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敌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朱元璋这样的敌人,他太强大了,他能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能把敌对形势分析得如此鞭辟入里、丝毫不差,单凭这一点,天下难逢敌手!吴王老朱铲除了劲敌陈友谅,接下来就该轮到张士诚了,只要消灭士诚,江南就将从此无大战事。去吧,老朱,去吧,元璋,去实现你的抱负吧,梦想之门已经为你开启,踏上梦想舞台去向天下展示你的实力吧!
老朱讨伐张士诚的军事行动,如他之前所设想的一样,很容易。士诚的脉络已经牢牢地被老朱掌控住了,他是怎么想的,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老朱都一清二楚,这样的战役不用费太大的周章,张士诚全线崩溃也就是个时间的问题。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公元1365年),修整完毕、准备充分的老朱对士诚部发起攻击,部队攻击顺利,徐州、高邮、宿州等地相继被攻克,张士诚在江北地区的势力相继被朱元璋划归为自己的版图。随着浙江、湖州等地相继陷落,士诚只好退守自己的都城平江(今江苏平江),公元1366年底,老朱率重兵包围孤城平江。张士诚率部于平江城内作困兽犹斗,到此时他才展现出不怕死、想拼命的架势,早干什么去了,晚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了!平江城被围了将近一年,老朱多次派人去劝降张士诚都遭拒绝,城内粮食消耗殆尽,士诚的部队就吃老鼠、树皮,后来发展到人吃人的惨状。1367年九月,朱元璋军才攻破城门冲进平江,士诚居然还不肯投降,带领残部与老朱军进行巷战,打算顽抗到底。张士诚是想保留这最后一丝颜面,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押往应天。到了应天在人家的地盘上张士诚还不老实,居然出口不逊,终因态度不好被处以极刑(乱棍打死),终年四十七岁,东吴政权灭亡。
至此,长江以南的反元政府武装都被朱元璋消灭或兼并,他半壁江山在握,他具备了与元政府分庭抗礼的实力。老朱决定不再使用别人的年号(龙凤),不再尊称哪个放牛的小儿为皇帝(韩林儿),但是他又不想背上个卸磨杀驴、弑君的罪名,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去干吧!廖永忠就是哪个被选中的人,第一:他是水军将领,老朱制定的迎接最高首长路线是走水路。第二:老廖会水,且水性娴熟,如果要是小林王一不小心掉进了水里、或者是船只出现故障,老廖带着首长游泳都能达到目的地。看来,这个廖永忠的水性还真不是一般的好,有他去执行这个任务万无一失!正在应天准备迎接“总部首长”的朱元璋收到了一个噩耗,小明王韩林儿在赶来会师途中行至瓜州水域时船只沉入江底,韩林儿溺水身亡。老朱顿足捶胸,洒下几滴英雄泪后,下令厚葬旧主,问责与老廖,老廖说自己当时曾下水救主,怎奈双腿抽筋没能保护好主上,请求处分,老朱严厉地批评了廖永忠一顿,让其勤学苦练水上本领,待来日效命疆场已报君恩,此事不了了之。明朝建国后,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
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小明王韩林儿没有“福分”当这个皇帝,那么朱元璋只好“勉为其难”继任为帝,他下令弃用小明王的“龙凤”年号,改当年(1367年)为“吴元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阴历正月初四日,一个天气晴朗但寒风瑟瑟的清晨,朱元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于应天(今南京)面南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一个出身布衣、曾经当过和尚、讨过饭的穷小子,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造反)后,终于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一代传奇帝王隆重登场,从此,大明王朝被载入中国史册!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实际的控制疆域还只是长江以南,江北以及中原广大地区还在元政府的统治之下,特别是元大都(今北京)还没有攻克,元顺帝还没有被赶下皇帝的宝座,“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还没能真正实现。老朱要想统一华夏,做一个大一统的皇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大仗恶仗要打,汉、胡不两立、帝业不偏安,北伐势在必行!
新科皇帝朱元璋召集众将领讨论北伐作战方案,平章常遇春抢先发言:“不用废话了,给我十万军队,我定当直捣鞑子老巢大都,砍了元顺帝的狗头献于御前。”老朱首先表扬了常大将军勇气可嘉,接下来对元政府的军事格局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首都已经建成近百年,城池坚固自不必说,敌人以逸待劳埋下伏兵,再断了我等的后路,给咱来个节节抵抗、分割包围,到时我军可就是腹背受敌、后无援军、粮草无法及时补给,存在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座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老朱的分析有道理,孤军深入历来就是兵家大忌,看来还真不能太轻敌,不能把形势估计得太乐观,毕竟元政府还有几十万军队,还占有半个中国,盲目出兵不可取,需从长计议。老朱的战略构想是:先不去攻打大都,应先剪其羽翼,攻打山东与河南,待攻下两省后,占据潼关扼住咽喉要道,对大都形成合围态势,元大都就是一座孤城、就是瓮中之鳖,所有元朝部队都无法施以援手,到时大都可不战而破。
洪武元年二月,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领二十多万人马不负所托,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攻克山东全境,按照老朱的部署,徐达马不停蹄挥师西进攻打河南。中原汉族百姓受蒙古统治者压迫已久,所受的苦难罄竹难书,明朝此次大兴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军纪严明,明军的宣传口号又是:“驱除鞑虏、复我中华”。明军所过之处中原百姓夹道欢迎,有的城池还没等大军到来,早就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武装,杀掉蒙古官员,等待明朝大军前来接收,民心所向、无可阻挡!徐达在河南的作战也非常之顺利,大军所向披靡,元政府军望风而逃,就连军事重镇潼关,蒙古人也白送给了明军,徐达兵不血刃占据潼关。
山东、河南两省纳入明朝版图,元大都北京失去了屏障任人宰割。徐达率大军攻下通州后,元顺帝带领老婆、儿女和文武大臣仓促北逃,他们一口气跑回了上都(今开平,内蒙古正蓝旗境内),惊魂未定的元顺帝居然还没有忘记权力,他继续在上都称帝,史称北元。
洪武元年八月,徐达合围北京城,本想着北京作为元朝的首都,必然城坚炮利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他已经做好了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出乎意料的是探马回报,北京城里已经是人去城空,没有发现蒙古守军,徐达立刻率领大军进城,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元顺帝于七月末就率众逃之夭夭了,徐达没费一兵一卒解放北京城。
随着元大都和平解放,元顺帝逃回老家,元朝在华夏的统治也就宣告灭亡,蒙古人入主中原未到百年就被撵回故里,是该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了。神州子孙更应该痛定思痛,我华夏锦绣河山为何总是被蛮夷肆虐,为何我燕云之地陷落四百余年才得以回到母亲怀抱!
远在南京的皇帝朱元璋收到了捷报,他大喜过望,燕云地区的收复,不仅预示着元亡明兴,还向他的天下臣民有了一个交代,燕云十六州历来是中原政权抵御游牧民族的屏障,自盛唐以来已经落入胡虏之手四百多年,我大明王朝建立伊始,就能收复失地、开疆拓土,好兆头啊!这将预示着大明四海归心、千秋万世!老朱心里这个美啊!
元朝的末代皇帝被赶出了大都,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了,但是那些个蒙古贵族怎么能甘心放弃中原这个锦绣之地呢,毕竟沙漠里风沙太大不够繁华,又没有夜店可以去消费,太闷了、太无聊了,还是大都好,车水马龙、醉生梦死!好又有什么办法,人家姓朱的不让咱蒙古人去了,咱们的通行证过期了,那咋办?打回去呗。于是乎,远在上都的元顺帝组织人马不断地骚扰中原,况且他还有点本钱跟新兴的明朝叫板。北元在中原的残余势力并没有全部被剪除,扩廊帖木儿尚有十余万大军占据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二十多万人马镇守辽东,云南还有十来万元军,高丽(朝鲜)至少现在还听我们的号令,元顺帝一想到还有这些筹码可用,顿时来了精神,打,给我打他个臭要饭的,皇帝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吗?
其实,元顺帝此刻最需要的是扩廊帖木儿的支持,这个扩廊帖木儿是何许人也?他手握重兵、他身居要职、他文韬武略、他很不好对付,他的名字太长不好写,他有个汉语名字叫:王保保。大家知道王保保是谁了吧?《倚天屠龙记》中,赵敏的哥哥就是这位王保保。这个王保保将军可是熟读汉家经典,属于不仅四肢发达、且头脑一样发达的统兵将领,据说他的父亲是汉族人,母亲是维吾尔族人,这就符合了混血儿的特点,大多混血儿都聪明且英俊。王保保的舅舅是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他舅舅没有子嗣过继他为儿子,察罕帖木儿在镇压起义军时战死,王保保承袭父职,官拜太尉,统兵为元朝四处平叛。王保保与元顺帝关系一直不怎么好,多年来一直统兵在外作战,现在元朝失去了中原的统治权,北逃沙漠的元顺帝只好倚重王保保重整河山。
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各种繁杂的政务都压在了新皇帝朱元璋的肩上,他每天忙的是脚打后脑勺。北元贼心不死屡屡犯边,川蜀、云南等地尚未臣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碰到不服的怎么办?打,打到服了为止!
洪武三年,大将军徐达率部下傅友德等直捣定西,王保保大败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境内),北元残余势力对明朝的威胁暂时解除,明朝边境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大家又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跟着你一路造反走来,现在总算是有点闲暇时间了,也该有点回报了吧?为了更好地鼓舞士气以利再战、为了新兴政权更加稳固、为了收买人心,老朱这一次是真的下了血本了,这一年冬十月,他对开国功臣大加封赏,一口气封了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其他官职若干。李善长封韩国公、徐达封魏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冯胜封宋国公、邓俞封卫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封郑国公(常遇春已病亡),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你们想要的我都给了,那么我想要的呢?“食君之禄、为君分忧,臣等定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可是你们自己说的,将来我要拿回给予你们的所有,要你们死的时候,可不许有怨言噢。
我当初许的愿我可都还了,分享了胜利果实以后,是不是就该为国效命疆场了?朱元璋把平定四川提到工作日程上来,洪武四年春他征集大军讨伐蜀地,命征西将军中山侯汤和、征虏前将军颖川侯傅友德各统兵马分道伐蜀。汤和率德庆侯廖永忠、江夏侯周德兴等走水路攻打瞿塘(现归重庆市管辖),傅友德率济宁侯顾时等步兵骑兵出秦、陇(今陕西)攻蜀。当时的蜀地国号“大夏”,创始人是元末起义军将领明玉珍,他本是农民出身(看来这元朝末年,农民大哥出人头地的机率比较高),参加了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并成官至元帅,明玉珍统兵入蜀攻下重庆,后逐步攻克川蜀全境。陈友谅弑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忠于旧主不服陈友谅,在重庆为徐寿辉建庙宇拜祭,追尊徐寿辉为应天承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明玉珍为人臣子可谓仁至义尽,自称:陇蜀王,一年后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大统,定都重庆。大夏国的疆域包括:重庆、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1366年,明玉珍病亡,其子明升继位,改元:开熙。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使者前往川蜀劝降,川主明升不从。
傅友德率大军到达陕西,他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召集所辖各军扬言要攻取金牛道(穿越巴山沟通秦陇的一段栈道),暗中带精兵直捣陈仓。明军在傅友德的带领下,翻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昼夜急行军抵达阶州(今甘肃武都县),阶州守将丁世珍没想到明军突然从天而降,战败后弃城而逃,傅友德占领阶州后马不停蹄进兵文州(甘肃文县),经过激战后攻克文州。打通入川门户阶州、文州后,友德率军长驱直入川蜀腹地,攻下青州等地后度过白龙江兵指江油,蜀人惧,皆望风而逃,江油、彰明等地相继收复。傅友德势如破竹,克龙州、下绵阳直逼成都,蜀军节节败退,妄图凭借汉江天险守住成都。时值汉江涨水不得渡,蜀人沾沾自喜以为成都可保,傅大将军发挥“大干快上”的“革命精神”,命士兵在短时间内迅速伐巨木打造战舰百余艘。蜀人皆大惊,发自肺腑感叹天朝明军能人辈出,我辈夷人自叹不如。友德领兵渡汉江攻击汉州,想与汤和互通军事信息,怎奈没有卫星电话双方联系不上,区区小事岂能难倒英雄汉,命军中削木牌数千投入汉水,木牌上刻明攻下阶州、文州、绵阳等地的明确时间,数千木制“传单”顺江而下,蜀地两岸守军见此传单纷纷土崩瓦解,最原始的方法起到奇效!汤和正驻军大溪口,收到友德军大捷的消息后,扬帆起航兵指重庆。
攻克汉州后傅友德大军兵围成都。蜀将戴寿引军救援成都,城中守军有一支大象组成的队伍号称“无敌象军”,双方于成都郊外展开决战。友德亲自上阵、身先士卒,明军士气大振,他指挥部队用强弩、火箭攻击敌方象军,自己身中流箭毫不退却,士卒见主帅血染战袍仍立于阵前指挥深受感动。司令都置生死于度外,我等再不玩命对得起谁啊!敌方象军固然凶猛,但毕竟没有“高级动物”智能,在明军士兵震天的呐喊声和火箭的攻击下,大象被吓坏了,没见过这样玩命不怕死的士兵,不带用火吓唬我们的,不知道爱护动物啊!蜀军大象纷纷掉头退却,蜀方将领傻了,他们只训练过大象前进,也没练过后退呀,狂奔而回的大象踩踏死蜀军无数。无心恋战的蜀军撤回城内据守,屋漏偏逢连夜雨,汤和军攻克重庆活捉蜀主明升捷报传来,蜀军见主上被俘开城投降,成都克。
1371年八月,傅友德汇合周德兴部攻下保宁,俘获守将吴友仁解送京师,蜀地全境平定。伐蜀之战历经九个月,傅友德纵横驰骋四川各地如入无人之境,平定蜀地居功至伟,十月班凯旋之师回京。洪武三年十二月,朱元璋封赏伐蜀功臣,制作《平西蜀文》盛赞傅友德功劳第一,廖永忠仅次之。唯独没有封赏汤和,原因是:初入蜀境时汤和驻军大溪口停滞不前,于汉江中得刻有捷报之木牌后方进军,友德重兵攻击汉州,蜀将戴寿率主力西进驰援汉州,瞿塘守军空虚,廖永忠等才得以攻克重庆抓获明升。论功行赏,傅友德军功最大,实乃平蜀第一将!
按下葫芦浮起瓢,西南硝烟刚散尽,北边烽火又燃起。
王保保部又开始蠢蠢欲动,他是北元政权的主力干将,他是明朝边患的只要制造者。王保保不除大明王朝的边境将永无宁日,朱元璋视其为头号公敌,洪武五年(1372年3月)发兵十五万北征沙漠,明朝开国名将几乎悉数上阵。看一下北征将领名单就可见老朱此次的重视程度,徐达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左副将军、冯胜右副将军。徐达挑选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将蓝玉做先锋,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此时常遇春已经病逝,朝中有人私下里议论,这是徐达故意让军功与蓝玉,是在弥补常遇春不能随军出征的遗憾,后来经实践证明,蓝玉驰骋沙场的能力不在常遇春之下。冯胜选择的副帅是傅友德。
朱元璋此次北伐兵分三路,徐达为中路军出雁门关进攻和林,李文忠为右路军出居庸关经应昌切断敌人后路,配合徐达围歼元军主力。冯胜为左路军出击甘肃,他这支部队基本上属于疑兵,只要对北元起到牵制作用就算大功告成。十五万大军一分为三,每位大将军各统兵五万,兵力相等、任务明确,谁能为大明朝立下不朽功勋则全凭个人造化。其实,老朱还是挺偏心的,他把主攻任务给了徐达,李文忠好歹也捞了个辅攻角色。最吃亏的就是冯胜,他此次的任务就是佯攻、疑兵,按正常来说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基本上属于陪练。但最终取得辉煌战绩的,还偏偏正是这个普遍不被人看好的配角。
人怕出名猪怕壮,徐达太有名气了,就像明朝把王保保列为头号劲敌一样,北元同样也将徐达视为“一号种子选手”。王保保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付徐达身上,他采取了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的策略,在岭北(今内蒙古北部)设下伏兵,打算诱徐达主力进入包围圈一举歼灭。徐达此战确实犯了轻敌的错误,误入了王保保设下的陷阱,徐达凭借多年的战场经验和沉着冷静,指挥部队杀出重围,蓝玉承袭了他姐夫常遇春的作风,此战表现得勇猛异常,正是他的几次拼死断后掩护主力撤退,徐达军才得以突出重围、摆脱险境,但是此役徐达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伤一万多人,这是徐达统兵中少有的败绩。
李文忠也犯了孤军冒进的错误,遭到了元军伏击,他采用了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拼命式打法,一仗下来居然毙敌万余,最后还能全身而退,但是他自己的军队也伤亡不小。朱元璋最看好的徐达和李文忠没能完成既定目标,肃清北元残余,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冯胜身上,盼望着冯胜能给他个惊喜。冯胜果真不负众望!
冯胜率军达到兰州之后,分了五千兵马给傅友德,他此举成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傅友德率军轻松胜了两阵,冯胜见他如此勇猛,就将西路军指挥权交与其掌管。傅友德如鱼得水,率几万军队于北元境内纵横南北、无人可挡,他从甘肃打到蒙古如入无人之境,七战七捷,俘获蒙古王公贵族百余人,缴获牛羊马匹无数,最后因战利品太多,元军被打成惊弓之鸟,见了傅友德的西路军就跑,导致已无仗可打只好班师回朝。
王保保彻底被打郁闷了,这明朝的将领一个比一个厉害,仅徐达就够让我头疼的了,再掰着手指头往下数,李文忠、冯胜、傅友德都不是善茬,真是越数越心寒、越算越肝颤,再打下去恐怕我们北元连沙漠都住不安稳了,整天的被迫搬家、逃跑,这日子熬到啥时候算是个头啊!洪武八年八月,王保保再也不用搬家了,他的人生终于走到了尽头,死于哈剌那海。
朱元璋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后共在位三十一年,这位史上传奇皇帝的执政期,可称得上是不平凡的三十一年,纵观其一生充满杀戮,他从来就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屠刀,前二十年是杀敌人、不臣服于他的人,后十年是杀自己人、曾经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
为了大明王朝长治久安、子孙后代延绵万世,老朱指挥部队先后八次北伐蒙古、平蜀地、讨云南、征辽东,从未停歇。开国众将戎马倥偬、为国效命沙场,大小战役无数。不能一一赘述,我从中挑选几个主要战役简单介绍一下。
洪武十四年(1381),刚刚结束第四次北伐蒙古之后,同年九月,老朱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兵三十万征讨云南。十二月,傅友德率蓝玉、沐英兵至贵州,攻克普定、普安,收服各蛮夷部落,继续进兵云南曲靖,元梁王派遣司徒平章达理麻统兵十万进驻曲靖抵抗明军。友德与沐英意见一致:兵贵神速。大军向曲靖急速挺进,离曲靖还有数理之遥时突然天降大雾,当友德军行至白石江时云开雾散,元将达理麻骤见明朝大军惊惶失措。友德迅速将部队展开,摆出一副要强渡白石江决战的架势,另外派出骑兵从下游渡江包抄敌人。元军正大惑不解友德军是如何突然杀到眼前,慌忙之中还没有布置好阵型,忽闻后面又有大量明军出现,以为自己已经陷入包围、腹背受敌。其实,出现在元军身后的只是小股疑兵,他们按照傅大将军的吩咐,于山谷间遍插旗帜、每人吹一号角。就在元军还在疑惑的当口,沐英已经率主力全部渡江掩杀过来,元军仓促应战后大败,此役,生擒达理麻、俘获元军两万、马万余匹,元军死伤无数横尸十余里,傅友德在云南军威大振。
平南之战旗开得胜,友德率军直捣乌撒,遭到元右丞相实卜的顽强抵抗。明军占据高岗严阵以待,众将纷纷要求出战,友德故意不许,士兵个个跃跃欲试,他见士气正盛,才下令:“我军深入、有进无退、此役拼死一战、必能大破敌酋建功立业。”倍受鼓舞的明军如下山猛虎杀向敌人,两军交战数十回合友德军大胜,斩敌首级三千,攻克乌撒。明军沿格孤山向南汇合永宁的部队直捣云南,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傅友德在乌撒筑城防止各蛮部进攻,后又攻下可渡河,降服东川、乌蒙、芒部等蛮夷部族。自此,盘踞在云南的元军全部被消灭,云南的各个少数民族部落也悉数被傅友德征服,只剩下大理段氏还没有降服。洪武十五年四月,镇守云南的傅友德奉旨讨伐大理段氏政权,大军一举荡平段氏,云南全境平定划归明朝版图。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朱元璋下令沐英镇守云南,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副将军蓝玉班师回京。五月,论平定云南之功,进封傅友德为颖国公,年俸禄三千石,并赐予铁卷世袭罔替。
西南即已平定没有战事,将军们该歇一歇享受生活了吧?不行,老朱又把目光放在了东北,还得继续给我打,你们天生就是打仗的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吧!为大明江山流尽最后一滴血才是大大的忠臣!
洪武二十年,鉴于元太尉纳哈出拥兵数十万屯于金山,屡犯明朝辽东边界,对东北虎视眈眈,老朱决定发大军讨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为左副将军,蓝玉为右副将军,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等皆随军出征,出兵二十万攻打纳哈出。除了徐达、李文忠因已病故未出现在名单之上,其余名将悉数上阵,又是一次重拳出击,此战老朱志在必得!
冯胜领军兵出松亭关(今河北境内),分别在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宁城县)、宽河、会州、富裕四城构建防御工事。在大宁驻扎两个月准备充分的冯胜,留下五万军队镇守后方,其余主力全部压向金山寻找纳哈出决战。老朱在出征之前给了冯胜一张“王牌”,一个人,蒙古人:乃剌吾,这个人是纳哈出的旧部,被明军俘虏后接受“政治思想教育”期间表现突出,弃蒙投明加入了“反战同盟”,并成功策反多位蒙古将领临阵起义投奔明朝,可谓战绩斐然。
明军大兵压境,哈纳出心里没底,看来这回明朝皇帝是玩真的了,非要把我撵回沙漠去喝西北风了,正值踌躇之际“天使”乃剌吾“从天而降”前来会晤。两人见面相拥过后,哈纳出惊喜的大叫:“苍天啊,大地啊,你还活着!”乃剌吾道:“我不仅活着,还比你活的质量高多了,咱现在是明朝公务员,在首都有车、有房、有存款,每天小酒喝着、小地主斗着、小舞跳着,怎么样,跟我混得了?”一语惊情梦中人,纳哈出疼哭流涕。老弟啊,你咋才来呢!我一天在这边境苦寒之地干着打家劫舍的买卖,别提有多危险了,弄好了能抢个三瓜俩枣的,弄不好,东西没抢着都容易把命搭进去,我容易吗我!如今你来了,我以后可就跟着你混了,公务员谁不想当啊,听说那可是万里挑一的选拔啊,铁饭碗,麻烦你回去给大明皇帝举荐咱一下,咱这强盗不当了,咱干公务员了!
乃剌吾当即掏出圣旨说:“不用等回去了,你如果真心归顺,现在你就是大明王朝的官员了。”并把圣旨拿给哈纳出仔细观瞧,纳哈出看过后大喜过望,马上吩咐自己的部下挑选良马百匹进献给冯胜,以后同朝为官,先贿赂一下这位宋国公,让他在老朱面前给咱说点好话。这个整天只会打打杀杀的莽汉,玩起权术来还真是有板有眼!
冯大将军听说纳哈出已经同意归顺明朝,派副将蓝玉前去商量受降事宜。蓝玉只带了少数的轻骑兵去会纳哈出,二人于军帐之中推杯换盏气氛甚是融洽,双方给取所需皆大欢喜,蓝玉高兴的是:此番出征兵不血刃大功一件。纳哈出满心欢喜:成功结束流寇生活变身公务员。你想这次会晤能不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吗!两个人越唠越投机,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蓝玉起身脱下自己的外套给纳哈出披上以示友好。谁知道是纳哈出喝多了、还是有违风俗、还是表示谦虚不肯受?这个蒙古汉子声音越来越大、语调越来越激烈,动作还推推搡搡,之后又环顾左右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堆蒙古语。估计可能明朝方面的翻译是个二把刀,说纳哈出刚才说话的意思是要逃跑。冯胜的女婿常茂大怒,起身就给了纳哈出一刀,砍在手臂上,叫嚷着:“你个不知好歹的鞑子,蓝将军给你衣服穿是会给你脸了,不识抬举的东西,再叫嚣我今天就废了你。”都督耿忠上来解围,抓住常茂推往帐外,派人交送给冯胜处置。
纳哈出是给扣下了,但是他的妻儿子女、还有十几万将士此刻正驻扎在不远处的松花河,听说了统帅受伤被困的消息后惊慌溃逃。这十几万军队终究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如今不收服他们,日后还会来边境滋事。冯胜立刻派出使者拿着圣旨追上去招降,经过使者苦口婆心的劝说,纳哈出部众才答应归顺明朝。冯胜此次远征未费一兵一卒成功收服纳哈出部二十多万人,牛羊马匹、辎重绵延一百多里,队伍浩浩回到关内。只是都督濮英在执行殿后任务时被杀。
老朱听闻了前方捷报喜不自胜,派出使者迎接并慰劳冯胜。怎奈朝中有人嫉妒冯胜功高,上奏折弹劾冯胜,说他私自隐藏了许多良马没有上交,又曾经向纳哈出妻子索取金银珠宝等等。常茂掩盖自己所犯的错误,居然六亲不认也弹劾自己的老丈人,说冯胜耍大牌不亲自接见纳哈出,引起蒙古人心生不满才反复无常,在撤回关内的时候布置不当,断后的都督濮英战死,损失骑兵三千。皇帝大怒,下令收回冯胜的大将军印,回凤阳居住,定期参加朝会,从此剥夺了他的兵权。对冯胜的部下众将士也没有封赏。
借口,全都是借口,这就是皇帝,用你的时候皇恩浩荡,用完了卸磨杀驴。三千士兵换回二十万铁骑,孰重孰轻,傻子都会算!功高盖主、手握重兵,皇帝办你没商量!
冯大将军白忙活了一趟,功劳、苦劳全都没给记,北京户口还给注销了,这些都是小事,搬到那都是城市户口,住“将军楼”,关键是兵权没了。带了一辈子兵的将军,兵权一旦被剥夺,沮丧的心情非常人所能理解,一时半会这个弯很难转过来。久经沙场的老帅,从此不能亲临战场,耳边没有了枪炮声,甚至连起床号都听不见了,这样的生活让冯胜怎么忍受?怎么办?去找老朱说理,他不敢!忍着,他还难受!摊上朱元璋这么个领袖,能把精神病患者治好了,大夫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