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似乎看出了她心里的疑虑,然后就笑笑说,别太介意,自己就只是看着乔振熙出差了,没有人过来照顾她陪陪她,希望夏沐雨跟他在一起不要有压力,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照顾而已。
她想了想也是,自己这么早回家也没有什么意思,她跟乔母又聊不来,即使回去,也是在听乔母那些不堪入耳讽刺人的话语,更何况,她看了看时间,现在才九点多,还不算怎么晚。
有好玩的地方还没有去过,夏沐雨也是很好奇。毕竟自己在沪城生活十几年了。自己觉得自己对于这个地方已经很熟悉了,竟然还有自己不知道的地方。
看着杨辰走了,她们又待了一小会,就离开了,林母朋友提醒她,这天晚上她一点都不在状态,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什么的,让她回家好好休息注意身体才是。
林母连连答应着,可并没怎么听进去。
杨辰开过来自己的车,然后冲着她往车门哪儿摇了摇头,示意让她上去。她点了点头,然后夏沐雨就坐到了后车座,自己觉得坐在后面会比较好一些。
然后夏沐雨趁着杨辰低头系着安全带的同时,就开口问他:“你要带我去哪里啊?沪城我呆了这么久,都还不不知道哪里是我没有见过的呢?”
他笑了笑说:“这个先保密,等你去了就知道了。”
她笑了笑,觉得杨辰怎么还跟小孩子一样,还要保持神秘感。算了,等一会就知道了,她知道杨辰也不肯说,自己也没有兴趣追问下去,索性就靠着后座闭着眼睛休息一下。
她躺着躺着,些许是杨辰的座椅的柔软让她渐渐地有了睡意,在后车座的夏沐雨渐渐地入了眠。杨辰开车的时候跟夏沐雨说话,问她:“你平常喜欢去哪里啊?”
他等了好久,都没有等到夏沐雨的答复,他以为夏沐雨是不想跟他说话了。从倒车镜里一看,夏沐雨是在座位上睡着了。杨辰无奈的笑了笑。
他觉得这个女人,是真的心大,在一个男生的车上随随便便的就这么安稳的睡着,自己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真的是以后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的料子。
再加上车里不冷不热的温度,以及柔软的座椅,夏沐雨的睡意很快就打败了她。
杨辰没有叫醒她,只是细心地把车载音乐关闭了,然后把空调调制到了最舒服的温度,就这么一路开车,开到了他想带夏沐雨去的地方。
上了高架桥,然后再走了几公里,就到了一个地方。
他把车停到停车场,然后轻声的叫起来了夏沐雨。“沐雨,别睡了,我们到了。”
似乎听见了杨辰的声音,夏沐雨揉揉自己的眼睛,看向这个陌生的地方。“啊,到了啊。我竟然给睡着了…”
他给夏沐雨开了门,然后捉住夏沐雨的胳膊,然后示意她慢一点,夏沐雨看到眼前的黑乎乎的一片,心想也没什么好的地方,这有什么好玩的啊,觉得杨辰是在骗她。
“这什么地方啊,怎么那么黑,什么也没有,来这里看什么啊?”
杨辰笑了笑,然后没有理会她的抱怨,径直的带她往里走。
“到了你就知道了。”杨辰拉着她,穿过一片小树林,然后来到了一个地方。
那个地方的树上有树叶,也有很多很多的小彩带,还有像星星一样的彩带,盘旋在树上,旁边是有绿色的灯光相互映衬着。抬头望向天空,天空中似乎多了一丝明亮。很多很多的星星在对他们眨着眼睛。
树上还有很多人曾经在这里许下的愿望的卡片,都随着这晚风轻轻摇曳。彩带晃动带动着各式各样的卡片,好像在对人们说着这卡片背后的故事。
她走近,然后就打开了其中一个卡片。上面用清秀的字迹写着。
“我跟冷秋一定要一直一直在一起。我很爱他。”一定是一个女孩子写的,渴望跟爱的人在一起。
她又打开了一张。
“以后每一年的情人节,我们都要一起过。”
怀揣着好奇心的她打开了一张又一张,见证了很多很多人的爱情和诺言,但她想了想,又有多少人真的实现了卡片上的诺言,一直在一起呢?
年少时的承诺虽然不现实,但在说出口的那一刻都是真的,只不过随着日积月累,终究只是过往云烟吧。
还好,她曾经幻想着跟乔振熙喜结连理,两个人一直在一起的愿望并没有落空,两个人的恩爱场景在她的脑海里一幕幕的闪现,让她觉得这个周围都是在冒着粉红泡泡。
杨辰让她不要只停留在这里看啊,里面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她的好奇心,被他这么一句话勾了起来,然后就随着他往更里面的地方去了。哪里有一条长长的河流,里面放满了很多很多的许愿灯,周围还有萤火虫在飞。
现在城市里面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了。因为空气质量的下降,人们过高的追求更高的利益,便把很多很多的工厂,都集中在了城市里面,为了节约资本,不得不采取这个下下策。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环境问题。
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还有城市里谁的污染严重,河流里面的鱼都死了不少。人们都觉得他们会少活好几十年。
就算在沪城呆了很久的夏沐雨,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她好奇的问杨辰是怎么知道的。杨辰说,这是有一次他出来自己开车玩,无意间看见的,觉得这个地方挺好,环境优美,还有这么多浪漫的东西。
觉得离开城市的喧嚣,有这么样的一个地方挺不错的。
夏沐雨这个喜欢浪漫的人,当然更加的喜欢这个地方。她看着眼前飘着的一盏一盏的灯光,突然心血来潮也想放一个了。杨辰正好准备了这种东西。夏沐雨差异的看着他,说他是哆啦A梦。
他笑着挠了挠头,不是说要带你出来的吗?装备总要带全,要不然多丢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