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中有千千结(上)
作者:赵越 时间:2020-10-31 18:26 字数:3619 字

12月13日,中研院等七学术机关通电全国讨张;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伦等347人联名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指责扣蒋行为。第二天,蒋梦麟、梅贻琦、李蒸、翁之龙、刘湛恩、黎照寰等22人分别致电指责张学良。15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100多家报馆通讯社联署发表《全国新闻界对时局共同宣言》;同时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紧急宣言。

12月16日,国民政府劝诫张学良投降无效后,中国各界函电交驰,要求讨伐,遂由政治委员会决议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刘峙为讨逆军东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分别集结兵力,由东西双方同时向西安进行压迫。空军随即展开轰炸西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国军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16日,清华大学教授会发表朱自清、闻一多等共同起草的宣言;同日南京时事月报社、中苏文化月刊社、妇女共鸣社等217家杂志社以及中国妇女爱国同盟会、南京市妇女会、南京市妇女文化促进会、妇女共鸣社、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妇女文化月刊社等妇女团体联合通电讨伐张学良。17日,北京大学全体教授发表对陕变宣言谴责张学良。21日,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致电张学良:“汝系吾友,兹若与共产党联盟,即成吾敌,中国苟无蒋介石将军,即不见重于人。”思定和式微看着父母悲愤交加地来回奔走,看到报纸上的各种评论,似乎有些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妈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啊?这就不能和平解决吗?老师都说,现在需要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式微总是认为一切都有办法和平解决。

“你懂什么?对于张学良那种人渣,还有阴险狡诈共匪,就得用最强硬的手段来震慑他,跟他和谈才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愚蠢!”韩月桐大概是怒急了,加上本就对女儿的思维方式不满,一下子把气都撒在了孩子身上。

本就对母亲有些害怕的式微吓得再不敢说话。

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西楼二层开始正式谈判,由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代表西安方面出席谈判会。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须坚持以下三个条件才能放蒋:1、全部中央军首先撤出潼关;2、南京及蒋通过公开的政治文件宣布国内和平,与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国会议;3、开始部分地释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电报后,杨虎城转而积极赞同中共的主张,但张学良却不以为然。25日下午周恩来又企图劝说张学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蒋条件,但张学良已经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前往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然而,这看似的和平背后却是无数的暗流涌动,接下来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杳儿离开后,家里忽然一下子空了许多,如同程式化地过着每一个固定的日子。直到一段时间后,沈昌勖在家门口看到了一条濒临饿死的流浪狗,心生同情,便把它带回了家……从此,它便成了家里的一份子--“阿莱”。

阿莱还是只几个月大的小狗,给它吃饱喝足又洗了个澡过后,它那乌黑而又柔顺的毛便显露了出来。一双敏锐的眼睛好奇地盯着这个陌生的家里的各个角落。

记得式微小时候,曾经想把路上见到的流浪猫流浪狗带回家中抚养,祖父祖母却一口回绝了,当时她还又哭又闹折腾了好一阵子,才勉强被祖父祖母劝住。如今式微走了,他们反倒主动留下了阿莱,真是造化弄人啊。

阿莱很懂事,特别懂得知恩图报。看守家门,为两人开关门、“拿”东西……很快便成为了家里的得力助手。有什么心事,他们也常常会和阿莱分享:“阿莱啊,没想到到头来还是你最懂我,我那儿子整天不是忙自己的工作,就是围着媳妇转来转去,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儿媳妇就更不用说了,不把我气死就谢天谢地了。珺如要是还在,是不是会好一些呢?孙子辈的,除了杳儿,唉……也不知道杳儿现在怎么样了,不会也被带坏吧。”沈昌勖皱着眉头。

阿莱抬起头,望着沈昌勖的眼睛,一边摇着尾巴,一边发出低低的呜呜声,好像也在诉说着自己的态度。

“你说,要是他们能有你一半懂事听话该有多好,我就不会这样心烦了。”说着又叹了口气。

阿莱不无担忧地望着主人,好像在说:“主人放心,有我在,一定会照顾好你的。”

“想不到到最后,我最知心的人却是你了。”沈昌勖苦笑道。

国难在即,沈敬修一心救国,却因官微言轻而无力改变什么;韩月桐虽同样不能左右局势,但至少还可以在自己主笔的报刊上发表社论发泄情绪。

“再不抵抗,整个中国就要彻底灭亡了。”眼看着日军一点点蚕食着中国,虽然也有许多爱国官兵将领奋起抵抗,但毕竟势单力薄,难以形成大气候,最终也只能说是以巨大的伤亡暂时延缓了敌人侵略的步伐。沈敬修也曾想要试着组织这样的抵抗活动,但显然并不现实,还险些被领导处罚。更麻烦的还是内乱,“剿匪”行动尚在持续进行,一方面忙着和来回打游击的共产党斗智斗勇;另一方面,外敌的入侵

又让国土难保,内外交困的局面才是致命伤。一种绝望的感觉久久萦绕在他的心头不肯散去。

思定和式微虽然大致了解了发生了什么,但还不能完全理解那种濒临国破家亡的感觉。他们只能努力让自己表现好些,不要让爸爸妈妈因为自己分心或生气、烦恼。然而孩子们有些无心的表态却会不小心惹怒了父母。听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述的情况,加上自己的判断,各人难免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并不思定的思定总想着一切都可以由武力解决,对于势不两立的敌人,就应该把对方打到不敢再犯为止,否则他永远也长不了记性;而式微则觉得是政府的失策,正是生死存亡之际,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家都是一奶同胞,此刻最应该做的就是放下仇怨,冰释前嫌,携起手来一起对抗敌人,有什么恩怨纠葛都等到之后再说,不然家都没了,还谈什么党派斗争。两个孩子无心的争论却让母亲一度怀疑他们的思想是不是被灌输了什么。

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出于内政和外交上的考虑,蒋介石最终决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个月。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了南京,一家人也纷纷向西南撤离。然而新文却毅然决定要留下,在江浙沪一带辗转,他要在最危险的第一线与敌人进行精神与心智的搏斗,无论家人怎样劝阻都不肯回头,执意把一家人送到“安全”的地方。其间的泪水与痛苦不可言喻。看到祖父祖母日渐苍老的容颜,看到父母不舍心痛的眼神,看到阔别多年已经长大的弟弟妹妹--思定长的很高很高了,不过样子还是没有太大变化;式微,虽是亲兄妹,可他们见面的机会却少的可怜,若不是她那双依旧清澈纯真的眼睛,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儿竟会是原来那个小小的、天真的小杳儿--他的心中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倾诉,可又什么也说不出来,只能用最简单的几句安抚的话与始终深切的眼神去表达。

在6月有101.5万城乡居民的南京市,到了12月初的常住人口据估计还有46.8万至56.8万人,这还不包括军人和从前方逃亡到南京的难民。22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还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1937年12月5日,国际委员会收到日本政府模棱两可的回复,随即开始了安全区的工作。

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日军的罪行已罄竹难书,居然还在报纸上公开“杀人竞赛”,用禽兽来形容他们都是玷污了禽兽二字!

新文试着联系国外各大媒体等的帮助,其中有位精通外文的姑娘帮了他很大的忙,她叫刘香韵,是一位外交部的副司长,经常和外国人打交道,女儿自然也跟着耳濡目染,学会了许多。每当新文和对方产生沟通障碍或者出现其他问题时,她总能有办法将双方的矛盾一点点化解,即使不能完全解决,但至少也不会造成什么更大麻烦,新文对她也颇为感激。

然而既成的事实已无法改变,逝去的生命已不可能挽回;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记录下他们的残暴罪行,希望能够借助舆论的力量震慑他们,阻止他们继续这种泯灭人性的屠杀,然而收效甚微。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