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bǐng)原,(?-公元208年),三国时朱虚(今属山东)人,字根矩,少以操称。后避乱辽东,归附曹操,做过五官将长史(掌管参谋的较高职位),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
三国时,北海朱虚城有个穷孩子名叫邴原,十一岁时便失去了父亲,靠母亲一个人种田养活,生活贫苦不堪(kān),可他非常羡慕那些能上学的孩子们。
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学堂,见先生正在讲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不禁大声哭了起来。先生忙丢下书本,跑出学堂问他:“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呀?”
邴原哽咽(gěng yè)着说:“我十一岁便失去了父亲,没有人能供我上学读书。今天我路过学堂,看到这里的小朋友都有书读,有先生教,心里既羡慕,又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
先生听了邴原这番话,很同情他,便当即答应让他免费上学。邴原上学后,十分地用功,只用了一个冬天,就读完了其他学生一年所读的书。
几年很快地过去了,邴原的知识大有长进。先生感到自己的学识已经不能辅导他了,便对他说:“邴原,你这几年进步很大,我真为你高兴。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你应该到外面见见世面,向一些有学问的大师请教,这样你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呀!”
邴原听后,含泪告别了老师,背着心爱的书籍,四处游学去了。
邴原听说家乡西南的陈留有一位学者,名叫韩卓,很有学问。他便背上书箱,千里迢迢地来到了陈留。
韩卓爱才,见邴原年轻好学,而且朴实虚心,便很乐意收他为弟子。
两三年后,韩卓见邴原进步飞快,就又介绍他去拜陈实为师。
于是邴原又向西南走了三百里,到了颖(yǐng)川。陈实见邴原对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一见面就喜欢上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学生,并尽自己的力量辅导他。于是,邴原的学问又进了一大步。
后来邴原又向范傍(bàng)、卢植这些当时很有名的大师求教,受益匪浅。就这样,八九年后,邴原成为了一名饱学之士。
邴原以前很爱饮酒,且酒量很大,但在游学期间,他滴酒不沾。他学成后准备回老家时,朋友们都来送行,虽然他们认为邴原不会喝酒,但离别之际,也纷纷向邴原敬酒。
邴原端起酒杯,说:“其实我以前很喜欢饮酒,但由于怕误了学业,所以在求学的这八九年间就戒酒了。明天我就要走了,今天就和大家畅饮一番吧!”
于是,邴原一杯杯地喝了起来,一直喝了一天,他都始终没有醉倒,趴倒的倒是那些来送行的朋友们。
邴原回到家乡后,在当地讲学,他的门徒有好几百人。邴原成了三国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学者。
《三国志·邴原传》
本篇成语解释:
1.【千里迢迢】:qiān lǐ tiáo tiáo 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也作“迢迢千里”。
2.【受益匪浅】:shòu yì fěi qiǎn 从中获得的收益非常多。3.【饱学之士】:bǎo xué zhī shì 指学问很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