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1236年—1279年),字君实,南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才思敏捷,性情沉静。官至左丞相。??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当时南宋皇帝被元军赶到了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为了不投降元军,一个丞相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bǐng)跳海而死,这个丞相就是以忠贞闻名的陆秀夫。
陆秀夫小时候就因才气过人而很有名。五岁那年,他到私塾上学,私塾的老师一见到他,顿时觉得他不同一般,当时私塾有小孩一百多人,那个老师惟独对他赞赏不已,对别人说:“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肯定会大有出息的。”陆秀夫很年轻时就考中了进士。当时的淮南太守李庭芝,对陆秀夫慕名已久,特地聘他为幕僚,而且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他。?
陆秀夫才思出众,但他喜欢清静,一个人思考问题,不喜欢说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学问很平凡,一无可取,只是徒有虚名而已。有人妒忌他,便向李庭芝说陆秀夫没有真本事,李庭芝有些怀疑,便暗中考察他的举止行为,但见他做事计划周全,有条不紊,事情不论大小,都认真对待,不随便应付,确实是一位杰出人才。从此对陆秀夫更加佩服,称赞,并且说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1276年,元军占领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及两个皇太后,还有很多的官员大臣。这时的形势非常混乱,但不少军民自发地组织力量抵抗元军,一直坚持了几年。陆秀夫在危急的情势中,上书给朝廷,说明重新复兴宋朝天下的计划。但是他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他毫不气馁,不断上书,然而不少奸臣从中破坏,还对他加以陷害,说他破坏和平。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另外一些忠臣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皇帝,即宋端宗,继续领导抗元活动。第二年,元军把宋端宗一直逼到砜(fēng)州(今广东吴川县),最后宋端宗忧患而死。? 这以后,众多大臣都推说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又抵抗不住元军,说不如散了,各自去逃命。只有陆秀夫坚持说不可以,他激动地说:“宋朝宗室还有后代,并不是没有人了。古代的少康,只不过用一个城市一支军队,就把夏朝复兴起来了;而今天我们的官员都在,士兵也还有数万,为什么不能重新振奋,再来复兴宋朝呢?”大臣们听了以后,都感到很羞愧,一致同意陆秀夫的建议,又拥立宋端宗的弟弟赵籨为皇帝。那时,有人发现在南海里面出现了条黄龙,大都认为是一个好的兆头,劲头更足了。?
但赵籨即位时只有8岁,自己都管不了自己,更不用说管理国家了。因此一切大权都被皇太后掌握了。皇太后没有骨气,不是想办法振兴国家,反抗元军,总想着靠投降来换取和平,过安稳日子。因此朝廷一片混乱,不像个朝廷,陆秀夫作为丞相,决定以身作则,把朝廷的事情处理好。为了保持皇帝的尊严,他凡事都按君臣的礼节办事,而且一切政事,他都亲自处理,不怕辛苦,虽然当时朝廷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但他还是任劳任怨,并且经常向部下劝讲治国的道理。
这一年的八月,有大臣说当时政府所在地不安全,容易遭到元军的攻打,而崖山形势险要,可以固守,建议把政权迁到崖山。皇帝采纳了这人的意见。但是由于元军太强了,不久之后,崖山也被元军攻破。?
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已没有任何挽救的希望,皇帝的生命也很危险。与其被俘虏受敌人的侮辱,不如与皇帝一起自杀,为国尽忠。于是他手里拿着剑,先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到海里淹死,然后对皇帝说:“国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陛下应该为国而死,不能够做元军的奴隶,受他们的侮辱!”说完,勇敢地背着皇帝一起投海而死。这样一个忠臣,终于随着南宋的灭亡一起走进了历史。??
《宋史·陆秀夫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形容很聪明的人在表面上好像愚笨。
2.【有条不紊】:yǒu tiáo bù wěn 条:秩序;紊:乱。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3.【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 则:表率,榜样。用自身的行动作榜样。4.【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 颠沛:跌倒,比喻生活困难、窘迫;流离:由于灾荒战乱而东奔西走,家人离散。也作“流离颠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