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发布诏书
作者:周丽霞 时间:2021-07-27 19:53 字数:3297 字

汉高祖即位后,发布了很多诏书。然而有关治国安邦的重要诏书,共有两道:一是在洛阳发布的五月诏书,二是临终前在长安所发布的这道诏书,据《汉书·高祖纪》载:汉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5年三月,天子诏曰: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共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直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史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汉高祖刘邦在撒手人寰之前,所放心不下的仍是担心功臣中有谁会反叛,与他后继者争夺天下江山。汉王想用这一纸诏书,为刘家天下提供一份保证。刘邦这道诏书对于日后汉王朝安定,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然而,后来想要篡夺刘氏江山的,不是哪一位功臣,而是他的结发妻子吕后及吕后所培植的诸吕势力。

在平定诸吕叛乱中,为安邦定国尽力的却是他在诏书中所安抚与警告的功臣,诸如周勃、陈平等人。这一事实,是汉高祖所没有想到的。

刘邦为争夺天下,曾多次死里逃生,身负创伤。汉高祖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刘邦在两军阵前数说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伏弩射中刘邦的胸部,伤势甚重,但后来得以痊愈。

汉高祖一生以事业为重,并不像秦始皇晚年那样幻想长生不老。年过六十,高祖的健康每况愈下。这一年,黥布举兵反叛,朝廷震动。当时,汉高祖正在患病,难以亲征,想派太子统领诸将前往平定叛乱。

而被易立太子一事所困惑的吕后,作为刘邦的结发夫妻,此时再也不像当年前往芒山、砀山为丈夫送饭、送衣那样,以丈夫的一切为重。

此刻,吕后为着自身和儿子的命运,不顾丈夫有病,竟采纳商山四皓的计策,哭泣着劝皇上亲自出征。就这样,汉高祖为着汉王朝利益,终于拖着病体亲自出征了。不幸的是,在同叛军作战时,高祖被流矢击中。这次箭伤虽不比八年前所受箭伤更重,然而此时高祖毕竟年届六十,箭伤令人不容乐观。可是,高祖没在意箭伤,因此黥布被诛灭得比较顺利。

在东征归途,高祖回到故乡,与父老乡亲们饮酒叙旧,起舞高歌,乐极生悲。当高祖离开故乡西行时,病体发作,箭伤时时阵痛,使他感到从未体验过的烦恼。这条秦始皇时修筑的东西驰道,高祖当年为沛县押送去咸阳服役的民夫与刑徒,曾多次走过。这次乘车西行,箭伤疼痛与往事回忆,使高祖心情非常不好。等到长安后,伤势越来越重。

吕后见皇上病重,心里很着急,特地请来了名医为皇上诊治。医生看病后,吕后拉他到一边问:“大夫,皇上的病到底怎样?”

“疾可治……”医生回答说。

“胡说什么?”刘邦喊道,“老子提三尺剑取天下,这不是天命吗?命是上天决定的,你就是有扁鹊那样的本领也白搭!滚吧!”

吕后只好摆摆手令医生退下。刘邦觉得对医生不好,就对吕后说:“追上他,给他五十金吧,他也是好心,以后不许再找这‘良医’了!”

刘邦拒绝就医服药后,病情更加恶化。可他还是挂牵着他的戚姬和国家。戚姬哭得两眼通红,老是抓着刘邦的手不放。可是,周围都是吕后的人,她也不好说什么。对戚姬对他的依恋孤苦,刘邦心知肚明,他呻吟似地说:“戚姬,没事的,谁也不敢把你怎样!我把你托付给了太子,他会很好地照顾你们母子的……”

吕后一天几次地跑进来,问这问那。

“皇上,”一次,她见刘邦的精神好些,这样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也就死了,你看相国一职,由谁担任呢?”

“曹参吧,他可继任……”

“在曹参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可以……他有点憨,可以让陈平协助他。陈平心术过多,难当重任。周勃为人老实、朴实,不好诗书,是大缺点。但安定刘氏天下的将是此人,也可以让他任太尉。”

吕雉还要问下去,刘邦却不答了,他说:“以后的事,你也别管了吧!”就是说:你还活那么久吗?

吕后待在那里。没想到刘邦又回头对她指指戚姬说:“她和如意是我最不放心的……你要给我好好地照顾他们……”

“放心吧,皇上,”吕后冷冷地说,“一个国家,一个戚姬,我都给你看觑着,哪个也跑不了!”

刘邦也许没有听出其中的言外之意,戚姬可听出来了,她也不敢声张,眼泪如断线之珠抛洒下来。刘邦直到最后,也是极明白的。他对身后执掌国家大权的人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如果一旁有夏侯婴和樊哙,他听到刘邦的话一定会感到抱屈。他们的战功和才能已在过去的连年征战中得到公认,地位一点也不比萧何、周勃等人差。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被提到呢?

夏侯婴,刘邦私下里对他有安排,那就是在他死后,仍由他担任刘盈太仆,把太子交给他照顾。那个樊哙却成了刘邦最不放心的人物了。

刘邦估计在他身后,来个吕后专权时代是可能的,那么,吕后最可靠的人就是她妹妹吕媭,而樊哙恰恰是吕媭丈夫。刘邦已把樊哙划到吕雉亲信中了,试想,刘邦为什么只为一点小事,就想把樊哙就地诛杀。

刘邦心事被新进御史大夫赵尧揣摩到了,正巧有个“材料”在他手边,他便来到刘邦的病榻前:“皇上,臣下有一大事想密奏皇上……”

刘邦睁开眼睛看看,认出是赵尧,“是……关于什么的?”

“有人谋逆……”这几个字,如重锤击在刘邦胸口上。“赵尧,你还想让朕多活两天吗?”

“如此大事,臣不敢不奏。”

“他是谁?”

“有人举报陈平……”

“陈平又怎么啦?”

刘邦让赵尧把他扶起,给他背后堆上一摞棉垫、枕头,然后他说:“讲吧,朕听听是怎么回事。”

赵尧跪着,正要上奏,刘邦招手说:“来,来!离朕近些!”

赵尧站起来,向前走了两步,躬身对刘邦说:“……陈平到了前线,并没有执行您的敕令,将樊哙就地处死……”

“说下去!”

“陈平只是将樊哙逮捕,正在回长安的路上……”

“朕替你说出来吧,他们是在等朕死!”

“皇上,是不是派……”

刘邦一口痰涌上来憋得难受,他向赵尧两手乱摇。赵尧不知怎么办好,想去叫人,又被刘邦拉住。等他气平了些,指着赵尧的鼻子喊道:“赵尧,你们一班年轻人都是朕提拔上来的,就像朕的孩子一样,你们可都要对我忠心呀!”

赵尧赶紧跪下,泪流满面地对刘邦表示“自己的忠心可昭日月”。

不等赵尧说完,刘邦说:“下诏,下诏!令周勃率兵再次出征,给朕把卢绾捉回来!令陈平将樊哙立即处斩!”

赵尧还想说点什么,可是刘邦叫道:“快去呀,去呀!”那眼珠眦得就像要从眼眶里蹦出来。赵尧爬起来跑了。

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病死在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称帝之后,在位七年。死后安葬于长陵。

群臣议上尊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后世大多习惯于连称“汉高祖”,可谓言简意赅。它准确地概括了刘邦在秦汉之交历史转折时期的特殊地位与贡献。

高祖临终前就相国接班人所提到的几位人选如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都是跟随刘邦多年、久经考验的国家栋梁之才,高祖对他们才能、品德和个性了如指掌。对于陈平和周勃,刘邦还有特别的评语:陈平多奇计,足智谋,但不可独任。周勃,忠厚有余,文雅不足,后来能安刘氏天下者必定是周勃,可令为太尉。

可见刘邦对陈、周二人信任程度是有不同的,他既欣赏陈平足智多谋,但又觉得他心计过多,所以只能控制利用,而不可单独委以重任;周勃是行伍出身,没有多少学识可言,在刘邦心中是可靠“老兄弟”。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高祖所提出的相国人选,确如高祖所言,在任职后无不为安定刘氏政权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吕后对这几位人选也是颇为了解的,并且完全遵照高祖的遗嘱行事。在萧何死后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死后由王陵、陈平同时分别担任右丞相、左丞相,以周勃为太尉。而周勃、陈平等人终于在吕氏死后平定诸吕叛乱,使刘氏王朝危而复安。

历史表明,高祖临终前对相国接班人的一系列妥善安排,确实是安定西汉王朝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了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