筒,然而,丈夫那对工作的认真,倔强的性格,丈夫痴迷攻读的身影反复出现在她眼前.她又几次轻轻地放下话筒,,,,,,
一断时间,妻子要晋职称了,由于个别人对她丈夫的嫉妒,便对她进行了恶毒诽谤,她痛心及了,这一晚她痴情地等着丈夫诉说内心满满地委屈,她多想得到丈夫的安慰和温暖啊?可是等来的却是一句冷冰冰地回答。
“让时间去淡漠,让历史来澄清事实吧,留点精力搞点正经事业吧"说完他就呼呼地进入了梦乡.因为他每天只能有6小时的睡觉时间。
此时此刻,理解丈夫莫过于妻子,她懂的时间对丈夫来说胜似生命.她眼里转动着泪花,自己默默地承受了一切。
王金锐带着B超室的全体同志,在百折不挠地拼搏和探索下,克服了种种困难.资料的奇缺他就到处写信索求,没有现代的器具,就自己动手做,他本着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多少次不辞劳苦地翻过医院堆放旧器材的仓库.为了观察臂拉力负荷对冠心病心脏的影响,他是用了自己设计的四种办法.晚上自己躺在水泥地板上试验.没有现成的肾穿刺造瘘器材,就设法用心导管扩张器.不仅能能完成常规工作,取得良好的检查和治疗效果.而且在自治区内,首次开展了许多特殊的诊断项目.如心脏声学造影,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影.肾脏抽吸及造影检查.有些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甚至是首创,受到区内外专家的好评。
1982年,他从文献中看到国外有关介入性超声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有重要价值等报道,自己就探索用国产器材开展这方面研究.
1984年,王金锐同志撰写的"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囊造影”,经内蒙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本项研究不仅在区内是首创,同时在国内也是居前列的.在临床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荣获1986年内蒙古科技成果奖。
耕耘带来了收获,成功带来了荣誉。
1986年6月,1987年6月.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和中国影响技术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分别在汕头和紫禁城内召开了.其中在汕头召开的"心血管超声诊断专题学术会"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参加.在雷鸣般地掌声中,王金锐着一身普通的中山服,俩次稳健地走上讲台.以鄂尔多斯人的姿态,庄严地向全中国,全世界宣读了他那日夜拼搏,由鲜血和汗水凝聚而成的简短的论文,专家学者们平息聆听。
“下腔静脉超声心动图及其右心室衰竭和三尖瓣反流的改变.”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引导心包穿刺和引流时的临床应运。”
这片论文经区内外11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此项技术为心包炎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为国内首创,国外还未见报道,为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介入性超声心动图填补了空白。
又是一片发自专家内心的掌声,和一阵发自专家内心的讨论。
一时间听会的专家,学者们敬服不己,频频点头赞许.国外的学者们用佩服的眼光追寻着他那瘦弱而刚劲的身影.看着这带着泥土气息的中国小伙子,不住地说;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当时就有武汉,长春,以及空军某医院的代表要求到我医院参观学习,或邀请他去帮助工作。
是的,在这简短论文的字里行间凝聚着他对沙窝窝农牧民的深情厚谊,凝聚着一个农民的儿子从小铸成的志气。
童年的王金锐就是一个知难而进的人.由于家庭的贫困,暑假里他要多挣几个公分,上百斤重的青草压在他瘦弱的身上.想要背到目的地,就要多休息几次,为了多跑几趟,减少休息次数,他硬是看准前方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向前挪,挪啊挪,成串的汗珠湿透了他的脊梁,渗透了衣服,俩腿瘫软地站不住的打颤.他也要紧牙关,不肯休息一会儿。
心里默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不到目的地,他誓不罢休。
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倔强的性格.党的温暖,毛主席的教导,成为他今天苦苦追求事业的思想基础。
1986年他撰写的"超声引导的肾穿刺对肾及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荣获1987年科技成果奖。
1987年7月28日"健康报"报道了王金锐关于心包积液不开刀也可治愈的消息后,又报道他推出无创性诊断冠心病的新方法"潘生丁---二维超声心动图试验应用成功"成功的消息.同年10月5日"中国医学论坛报”以要目介绍了”潘生丁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方法”,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青年第二次医学学术交流会.他的这片论文又获本次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
然而,在成绩和荣誉面前,王金锐丝毫没有满足,停步,他认为这一切都属于党和人民,应归功于领导,老师,同志和鄂尔多斯的人民。
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个医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尊卑贵贱,一事同仁,也真正做到满腔热忱,只要是为了病人.他什么事都肯做.从不吝惜时间,总是随叫随到,随即随诊。
曾因医院维修门诊大楼,脑电图工作暂停.恰巧从旗下来一牧民,抱着俩岁的瘫痪儿,值班医生告知需作脑电图,患者家属找到功能科的主任说情。
“主任,求求你给俺娃看看吧。”
当时,王金锐同志正连夜赶做幻灯片,准备参加俩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时间对他来说是多么宝贵啊?况且这又不是他份内的工作。
但是他首先想到的是病人,随即拿起笔给患者家属写了一封信,托达旗医院一个同事帮忙做脑电图.当患者走后,他觉的像是欠了患者一笔债,想到一个牧民带着一个俩岁的患儿,从偏僻交通不便的牧区来,人地俩生,万一耽误了患儿的病情,该怎么向自己的良心交待呢?
夜间,他却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