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公元284年-公元363年),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化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少好儒学,官至咨议参军(军队中的参谋人员),晚年辞官谢客,于广东罗浮山钻研学问。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和《肘(zhǒu)后备急方》。
葛洪小时候家中十分贫苦,他十三岁时便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他瘦小的肩膀上,他靠耕种很少的一点儿地来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虽然如此,从小爱学习的他,依然设法挤时间去读书。
这天晚上,熊熊的柴火照亮了葛洪瘦瘦的脸庞,他正在木柴的火光下,照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
已经三更天了,母亲又在催他睡觉:“儿啊,快睡吧,明天再抄也不迟呀。”
“娘,您睡吧。”葛洪停下笔,憨(hān)厚地对母亲笑了笑,又埋头继续抄书,“这书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我答应明天归还,如果失信,下次就不好意思开口借书了。”
“可明天你还要去地里干活呀,这样下去,身子可要累垮的。”
“娘,不要紧,我还年轻,身子骨硬朗着呢,您先睡吧,我抄完就睡。”
母亲拿他没有办法,只有噙着泪去睡觉了。
葛洪想办法向别人借书来抄。他白天没有时间抄,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可晚上点油灯要花钱,笔墨纸张也要花钱,但家里穷,老这样也不是办法。
葛洪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天把庄稼地里的活干完后,就到山里砍些柴,一部分柴卖掉用来买纸笔,一部分带回家,到晚上点柴火当作油灯,这样问题不就全解决了吗?
第二天,葛洪照这样去做了,晚上便借着柴的火光抄起书来。
一更、二更,三更也过去了,葛洪抄书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节省纸张,他不得不把字写得又小又密,有时正面写满了,还要在反面写。终于,当大公鸡对着太阳唱起它一天中最早的歌曲时,葛洪的书也抄完了。
葛洪丢下笔,翻着抄好的书,心中百感交集。这可是自己一夜辛苦得来的呀!
就这样,在二十岁以前,葛洪竟抄完了五经、《史记》、《汉书》等书,另外还有《金匮(kuì)药方》一百卷。他一边抄,一边仔细研读,认真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寻师访友,问个明白。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葛洪终于在医学、化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了一位有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化学家。
《抱朴子外篇·自叙》
本篇成语解释:
1.【相依为命】:xiāng yī wéi mìng 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
2.【如饥似渴】: rú jī sì kě 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饿了渴了急需饮食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