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br> <br> 在奔赴洛阳的路上, 小虎总爱托着腮帮子想这个问题。<br> <br> 霏霜也悟不透, 不过比起悟这些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吃。<br> <br> 世界上想不明白的道理可多了, 比如洛阳皇宫门口的铜驼为何要造得比城墙还高, 又比如说小家伙怎么对洛阳城里的大路小路那么了然如胸。<br> <br> 因为每次要去个什么地方, 小家伙虽然嘴上不说, 可眼睛总是一下子就望向正确的方向,这足以说明他对此地熟悉无余。<br> <br> 每次只要一问他,小家伙便插科打诨地把话带偏去, 有时甚至推脱有事赶紧开溜,这更显得他心里有鬼。好在霏霜也不甚八卦,若换了子衿非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br> <br> 洛阳的少年书法会系蔡家后人主办, 会场设在城北的文姬旧居中。<br> <br> 蔡府门上正中高悬一幅黑底匾额, 其上用金漆大字写着“雁北园”三个大字。相传蔡氏为匈奴人诞下两子,归汉之际亦是母子别离之时, 所以她回到故乡后以“雁北”命名居处, 以表对尚在塞北子女的思念之情。<br> <br> 门口两根对称的梁柱则各悬一行对联:<br> <br>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br> <br> 天与地兮子西母东<br> <br> 《永熙书谱》上名列首位的作品, 正是由这一匾二联十九字构成。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这些个字歪斜扭曲, 乱无章法, 几乎是刚刚起步学书的孩童水准,更有甚者质疑它们是否确乎出自文姬之手。<br> <br> 然而皇象并不如此看,他在《书谱》中如是评论道:“悲乎?书乎?”这或许是说, 痛至深处, 返璞归真,这反倒是书道的最高境界。<br> <br> 无论其时文姬痛得如何,当世的人除了在门口感叹几句,进了里头又是笑脸盈盈。书法作品没有什么固定的评判标准,更多是要靠同道之间的相互抬举。少年英才们深知书界运作的法则,是以争先恐后地与将来的“同道们”搞好关系,自是不能错过这般的机会。<br> <br> 小虎是他们当中的异类,或许是他还没悟透这里头的规矩,别人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倒只寻个僻静的角落坐下,继续参悟起陆老先生的所说的“奥秘”来。<br> <br> 当然,也没什么人愿意与他搭讪。有名气的人多是与别的有名气的聊到一块儿,像他这等名不见经传的,当然也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br> <br> 但似乎总有好事之人。<br> <br> “两位可是有什么不适?”<br> <br> 霏霜抬头望去,只见得发问者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衣着光鲜华丽,腰间垂绦佩玉,显然又是哪个世家大族的子弟。身旁另一位看来比他年轻几岁,只是衣袍更加光彩,面上红光更甚,看起来身世更加不凡。<br> <br> 霏霜正要说“没事,烦劳关心”之类的客气话,小虎警惕地反问道:“两位如何看出我们不适的?”<br> <br> 那人一时语塞:“我们见两位独自在这,也不与大家说话,便担心……”<br> <br> “不与人说话便是身体不适了?照此说来,归隐的皇休明岂非算是作了古?”<br> <br> “公子何必这么拒人千里?我们又没有恶意。”<br> <br> 年纪轻的那人忍不住嘟囔起来,年长那人将他拦下,抱拳道:“方才多有得罪,向两位赔罪。在下是颍川人,姓马,单名一个义字,这位是舍弟马虞。既同来赴会,我们想与两位交个朋友如何?”<br> <br> 霏霜对这位彬彬有礼的公子青眼有加。<br> <br> 小虎依旧很是谨慎:“这里那么多人,你们怎么偏偏来找我们?”<br> <br> 马义道:“在下不才,也学习些笔墨。这位小兄弟指头带茧,臂腕刚韧,方才又能于喧嚣人群中神色凝寂,观来必是修养极深的书法大才。<br> <br> 还真让他说对了。小虎也不谦虚:“大才说不上,小才还是有余。”<br> <br> “不知两位如何称呼?”<br> <br> “我叫谈小虎,这是我姐姐谈霏霜。”<br> <br> 马虞旋即接话道:“霏霜?好名字,好名字。”<br> <br> 这可把小虎给夸漏了呀,马义赶紧补上:“小虎兄人如其名,生龙活虎。我兄弟二人初次赴会,日后还请多加照拂。”<br> <br> 霏霜和小虎都不好意思说他们其实也是第一次来。<br> <br> 四人还未及多聊,厅里哗然之声大作,听人说是琅琊王氏家的公子到了。书家四姓里头卫、钟两家俱无少年子弟与会,陆家来的小虎又颇为低调,于是目光尽数落到了王家人身上。<br> <br> 王家似乎很重派头,不论是在谈䜩楼还是在此地,甫一登场便是仆从簇拥、人声鼎沸。人潮从厅外涌到厅廊,将厅内的人也纷纷吸了过去,于是浪潮越滚越大,到后来已然不可能再前进一步,只听得王家的仆从们大呼:“借过,借过!”<br> <br> 王家少年名羲之,透过人群的缝隙可以看见他齐鲁儒生式的文雅:羽扇纶巾,袍袖生风。唯一不合拍的脸上罩着斗笠,莫不是染了什么疟疾?可是即便如此,也无阻乎人们冲上去与他结交的冲动,毕竟那可是书界泰斗的王家呀!<br> <br>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涌上去,比如霏霜,比如小虎,比如马家兄弟。<br> <br> 还比如另一位同样喜欢窝在角落里的,穿着稍嫌寒酸的少年。<br> <br> 小虎很快注意到他,不仅因为他形单影只,还因为脸上奇异的神情。两根眉毛向着眉心深深陷进去,眼珠子缓缓向内侧平移,鼻间的呼吸紧紧屏住,忽地一松,又紧紧屏住。<br> <br> 这般的姿态,说是“蟾蜍望月”的艳羡之相也可,说是“天狗食日”的不屑之状也对,甚至可以看作“井中观天”的自满。<br> <br> 还真是个奇人。<br> <br> 马义招呼几人道:“我看那边的小兄弟也不是凡人,索性过去结识下如何?”<br> <br> 马虞许是只看到那小子一脸的穷苦相,语气里透着不乐意:“就他?”<br> <br> 不过见得兄长和霏霜俱过去,他也只好跟上,走到少年跟前仍是马义先施礼:“这位兄台怎么称呼?这大半个厅里只剩得我们五人,总需相互认识下才好。”<br> <br> 那少年先是诧异地望着几日,后来发现里头还有小虎那么个同龄的,放下心来:“我姓李,名逸少,琅琊人。”<br> <br> “噢,原来与那位还是同乡。”马虞脱口而出,也顾不得掩盖一下脸上的轻蔑。<br> <br> 马义慌忙出来打圆场:“逸少兄弟孤身一人走这么多路,当真不容易。”<br> <br> 小虎最不喜马虞那种纨绔嘴脸,便借着反讽道:“确实,比起某些世家公子,逸少你已算得厉害许多了。”<br> <br> 不过马虞好像没意识到在说他,竟也顺口说了下去:“正是正是,你看外头那个,有什么了不起的?”<br> <br> 李逸少沉默不语,似乎不愿多聊王羲之的事情。<br> <br> 马义唯恐场面冷下来,又提议道:“诸位既来参会,想必入会作定也带在身边。不妨都拿出来看看如何?也好相互品鉴学习。”<br> <br> 洛阳少年书法会分作三道环节:其一是赴会者预先写好一幅,择优者三十六幅入初赛。其二则三十六人同临一幅,择优者十二幅入决赛。最后再决赛现场作一幅,以此排位定次。<br> <br> 马虞最为爽快地响应兄长号召,二话不说从肩上斜跨的竹筒里取出自己的书作来就地摊开,八尺全开的白纸上开头是这几个大字:<br> <br> “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br> <br> 李逸少先认了出来:“原来是贾生的《鹏鸟赋》,马兄志向远大,逸少不能比也。”<br> <br> 马虞听起来很得意,不过却没忘了正事:“你们都说说,该如何才能写得更好些?”<br> <br> 一时无人作答,毕竟当着别人的面挑刺这种事情可是于礼不合。<br> <br> 马义替他解释道:“几位莫要顾虑。家父喜爱云章,舍弟便欲手书一幅奉上。奈何我二人皆才力有限,还盼大家多多指点才是。”<br> <br> 马虞直言不讳:“不瞒大家说,我拿这同一幅字走了好多地方,反复写了很多遍才改到现在这个模样。各位看看可还有能改的不?”<br> <br> 李逸少拱手道:“马兄孝心赤诚,我就只好得罪说几句了。先看这‘鹏’字,笔画繁杂,马兄便写得比旁的字大,这是大忌,要改掉。还有这几处的‘兮’字,似乎就是照着前面的兮字写的,缺了变化,以致全书生机尽灭……”<br> <br> 李逸少看来确实肚里有料,说来头头是道。<br> <br> 马虞对他的态度也变得恭敬许多,虽然还是有意与那身破旧衣裳保持距离,嘴上已是连连道:“受教,受教。”<br> <br> 可小虎却摇着头说道:“可是照着逸少你的改法,出来的就不是马兄自个儿的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