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字伯春,西晋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少孤贫,好学,博通经史。官至太傅(辅导太子的老师)。
王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不得不辍学去一个地主家放羊。可王育是多么地想继续读书啊!每天赶着羊群去山上放牧时,看见昔日的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堂,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王育是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又是个意志坚强的小孩。家里没钱供自己读书,他就自己学!于是,他每天将羊群赶到水草充足的山上后,就打开自己以前的课本或者从别人家里借来的书,忘我地看起来。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趁放羊的空隙(xì),跑到学堂里找以前的老师求教。
可是事情总有不顺心的时候。
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将羊群赶到山坡上,让它们自己吃草饮水嬉(xī)戏,而他自己则打开书本看了起来。这是一本刚借来的书,非常有趣,他一下子就沉浸在了知识的海洋里。不知不觉间,太阳已渐渐落山了。
等到他看累了,收起书本想赶着羊群回家时,却发现羊群不见了,他的头嗡的一下大了。他找啊找,最后只找到四只羊。
回到财主家,财主见王育将羊弄丢了,便将他毒打了一顿,还要他赔羊。
王育哪赔得起啊。回到家里,母亲更是急得直抹眼泪。王育知道哭是没有用的,早熟的他知道该怎么去做。
第二天,正是赶集的日子,街上人来人往,热闹异常。在集市的拐角处,围着一大群人,里面的人摇头叹息地挤了出来,而外面的人却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去看个究竟。
许子章是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学者,他并不是一个爱看热闹的的人。他正想去集市买点东西,经过这里时,听到有两个从里面挤出来的人议论道:“现在的世道啊,真是不行啦,八岁的小孩自己卖自己,真是可怜呐!”
听到这儿,许子章起了怜悯之心,他奋力挤了进去。只见一个孩子头插草标,面色凝(níng)重地靠着墙壁跪着,他面黄饥瘦、衣不蔽体,非常可怜。许子章情不自禁地上前问小孩,为什么要卖身呢?那小孩回答说,他叫王育,读书时丢了财主家的羊,但家里贫困赔不起,于是只好卖身赔羊。
许子章见王育因为读书而丢了羊,可怜中又生感动,便当即决定“买”下王育,不仅替王育赔羊,而且让王育跟随他一起读书。
王育听了许子章的话后抬起头来,满脸泪水地望着他。许子章慈爱地点了点头。王育这才放声大哭起来,这哭不是悲,而是喜,是为碰到许子章这样的好人而喜,更是为终于能够读书而喜!
就这样,王育便到了许子章的家里,和许子章的儿子一起读书,最后终于有所成就,成为晋代的一名大学者。
《晋书·王育传》
本篇成语解释:
1.【面黄肌瘦】:miàn huáng jī shòu 形容人营养不良或不健康的样子。
2.【衣不蔽体】:yī bù bì tǐ 蔽:遮盖。衣服破烂,遮盖不住身体。形容生活贫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