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悠悠,又是四年过去,公元261年到了。这时候,司马昭继承了父兄的事业也有七八年了。在这七八年时间里,他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主政,奋发有为,先后镇压了多次忠于曹魏政权的士人和地方大员的叛乱,并且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可以说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除了几个顽固派不肯做官,名士们基本上都投靠在司马集团门下。因为措施得力,魏帝国国力强盛,很快就超出了东吴和蜀汉的发展速度,消灭这两个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大好时机已经出现在了面前。
但是,司马昭心里也非常清楚,自己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并没有改变曹魏政权名义上的性质,自己仍然是曹魏家的一个大臣,即便大权在握,也得时刻向皇帝请示,少了一点小心都不行。这时候,他一边准备伐蜀事宜,一边小心翼翼地安排取代政权的进程。按照曹丕当年取代东汉政权的情形,自己也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位极人臣,不但实际权力要达到这一步,职位和爵位也应该达到这一程度,这样就会权力的上移更加简单;二是全国民众的拥护,特别是控制着舆论的太学生与名士的鼎力支持;三是自己的功劳足够大,在世人的眼里能够担当起皇冠的重量。
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弄不好就会功亏一篑,其中,司马昭最担心的就是知识分子趁机瞎嚷嚷,他们虽然起不到震动全局的作用,但是在斗争力量均衡的时候,任何一方多一点点力量也会把整个战局改变方向。所以,司马昭一点都不想惹出事端来。
嵇康更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眼前的时局他非常清楚,司马昭取代的日子已经不远,谁要是敢反对,无疑是螳臂当车,哪怕说上一句不是,他准会雷霆大怒,把对方碾成粉末。山涛也为此劝过嵇康好几次,识时务者为俊杰,当前的情况是保命要紧,曹魏集团早已经腐化堕落,不得人心,名存实亡,为它尽忠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可是嵇康虽然心里害怕,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况且,他对司马昭的咄咄逼人也非常不满,对这样的人自己怎么能俯首称臣呢?做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原则和骨气。
经过再三犹疑和权衡,嵇康决定站在一边,只要是没有自己的事情,就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说,眼不见为净,一切顺其自然吧。他下定决心以后,坚决辞掉了山涛的好意推荐,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竹林同游中去了。
可是怕处有鬼,你害怕什么就有什么。嵇康万万没有想到,这时候,一件事关他的生命的小事件出现了,而且随着事件的扩大,自己会赔上性命。而司马昭也没想到,自己原定的取代大局也差一点就会被毁之一旦。
这件事由嵇康的两位朋友吕巽和吕安引起。吕巽和吕安是东平东平吕家的大才子,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吕巽为兄长,吕安为弟弟。二人的父亲名叫吕昭,被朝廷封为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官居冀州刺史,也可以说是地方的一品大员、省部级高官,所以在当地很有名望。兄弟二人自小很有才华,受到士人的推崇,特别是弟弟吕安,不但饱读诗书,而且有赈济天下苍生的宏图大志。公元245年前后,吕巽在洛阳遇到了嵇康,两个人一见如故,因为年龄相近、佩服对方的才华结为好友。后来,吕巽还把自己的弟弟介绍给嵇康,与竹林七贤的其他人成为竹林游的中坚人物。
可是随着时局的发展,司马集团逐渐控制了曹魏政权,并且极力打击支持曹魏集团的士人,士人的态度开始发生分化和裂变,最后形成了三种态度,加入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这种情况下,哥哥吕巽凭借钟会的推荐,加入了司马集团,成为其取代曹魏政权的急先锋。而弟弟吕安因为对司马昭等人的做法不满,宁愿跟在嵇康身后,在山阳种菜、打铁,促成向秀注解庄子,一起把玄学由老学推进到庄学。
这本来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龙蛇一窝,个个不同,小的时候还没有办法分辨,但是春雷一动,升天的升天,入地的入地,你是你,我是我,如何选择全在于个人的修养和见识。嵇康本来对这种事就不在意,像山涛、阮籍、王戎做了司马昭的官以后,自己不但没有责怪,还很理解他们。所以,嵇康并没有因为吕巽做了司马昭的官就轻视他,仍然把他当作好朋友。可是这兄弟二人自己却闹腾了起来,原因竟然是一件红粉事件。
弟弟吕安的妻子徐氏生得容貌秀丽,行走之间显得风韵多姿,所以经常引得吕巽垂涎三尺。吕巽趁弟弟不在,多次调戏不成,就心生一计。他在自己屋里设下酒席,邀请徐氏喝酒。三国时期,因为名士风度的影响和战乱频繁,礼节没有现在这么多,也没有叔嫂不能在一起吃饭的禁令,况且兄长的邀请,徐氏也不好推辞,于是独自前去赴宴。吕巽早就心怀不轨,自然是做足了准备,而徐氏面软,不好推辞,这一来二去就喝得多了,没过一会就醉得不省人事。吕巽趁机把徐氏强奸了。
徐氏醒来发生自己遭了羞辱,欲哭无泪,一点主意也没有。那时候司法制度不像现在这样健全,也没有报警电话和110服务,徐氏只好强忍羞辱,什么话都没说回了自己的房间。可是没过多久,吕安回来了。徐氏在丈夫面前一哭诉,吕巽做的丑事就全露了馅儿。
吕安生来性情刚烈,怎么能够忍下这口恶气,于是找到哥哥吕巽,把他一顿大骂,并且放下狠话,要到治安官那里去告发这件事。那时候,吕巽正在钟会手下得宠,他怕这件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前途,连忙请求吕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心说出去惹人笑话。吕安看着哥哥的嘴脸,心里万分厌恶,说什么也不答应。
吕巽一看大事不妙,连忙另想办法。这时候,他想到了他和弟弟最好的朋友嵇康,于是连忙跑到山阳,请求嵇康出面说合一下。嵇康一听立时被气得说不话来,又把吕巽大骂一顿。吕巽有求于人,只好一言不发。嵇康骂完了,冷静下来认真考虑这件事,觉得还是应该私了为好,一则不要为了一个女人伤了兄弟和气,二则一旦告官,必然影响吕家的声誉。
这样考虑问题不能怪嵇康,那时候女人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什么妇女维权的各种协会。嵇康那样想也是当时的习惯思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嘛!况且嵇康这个人也是心太软的家伙,见不得别人的眼泪和哀求。总是把人往好处想,从来没有防人之心,这时他陷入这件事的根本原因。他也没有前后眼,能够预见到事情会发展得失去了控制。
嵇康马上把吕安请到山阳,好话说尽,才把兄弟二人凑到一个桌子上,先说国内国际的形势,叙叙陈年旧事,然后才讲人情世故和声名影响。把铺垫工作做足以后,他才转入主题,陈说这件事的利害关系和影响,最后表达了希望双方和解的良好愿望。看着吕安逐渐消了气,吕巽连忙上前道歉,说自己实在是酒喝得多了一些,所以才会做出这种糊涂事,实在是罪该万死。
经过嵇康不住地周旋,当事双方才消了气,吕巽保证不发生类似事件,也不会因为弟弟对自己的责骂伤感情,吕安同意以后再也不提这件事。会谈最后的气氛表现的非常友好和自然,大家在一起吃了饭,喝了酒,谈论了天下大事,吕安和吕巽兄弟手挽着手出了嵇康家门,坐同一辆马车回家去了。嵇康这才长舒了一口气,暗暗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吕家的声誉保住了,吕安也消了气,吕巽不用坐牢丢官,实在是一好变三好。
按说这件事到这里了解再好不过,反正事情已经发生,就是把吕巽杀了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仇恨和麻烦。可是令嵇康没有想到的是,吕巽一出门就变了卦,他一想到自己在这件事上受到的羞辱就心里气不打一处来。262年初,他到官府告发自己的弟弟吕巽不孝,经常虐待,每天不给饭吃,还用木棒、皮鞭侍候。那时候不孝是一个大罪,按照律法,应当从重处罚。
钟会当时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俸禄两千石,官居第三品,职责有两个,一个是考核监督百官,另一个是管辖洛阳附近包括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平阳等郡,所以很受司马昭的器重,官也大得吓人。吕巽通过钟会的关系,很快判了吕安大罪,把吕安发配到了安边郡。
嵇康得到吕巽反悔、并且诬告吕安的消息以后非常吃惊,他后悔自己没有看清楚吕巽的小人之心,最后被吕巽利用,好心办了坏事,也痛恨自己看错了人,一直把这个卑鄙小人当成朋友,结果害惨了吕安。他气愤不已的时候,动笔给吕巽写了一封信,表示从此以后与吕巽一刀两断。这封信文字简洁,感情充沛,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的一清二楚,内容如下:
康白:昔与足下年时相比,以故数面相亲,足下笃意,遂成大好,由是许足下以至交,虽出处殊途,而欢爱不衰也。及中间少知阿都,志力开悟。每喜足下家复有此弟。而阿都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亦自恃每谓足下不足迫之,故从吾言。间令足下因其顺亲,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又足下许吾终不击都,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都,都遂释然,不复兴意。足下阴自阻疑,密表击都,先首服诬都,此为都故,信吾,又无言。何意足下苞藏祸心邪?都之含忍足下,实由吾言。今都获罪,吾为负之。吾之负都,由足下之负吾也。怅然失图,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嵇康白。
在这封信里嵇康表达了三点:一是与吕巽和吕安相识的过程和原因;二是交代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三是指责吕巽卑鄙行为,并且断交。嵇康的悔恨与自责表达的非常清楚。
就在嵇康写信与吕巽断交后不久,嵇康也收到了吕安写给自己的信。在这个事件当中,吕安先是妻子被强奸,接着被诬陷,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所以在给嵇康的心中自然是充满了激愤的词句:
“……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塌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岂能使吾同大丈夫之忧乐哉!”
回头看看中原大地,心里的怒气直冲云霄。想想这个黑暗腐烂的世界,我就激动不已。巨龙在荒野上大吼,老虎雄视着天下。雄心壮志飕飕地长上来,充满了天地和四方。我想登上云梯,俯视天下万物,身负艰难,扫荡黑暗,让大海掀起巨浪,把山岳踏平。脚踢昆仑让它倒向西方,压踏太山让它填平东海。扫平天下,恢宏天地正气。这就是我的小小的愿望。
这封信的内容很快就传到了司马昭的耳朵里。吕安的信本来是用文学的笔法,夸张地表达了自己对哥哥吕巽混淆黑白、诬陷好人的的愤怒,没有一点煽动造反的意思。但是专权独断的司马昭却被寻章摘句,肆意解释为有造反的野心。司马昭大怒,立刻让人把吕安抓起来,重新以谋反罪审判。
吕安的性命危在旦夕。吕安只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过了出来,并且让嵇康替自己作证。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嵇康知道事态已经非常危险,自己去作证,弄不好自己会和吕安一起栽进去,但是不去作证,又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让恶人得逞,正义遭到了损害。况且,这件事情本身就和自己有牵连,于公于私,自己都没有办法推辞。嵇康犹豫再三,毅然答应了吕安的请求。
无论嵇康和吕安在大堂上怎么解释,司马集团都不满意。他们把吕安平生有宏图大志和书信中的“平涤九区,恢维宇宙”联系起来,确定了谋反罪名,判决两个人死刑。
因为嵇康住在山阳,山阳属于河内郡的地盘,所以这次支持案件审理的是司隶校尉钟会。钟会给嵇康判决了三大罪状:一是现在政治清明,四海称赞,但是嵇康竟然不向天子称臣,不为王侯服务,明显是对现实不满;二是他轻时傲物,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三是嵇康伤风败俗,妖言惑众,不但对社会无用,而且有害。
这三条罪状看起来都很堂而皇之,但是仔细想想,和案件本身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如果说吕安的书信还可以牵强附会的话,那么嵇康的判决书根本上就是胡扯八道。所以,案件的判决一公布,舆论哗然。大家奔走相告,暗中纷纷指责钟会罗织罪名,陷害嵇康。但是大家知道,这件事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司马昭才是背后的主谋。
太学里的三千名学生首先联合起来,他们联名向司马昭上书,请求免除嵇康死罪,让他戴罪立功,他们愿意拜嵇康为师。与此同时,各地的名士纷纷来到监狱,看望已经被关押的嵇康,更有很多人请求监狱管理方把自己也关押起来,自己愿意配嵇康去死。就这样,一件小小的桃色时间发展成了一个轰动全国的舆论时间,司马昭和钟会等人被放到了风口浪尖上。
舆论的力量最终没有改变钟会的判决,嵇康和吕安被打入死牢,等待处斩。在这件事情中的有功之臣钟会等人被奖赏,特别是吕巽,不久以后,司马昭终于加封相国,他被封为相国掾,成了司马昭的首席助理,主管司法。违法犯罪、诬陷兄弟的不仁不义之徒当了司法司的长官,也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现代社会娱乐业发到,各大报社和传媒都雇有专门的狗仔队,专门抓拍明星的桃色新闻来吸引大钟的眼球。他们的足迹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但是能达到吕巽水平的狗仔却不多见。他不但害了朋友,也害了兄弟。而交了这种朋友的钟会也真的是一个糊涂蛋,不但乐于被人当枪使,而且还沾沾自喜,不知道自己的大祸也不远了。
因为嵇康的判决书只是一个胡乱应付天下人的接口,不足以令人信服,到了西晋,司马昭的后人就几乎以公开的方式推翻了这个判决。所以,从判决书下达的时候起,对于嵇康获罪的真相就众说纷纭,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嵇康写给山涛的书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引起司马昭不满;二是钟会和嵇康有仇,所以公报私仇。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与山巨源绝交书》到底都说了些什么?钟会又是如何在这件事情里颠倒黑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