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燕王藏兵1
作者:三十少年行 时间:2020-10-04 00:24 字数:3884 字

  新城客栈中,掌柜柜台上燃着一盏豆大的孤灯,伴着掌柜的鼾声,愈发衬托出夜的寂静,与不久前林胡兵营中发生的刀光剑影简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天地。

  四个黑衣蒙面人自客栈门口一闪而过,并没有经过栈门,而是飞身跃上二楼客房,轻轻推开原本没有上锁的房门,走了进去。

  四个人将面罩摘下来,还没有脱去外面的夜行衣,就听豫离子埋怨道:

  “殿下,原本我们是打探完消息就回客栈的,谁想到公主偏要逞能,故意暴露了目标,要与林胡人比较一番。幸亏殿下你们及时赶来,否则,豫离子真不知该如何脱身。”

  没待智武子言语,那代兰若便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道:

  “本姑娘就是想试试那些林胡人的武艺,探个虚实,今夜踹营,感觉他们也不过如此?”

  豫离子见她没有悔改之意,倒是俏皮话不断,却也无可奈何,只好道:

  “我的公主,豫离子又不是什么大侠,你这样任性下去,我可是没有本事保护你呀!”

  代兰若瞪了豫离子一眼,晃了晃脑袋,道:

  “谁让你保护呀,本姑娘武功盖世,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说到这里,忽而笑嘻嘻围到采儿身边,问道:

  “采儿姑娘,方才你们施展的可是‘鸾凤和鸣’的功夫?”

  采儿点头应了一下,代兰若顿时生出崇拜之情,道:

  “这么说,这‘鸾凤和鸣’之功,你跟智武子练成了?”

  中山采儿听代兰若这么说,有些害羞,红着脸点头应了。

  代兰若缠着采儿不放,又急不可耐道:

  “采儿姑娘,能不能告诉我,你们是如何练成的?我也想练这绝世武功。”

  采儿听她这么问,愈发面红,将头垂得更低,只是不言语。

  “殿下,你们从匈奴人那里打探得了什么消息吗?”豫离子问道。

  “据匈奴人斥候报,燕王正自领兵汇集高柳。”智武子道。

  “燕王也来了?”豫离子吃惊道。

  “是的,不知燕王来为的是何?”采儿似乎是要摆脱代兰若的嬉闹,主动参与智武子同豫离子的谈话中来。

  代兰若见大家开始谈论正事,便也收敛起来,露出了她生于王室而自小形成的敏锐洞察力,道:

  “看来,燕王是要坐山观虎斗,以便坐收渔翁之利了。”

  “公主估测得没错,燕王确有拥兵一方,隔岸观火之心,但是,我有一种预感,燕王的如意算盘,对于匈奴人来说,恐怕没有多少意义。”智武子褪去了夜行衣,道。

  “殿下,这是如何说?”豫离子不解道。

  “匈奴人多是骑兵,擅长野外作战,来去如风,不可阻挡。若他们败于赵襄子,则可以从高柳,原阳或是九原一带退回草原,仅凭高柳设伏,是不可能困住匈奴人的。赵襄子多是步兵和战车,即使匈奴人败走,也奈何不了他们。若是匈奴人打败了赵襄子,则燕王也无从取利。燕王的得逞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一是匈奴人打败了赵襄子,回到草原,燕王落井下石;二是赵襄子举倾国之力险胜匈奴人,元气大损,燕王趁人之危宰割山河。”智武子继续分析道。

  一旁不多言语的采儿似有所悟道:

  “殿下,你所说的燕王得逞的这两种可能怕只是假设,成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采儿姑娘,这又是如何说呢?”豫离子问道。

  采儿姑娘将宝剑放在桌上,将灯火撩拨了一番,屋子里顿时亮堂了许多。

  “即使赵襄子战败,他凭借晋阳这个固若金汤的城池,匈奴人是奈何不了他的。第二种情况是赵襄子险胜匈奴人,采儿认为,以赵襄子的机警,怕也不会下这么大的赌注,他是不会忽略自己身边还有一个燕国存在的。”采儿姑娘分析道。

  “太多的可能性会让人失去轻重缓急,白白耗费精力,我们现在应该得出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场仗,到底谁能够打赢?”代兰若有些不耐烦道。

  “公主说得极是。”智武子肯定道,“公主已为我们搭建了大框架,我们只需在她的指引下分析便罢了。”

  代兰若还是第一次听见智武子这样夸她,不由翘起头,故作谦逊道:

  “殿下,过誉了。”

  “倘若燕国不参与,那么,以匈奴人的三万精锐骑兵,赵襄子断不能攻克新城,必定败于匈奴人的铁骑之下。倘若赵国与燕国联合起来,击败匈奴铁骑才有希望。”智武子道。

  “不要倘若来倘若去了,现在只有一种结局,那就是,燕王私心太重,是不会同赵襄子并肩作战抗击匈奴人的。这场战役,赵襄子是一定要败回到他老家晋阳去的,说不定我代兰若还有机会恢复代国呢,只是,赵襄子若败于匈奴人,那么,中原的百姓可就苦了,定要遭受匈奴铁蹄的蹂躏,在胡尘中以泪洗面呢。”代兰若不愧是女中英豪,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公主分析得对极了。”智武子赞叹道。

  “公主说得很对。”采儿也赞叹道。

  唯有豫离子戏谑道:

  “看来,公主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吗!”

  代兰若听他们这么说,心里美滋滋的,又是扬眉,又是吐气。

  “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游说燕王与赵襄子联合,一起赶走匈奴人。”智武子道。

  “怕是希望很渺茫呀!”代兰若倒像是看透了一切。

  “公主,你们能不能给赵襄子传个信,告诉他匈奴骑兵彪悍,让赵襄子小心防备。”智武子道。

  代兰若不解道:

  “智武子,赵襄子不是你的杀父夺国仇人吗?你现在为什么要为他着想?”

  “赵襄子的仇可以暂时朝后放一放,目前我们最大的敌人是匈奴人。倘若匈奴人横扫中原,则遭殃的不止是老百姓,就是我们这些王族后人渴望复国,怕也要摄于匈奴骑兵的淫威之下呢!”智武子感叹道。

  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东面,有一座高大坚固的城池屹立在长城南约十里的大地上,就在这座城池的周围,还有几座不大不小的山头像巨人一样拱卫着。北面几座山头是阴山山脉向东散落在大地上痕迹,南面的几座山头则为八百里太行山向北延伸的所在。依照这等大气磅礴的山河气势,此座城池屯兵十万绰绰有余,若据而守之,则割据一方,成就一个诸侯国更是不在话下。

  这座城池就是燕国最西面的一座城镇高柳镇,不论从城镇规模还是从地理战略上讲,它的重要性都是仅次于燕国国都蓟城的第二大军事重镇。

  在代地北通向高柳的官家驿道两旁,杨柳尚未凋去绿意,虽有些惨淡,但在秋风中仍然柔软曼妙,似乎要将烟柳笼罩着整个驿道。在这分不清烟还是柳的驿道上,二人二骑正向高柳城东门赶来。

  就在二人二骑距离高柳城百步近的时候,一人忽然停下来,另一人诧异着问道:

  “殿下,您如何停下了?”

  勒住马缰的人环视了新城周围的几座山,皱了皱眉,道:

  “采儿,你有没有感觉到新城周围的几座山有什么异常?”

  采儿也勒住了马,细细打量了新城周围的几座山,沉静了好一会,才道:

  “殿下,新城周围的这几座山中有一股杀气在向四周弥漫,看来,山中一定藏有军队。”

  “采儿,你说得没错。”智武子勒了勒马绳,调转马头,向北面的一座山头奔去,回头跟采儿说道,“采儿,我们暂不进高柳城了,先去北山探个究竟。”

  采儿也调转了马头,紧跟着智武子向北山走去。约行五六里路,见一片枫林挡住去路,智武子从马上翻下身来,跟采儿道:

  “采儿,一条通向山中的小路被这片树林遮蔽了,我们先将马拴在这林中,徒步进山吧!”

  “说的是,殿下。这山路崎岖,骑着马不便行走不说,更容易暴露目标。”采儿说着,也翻身下马,随智武子一同将马儿拴在一棵枫树上,便尾随他向枫林深处走去。

  这片枫树林却是寂静,见不到一只飞鸟惊起,二人行走百步距离,早已被林中空翠水珠露湿了衣衫。

  “殿下,我好像迷路了,分不清南北了。”采儿紧跟着智武子,道。

  “奇怪,看这片树林也不过方圆百步,如何走不出去?”智武子停了下来,仔细审视身边枫树,道。

  “殿下,这枫林是不是人为摆成的阵势,让走入其中的人迷失方向呢?”采儿问道。

  “这枫林乃是山中自然生长,并没有什么阵势行列的分布呀。”智伯是一位布阵行家,天下无出其右,智武子自小对排兵布阵耳濡目染,三番五次打量四周,十分肯定道。

  “似这般在林中行走,衣服都湿透了,我有点冷。”采儿走到智武子身旁,紧贴着他,坐在一块青石上,将头偎依在智武子怀中,道。

  智武子见采儿云鬟雾湿,玉臂生寒,如雨打梨花,甚是清秀,不由生出许多爱怜之意,又看她自始至终都像一个忠诚的战士一样跟随自己,心头一热,便将采儿紧紧搂在怀里,用下颌在采儿头上轻轻摩擦着。

  “武子哥哥,其实,这趟来高柳城,我原本没有打算跟着你的。”采儿温柔道。

  “采儿,这是如何说,你不在我身边,我怎么能放心得下呀!”智武子浑厚的声音中带着几许缠绵,道。

  “武子哥哥,若是在高柳城遇见燕国公主,到时候,我们三个人,该如何是好呢?”采儿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几分埋怨,几分调侃。

  智武子听她这么说,不由生出些苦恼来,不知说什么好。

  采儿继续道:

  “武子哥哥,采儿怕那公主见到你一定又要你陪伴她左右,到时候,采儿还是回菊花岛算了。”

  “采儿,你千万别这么说。”智武子不知道该如何安慰采儿,就将她紧紧抱在怀里,温存良久。

  “哪怕是在这湿漉漉的枫林中,不见人迹,不闻鸟语,哪怕是坐在一块冰冷的青石上,我都希望我们两个人就这样永远坐下去。”采儿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缠绵悱恻,无限深情道。

  智武子也是无限情意,如醉如痴,麻痹了周围的视听。当他好像感觉到了什么,又难以从温柔乡里醒过神来的时候,一张大网忽然从空中落下,将二人罩在其中。采儿一惊,急忙拔剑,试图削破这张网,却被临危不乱冷静如水的智武子握住她的小手,在她耳边小声道:

  “采儿,且看动静。”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