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修真小说 > 新英雄传说
第一卷 第17章 (二)
作者:谷夏 时间:2018-10-26 12:28 字数:4615 字

<br/>竹林的尽头,是一片翠湖,一道浮桥通往翠湖的对岸。两个佩剑的人立在桥头拦住了景无来的去路。<br/>“阁下,请留步,前面是无波山庄的禁地。”<br/>“让开,凭你们是拦不住我的。”景无来停下脚步,目光望着翠湖的对面,并没有多看两个守桥人一眼。<br/>“我们只是负责看守,阁下执意要闯,我们自然不敢阻挡。”两人说完,各向后退开一步,让开一条路来。<br/>“有趣,既是如此,何为禁地?”景无来走了两步,终是忍不住回头。一路行来,拼杀不下十场方才从守卫森严,重重把守的无波山庄杀入。可是,没想到直正进入翠湖却是这般容易。<br/>“一入断魂桥,生死两重天!此路有去无回,当然是为禁地。”<br/>“断魂桥?这里就是断魂桥?”景无来一时也觉讶然。<br/>无波山庄的断魂桥、不落城的望天涯、昆仑之颠的冰凌阁,武林中这三处最为神秘的禁地早在百多年之前就响彻天下。虽然许多年过去了,花家已经没落,无波山庄的势力大不如前。但是,在老一辈的人心里,断魂桥仍然是一处神秘的所在。<br/>多少年前,它代表的势力远远在不落城的望天涯之上,虽然一度被破天教超越。可是,最后破天教却堙灭了,望天涯也淡出了大多数江湖中人的记忆。当然这也包括景无来。<br/>可是,现在却突然听说这座小桥便是曾经大名远扬的断魂桥,这当然让他惊讶。虽然,如今断魂桥的名气还不如飘雪山庄。<br/>“这里写得明明白白,阁下难道不识字吗?”一人冷冷的说道。<br/>景无来这才注意到,桥头的那段木桩之上的确刻着“断魂桥”三个篆字。只是年长日久,木桩被岁月腐化的厉害,犹如一段枯木,自然未曾留意。听到那人冷言相讥,正要出手教训于他,忽然想到自己一身率性而为,多少生死风雨,何曾皱过半点眉头,难道听到一句断魂桥便如此沉不住气了吗?想到这里,反而哈哈一笑,说:“如此说来,花千雪便是在这里吗?”<br/>“不错,过了这座桥,便是魂葬谷,她便住在那里了。”<br/>“魂葬谷,葬魂谷,好名字!”景无来哈哈大笑,举步就往前行。方自行出五步,忽觉微风飒爽,自己面前已经多了一人。一个身穿灰色僧衣的老和尚,低着头手里捏着一串佛珠挡住了他的去路。<br/>“大如来身法!”景无来停下脚步,说道:“大和尚你这身轻功当真了得。当今天下,虽排不得第一第二,这第五想来是无人敢与你争的。今日佛宗无爱大师闭关多年,其它将大如来身法修炼得如此出神入化的只怕除了无恨大和尚之外便没有别人了。”<br/>“阿弥陀佛!贫僧正是无恨。”<br/>“这可奇了,江湖传闻大和尚你五年之前往西域流沙国弘扬佛法,至今未返,却想不到你偷偷摸摸的藏在花家的无波山庄之中,拦住在下的去路却不知意欲何为?”<br/>无恨和尚丝毫不动怒,道:“贫僧受人之托,请施主回去吧。”<br/>景无来哈哈大笑,“受人之托?在下孤陋寡闻得紧,佛宗几时做了无波山庄的马前卒?还请大和尚赐教。”<br/>“阿弥陀佛。从贫僧踏入无波山庄那天起,便不再是佛宗弟子。”无恨和尚仍然是手捏佛珠,目不斜视。<br/>景无来暗自吃惊,无恨和尚是佛宗有名高僧,名气虽不如师兄无爱大师。但在江湖上那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提起来谁也不敢轻视于他,却不知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叛出佛宗。自己要和他动手,当真没有多少胜算。<br/>但是想到自己对师弟的承诺,岂能说退便退。当下,大袖一拂,道:“久闻大和尚你的大自在掌法佛宗第一,景某今日有幸领教,请大和尚赐招!”<br/>无恨和尚摇头道:“贫僧受人之托,却并非前来与施主动手的。此桥一过,人魂两断,从此无回,施主你这是何苦呢!”<br/>景无来哈哈一笑,道:“大和尚你也是有道高僧,却不想也说出如此可笑之话。不要说断魂桥,纵是望天涯复在,景某也要闯它一闯!”话未说完,五指如钩向无恨和尚肩头抓去。<br/>“阿弥陀佛!”无恨和尚宣了声佛号,脚不动,身不移,肩不晃。景无来五指抓在他的肩头就像抓在一团棉花上,毫不着力轻轻滑过。<br/>好你个大和尚,好一个大自在功法!<br/>景无来暗赞了一声,自己八岁开始练铁琵琶指法,淫浸在指上的功夫少说也有四十多年。而无恨和尚却如此轻松的就将自己指上的劲力化解的干干净净,端得另他佩服万分。知道对方的功力不在自己之下,当下不在手下留情,十指箕张如鹰爪,一袭无恨和尚的咽喉,一手奔他前胸。<br/>无恨和尚听得风声,劲风拂面,便知这招再也不能硬接。手中佛珠一抡套向景无来的右手,同时身子一偏避开了咽喉的袭击。<br/>景无来自然不会给他套着,哈哈一笑,借着无恨和尚躲避的时候,他已身如游鱼般的从无恨和尚身边滑过。虽然,只有极小的一丝空隙,可是他身子本来就极为枯瘦,竟给他从无恨和尚身边穿了过去。<br/>但是,随即他的面色就一变。他快,无恨和尚的动作却比他更快。<br/>无恨和尚虽然上当,可是他的轻功却在景无来之上。一招之后,他又堵住了景无来的去路。<br/>“大和尚,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难道当真要分出胜负吗?”<br/>无恨和尚自然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两人的武功本在伯仲之间,想要分出胜负那就是生死之局。自己本意为避免一段武林浩劫,却何苦没来由得引来一场争夺。当下摇了摇头,退后两步道:“阿弥陀佛,施主如此执着,可知当要为武林引来一场杀劫。”<br/>景无来哈哈大笑,“佛法讲究因果缘法,岂不知是大和尚你太过于执着。要说杀劫,昔日佛道之争,又何止千万人死于非命。大和尚你口是心非,敢说四海堂不是你佛宗的人?”<br/>作品相关是玉道济<br/>玉道济,高平金乡(今属山东)人。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姊流寓京囗。晋安帝隆安末年,随刘裕镇压孙恩、平定桓玄之乱,以军功先后封吴兴县五等侯、作唐县男。<br/>晋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后秦,玉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西安进发。玉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扺抗。玉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孙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玉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西安,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玉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西安。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br/>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玉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br/>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西安,令玉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玉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今山西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玉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陜西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br/>刘裕东归后,任玉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玉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br/>武帝死,少帝即位,玉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玉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鹏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玉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之围。玉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br/>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玉道济共谋其事。当睌,玉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玉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玉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br/>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弒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br/>文帝从广陵召回玉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现在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玉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玉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玉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br/>元嘉七年(430),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玉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径直军河南,收复西安、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玉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玉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攻于玉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玉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玉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于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误以为宋军仍有余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于宋军四周。玉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不复进逼。毫发末损的玉道济率军返回京城。<br/>此次北伐,玉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玉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马,镇守燕言。<br/>玉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鹏城王刘凯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玉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玉道济,以绝后患。<br/>元嘉十三年(436),玉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玉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玉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凯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玉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玉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径直等大将。临刑前,玉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br/>玉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玉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br/>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玉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玉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br/>从此,战争的序幕开启。那高高在上的帝皇,只能独自空留恨。<br/>—完—<br/>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