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yáo cóng),原名元崇。历事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诸朝,多次出任地方长官,为唐代前期一代名臣。??
公元716年,山东、河南一带蝗(huáng)虫灾害十分严重。漫山遍野都只见蝗虫在飞舞,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辛苦了大半个年头,没想到这可恶的蝗虫却把他们眼看到手的粮食快给吃光了。这可怎么办呢?那时候的地方官和百姓都受迷信思想束缚,认为这是老天爷降给人间的灾难。他们不但不去捕杀,反而在田旁设立祭坛,烧香膜拜(mó bài)。但是,蝗虫却越来越猖獗(chāng jué)。?
当时的宰相姚崇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他知道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连夜赶往宫中向唐玄宗报告,说:“《诗经》上就有过捕杀蝗虫的记载,汉武帝还下过捕灭蝗虫的诏书,这说明蝗虫是可以捕杀的;历代以来,有时候之所以捕杀不尽,那是由于人不努力,只要带领老百姓齐心协力,完全可以除尽蝗虫。”唐玄宗还是有些犹豫,说:“蝗虫是天害,大概是由于我们没有积德修行,你现在提出要捕杀蝗虫,这岂不是触犯天意吗?”姚崇又说:“捕杀蝗虫的事,古人已做出过榜样,皇上现在下令扫除蝗灾,安定民心,难道不是积德行善的大好事吗?望皇上认真考虑。”玄宗被说服了,他要姚崇出个灭蝗虫的主意。姚崇说:“蝗虫在夜晚的时候,只要见到火光,就会飞往那儿;因此可以在田边烧一堆火,在火堆边挖个坑,蝗虫就会被成群烧死,没有烧死的,就捕捉后埋入坑中。只要发动群众,这事情是很快可以办好的!”于是,唐玄宗马上下了一道捕杀蝗虫的诏书。?
汴洲刺史倪若水却拒绝执行命令,并上书唐玄宗说:“蝗虫是天灾,应该积德修行,以感动老天爷。”姚崇得知后,勃然大怒,他专门写了一封信对他说:“照你这么说,蝗灾的出现,是我们没有积德造成的!现在坐看蝗虫吃庄稼,老百姓要挨饿,这就叫积德吗?如果再耽误灭蝗的大事,叫你后悔都来不及!”倪若水见宰相态度这么坚决,也就只好执行命令。他发动当地官员和百姓一齐灭蝗。经过几个昼夜的奋斗,汴州一带捕灭蝗虫40万担。还有许多死蝗虫,来不及埋掉,就投到河里去了。在事实面前倪若水信服了。他回了一封信给姚崇说:“要不是宰相及时纠正我的错误,我就成了误国误民的大蠢才!”?
另一位宰相卢怀镇却顽固不化,他对姚崇说:“蝗虫是天害,怎么可以用人力去制服呢?现在杀虫太多,实在有伤和气。赶紧停止,还不为迟,你好好想想吧。”姚崇反驳说:“孔子都说过,只要不违礼制,为了百姓安危,可以杀生。如今蝗虫成灾,只有消灭它们,老百姓才有收成。要是放纵蝗虫为害,各地都不会有收成,老百姓就会饿死。这件事我已经请皇上作了主,要是招来祸害,我姚崇一个人承担责任,跟其他人无关!”
姚崇派遣了一批官员到各地督促捕杀蝗虫的事情,并检查地方官的行动。谁捕蝗得力,谁就可以受到奖赏;谁捕蝗不力,谁就要受到惩罚。由于措施得力,姚崇组织的这场灭蝗战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当时朝廷的一些官员却嫉妒姚崇的才干,他们唆使一位地方官,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说河南南部一带捕杀蝗虫毫无效果,相反蝗灾更加严重,庄稼也没保住。唐玄宗又被这道奏章弄糊涂了,以为灭蝗是天理不容。但姚崇并不相信这一套。他亲自赶往河南南部调查,发现当地蝗灾确实十分严重,但原因在于当地官员没有组织群众捕杀。他回京城向唐玄宗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求亲自前往那个地方领导灭蝗。当地官员见姚崇身为宰相,决心这么大,也只好听从指挥,和百姓一起捕杀蝗虫。从此,朝野上下再也没有人反对灭蝗了。山东、河南的这场蝗灾终于逐渐平息了下去。??
《旧唐书·姚崇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极其焦灼的心情。2.【顽固不化】:wán gù bù huà 思想保守,不知变通。?
3.【天理不容】:tiān lǐ bù róng 指办事悖逆无理,为天道所不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