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财不分金银,地不分薄厚,山不分高低,都是帝王的私产。甚至人不论男女,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你的所有权属于当权的王或者帝,本人没有处置权。如若皇帝叫你去死,那你就死定了。如果不叫你死,你却死了,那就是不沾王化,是野蛮,是抗命不遵,遇到脾气好的王或者帝算你幸运,所有事情一笔勾销,遇到脾气不好的,那你就等着被掘坟剖棺,挫骨扬灰,或者鞭尸,爆尸于市,让太阳晒上几天,那时候你的尸体就是杀鸡骇猴中的猴子。
所以历朝历代,凡是有能力的人都在争夺皇冠,实际上是争夺对别人的生杀予夺的大权,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在争夺传国玉玺,你如果以为是大家都想看一下和氏璧有多漂亮,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你我小民的眼里,那块石头是珍宝、是文物,是装饰品,可以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或者拿到拍卖市场上叫叫价,夸夸富,炫耀一下身价。
但是在曹操的眼里,在司马昭的眼里,却有更大的价值。为了把这块石头从东汉皇帝的办公室搬到自己的办公室,曹操奋斗了一生,结果还是没有到手就挂了,多亏他儿子曹丕有志气,也够胆量,他老爹刚断气,就一把把汉献帝扔下了座椅,自己坐了上去,这下,不但和氏璧是自己的了,还免了搬运工作。
可是这一切也被帮忙赶走汉献帝的帮工们看到了眼底,他们明白了,原来皇帝这么大的权力也有施展不开的时候,等到他施展不开了,这块石头就该是别人的了。这些人中出力最大的一个就是司马懿,他从此不但在心中暗下决心,要把石头搞到手,还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的儿子们。可惜他本人年纪太大,还没有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就挂了。司马懿的接班人是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兄弟俩知道自己的力量太小,于是采用了接力赛的方式。
公元258年,司马昭终于实现了前两任掌门人的愿望,消灭了各种反抗力量,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但国内国民生产总值连续翻番,而且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提升,统一全国指日可待。所以,人气达到了顶峰。司马昭每天都到曹髦那里请安,名义上是尊崇幼帝,实际上是想弄清楚,曹魏家的这个小家伙是不是替自己把和氏璧看得好好的,万一被老鼠咬出了洞,或者捣置成了碎片,将来拿出来是很丢人的事情。
所以说,这时候名义上天下是属于曹魏家的,具体到人就是属于曹髦的,就连司马昭也是属于曹髦的。但是很可惜,曹髦早就丧失了支配权,不但不能支配别人,也不能支配自己。在司马昭的的心里,不但曹髦的一切成了自己的东西,天下万物和生灵更是自己的。但是把这一切名正言顺地拿到自己手里并不容易,对他来说,现在已经不是有没有能力的问题了,而且如何拿过来不引起舆论的干涉和反对。他开始对控制舆论的太学生与名士进行控制,投靠自己的给予高官,中立派要拉拢分化,反抗的要么收买,要么严厉镇压。天下是我的,你也是我的,你不配合也得配合。
就这样,到了258年,嵇康从河东留学回来,一顶官帽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自己的头上。古人有人生四大喜事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能够登上皇帝的金殿,接受接见,并且能够得到一官半职,不但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好事。但是对嵇康来说,这不但不是好事,而且让他心烦不已。本以为三年过去,老账薄早就被虫钻成碎片,谁也看不清了,谁知道偏有人把它拿到自己面前,郑重其事地要自己看清楚。
拿来这顶官帽的人是嵇康的至交好友山涛,而且帽子不小,吏部郎。吏部是掌管官员选拔的部门,相当于组织部和人事部,尚书郎的职责是负责起草官员的推荐书和任命书,前途好不好,全凭笔下的分寸和评判,所以这个官职有多重要谁都知道。这顶帽子原来是戴在山涛的头上,现在山涛升职了,职位出现了空缺,山涛就把自己的好朋友推荐了。
虽然说,山涛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嫌疑,但是嵇康担任这个职务也算是货真价实。论人品有人品,论才学有才学,淡泊名利,绝对不会贪污,收受贿赂,如果说谁会对他不满,恐怕就是一些希望通过门路和钱财当上国家公务员的不良分子了。
但是山涛的推荐并不是只看重才学,而是另有苦心。作为国家人事部长和组织部长的助手,他不但见识分凡,而且对内幕消息很了解。前几年,司马昭征召嵇康,想把这位声名震天的名士划拉到自己名下,可惜嵇康不愿,跑到河东,背着背篓满山跑,一心采药制药,求神登仙,或者呆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给汉字注音。这让司马昭丢尽了面子,也悔青了肠子,那时候怎么不多留一个心眼,多派几个人,他不愿意就干脆抓来多好。现在他听说嵇康又回来了,虽然没有什么举动,但是也私下里放风,一定要把这个不听话的家伙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山涛知道嵇康的性格,再这样任他游荡,恐怕凶多吉少,与其让司马昭来晦气,不如自己友情邀请,既有面子,又没有危险性。
山涛知道嵇康的脾气,对同志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但是对待敌人可就不客气了,秋风扫落叶那是肯定的。为了让事情办得妥贴一些,他先和几位好朋友商量一下,让他们给通通风,好让嵇康提前有个思想准备,到时候自己当面谈起这件事秋风不要太猛烈了,自己虽然一直主管人事,没少看脸受气,但是好朋友的气还是不受为好。
山涛本来就很看重这件事,但是在嵇康眼里,这件事却更重,所以他爆发出的愤怒是山涛远远没有想到的。这里面有委屈,也有不解,还有厌烦。委屈的是自己不容易,苦衷无人知道,不解的是自己的好朋友明知道自己不会答应,还要这样做,太不够朋友了;厌烦的是,自己逃难三年,说是驴友天下,说是留学深造,其实其中的苦和累大家都知道,本来已经够难堪和痛苦了,山涛呀山涛,你怎么老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呀?
听了公孙崇和吕安传达的山涛精神,愤怒之余,嵇康不等山涛前来,就奋笔直书,言辞拒绝了这顶帽子。考虑到自己与山涛的关系,嵇康还是忍了一点,让这封信稍微风趣幽默了一些,但是其中的决绝是非常清晰可见的。这封信共有1800字,引经据典,说理透彻,感情充沛,一直被奉为难得的散文精品,况且,其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段落,所以这里做一些简略介绍。
在文章的第一段,嵇康说明此次来信的目的:我听说你要升迁,就心生警惕,害怕你会因为独自当厨师,就把祭师拉去做助手,结果不但做不出好菜,还搞得腥气漫天。现在你果然这样做了,我只好给你写信,陈说我的理由。嵇康用羞于当厨师比喻山涛独自在司马昭手下做官,他把自己比作不懂厨艺的厨师,拒绝了山涛的好意。
嵇康明白山涛的心意,为了不伤害友谊,他还是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心曲。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他列举了古圣先贤的例子来说明,自己不愿意做官,并不是因为对做官有特别的看法,而是因为人生来天性不同,有的人建功立业,有的人隐居山林,完全来自天然本性:
“老子和庄周,堪称是我的导师,但是他们亲居贱职;柳下惠和东方朔,世事洞明,在卑微的职位上安心工作。吾不敢批评他们。与此同时,仲尼兼爱,不以教书为耻;子文无心做高官,却三登令尹;这是因为君子希望自己能有益天下苍生。这就是经常说的,发达的时候不要忘记有益于社会,落魄时要坚守原则,不要丢掉了志气。如此看来,尧舜统治天下,许由隐居岩栖,子房辅佐汉,接舆踏歌而行,他们的追求相同。看看这些人,他们可以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君子各种各样,走的路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的。按照天性做事,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有的人甘愿在朝廷内奔走而不隐居,有的人爱好隐居山林而不出来做官。”
延陵赞扬子臧的风度,长卿欣赏相如的节义。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一个人改变天生的性情,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接下来,嵇康用夸张的笔法写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他说自己熟悉国家法规,无法忍受不了其中的七条行为准则,另外还有两条自己达不到要求。这九条内容分别是:
1.办公室的白领要起得早,睡得晚,干得活儿多,我喜欢每天睡到自然醒,很晚起床,不喜欢看门人催自己起床;
2.做了领导有手下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喜欢随意走动,到街头弹琴唱歌、到郊外打鸟、到河边钓鱼,当官后手下跟随在后,随意性就没了;
3.白领坐办公室,要姿势优雅,要坐得住板凳,连腿脚麻木也不能自由活动,可是我身上的虱子多,需要不停搔痒。这时候,如果要穿上华丽的官服迎接上司,就使我更加不耐烦;
4.在办公室办公,要处理很多公文,还要不停地给其他部分写信联系,交换意见。我不喜欢写信,但如果把应该答复的公文堆积在案头不作处理,就会违背制度,也不符合我做人的原则。可要我改编自己的个性,那就太勉强人了,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又变得懒散起来。
5.做政府的公务员,你总的有几个同事吧?别人的老爸老母爷爷奶奶去世了,你总不能不问吧?可我不喜欢吊丧,世人却很看重,所以难免因为疏忽而得罪别人,引起别人的埋怨,如果遇到不通情达理的,难免会怨恨我;
6.做人要有品位,可办公室里总有很多无聊的人,没事的时候串门、打探、讨论一些乌七八糟的小道消息、明星八卦之类的事情,我不喜欢与俗人交往,当官以后却身不由己,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宾客满座的时候,人声嘈杂,耳朵无法忍受;
7.当官要为民作主,大小事情必须按时办理,否则就会被投诉,可我不喜欢繁杂的事务,不像被繁杂的事务飞身,耽误了我修身养生的好时机;
8.当官光有能力还不行,还要遵守公务员日常行为规范,可是我喜欢指责成汤、周武王,也鄙薄孔子和周公,思想道德考试很难及格。这件事迟早要被别人知道,这时我不能入选公务员的原因之一;
9.做官要有做官的样子,要懂得人情世故,要了解厚黑学,按照由希规则办事,可是我喜欢畅所欲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看不怪的事情绝不留情,这种性格不适合官场的游戏规则。这是我能力不够的第二个地方。
详细地列举了自己的这些“不堪”和“不可”,嵇康说自己的追求是学习养生之道,“游山泽,观鱼鸟”,但是一旦当上了公务员,这些事情就无法办到了。我哪里能够舍弃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呀?而真心交往的知己能够了解对方的性情,并且按照他的性情来帮助他,所以君子应该成人之美,就像历史上的名士那样对待朋友。
“禹不逼迫伯成子高,成全了他的节义;仲尼不向子夏借伞,掩盖了子夏的缺点;在近代的人中,诸葛亮不强迫徐庶留在蜀国,华歆不强迫管宁接替自己的高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正的知己。你也明白,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做椽子,这时木工不想扭曲了它们的天性,二是让他们各得其所。所以士农工商各有职业,都高兴自己能施展才能……不要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送给别人,以为这样才是关心对方;自己喜欢吃臭的东西,就用死老鼠喂养凤凰。吾全力学养生之术,正排斥荣华富贵,拒绝美味,平静心绪,以无为为贵。及时没有上面的酒店顾虑,也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您不要给瞎子乱指路,最后把我带到沟壑中去。”
表完自己的追求,嵇康又说了自己的实际困难:母亲刚刚去世,心里正难受着呢!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他们还没有成人,而且身体多病,每当我想到这里,心里就充满了惶恐。现在我只想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况且我也不是什么有才能的人,你认为合适,其实就未必合适。乡下人坐在墙角喜欢晒太阳,还有的人觉得芹菜是最好吃的东西,所以他们就向把这两样东西送给皇帝,一位皇帝也像自己一样喜欢。这不是很荒唐吗?
总体而言,这封信写的言辞恳切,有理有据,不像发火时骂大街的样子。名士骂人不带脏字,但是总是戳别人的心窝。写这封信的时候,嵇康知道,信一定会被司马昭等人看到,所以也是顾虑重重,害怕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影响,毕竟杀头的事情已经太多了。所以说,认为这封信是写给山涛的,不如说是写给司马集团的掌门人的,除了斩钉截铁的拒绝征召,还有着推心置腹的交流,也有恳切的请求,再加上幽默的笔调和娴熟的比喻,使得文章的硬度降低不少,对政治的批评也弱了很多。
所以,我们认为,这封信有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山涛理解自己选择,也是希望司马集团理解自己不愿意做官是天性不适合做官,而不是对本政权不满;二是希望通过这封信与司马集团达成一个默契,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谁也不找谁的麻烦。在信里,嵇康表达了对阮籍的羡慕,一再强调他希望学习阮籍的谨慎、少言,并能够得到大将军的庇护。
其实,阮籍和司马昭的关系一直让很多人想不通,阮籍为人狂放不羁,屡次违反社会道德规范,以大名士何曾为首的道德卫士多次建议司马昭,要治阮籍的罪,司马懿不但没有同意,还为阮籍辩护。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阮籍能够保全性命,完全是司马昭的保护所致。那么,同样作为名士,司马昭对嵇康应该没有特别的厌恶才对。
此后两年时间,司马昭再也没有征召嵇康,在内政外交烦乱的时期,司马昭暂时默认了嵇康的态度,至少,他没有把嵇康的态度看成是对自己夺取政权的障碍。如果不是后来的吕安时间的牵连,也许嵇康真的能够悠游山水,老死乡间。
所以很多人一看《与山巨源绝交书》的题目,就认为这时一封绝交信,其实不是。嵇康的目的是说明自己的情趣和志向,并没有向作为别人的阅读作品,这封信的题目肯定是后来人加上去的,添加的人也望文生义,所以才有了这个错误的理解。
可是事情发展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有的环节,我们总是无法预料,也无法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