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8.铁面无私  
作者:冯梦月、丁卉 时间:2019-10-20 04:21 字数:1755 字

包拯(zhěng  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性格刚直,嫉恶如仇,秉公执法。官至枢密副使。??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成年人,历史上秉公执法严格、不循私舞弊、铁面无私的人是谁?他们往往会随口而出,说是包拯。可见包拯声名之震,影响之远。人们还把他搬上戏剧舞台、银屏电视,用来教育人,宣扬正义。?

包拯为人敦厚老实,待人宽恕;性格刚直,嫉恶如仇;生活朴素,孝敬父母。他年轻时考中进士,被任命为一个县的县官。当时他为了在家里侍奉年老的父母,坚决不上任。几年以后,父母都去世了,他在父母的坟墓边撑起一座茅屋,为父母守丧,服丧期满以后,他还是不忍心离去,每天在墓旁徘徊(pái huái),后来在父老乡亲们左劝右劝下,才答应上任。

上任后不久,一天,有人来告状,说有盗贼割掉了他家的耕牛的舌头去卖。包拯让那人把详细情况说了以后,稍微想了一下,对那个人说:“你回去以后不要作声,马上把耕牛杀了吃掉,这案子我自然会给你破的。”几天以后,突然有一个人急冲冲地跑到官府,也来告状,说有人杀死了他家的耕牛。包拯立即上堂,然后要手下衙役首先把告状的人抓起来捆住,来人大声喊冤枉。包拯把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大胆!好你个盗贼,分明是你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然后又栽说人家杀了你的牛,想诬蔑(miè)人家,我已掌握了证据,你还不从实招来!”来人见包拯说得掷地有声,以为包拯真的抓住了他的把柄,于是把事情真相都老老实实地交待了。这个案子以后,包拯判案如神的消息迅速传开,远近闻名。?

包拯生活节俭,吃的饭菜一点也不奢侈(shē chǐ)浪费,一切都像做农民时一样。他公私分明,从不贪公家的小便宜,更不用说贪污了。例如他后来在端州当县官,而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yàn),很是珍贵,但他在位期间却没有为自己弄一只砚,甚至人家送给他,他也不接受。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加钦佩他。?

后来,包拯到了开封,当上了右司郎中。他在开封府里判案,严格执法,毫不留情。都城中的皇亲贵戚,官宦子弟都十分惧怕,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了,比以前都收敛(liǎn)多了。有一次,一个大官的子弟在酒馆里喝酒,不但不给钱,还大打出手,把老板打死了,然后若无其事地扬长而去,临走时还宣称,“你们去告我吧,我不怕,看包拯能把我怎么样?”包拯接到告状书以后,大为气愤,马上命令手下衙役(yá yi)去逮捕凶手,当时有人劝他算了,说凶手的父亲是个大官,不好对付。但包拯说:“我就不信国家的法律惩治不了这些为非作歹的家伙,我一定要把凶手绳之以法。”凶手的父母知道包拯办起案来不讲情面,赶快亲自提着贵重的东西来向包拯求情,包拯断然拒绝,最后把凶手关进了牢房,听侯处置。从此以后,那些不法分子更是怕包拯三分,都背地里叫包拯为“包阎罗(yán luó)”,意思是如果被包拯抓住了把柄,就跑不掉了,命也保不住了,就象被阎罗王索命一样。

按照旧的制度,告状的人是不能到官员的家里来申诉的。但包拯打破了这个旧制度,使得告状的人能当面向他说明事情的真相,以免出现冤案,同时表明他自己的清正廉明。他曾经有一次对家里人说:“我的子孙后代有做官的人,一定要廉洁奉公,如果有谁贪污受贿,循私舞弊,那我就不承认他是包家的人,他死后也不准埋到包家的坟墓里来,让他作一个孤魂野鬼。”64岁那年,包拯因病去世。死后,皇上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宋史·包拯传》

本篇成语解释:

1.【铁面无私】:tiě miàn wú sī 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2.【循私舞弊】:xún sī wǔ bì 循私:因照顾私人关系而作不合法的事;舞弊:弄虚作假,欺骗蒙混。

3.【大打出手】:dà dǎ chū shǒu 打出手:戏曲中的一种武打技术,一个剧中的主要人物同几个对手相互抛掷接踢武器,形成种种舞蹈场面。形容野蛮地打人逞凶,或反动集团之间的互相争斗、殴打。4.【扬长而去】:yáng cháng ér qù 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