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做过通判、知府等官。
“水光潋(liàn)滟晴方好,山色空蒙(méng)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游览杭州山水时写的一首诗。当时,苏轼出任杭州知府,他不仅热爱这风景如画的杭州,而且更热爱这里忠厚朴实的老百姓。他总是尽心尽力为当地人民办好事。人们至今还传颂着他的一些动人事迹。
有一天,苏轼刚在公堂上办完案子,准备退堂,忽然传来一阵阵声音:“大人,冤枉啊,冤枉啊!”只见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瘦老头闯了进来。苏轼料想这个老头定是受了别人欺负,便和蔼地问他:“有什么冤枉,尽管向我讲来。”老头回答说:“吴小乙竟然仗势欺人,把我才六岁的女儿抢走了。”苏轼听完后,非常生气地说:“把吴小乙给我带上堂来!”
不久,穿着华丽的吴小乙走进来了,一看苏轼的脸色,连忙跪下。“大胆刁民,竟敢强抢民女,你有什么话说?”苏轼拍了一下惊堂木说。吴小乙浑身哆嗦了一下,说:“小人实在是出于无奈,去年春天,张二向小人借去绫绢,价值两万,原来说好了是三个月内归还,可是现在有一年多了,张二一分钱也没给,我只好……”?
苏轼把眼睛转向老头张二,问:“他说的可是实话?”张二连连点头,回答:“欠他二万是真。”这时,吴小乙马上把张二写的欠条呈给苏轼,并且说道:“请求大人为我作主,讨回欠款。”
苏轼却沉着脸说:“这就是你劫持他女儿的理由?还不快给我放了。”吴小乙只好连声说:“是,是!”
接着,苏轼又问张二:“你为什么过期不还账?”张二满脸愁苦地说:“不是小人有意赖账,实在是没办法偿还。小人借他绫绢,本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了,却没了销(xiāo)路,所以拖欠这么久。”
苏轼看到张二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非常可怜,就说:“那么,你赶紧回家把扇子取来一些,我来帮你推销。”
张二听了,半信半疑。现在天气这么冷,谁愿意买扇子?可苏大人一向言而有信,该不是开玩笑。他跑回家去,取了一大筐最好的扇子,气喘吁吁地扛(káng)到公堂。苏轼叫手下从筐中拿出四十把白团丈绢扇堆放在案桌上。然后又取来笔墨,他提起笔,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最后落款:眉州苏轼。苏轼不停地挥动着笔,额上已累出了汗,不一会儿就把这四十把扇子都题了诗,作了画。然后,他对张二说:“快把扇子拿出去卖了,得了钱偿还给吴小乙!”直到这时,张二才恍然大悟,原来苏大人是用这个办法帮自己还债,他连忙扛起扇子,赶紧回家开门营业。?
消息传开,各地喜爱字画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来购买。不到半天,就卖了三十九把扇子,共得了三万九千钱,还清了吴小乙的两万,还剩一万九千钱。张二把剩下的最后一把扇子收藏起来留作纪念,富商们出再高的价他也不卖。张二拿了一万九千钱,跑到苏轼家去拜谢。苏轼笑着说:“这点钱就留给你作做生意的本钱吧。”张二连忙双膝跪下说:“大人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
《宋史·苏轼传》?
本篇成语解释:?
1.【仗势欺人】:zhàng shì qī rén 依仗权势,欺压别人。?
2.【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争先恐后】:zhēng xiān kǒng hòu 唯恐落后而抢着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