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言情 > 韩非子传奇
正文 第二章 兰陵拜师(师兄弟逍遥别离)
作者:吴越 时间:2019-10-20 04:27 字数:3511 字

为了避免啰嗦,韩非和李斯第二天一早,就登车上路——还是三年前来的那条路,一直往西而去。这一次,反正不急着赶路,王大胡子也不那么着急,简直是“安车当步”,慢慢儿“嘎悠”。遇到附近有什么名胜古迹,也故意拐过去看看。所以,直到十几天之后,方才到达他们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逍遥古镇。

三年前李斯写的招牌“逍遥野店”,不但早就已经钉在旅店的门上,而且经过日晒雨淋,字迹都有些暗淡模糊了。

逍遥古镇,当然不是没有更大些的旅店。但是他们想起了老板娘做野味的手艺,还是决定住原来的旅店,甚至原来的房间。——当然,这一路走来,韩非都给李斯安排一间好房,不会再让他和王大胡子在通铺上“就和”了。

明天,韩非将要往北走,而李斯则要往南走。韩非已经和王大胡子商量好,把一辆拉套的马送给李斯,不但可以让他骑马回上蔡的家,而且可以骑马上咸阳找门路进见秦王游说。很有可能,师兄弟从此永远不能再见了。为此,韩非特地关照小二:第一,请老板娘特地做一桌最拿手的野味,拿出店里最好的酒;第二,把告别宴席设在韩非的房间内,来一个“一瓢浊酒尽余欢”!

酒过三巡,李斯举起铜爵:“感谢师兄这一路相送,明天你我就要分路了。一缶佳酿,三樽美酒,吃在嘴里,暖在心中,却不免感到几分苦涩。来,再尽一爵!”

韩非举爵,无限感慨:“是啊!三年前,咱们在这里相识;今天,咱们又在这里道别。”

总管也举起爵来说:“这是天意,也是缘份。”

三人干杯。韩非终于苦笑着说出了久久压在心中不想说出来的话:“你我这一去,劳燕分飞,各自东西,不仅仅从此有可能永远再也见不到了,而是还有可能成为死敌,而且是你死我活的死敌呀!”说完,长叹一声,无限感慨。

总管也叹了一口气:“也就是说,同门师兄弟,要同室操戈啦!”

韩非接着说:“不论前途如何,前景怎样,你我总是同门师兄弟,而且观点相同,目标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我比你多一个国家观念,多一个宗族情结。为了统一天下,你当然一定要灭亡六国;而我呢,明明知道统一是大势所趋,却从感情上希望我的韩国不要灭亡。”

总管用商量的语气说:“从天下形势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只争早晚而已。李先生如果真的辅秦成功,在兼并六国的次序上,最后出兵韩国,或者在灭亡五国之后,让韩国主动归并秦国,总应该可以吧?”听总管说话的口气,好像李斯这时候就已经是秦国的丞相似的。

韩非知道李斯心中所想,直笼统地说:“你这是妄想。统一大业,可不是儿戏,那是真刀真枪的疆场厮杀,讲不得价钱的。连兄弟分家,尚且要打得头破血流呢,何况国家兼并?能商量先后?”

李斯的性格,是办事从来不后悔,也不感慨。在这样的场合,依旧侃侃而谈:“师兄啊,既然你也知道六国灭亡是大势所趋,你为什么就不能顺应潮流,用你的才华,来促使天下早日统一呢?你也知道,尽管你有一颗向着韩国的忠心,可是今天的韩王,并没有起用师兄的意思呀!师兄何不痛下决心,不回韩国,和李斯一起入秦,去做统一华夏的大事业呢?”

韩非摇摇头:“这就是我的情结,也是我的致命伤。我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我支持你去游说秦王,支持你去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另一方面,我又要竭尽所能,尽力阻止你进攻韩国,或说尽力延长韩国的寿命,让它慢慢儿死去。李斯呀,这一去,你是去做你能够做到的事业,而我却是去做分明做不到的事情。明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这就是我韩非。不然,就不是我韩非了。”

李斯却淡淡地说:“未来如何,谁也无法逆料。对于我的入秦,连老师都不太乐观,无非是‘事在人为’而已。

韩非想了想,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和决定:“不论你的事业是否成功,我的态度非常明确:第一,我支持你;第二,我不背叛自己。即便他日成为仇敌,也在所不顾。今天你我还是师兄弟,请再干一杯。他日相见,能不能再坐下来共饮,恐怕就说不定了。”说完,举起爵来。

李斯也举起爵:“师兄的才能,当然在小弟之上。但是你的才能是不是能发挥,不取决于你自己。而小弟的才能,相反倒有发挥的可能。换句话说,你我他日如果成为对手,比拼的不是你我个人的才能,而是国王的气度、国家的实力。在能力比我强的师兄面前,我今天敢于把自己放在对手的地位上,所根据的就在此。小弟生平不说违心的话。一旦对手的局面形成,为了统一大业,我是决不会因为你是我师兄、是曾经对我有过多次巨大帮助的师兄而手软的。来,干杯,预祝你我互胜双赢!”

两人的爵“咣当”一声碰在一起,又一仰脖子,都干了。韩非这才说:“好,你李斯也不愧为李斯,观点鲜明,立场坚定。愚兄有骊歌一曲,奉赠贤弟。有劳总管,为我伴奏。”

总管取出七弦琴,轻轻弹奏。琴声哀怨而悠长。韩非抽出佩剑,以指弹剑而歌:

同窗三载情谊长,今日一别骊歌唱。

为国为民为君王,大展宏图各一方。

你将西去为秦相,我将北归为韩将。

他年相见千般好,切莫相逢在疆场!

李斯重复末句:“他年相见千般好,切莫相逢在疆场!”李斯虽然号称“铁石心肠”,在此情此景面前,也难免黯然神伤,半天没有说话。

倒是韩非心不在焉地慢慢儿把剑插入鞘内,又突然说:“当年贤弟曾说:‘天下最好的箭弩、宝剑,一半儿出韩国。’今天分别,就以此剑为赠。——只愿贤弟用来旅途防身,但愿不会用此剑诛杀为兄。”说罢,双手举剑,高过头顶。

李斯立刻跪下,信誓旦旦地说:“感谢师兄厚赠。他年小弟如果不能匡助秦王一统天下,当以此剑自裁,以谢师兄!” 

【提示】

史料上说:韩非和李斯,曾经同在兰陵县令荀况的门下同窗三载。本章所叙述的,就是他们到达兰陵和离开兰陵的全过程。

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简单介绍了兰陵和荀况。第二节借“直躬告父”的故事来说明古代的县令判案没有原则,随心所欲,以此反衬荀子的英明。这个故事实有其事,而且就出在《韩非子》一书中。这里移植借用了。第三节比较深入地介绍了荀子的学说。第四节叙述因为荀子被解职而导致韩非和李斯提前离开兰陵。

作者借离别宴会,说出了荀子对游说一事的观点:

“游说之难,不在于你讲的道理是不是对该国有利,而在于是不是符合该国君王的喜好。一个追求名声的君王,你用重利去说他,他会认为你的节操卑下。一个追求重利的君王,你用名声去说他,他会说你脱离实际,没有头脑。一个口头上宣扬名节而实际上追求重利的君王,你用名去说他,他只能在口头上夸你几句,却并不用你;如果你用利去说他,他会暗地里采用你的主意,却不重用你这个人。照我看,李斯要去游说秦王,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认真研究秦王今天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献策,是不是符合秦王的需要。”

荀子的这一番言论,不出在《荀子》一书中,而是出在韩非的《说难》一文中。韩非身为韩国公子,一生从来不会、也不可能周游列国,去游说国王。所以韩非文章中所说的“游说之难”,不大可能是韩非的亲身经历。那么,很可能就是荀子的亲身体会了。

又例如韩非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只要有‘仁义’和‘礼让’,就可以通行无阻的。其中更主要的是‘利害关系’。天下的人,没有不考虑‘利益’二字的。你看,开马车铺的,总盼望别人升官发财;开棺材店的呢,总盼望别人生病早死。难道是开马车铺的老板比开棺材店的老板更‘仁义’么?不是的。这是因为,只有别人升官发财,开马车铺的才能把更多的车马卖出去;也只有更多的人生病死了,棺材店老板才有钱可赚。”这一段话,倒是明明白白地写在《韩非子》一书的《备内》一文中,是地地道道的“韩非言论”。

再例如:韩非说:“君臣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买卖关系,这叫‘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这也是韩非的观点,出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一文中。关于君臣之间不能不互相“算计”的观点,韩非说过:“君主要算计怎么雇佣臣子”(原文是“君以计畜臣”);“臣子要算计怎么去为君主效劳(原文是“臣以计事君”)。

最后的“逍遥赠别”,韩非把自己的佩剑赠送给李斯,是一处伏笔。全书的结尾,还要在“宝剑”上做一些文章的。

一二两章,其实都是铺垫。到了第三章之后,方才逐渐进入“韩非子”这个主题。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