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皇想我嫁出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当初我策马边疆,扬大楚之威时,楚皇就有了心思,后来又有几次边疆戎狄侵扰,也是我领着人去击退的,军中慢慢有了威信,再加上和边疆几国签订了几年的停战协议,楚皇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想削权,我一个女孩家,自然是以嫁人为借口,更有说服力。”
萧沁想到这,不禁轻叹一口气,“幸好我是个女儿家,也威胁不到他的位置,不然依楚皇那性子,早想尽了法子折腾我。”
“他若是真的是个贤明的君主,又岂会玩崇文弃武的政策,又怎会如此待我母妃。”男子说罢,便讽刺道,“他这个楚国君主,终究是过的太安稳了。”
萧沁皱眉,无奈道,“就算你与楚皇不合,可你终究还是皇子,即便不问朝政,无所事事,你也没必要说出一副唯恐楚国天下不乱的话吧。”
男子挑眉,丝毫不介意方才大逆不道的言语,反而好笑的问萧沁,“说罢,你这次答应择婿,是看上了哪家公子了,你可不要拿皇祖母来当借口,依你的性子,要是真的不想,谁也压不住你。”
“皇祖母确实是原因之一。”
男子挑眉,好奇道:“原因之二呢?”
“原因之二确实是有了个人让我可以既可以给皇祖母一个交代,还可以给楚皇一个交代。”萧沁握着手里的玉笛,略有所思道,“同时,也算是了却了我自己这几年来的心意。”
“谁家公子,底细清楚吗?”男子略有担忧。
萧沁性子沉稳,他一向清楚。
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领着将士不出半月就击退侵扰楚国边疆的戎狄,成为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小小年纪就承继护国公荣耀,没有把握的仗她自然是不会打的。
所以,他自幼看好这个名义上的妹妹,有时甚至会可惜其竟不是男儿身。
女儿家,终究还是需要人疼的,可是一想起楚皇面上宽容,肚里容不下他人的性子,又莫名庆幸萧沁的女儿身,帮她省去了很多麻烦。
“说来也巧,此人还是嫂嫂的老相识呢。”萧沁突然话锋一转,眼中带有笑意。
男子刚喝下一口水,瞬间被呛到了。
萧沁上前给其顺气,眼底满是笑意,可嘴中却满怀不解,“兄长这是怎么了?”
楚良玉拍开萧沁的手,这货哪里是要给自己顺气,摆明了是笑话自己。
“和她有什么关系?”
“这事,还是要请兄长问问嫂嫂啊。”
楚良玉瞥了一眼萧沁。
萧沁耸肩。
“太子,四皇子,六皇子那应该也派了人来,你那位心头好,能过的了吗?”楚良玉不想继续刚才的话题,索性将话题引到了事情的关键。
“兄长放心,我允下自己亲自比武,自然是有原因的。”
楚良玉闻言,原本悬着的心,瞬间放下。
这几日,宋连城在府内也落得个清闲。
把上辈子的书法捡了起来,闲来无事时就拿起几本楚国的诗集练练书法。
不可否认,楚皇爱陈词滥调也算是一件好事,让她练字时有了许多书籍参考,毕竟在大梁时,除了几本古词书,也没几本能入的了她眼里的诗词。
“小姐,明儿个是七夕节,我们要不要去庙会?”
小湘站在一旁磨墨一边说道。
宋连城抬起头来,看着小湘眼底有些羞涩的看着自己,不禁乐道,“怎么,你有心上人了?”
“小姐!”小湘恼羞成怒。
“好了好了,不逗你了。”宋连城嘴角浅笑,突然想起一事来,“小湘啊,萧沁郡主不是择婿吗,怎么这几日一点风声也没有啊?”
宋连城突然想起半个月前,楚皇给萧沁择婿一事,按理来说,以楚皇这么心急的态度,不可能拖了这么久一点风声也无。
“小姐,郡主要比武招亲,圣旨刚出时,确实有不少世家公子来试试,但是后来看到比武招亲时,瞬间少了一半,所以楚皇就让人先把文试过了,等过了七夕节再比武试。”
“这样啊。”宋连城若有所思道,“虽然知道楚皇别有心思,但是还真想看看萧沁看上的是谁家男子。”
“小姐,你什么意思?”小湘疑惑道。
“你啊,安心给我磨墨。”宋连城佯装恼怒的点了点小湘的鼻尖。
小湘调皮的吐了吐舌头。
“小姐,萧郡主和王爷来了。”张嬷嬷进来道。
宋连城停下手中的笔,抬头看去,只见萧沁与楚良玉已立于眼前。
“嫂嫂在练字吗?”萧沁率先迈步朝着宋连城走去,看着桌上宋连城刚刚写完的字,赞道,“嗯,曼卿之笔,颜筋柳骨,嫂嫂这字写的比男子都有力劲,若不是亲眼所见,丝毫不像是出自女子之手,兄长,你说是吗?”
萧沁回头,好笑的看着楚良玉,将手中宋连城的字交给他。
楚良玉看了一眼字,眼中闪过惊异,随后抬头看了一眼不言语的宋连城,立即问道,“你这字是从哪里学来的。”
宋连城被楚良玉的话给问倒了,她这字自幼跟着家父学的,随后又拜了当年大梁最有名的书法家,颜卿为师,但是时至今日,她早已不是大梁相府的素锦,只是楚国的一个商贾之家的女儿,所以,她该怎么回?
“自己跟着书上练的。”
纵有万般无奈,她还是决定撒一谎。
楚良玉收起不羁的目光,略有所思的盯着宋连城许久,宋连城被他盯的浑身发麻。
“王爷有什么问题吗?”宋连城尴尬的问道。
楚良玉没有回话,只是将手上宋连城写的字扔给身旁的萧沁。
萧沁被楚良玉这副样子弄得理不清头绪,只能回头看看宋连城,希望宋连城能给她一些头绪。
可见宋连城无辜的眼神后,只能将心底的困惑压下,转移话题,打破目前这诡异的气氛。
“嫂嫂,明日是七夕节,夜里,京中的庙会和七夕市可是别有一番风味,那时,各家闺秀都会出来,白日去仙女庙给自己求个好姻缘,夜里坐在杨河的花灯船上,望着雀织桥头上的各家才子诵诗论赋,嫂嫂来京不久,恐怕还没见过这种场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