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伟大的励志书
第十章 随机应变的能力
作者:奥里森·马登 时间:2021-07-27 19:54 字数:8918 字

脚踏实地的人不仅能看到机会,而且还能把握机会。这种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我们很难作出明确的描述。但毫无疑问,真正要成为生活的宠儿,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

南北战争时,一个南方军队的军官被一个北方黑人士兵俘虏了,他还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说道:“我不向黑人投降。”“那我只好说抱歉了。现在我可没时间去找一个白人来受降。”黑人士兵举枪对准了他。白人军官终于屈服了。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上帝把大脑赐予了人类,可上帝并没有保证说每个人都能用好它。”林肯第一次竞选议员时,他主要的竞选纲领涉及桑格蒙河的开发问题。为了争取选票,他来到了一个村庄,那里有三十个选民正在麦地里拾穗。但这些选民对他的内陆开发计划毫无兴趣,他们一个问题也没有问,他们更感兴趣的,也更想看到的,好像是他的肌肉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真正在议会成为他们的代表。于是,林肯拿起了篮筐,和他们一起劳动。这三十位选民后来都把选票投给了他。

拿破仑用早餐几乎没有规律,有时候在八点,有时候又一直推迟到十一点。可是,有一件事情让他非常奇怪,无论他什么时候需要早餐,他爱吃的烧鸡总是可以随时送上。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喊住厨子,好奇地问他是如何做到能随时上菜这一点的。

“阁下,”厨子回答道,“因为我每隔十五分钟就去抓一只活鸡放到火上烧烤。这样,无论您什么时候需要,我随时都可以备好早餐。”

今天,才华已经四处碰壁,而机智却畅通无阻。才华的作用已经远不能和机智相媲美,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拥有机智,即使他的才华很有限,他也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慢慢发展他在某些方面所欠缺的才华;相反,如果他毫无机智,即使他有十倍的才华,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俗话说得好:“有才华的人蒙头大睡,有机智的人起早摸黑。”才华知道该做什么,而机智知道怎么去做;才华是一种能力,而机智是一种技巧。

“才华虽然可以冲锋陷阵,但总不及机智能够统领三军。”

机智虽然不是什么第六感官,却是其他五种感官的生命所在,使我们的听觉、味觉、视觉、嗅觉和触觉都更加敏锐。在机智面前,一切困难、一切疑团、一切阻碍都会迎刃而解。

这个社会也有许多片面发展的人,他们偏爱理论,却轻视实践;或者他们把一生的精力都集中用于发展某一种能力,最终却以牺牲其他能力为代价,成为了一个畸形的人,而不是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人。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能力,能完成他人无法做到的事情,所以,即使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一窍不通,即使他们在很多方面行为荒谬可笑,我们也常常会原谅他们。我们经常把他们称作“跛脚的天才”。对一个商人来说,只要他是个生意方面的奇才,哪怕他在客厅里显得很木讷,我们也不大会介意的。亚当·斯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家庭的财政,但却用他的《国富论》告诉了世人经济学的奥秘。

对于许多日常细节,很多伟大人物甚至一窍不通。伊萨克·牛顿能够解读自然的奥秘,可是在生活方面他却显得很笨拙。一次,由于身体疲劳,他为了不用起来给一只母猫和一只小猫开门,就索性决定在门上开洞。考虑到两只猫一大一小,牛顿就在门上开了一大一小两个洞。一时之间,这件事情被传为笑柄。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但他有一次竟然付了三百弗罗林买六件衬衣和一打手帕。每次他请裁缝做衣服,总是事先把钱全部预付出去,而他自己常常陷于窘境,只有靠一块面包、一杯水赖以为生。

拿破仑手下一个元帅,对军事谋略的精通不下于拿破仑。但他并不懂得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和拿破仑相比,他缺乏做人的技巧和处世的经验。拿破仑也会摔跟头,但即使是摔跟头,他也灵巧得像猫一样,总是会化险为夷。

著名牧师斯威夫特在乡村教区的时候,几乎因贫穷而饿死,而他的同班同学斯塔福德却是一个务实的人,不久就成了富翁。

因为在佛罗里达一案中的成功辩护,美国政治家丹尼尔·韦伯斯特得到了一千美元的酬劳。当时他正坐在自己的书房里看书,几张崭新的大面额支票被别人交到了他的手里,他随手就收下了。第二天,他想用这笔钱,可是找来找去,连一张支票也没有找到。过了很多年,一天他偶然打开一本书,突然发现了一张银行支票,还是崭新的,一点褶皱都没有。再翻到第二页,又是一张,最后那笔遗忘已久的钱又被他全部都找了出来,原来是他看书时不知不觉就把它们都夹到书里了。

还有一次,财政部即将发行新的金币,韦伯斯特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派秘书查尔斯·朗曼去要了几百美元来。过了一两天,他伸手到口袋里,想摸一个出来,结果发现口袋空空如也。韦伯斯特觉得莫名其妙,他依稀记得自己是放在口袋里的。想了很久,他才突然记了起来,原来这两天他遇到一些称赞这些新币好看的朋友,就随手把它们都送出去了。

新英格兰一所大学里有一位著名的数学教授,他是一个有名的书虫。一次,他夫人让他去买些咖啡回来。他到了店里,老板问:“你要买多少?”“哦,”他回答,“我老婆忘了跟我说了,嗯,我看就买一桶好了。”

很多伟大人物做生活琐事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甚至到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识都十分缺乏的地步。

一次,德国剧作家莱辛回家,他敲了敲门。仆人听到有人敲门,看了看窗外,因为天色很黑,他没有认出敲门人正是莱辛,就随口答道:“教授不在家。”莱辛当时也是心不在焉,就应道:“哦,那好,我下次再来吧。”

世界上受过高等教育、肩负光荣使命的人很多,可是,因为缺乏机智与常识,很多这样的人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很困难。

不久前,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大学生居然来看管家畜;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是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是个大老粗,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对什么书本、理论一窍不通,却知道怎么饲养牛羊。他雇佣的这些学生,虽然能说好几门外语,满腹经纶,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论,可是,他们却不如老大粗能挣钱。他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对于那些大学生来说连谋生都很困难。尽管大学的名字很好听,其实什么实用的东西也学不到。这是一场“有文化和没文化、大学和牧场的较量,而后者总是能够占上风”。

我们不应该对书本寄予太高的期望。培根曾经说:“读书的目的不在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曾经有一个法国大学者,“他被自己的才华淹没了”是人们对他的评价。接受的教育太多,对实践经验却一无所知,实际是让一个人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降低了,让他变得弱不禁风。一个人往往会因为书本教育而发展出过分的批判能力和自我意识,甚至使他变得缺乏自信和过于谨慎,而这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艰苦劳作来说,就显得态度太文雅、外表太奢华、教育太精致了,不能适用在日常的生活方面。

书本和大学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伦理意义上的文化,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来获得的。仅仅有书本的教育,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这方面的潜能会被扼杀。那些没有个性的人就是所谓的书呆子,各种各样的理论充斥着他们的脑袋,里面已经浸透了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在刚刚离开农场时,他的心灵可能还充满了活力;然而一进大学,这种活力就无影无踪了。等到他再离开大学,进入社会时,他会突然发现,他已经完全无法理解周围的人和事了,他好像不具备理解的能力了。

与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文盲相比,那样的学生显然要打败仗。一个大学毕业生往往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王国里,而这个王国实际是没有那些人情世故的位置的,大学毕业生常常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分量。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往往并不在意他拥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时代的弄潮儿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适应现实的人。

据说,哥伦布在美洲新大陆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当地印第安人对于哥伦布和他的手下的态度越来越差了。于是,哥伦布对印第安人的酋长说:“我们相处已经有好几周了。确实,开始你们是把我们当朋友招待的,可是,现在你们不像以前那么欢迎我们了,甚至有些嫉恨我们,想赶我们走。从前你们每天早上都给我们带很多吃的来,现在却很少,而且一天比一天少。你们没有履行诺言,每天要供应我们足够的食物是原本你们已经答应的。

你们这么做触犯了圣灵,它非常愤怒,它决心让太阳消失,作为对你们的惩罚。”

很快要发生日食了,哥伦布心里早已盘算得很清楚,他把要“让太阳消失”的时间告诉了印第安人,但他们并不相信他的话,供应的食物仍然日益减少。

太阳和往常一样出现,天上一片云彩都看不到。这一天就是哥伦布事先预言的日子,时间慢慢在流逝,太阳的表面一点暗影都没有。那些印第安人连连摇头,越来越不掩饰对哥伦布等人的敌意。但突然间,一个黑点在太阳的一侧出现了,慢慢的,黑点的面积越来越大。那些土著慌了神,一个个匍匐在哥伦布的脚下,求他开恩。哥伦布答应尽力拯救他们,然后就回到自己的帐篷。

哥伦布再次出现的时候,是日食快要结束的时间,他平静地告诉众人,圣灵已经宽恕了他们的罪行,只要他们以后不再触犯他,圣灵很快就会把吞噬太阳的魔鬼赶走。印第安人赶紧发誓,随后,太阳又从暗影里露了出来。这些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唱又跳。从那以后,西班牙人想要什么,这些土著就给他们什么。

美国演说家、改革家温德尔·菲利普斯说:“所谓的常识,就是尊重并利用那些已成定局或不可改变的事情。”

刚踏上英吉利海滩的恺撒,一不小心滑了一跤。为了避免手下人看见,把它视为不祥之兆,恺撒就顺势抓起一把沙子,高高举在空中,做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这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弹无虚发的英雄大卫哪怕是顺手从河滩上捡起几块鹅卵石,比起拿着长矛、有一身蛮力、但动作笨拙的歌利亚来,也要厉害百倍。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地点是俄亥俄州。

一个不速之客突然闯进摩尔先生家的小木屋,他气喘吁吁,十分激动,一进门就大声喊道:“红毛鬼(印第安人)来了,快给我备一匹快马,我要去报信。昨天晚上,他们在河的下游把一户人家都杀光了,不知道他们接下来会去什么地方。”

“那我们怎么办?”摩尔太太吓得脸色惨白,急忙问道,“我丈夫要明天早上才会回来。他昨天出门去买过冬的储备了。”

“男主人不在?啊,完蛋了。那你赶紧,什么都不要说,把火熄了,晚上也别点灯。”这个报信的人飞身跃上孩子们牵过来的马,又飞奔到别人家里去报信了。

老大欧比德和老二乔一再要求要留守一楼,摩尔太太禁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就把他们两个留在一楼观察动静,自己则带着其余几个儿子上了阁楼休息。天色刚刚变黑,欧比德突然看到远处的田野里有几个黑影晃动,他小声说道:“乔,他们来了。你拿着斧头就站在那扇窗子后面,我在这边用步枪瞄准他们。”

随后,欧比德打开了子弹袋,从里面取出一粒子弹,准备装上,但这时候看到子弹他几乎晕倒。原来子弹根本上不上去,因为父亲摩尔先生把子弹袋备错了,现在的子弹太大。他四处搜索,希望找到小一些的子弹。这时候,他险些被地上的一件东西绊倒,原来是一个大南瓜。信使来报信的时候,他和乔正准备用两个大南瓜做两盏灯笼,后来扔在地上没有收拾。欧比德脑子迅速一转,把南瓜灯笼用手动了几下,让它看上去也有像人一样睁得大大的眼睛、鼻子和嘴巴。这个南瓜现在极像一张狰狞的鬼脸,然后,他又从炉子里取出一块木炭,用它把蜡烛点燃,再把蜡烛放到灯笼里。他又脱下外套,罩在这个南瓜灯笼的外面。他一面把灯笼举到窗台上,一面轻声说道:“要快,不然他们就要行动了。”

“现在开始。”他又说了一句。说时迟,那时快,罩在灯笼外面的衣服被他一把拿开。“啊!”随着怪物的出现,那些印第安人吓得魂飞天外,发出了一声怪叫,四散而逃。“快,乔,把那一个也点起来。看见了没有,他们害怕这个!”欧比德指挥着乔。在窗户上又一张狰狞的面孔出现了,那些印第安人一看又发出一阵叫喊,转身都逃到森林里去了。

天亮的时候,摩尔先生回到家里,家里很平安,而那些印第安人再也没有回来。

瑟罗·韦德出身穷苦,他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得了地位,凭借的就是他的机智。很久之前,从停泊在纽约港的一艘小帆船上,瑟罗·韦德替一个客人把大衣箱背到“宽街旅馆”,客人付给他一些劳务费,这是他挣到的第一笔收入。那个时代不像今天,对于一个出身低微的男孩来说,要想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因为所给予他的机会实在太少。但韦德却有非同寻常的直觉和机智,能够洞察人心,有出色的说服技巧,而且为人慷慨无私。他曾经凭借自己的机智和敏锐,帮助三位候选人赢得了总统选举。作为报答,他们先后邀请他出任驻英国大使和其他一些重要职务,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林肯就任总统期间,有一份报纸叫《纽约先驱报》,它是同情南部邦联的。这份报纸的文章往往挑起海内外舆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而它在欧洲发行量很大。于是林肯委托韦德出面斡旋。韦德和报社老板贝内特已经三十年没有打过交道了,但就在他们会谈的第二天,报纸马上就转变了立场,坚定地站在了联邦政府这一边。

随后,韦德又出使欧洲,他的使命就是要消除那些南部分离分子在欧洲的巨大影响。他首先到了法国。法国皇帝对美国政府封锁查理斯敦港的举动非常不满,甚至还命令法国制造商不许向美国出口棉花。法国皇帝原来是完全站在南部一边的,然而,韦德却凭借他出色的机智和智慧,说服法国皇帝改变了立场。一个明证就是,原来皇帝打算在国民大会上发表敌视美国政府的讲话,但因为韦德的劝说,他的讲话竟成为了一个向美国表示友好的声明。下一站他又到了英国。因为韦德的来访,舆论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在他到达之前,英国还正在夜以继日地备战。韦德返回美国后,纽约市代表美国公众向他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了感谢。此外,在生意场上,韦德也大获成功,拥有万贯家产。

一次行军途中,拿破仑带领卫队和一位工程师在前面探路。

他们来到了一条河边,河上没有桥,但部队又必须迅速通过。

“告诉我,河有多宽?”拿破仑向工程师问道。

“对不起,阁下,”工程师回答道,“我的测量仪器都落在后面的部队里,他们离我们还有十英里远。”

“我要你马上量出来。”

“这做不到,阁下。”

“马上给我量出河宽,不然就走人。”

工程师很快想了一个办法。他摘下钢盔,让帽檐和他的眼睛,还有河对岸的一点刚好位于一条直线上;然后,他小心地保持身体的直立,不断地向后退,等到帽檐、眼睛和这边河岸的相应一点刚好也在一条直线上时,他就停了下来。他把自己所处的位置标好,接着用脚量出前后两点的距离。然后,他对拿破仑说:“这就是河流大概的宽度。”拿破仑大为高兴,马上就提升了他的职务。

美国大政治家韦伯斯特有一次因为没有赶上车,要在西部的一个城市耽搁一小时。借这段空闲,镇长就向他介绍本地的名流。他先指着一人说:“韦伯斯特先生,请允许我向您介绍詹姆士先生,本城最杰出的一位公民。”“你好,詹姆士先生。”韦伯斯特礼节性地和他打了招呼,一边还注视着数以千计等待和他握手的群众。詹姆士先生显出一副可怜哀伤的样子说:“韦伯斯特先生,说实话,我的状况不是太好。”“但愿不会太糟糕。”韦伯斯特出于礼貌对他表示关切。“哦,我不知道。我自己感觉是患了风湿,不过我内人说是……”詹姆士意犹未尽,还在准备喋喋不休地往下说。镇长插话进来,打断了他:“韦伯斯特先生,这位是史密斯先生。”韦伯斯特又向史密斯先生致意,留下詹姆士先生一个人在那里尴尬地站着。他之所以会落得这样尴尬的地步,正是因为不懂人情世故。

在美国布朗大学,有一个学生质疑道:“我并不觉得所罗门的《箴言》有什么高明的,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的东西。”“很好,”维兰德校长说,“明天早上写两条来见我。”当然,那个学生不可能写出任何箴言。

法国思想家蒙田举过一个暴君的例子。这位暴君惟一的一个王储突然身亡,国王把怨气都发泄到上帝身上,一怒之下,他荒唐地颁布了在全国范围内封禁基督教两周的命令。

十一

不可一世的才华输给机智和常识的例子,我们随处都可以找到。英国的瓦尔波伯爵不通文墨,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但他们却都是伟人。那是因为他们拥有非常实用的机智和智慧,对人对事都有深刻的洞察,知道怎样推动这个世界,而这就是他们成功的要诀。

脚踏实地的人不仅能看到机会,而且还能把握机会。这种善于把握机会的能力,我们很难作出明确的描述。但毫无疑问,真正要成为生活的宠儿,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机智如同传说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一样,遇到自己不能解开的结,就用剑把它斩断,然后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一步步走向辉煌。

就以拿破仑为例,任何与作战有关的技巧他全都驾轻就熟,甚至包括制造弹药在内,没有他不会的事务。棕榈树在一切树木中是最不容易弯折的一种,然而,在南美洲密密的丛林中,尽管丛林中是厚厚的遮盖,但是并不能妨碍它吸收太阳的光照;据说,它总是就近找一棵高大的树身,依附在它身上往上攀缘,直到最后看到阳光。

曾经有一个农场主,眼看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无奈只好把农场划出一半,卖给一个刚刚发家的年轻人。那年轻人家底很雄厚,买下两个农场都没有问题,农场主羡慕不已,不禁问道:成功到底有什么秘诀?为什么自己就这么倒霉呢?年轻人坦率地回答:“你缺乏机智和常识。”

美国马萨诸塞州考德角有一个牧师,一次某个地方邀请牧师去那儿。原来,那个地方有一个古老的风俗,每年四月都要请一位牧师来做祷告,为那片土地祈求富饶、平安。于是,牧师到了那里,但在看到那块土地后,他摇了摇头,说:“这里需要的不是祷告,而是肥料。”

如果想看清一个人真实的面目,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观察的角度,直到最后获得一个最佳的视角。这时,我们就像把他放到了光线底下一样,通过我们的特定的视角能把他的长处和短处都一览无余。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比如,从前班里的同学原来读书时的排名次序并不相同,当他们走进实际的生活,在社会上排名的秩序会与读书时的排序发生变化。原先在班里数一数二、让大家都羡慕不已的同学,现在是不是落在了后面,反不如那些原来比较迟钝、比较笨的同学混得好。原来学校里的佼佼者,虽然掌握了很多书本知识,但在严酷的现实问题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后者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上出人头地,他们惟一的长处就是有一种非常顽强执着的精神。即使对那些前途不可限量的天才人物来说,一些微小而又有重要影响的细节也是不能忽略的,要像牛像马一样含辛茹苦地工作,才能够取得成功。

对常识与机智的把握,莎士比亚最让人惊叹。他的剧作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皂隶,不分高低贵贱,无论肤色黑白,思想深刻或是品行高洁,单纯还是龌龊,弄臣小丑还是纨绔子弟,各种激情、性格,凡是他目之所见的一切,都能随手拈来,写进他的作品里,在他大气磅礴的场景中展开。

十二

轻微的伤害打击有时也能让有些人非常受不了,他们睚眦必报,但其实有些打击实在不值得我们去关注。这样的人显然缺乏必要的机智和常识。还有一些人,不顾一切要和各类掌握言论特权的记者编辑较劲,他们完全是效仿堂吉诃德和风车战斗。殊不知,这些人手里掌握着几乎能够判人生死的大权。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看看华盛顿的例子,他之所以能有那样的个性力量,很重要的一点是他面对嘲弄时的容忍,面对各种攻击的克制。

幽默作家阿特姆斯·沃德用他那犀利的文笔,为我们点破了其中的秘密:

“有一次,我来到了弗吉尼亚,这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而在它南部的一个小镇,我却受到了一个编辑难堪的羞辱。

“我原先和他有业务关系,他把我的外表大大夸奖了一番,说我举止彬彬有礼,有绅士风度。由于为了争取一个比较公平的价格,我后来就到另一个地方去印刷我的招贴。这个编辑马上就变了脸色,说我是一个到处诈骗的老流氓,说我的这些作品都是骗人的把戏。我当时想回敬他,可是,一想到他还可以在报纸上用更恶毒的话来攻击我,他掌握着报纸,我就只好忍气吞声。

“这里,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提醒大家,最好不要去惹怒一个记者。如果你们什么时候要和这些见鬼的报纸打交道,还是小心为好。他一翻脸,或许会使你名声更坏,但他却不在乎,而且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但你却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一般来说,大多数编辑和记者都很优秀,但鱼龙混杂,总是会有一些低素质的人。”

十三

美国大商人约翰·阿斯特也是一个极有机智的人。一次在海上航行中,突然遭遇了暴风雨,他搭乘的轮船上的乘客以为即将遭遇不测,绝望之中一个个都跑上甲板。只有当时年纪还轻的阿斯特没有乱跑,他平静地从旅行箱里拿出最贵重的衣服穿在身上,安安静静地躺在了船舱里。

他心想:即使船不幸沉没,若能侥幸获救,那时至少这一件名贵的衣服还能保留下来,这也算减少了损失。

一次,一个旅行家与一位犹太人谈话时,盛赞对方的民族:“你们犹太人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都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优势——至少在某些领域情况是这样的。你们真的非常擅长经商,而且,看来你们犹太人的地位以后也不会动摇。”

“确实,有些犹太人干得非常出色,”犹太人回答道,“不过,你为什么老是提到他们经商的能力呢?”

“难道你不认为这是一种能力吗?”

“能力?不,那是一种天才。我可以告诉你,这两者在商业上是不同的。你到一个店里,把主人需要的货物推销给他,这是能力;可是,如果你让他购买的,是他本来不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天才了。我们犹太人就有这样的天才。”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