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作者:奥特 时间:2018-05-18 15:22 字数:3397 字

  事情要追溯到晋愍帝司马邺建兴三年的初春季节。这一年,天景大汗,从冬到春两三个月内,不但寒风凛冽,天空中一丝云彩也没有,天上久不落雨,连浍河也干枯的见到了河底。

  一天,在临涣村村头,正在与几位小朋友一同玩耍的桓宣,远远的看到有四五位陌生人,从远处朝他们走来。待走到近前后,桓宣等人这才看清,来者是两位大人,和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只见四人步履蹒跚,行动艰难,当走到村头一棵大树下面时,疲惫不堪的一家人,这才不约而同的都停下了脚步。

  此时,那个年龄在五岁左右的小女孩,一边哇哇大哭,一边对两位大人说道:“爹!妈!妞妞肚子饿!俺要吃东西!”

  那位被称作母亲的中年妇女,听到女儿的哭叫声后,一把将她拉进自己的怀抱中,轻轻抚摸着她的头顶,有气无力的安慰小女孩道:“妞妞乖,妞妞乖,妈妈马上就进村,待讨到了干粮后,爹和妈都不吃,要先给妞妞和雅奴吃!”

  可是,母亲这只是许下的一个虚愿,根本无法解决孩子肚子的实际问题,不懂事的妞妞,仍然哭闹不止,不住的对母亲施加压力:“俺肚子饿!俺肚子饿!你快去要吗!你快去要吗!”

  那个叫雅奴的小男孩,岁数比小女大了两三岁,就显得懂事多了,他既没有吵闹,也没去逼迫自己的父母,他瞪着两只被饿的失去了神韵的眼睛,一步步朝桓宣这边走了过来。正当桓宣等人不知他来之何意时,就见男孩扑通一声跪倒在桓宣面前,一连磕了几个响头,然后满含热泪,不停地哭诉起来!

  雅奴对桓宣等人哀求道:“大哥哥,小弟姓樊,大名樊雅,小名雅奴,是亳州谯城人士。因为天上久旱无雨,几亩薄田颗粒无收,因为生活所迫,反正在家也是饿死,不得不随同父母一同外出逃荒要饭,今日有幸路过贵村,还望哥哥们可怜可怜,舍口剩饭给我们吃,救命之恩,雅奴将终生不忘!”

  同样也还是孩子的桓宣,看见面前这个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小弟弟,能说出这样既有礼貌又合乎情理的话来,一向以家庭富有而看不起穷人家孩子的他,不免对樊雅生出几分敬意,一股怜悯之情也油然而生。桓家在临涣村来说,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富户了,家有良田千亩,每年打下的粮食灌满粮仓,即使天上无雨,光余粮也够全家人吃上个三年五载的。对于生活在这样家庭的桓宣来说,他根本就不知道饥饿到底个啥滋味!出于对樊雅一家人的同情,桓宣立即跑回家中,向母亲说明情况,并端来一大盆剩饭,小伙伴又帮助拿来四双碗筷,  摆在了樊雅一家人面前。

  久未吃饱肚子的樊雅一家人,突然能吃到这山珍海味般的饭食,不但填饱了一家人的肚皮,还救了一家人的性命,樊雅的父亲樊德,樊雅的母亲李淑敏,还有那个被饿得嗷嗷直哭闹的妹妹樊妞妞,再加上樊雅本人,肚子填饱了,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人人都有了底气,精神头也足了!

  这时,一直身居深宅大院的桓老夫人,也即是桓宣的母亲,也破例打破常规,从宅院内走了出来,来亲自目睹一番这一家逃荒要饭人家的惨状!

  桓宣见母亲到来,迎上前去,说道:“这一家逃荒要饭的人,也着实令人可怜!他们这样讨要下去,也不知走到哪里算个头?娘啊,你老看看,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他们呢?”

  夫人哀叹一声,说道:“儿啊,你说的也是,遇到这种青黄不接的岁月,逃荒要饭的何止他们一家?讨到了还算万幸,若是讨不到,就只有饿死了!为娘也是有搭救他们之意啊!”

  听夫人如此说,正处走投无路的樊德一家人,好似在绝境中遇到了大救星,于是由樊德带头,妻子儿女随后,各人都跪倒在地,一边叩头,一边说道:“今日樊德全家到此,在走投无路之际,承蒙夫人舍饭相救,此恩此德,樊德全家,将历世历代永不相忘!”

  桓夫人见此情形,立即说道:“有人遇难,出手相帮,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不过是一顿餐饭而已,不足挂在嘴边!宣儿,你快将他们一家人快快扶起,再将他们领进家去吧!我可经不起他们一家人长跪不起,这样会折我的阳寿的!”

  不由分说,桓宣与他的几个小伙伴,一同走向前去,各自伸手搀扶,把樊德等一家人都扶了起来!

  进到院内后,桓夫人又问了樊徳一家人的来龙去脉,姓甚名谁和家庭住址,然后才又说道:“樊徳兄弟,我们桓家在临涣地方,也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了,因为宣儿他爹常年在朝廷为官,无法顾及家中事情,所以就不得不雇请靠得住的外人来经营和打理。目前,家中正是缺人之际,如果樊兄弟不嫌弃,可否暂时留住我家,一方面帮助我们做些灵活,另方面,也能免去你们一家颠沛流离之苦。不过这也只是本夫人的一厢情愿,是去是留,还得由樊兄弟你来拿主意!”

  听过夫人的简单叙述之后,樊徳这才明白,原来对他们一家人施舍饭食的,不是别人,却原来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晋朝名士桓诩的后人阿!不用说面前这位妇人,就是在当朝为官的桓弼大人的夫人了,而面前这位少公子,他就是桓弼的公子桓宣了。桓家在当时的淮北地区,是有名的大户,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樊德这一惊非同小可,他又欲下跪沈恩,不过被桓宣母亲及时发现并制止了!

  在桓老夫人的同意下,由桓宣将樊徳全家人安排在了桓家大院,从此,居有定所,吃喝不愁,樊徳全家人结束了流离失所的苦日子。樊徳在桓家做的事情,无非是看家护院打扫庭院饲喂牲畜家禽等轻快活计,也不怎么劳累,一家人从此衣食无忧,每天都有精美的饭食填饱肚子!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眨眼之间,由春至夏,眼看半年时间就飞快过去了。这一日,吃罢晚饭,在就寝之前,樊徳对自己的妻子说道:“淑敏啊,这半年以来,多亏了桓老爷家人对你我的救助,否则,咱们全家早已被饿死了!虽然说在这里干活不累,吃喝不愁,可我总也放心不下自己家中的事情!土地是咱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了土地,就等于断绝了全家人生存的活路!我想,咱们不能再在桓老爷家这样待下去了,咱要回到亳州老家去,把那几亩薄田种上,只有地里种上了庄家,打下了粮食,日子也才能长久维持下去。明日,我想向桓夫人提出回家的要求,不知你有什么意见?”

  听完丈夫的话后,李淑敏也不无感慨的说道:“俗话说得好,远飞的鸟儿要归巢,离家的燕子要回窝!桓家虽然好,总不是久留之地。老人们说,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草窝,我同意你的意见,咱还是回自己的家去好了!”

  第二天早晨,待一切都忙完之后,樊徳怀着忐忑的心情,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桓宣的母亲。没想到夫人听完樊徳的话后,竟然痛快的说道:“樊兄弟,这个问题,就是你不提出来,我也早为你想到了!俗话说得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这好比远游的鸟儿要回巢,离家的燕子要回窝。还有句老话叫什么来着,对,金窝银窝不比自己的草窝!你们的孩子也都渐渐的长大了,也都到了要上学的年纪,长期呆在外边,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同意你们回亳州老家去,待一切都准备好了,你们明日就动身吧!”

  一夜的光景,倏忽即过。待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樊徳简单收拾好行装,准备一吃过早饭,就带领全家人告别桓家,徒步上路。但是,当樊徳走出房门时,呈现在他眼前的一幕,简直把他给惊呆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至于会使樊徳全家人感到如此的惊讶?

  原来,映入樊徳一家人眼帘的,是一辆装满麻袋的马车,桓宣家的马夫手执马鞭,站立在马车旁边,似乎已经做好了出发的准备!桓宣母亲也笑容可掬的站在马车旁,似乎也已经做好了为樊徳一家送行的准备!

  樊徳一时未弄明白,桓夫人这是何意?因而不免发问:“夫人,你已经套好了马车,这是要到哪里去呀?”

  未等夫人回答,车夫即抢先回答说:“樊老弟,哪里是夫人要出远门,这满车的粮食,是夫人专门为你们一家准备的!夫人还吩咐,让我赶车一直把你们送到亳州,然后再返回来!”

  樊徳十分感激,说道:“夫人啊,樊徳一家四口,半年来多有叨唠,不但承蒙桓老爷家精心照料,还有吃有住的,临走,还要送这许多粮食给我们,樊徳全家实在是过意不去,这可叫我们如何来报答您呢?”

  桓夫人说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什么报答不报答的!我这样考虑:你们回到家中后,一时也弄不到口粮,再说种地也要种子,撒下的种子一时半时也长不出粮食来,全家人总不能扎起脖子来,等粮食成熟了再吃饭吧?这几麻袋粮食,就权当救救急好了!”

  樊徳被感动的几乎流出眼泪来,情急之中,他带领全家人弯腰跪倒,一连给桓夫人叩了三个响头,口中还一连说道:“桓夫人,你老的大恩大德,樊徳一家永世不忘!”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