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正式开始。
期末考最后一门考完了,我和大汇在走廊上讨论明天上哪儿玩。考完了还不应当放松放松吗?
大汇用目光示意我注意一个人:瞧那位!
大汇让我注意的是尤小波。尤小波孤苦伶仃地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垂头丧气得就像一只瘟鸡。
“别睬他。”我说。自从假失窃事件之后,尤小波一直不睬人,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大汇说:“他肯定考黄了。”
我说:“怪他自己。谁知道他……”
大汇说:“听你口气,你也怀疑他?”
这可怎么说呢?
当天上午,尤小波再一次成了学校的新闻人物。一会儿是“拾金不昧好少年”,大红表扬贴在公布栏上;一会儿又传出内部消息,说尤小波很可能与冒领失物事件有瓜葛。这个内部消息是邻班同学去总务处领大扫除工具时偶然听到的。校长、教导主任,他们正在那儿分析冒领失物事件。这一内部消息和假盗车事件传得一样快,连尤小波自己也知道了。听说尤小波主动去找过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再次表扬了尤小波的拾金不昧。那张大红表扬公告仍旧贴在校门口的公告栏里,但不知怎么的,它在许多同学的眼睛里却变了色了。有了这件窝囊事,尤小波还能考得好吗?
大汇说:“小波真倒霉。”
我说:“你是说他是冤枉的?”
大汇说:“我要找到那个冒领人。”那个冒领皮夹的家伙的确是太可恶了。
这时候,尤小波背着书包走出教室来了。
我们班的班长李丽从走廊那头喊:“尤小波,还要大扫除呢!”
尤小波头也没回,只顾往校门方向走。李丽赶上去拦住他:“尤小波,你听见没有?大扫除之后才能离校。”
尤小波说:“我肚子疼,你不信就陪我去医院。”
李丽知道尤小波在说谎,但一时也没办法,说:“那你去向王老师请假。”
尤小波不睬,“嘭”一声打开了手里的折叠伞,把班长吓了一跳。
没有雨,没有太阳,尤小波就那样低低地打着伞不顾一切地走过那张红色的表扬公告,走出了校门。
看着尤小波远去的背影,我心里空空的。大汇说:“洋葱,你感觉到什么啦?”我说:“他好像挺痛苦的。”
大汇把一只手用力地按在我的肩上。他没有说话,可他的眼睛把他的决心告诉了我:找出那个冒领人!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把能了解到的情况大多了解到了。我们掌握的情况是这样的:早晨,尤小波上学。因为天气预报有阵雨,小波带了一顶折叠伞。快到学校时,尤小波发现鞋带松了,就俯身系鞋带。这时,他听到了啪的一声轻响,开头没在意,等到系好鞋带才发觉身旁地上躺着一只黑色的钱包。尤小波捡起钱包,就听有个声音在喊:“嘿!钱包是我的!钱包是我的!”喊话的是在人行道上摆地摊的小贩。这小贩常在那儿练摊,向学生们推销明星照之类的小东西,大家都叫他“狮身人面”。叫他“狮身人面”的原因是他把足球明星申思错喊成“思申”。
钱包可能是刚才经过的骑车人掉的,不可能是老远的狮身人面丢的,小波当然不肯给小贩。狮身人面缠着不放,小波就让他说说钱包里装着什么。小贩见蒙不了小波,提出分一点钱了事。两个人正纠缠,教导主任张老师骑车过来了。小波就把钱包交给了张教导。
事情还没完呢。
不久,一个戴白色鸭舌帽的年轻人来学校找尤小波,被老传达拦在校门外不让进。考试的日子,老传达把守校门特别严。鸭舌帽隔着铁栅门和老传达纠缠,说有急事一定得找到尤小波。这时,刚好第一场考试结束,老传达被纠缠得烦,看见尤小波在不远处走过,就把小波招呼过来。老传达看到尤小波和鸭舌帽隔着铁栅栏门说了几句话,鸭舌帽就匆匆走了。
第二场考试开始不久,老传达又接待了一个来访者。这人戴着华丽的领带,很有身份的样子,开口要找校长、书记、教导主任。老传达不敢造次,让他去教导处找张教导。
这个自称冯达的人找到张教导,说他就是钱包的失主,是他早上骑车路过校门时丢的。他把钱包的情况一口气说了个全:钱包是黑色的,贵族鹰牌子,内有一千九百元人民币,都是百元大钞,没有零钱,此外还有当天十点半去上海的火车票一张。
因为忙,张教导还未把钱包交给派出所,听来者所说情况完全对头,和几位老师商量一下之后就把钱包给了来者。当然,张教导还查看了冯达的身份证和工作证,并且记下了证件的号码。冯达再三表示感谢,说从上海办事回来后一定会给学校和报社写感谢信。
这件“拾金不昧”加上“完璧归赵”的好事在当天中午被一个电话打碎。电话是一个叫李一新的人从上海打来的。他才是钱包的真正主人。李一新有一个邻居的孩子在实验小学读书,回家吃午饭时说起尤小波拾金不昧的事。李一新的邻居是知道李一新早上丢了钱包的,就给已到上海的李一新去了电话。
到派出所一查,方知冯达提供的证件是假的。显然,这个自称冯达的家伙是个冒领者。
这时候,老传达提供了一个情况:“冯达”冒领到钱包之后是乘一辆小飞虎卡车离去的,而那辆卡车的驾驶员就是来找过尤小波的“鸭舌帽”。这个情况把尤小波牵了进去。
分析这件冒领案时,总务主任提请张教导注意几个情况:一、除了张教导,尤小波是唯一有机会知道钱包情况的人。二、尤小波上交钱包可能并非自愿,而是和小贩争执时恰好被张教导撞上的缘故。三、尤小波和“鸭舌帽”有过接触,而“鸭舌帽”和冒领人是一伙的。事情有可能是这样的:尤小波把钱包里的情况告诉了“鸭舌帽”“,鸭舌帽”就叫来“冯达”进行冒领……
张教导否定了总务主任的猜测,断定小波上交钱包是出于自愿的,而“冯达”得知钱包内情是另有途径。当然,张教导一时也没法解释“鸭舌帽”找尤小波的情节。
这些情况是我和大汇花了好大的劲才搜集到的。在尤小波那儿,我们一点情况也没了解到。我没敢去找小波,是大汇找的他。尤小波拒绝和大汇合作,因为他知道大汇与我的密切关系。唉!我可是真心想帮他的,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那个冒领钱包的家伙太可恶了,不把他揪出来,尤小波永远说不清道不明。不把那家伙找出来,我和大汇同样觉得窝囊得要命。
我和大汇决心把可恶的“冯达”找出来。我们把这个行动命名为“贵族鹰行动”。
“贵族鹰行动”的主角当然是小波洛周大汇。干这种事他肯定比我强。
大汇和我的房间都很小,在那样小的房间里分析案情总是有点鬼鬼祟祟的样子,所以我们讨论这种事时一般都到三角亭去。三角亭是我们所在居民新村绿地中央的一个小亭子。亭子里有一个三角形的石桌,有三个石凳子,有一点像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那个演播桌。
这会儿,我盘腿坐在石桌上。大汇沿着亭子的外沿背手踱步,眼睛眯眯的,真像那位比利时大侦探。
我说:“关键的问题有几个,第一个:冯达怎么知道钱包细节的。”
大汇看看我,没说话。
我在练习本上写上知道钱包内容的几个人名:
1.尤小波
2.张教导
3.小贩“狮身人面”
大汇把这个人名表作了修改:
1.尤小波(?)
2.张教导(不考虑)
3.小贩“狮身人面”(?)
4.钱包主人李一新
5.李一新告诉的某人
大汇想了一想,又列出另外一个名单:
在事件中出现两次以上的人
1.尤小波
2.鸭舌帽
3.小贩
我说:“小贩只出现过一次,不算。”
大汇说:“那辆卡车停的地方就在小贩的地摊附近。这是老传达说的,对不对?”
老传达确实说过,但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