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于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
——戴尔·卡耐基。
一个心智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并非一个正常人。若一个人没有接受广泛与自由的教育,就很难真正将自身的潜能发掘出来。文森特主教曾说过,要是自己的儿子日后选择做一个铁匠的话,他仍会让儿子去上大学。
我认为,关于接受教育能让我们赚多少钱的问题,不应该成为左右我们是否选择上大学的因素。这只是一个个人自我发展的问题而已,正如一颗橡子可以选择成为一颗矮小的树木或是长成参天大树。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年轻人都早早地远离了学校,在自己压根没有接受什么教育的情况下就进入商店或是在办公室里工作,这种做法严重地阻碍了他们发挥自身的才智。许多富有或是有名望的人都愿意放弃自己一半的财富,来换取让他们能够回到童年,直到接受大学教育为止的这段时光。一位纽约的百万富翁告诉我,他愿意将自己一半的财富用于换取获得中等水平教育的机会。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迫参加工作了,没有机会去上学。缺乏知识这种伤痛永远地伴随着他的人生。
接受教育是否真的值得?让一朵花蕾逐渐成长,散发芬芳,绽放美丽,让这个世界充满美感,这样一个艰辛的培育过程是否值得呢?正如我们让青年学生接受自由的教育是否值得一样。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种荣耀,而不是一种无奈的存在——这就是一份如何让负累充满神性的工作。
某个大城市的成功律师在谈到自己的孩子时说道:“每天晚上,当我躺在床上,都生怕自己逝去之后只能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一个银行账本。”这位律师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东西要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要是自己死后只剩下财富,什么都没留下的话,这些金钱迟早会消散。自己的女儿可能会过上快乐的生活,但是她本人却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去应付人生带来的挑战。他觉得,心灵一定要摆脱无知的桎梏,让他的儿女们成为拥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公民。
要是我们只是单纯地将接受某份工作视为赚钱的一条门路,而没有看到工作本身对我们性格的发展以及让我们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与使自身不断成熟的能力的话,那么这种认识是极为肤浅与低等的。要是我们只是站在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接受大学教育的这种观念可能就一文不值。
查尔斯·杜德勒·华尔纳①说:“成功之人,基本上都是【①查尔斯·杜德勒·华尔纳(CharlesDudleyWarner,1829-1900),美国随笔作家、小说家。】那些能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自身的才华推向极致,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我相信每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都应该接受大学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相比起没有接受教育的人,能够完成大学教育的人,将能够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华。我觉得,真正敢说自己已将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是凤毛麟角的。但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天才’在日复一日地泯然着。只有天赋还不够,只有接受更好的教育,将自身才华利用最大化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在康奈尔大学的大门上竖立着校长安德鲁·怀特的名言:“今汝入校,定要学有所成,才学渊博;今汝离校,应为国家栋梁,造福人类。”
在大学里,学生们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像在补习学校里那样,身不由己。在大学里,学生们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未来的理想而奋斗。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这是迈入成熟的一道门槛。
他可能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不断学习,通过不断的思维博弈而提升自我。大学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其实就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大学里有各个班级。选举,与其他班级的关系,文学圈子,还有大学联谊会,宿舍生活,辩论联盟,体育竞技与比赛,以及工作与娱乐之间的转化,这让每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会遇到全新的老师与同学,也为日后牢固的友谊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校或是大学里与同学们一道接受教育,这要比自己独自一人拿着同样的教科书上相同的课程效果更为明显,不论此人多么具有恒心。大凡试过这样学习方式的人都会知道,有时一人默默学习的那种感觉是多么让人沮丧。当然,自学也是可以实现的,但要比在教室里大家一起交流时困难得多。大学的氛围赐给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对于一个勤奋认真的学生而言,课堂上的唇枪舌剑,教授与学生们智慧上的交流,以及教学相长的方式,都是让人心智大开的。
查尔斯·特温①校长说:“大学教育其实代表着一种能量的投资。每个学生将自身的精力投入进去,然后又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不断创造与增加人的能量的过程。当然,教育让我们提升了现代社会所急需的两样东西——一是思想的能力,二是意志的能力。知识的力量就好比谷仓的容量,能够收集或是容纳许多农田丰收的谷物。思想的能力就好比一架石磨,将谷物碾成面粉,为人享用。思想的能力其实就是观察、预见、理智、判断与推理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大学理应教会学生的。语言给人一种辨别能力,科学则是一种观察能力,分析学则带来了综合法,数学就是分析与综合两种能力的交汇——让思想的各个分子不断离散与聚合,历史学给人一种全面之感,哲学带给人的则是自我满足与自我发现的能【①查尔斯·特温(CharlesF.Thwing,1853-1937),美国牧师、教育家。】力。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分类并不准确。但是在四年大学生涯里,这些学习会让我们成为一名思想者。当他刚踏入大学时,所知道的知识寥寥无几,想的东西也很简单。四年之后,当他离开大学时,虽然他的知识仍然有限,但却获得了一种思考的能力。而这种思考的能力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需要的。我们可以问问美国最大型企业的老总们,看看他们最想获得、发现或是想学到什么。你会发现,他们最想要的,是“一种会思考的能力”。他们之前对人事的掌控与管理已经到了游刃有余的地步。在大学期间,他们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中,特别是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是为各种社团所做的工作——诸如体育、社交、学术类的活动——这些都让他们成为一名管理者与执行者。我的一位朋友现在是犹他州煤矿的经理,他最近跟我说:“在哈佛大学的四年中,老师们给了我许多帮助,但是足球队使我受益更多。”对他来说,奖学金是一回事,而执行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能从清晰、宏大与真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迅速与坚决的执行能力,还有自身所接受的知识教育,这些才是个人将精力投资到大学教育所能收获的最好回报。
校长弗朗西斯·帕顿说:相比起任何家庭教育或是商业经验,大学教育为人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实现更为宏大的理想铺好了道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大学教育给人们带来更宽阔的视野,能够看到事物内部一些复杂的联系——明白万物都处于无限的联系之中,谁也别想超脱于此。”
“这个世界任何活得轰轰烈烈或是造福于民的人,都会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烙下自己深深的印记。”塞斯·洛①说,“如果我们能避免从过去找寻理想的这个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同样不能低估过去所具有的历史意义。美国人民在阅读关于制定宪法的这段历史时,就会发现,当时就是否要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是众说纷纭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视到,貌似隐藏在岁月尘埃中的教训是多么深刻啊,而我们的建国功勋们则是多么睿智啊!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民主。他们这一群人,并非是以一个个体存在,而是将过往的智慧与对当今时代潮流的准确判断融合起来,实现了两者完美的结合。我认为,一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必然会对历史有所了解,对历史的教训怀有某种敬畏感,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另一种自我训练的方法。大学教育应让学生在历史经验之上,获得一种审视现实的视角。
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最杰出的思想以及人类最高尚的行为,这些多是推动着人类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也应让学生们获得这种动力,这将是一笔无价之宝。
“大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培养那些上大学的人的一种思考的能力。”耶鲁大学校长德怀特说,“大学在接纳这些学生时,他们的心智正处于一个逐步迈向成熟的阶段,一个从少年向成年人演进的阶段,在度过了之前的一段懵懂的岁月之后,他们开始将自己视为一个具有思想的人。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学四年会让学生突飞猛进地发展。心灵自律的可能性是很具弹【①塞斯·洛(SethLow,1850-1916),美国教育家、政治家。】性的。要真能实现这些目标,那真是太棒了。年轻人就是要成为一个具有思想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能轻易地将自身的能力自如地发挥出来。心智构建应是大学所要考虑的。大学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这些年轻人在结束大学生涯时,心智成熟。这不是说他们再也不需要改变或是发展了,而是在日后的岁月里,为了更好地学习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谓大学教育,就是一个不断构建学生思想的过程。”
对一个年轻人而言,要想在大学的教育中得到良好的锻炼,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一种激情,让自己不断摆脱无知的车辙所烙下的狭窄痕迹,而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与伟大的心灵展开对话,了解自然的真理。感受科学,触摸神性的能量,让心灵放飞在广袤的宇宙之中,让永远年轻的源泉满足这颗饥渴的心。
撇开其他一些功利的因素不谈,大学教育应让我们的人生获得欢乐与幸福。大凡上过大学的人,都难以忘怀大学时的美好岁月。大学四年的时光是人生中其他的每个四年所不能比拟的。那时,学生们的雄心壮志与高远的理想还没被现实的失望所击碎或是湮没,人性的美好还没被虚伪的誓言戳穿,彼此之间的交往是那么有趣与开怀,大有指点江山的气概。这段光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段,此时,学生们的想象力处于人生的最高峰,希望燃着熊熊烈火,美好的未来似乎已经被装点得五颜六色。也许,大学带给我们最大的乐趣,在于感觉自己触摸未知世界的能力在逐渐增强时的那种满足感。大学时期的同窗友谊足以弥补所有金钱上的花费。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学到如何处理人与事的关系,克服眼前的障碍,成为生活的胜者。
让大自然为我们服务。那么,谁能低估大学教育的价值呢?
我们在谈到大学教育时,将其视为一种资金、时间与能量的投资。一位明智的老师曾这样说:学生们自己做出这种投资,他们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是,他们大学毕业时的那个自己,已经和四年前的自己不一样了。他的这个自我变得更为高尚、宏大,自己的心智、意志以及良心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成就前,再接再厉;在困难时,坚忍不拔;在胜利时,居安思危。他会时刻想着如何最大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也更加坚定了对推广公正与真理的事业的追求。对每个人而言,这就是大学所代表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性。很多时候,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往往人格低劣,成为社会渣滓。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更像一位‘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给予我们不断的滋养,让我们去追求永恒。无论美国大学的教育制度如何变化,大学始终都应该是一所培养人如何生活得更加充实与饱满的机构。大学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丰富,深化了我们对真理的认知,让我们的目标更为高尚,让我们更加坚持正确的选择,涤荡遮蔽理想的迷雾,让爱美的心尽情放逐。”
人从一个自我到另一个自我的转变过程,可从罗斯金的阐述得到说明。他说:“教育并不意味着让他们知道之前不知道的东西,而是要他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待人处世。”接受过教育的心灵在“一条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拓宽与深化的隧道里自由地移动着。当他增加了一些知识时,在一定程度上,他就不是之前的那个他了。他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也增加了自己享受幸福的能力”。
阿萨·帕卡教授说:“只限于知识本身的教育是十分贫瘠与缺乏营养的。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或是数据,而是一种勇气、诚实、力量、强烈的幽默感以及一种正义感。这个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学生的品格,将他们心灵中一些扭曲的片段或是残余扫荡干净,让其笃信一点,那就是正确为人是极为高尚的,而错误做人则是极为卑劣的。这个世界上最闪耀的成功,并非是石磨的发明、铁轨的铺就或是煤矿的挖掘,也不是财富的累积,而是成熟男女们全面而均衡的思想。(语出查尔斯·金斯利)这就要求我们要打造完美的人格。
埃布拉姆·休伊特①说:“如果让我在金钱堆与大学时光的乐趣以及接受教育之后所带来的智趣两者中做出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拥有了教育,你可以赚钱,但是有了钱,却买不来教育。”
“自由教育真是无价之宝啊!”麦克金利校长在旧金山的【①埃布拉姆·休伊特(AbramS·Hewitt,1822-1903),美国教育家、钢铁制造商。】一篇演讲中这样感叹道,“这种教育本身就是宝贵的赐予,不受岁月风霜的侵袭,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大,其价值会逐渐增加。只有真正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才能真正地将自身的才华运用自如。他本人就可彰显这种教育的价值与其所带来的回报。我们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获得这种教育,只有在坚忍与自我克制下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髓。这种教育是不分种族、国籍以及性别的,是对所有人都敞开大门的。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它具有一种包容性,而不是排外性。每个真正有志于大学且敢于为此奋斗的人都有机会去触摸这种教育理念。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富人与穷人都是平等的,是友好的对手。他们都必须要为此做出一定的牺牲,这是必需的。通往这种教育的道路不能充斥着名利与地位的诱惑,而需要努力与认真的学习。当我们以美德、道德以及高尚的目标为伴时,不论男女,自由教育将是他们所能获得的最大恩赐与奖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