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红五军团传奇
第22章、会师
作者:适度深蓝 时间:2021-12-01 10:42 字数:5855 字

红一方面军北渡金沙江后,按照中革军委的决定,以红三军团、干部团围攻会理城,其余部队在会理地区进行短期休整。五月下旬,全军通过彝民区,开始向大渡河挺进。大渡河一带山高路险,河水狂野不羁,要想乘船过河,非得靠熟悉水性的船工摆渡不可。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被清军追剿,率军到此,面对滔滔江水,北渡未成,以至全军覆没。如今,蒋介石也要在此摆开战场,利用大渡河的天险,聚歼红军于大渡河岸,妄想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五月二十五日,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1营长孙继先组织该营十七名勇士,强渡大渡河,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值得一提的是,组织这次强攻的营长——孙继先,就是红五军团出来的军事干部。他是山东曹县人,在原二十六路军中任下级军官。起义参加红军以后,作战勇敢,思想进步,于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四师教导大队区队长,红二十六军六十四师连长,江西模范师二团营长。长征前始调红一军团,任第一师一团1营长。当时由于情况紧急,刘伯承命令孙继先道:“知道石达开吗?就在这里,他的四万大军被清军灭了。”

二十二年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导弹训练基地司令员的孙继先回答道:“我不管什么十达开,九达开,参谋长,您下命令吧!”

刘伯承雅然一笑,继而严肃地讲道:“给你三个任务,第一是拿下安顺场,占领后放上一堆火作为信号,第二是迅速找船,找到了再放一堆火,第三,把一切渡河工具准备齐了,再放上一堆火。三堆火都点起来了,后续部队就上去,听明白没有?”

“明白了!’

“那就去执行吧!”

孙继先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强渡大渡河虽成功,但要想全军几万人马靠几条小船渡过河去,非得一个月时间不可。而敌各路追击部队距此只有几天的路程。半渡遭击,这种局面是非常严重的。故中革军委立即命令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迅速奔向泸定桥,完成夺桥任务。该团不负众望,强行军三百多里,途中还进行了几次战斗,于二十九日成功夺取了泸定桥。红五军团与其他主力部队顺利从这里渡过了天险大渡河。与此同时,军委命令由安顺场渡河的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在刘伯承的带领下,沿大渡河左岸北上,配合右岸的红军夺取泸定桥。

两路红军在大渡河北岸会师后,立即进入四川雅安地区。此地多山且山高林密,红一军团一师仍是全军的前锋,挺进在崎岖的山道之中。在这支部队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从红五军团出来的军事干部-------卢子美。

卢子美就是在雅安地区失踪的。这位宁都起义前就加入共产党,曾与李聚奎、杨得志、杨成武、肖华、耿彪等人并肩战斗过的红军著名指挥员,没能坚持到最后,甚为可惜。他是被俘了?还是牺牲了?这在红军的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悬念。

真相一直到1979年,也就是整整四十四年以后才被揭开。原来,在红军进入雅安的一次战斗中,时任红一师二团团长的卢子美带着两个战士去前线侦察敌情,在返回来的路上与敌人遭遇,他们且战且走,两个战士先后中弹牺牲,卢子美弹尽被俘。敌人抓住他后开始审问,卢子美自称是一名伙夫,在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敌人让卢子美给他们挑水做饭。一天夜里,卢子美趁敌不备逃了出来,在荒山野岭中寻找自己的队伍。此时红军早已转移,卢子美靠沿路乞讨,又追了二月有余,还是未能如愿。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回到了河南老家。在家里,他心里想着党,思念着战友和首长,盼望着早日归队。当得知红军到达陕北后,曾数次离家寻找部队,均因抗战期间战事频繁,而未成功。

好不容易熬到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进入河南,他终于见到了昔日熟悉的战友和首长,却又不敢谈及自己的经历,他担心在无人作证的情况下,一旦自己的队伍不承认,就有可能招致当地反动武装的谋害。但他积极参加了当地的剿匪反霸斗争,还被选为第一任模范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鼓起勇气给军委政治部写信,询问老首长董振堂的消息,得到的答复是董振堂早已牺牲。“文革”期间,卢子美因当过国民党的兵被批斗多次,再加上从报上得知,昔日的战友和首长也都在遭批判,因此对找组织证明自己当红军的经历心灰意冷。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卢子美才消除了顾虑,满怀信心地向党组织申明了自己的身世。

很快,聂荣臻、杨成武、肖华、苏进、袁血卒等昔日的领导和战友纷纷来信,有的还亲自来看望他。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卢子美被批准为在乡老红军,县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1985年老人因病去世,享年86岁。

话转回头,红五军团作为红军的总后卫,拱卫着长征队伍经汉源、天全、芦山,直至夹金山下的宝兴县境。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狂风大作,忽而冰雹聚降,当地的群众皆称之为“神山”。说山上有神,人若过山,若触怒了山神,不是被冰雪掩埋,就是被风暴卷走。长征至此的红军,不仅缺衣少粮,且一路征战,已是极度疲惫。在国民党几万大军的追击下,要想从容翻过这座大雪山,困难极大。但是,只要翻过眼前这座雪山,就能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已经数月转战的红军指战员情绪空前高涨。时中央给五军团的任务是:在盐井坪就地构筑工事,阻击尾追之敌,掩护全军翻跃夹金山。

董振堂思前想后,还是把这次艰巨的阻击任务交给了三十七团。因为他熟悉自己的部队,也信任他的两员爱将。团长李屏仁是随董振堂宁都起义过来的老部下,谢良则是红军长征前即在三十七团就任的老政委。董振堂曾无数次夸赞他们俩道:“有屏仁、谢良在,三十七团吃不了亏!”

当命令传达以后,李屏仁还是用以往的老口气说道:“请总指挥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董振堂望着他俩瘦弱的身子,语重心长地讲到;“完成任务固然重要,但同时你们还要多准备点辣椒、生姜、粮食,过山的时候用的着。”军团政委李卓然也嘱咐道:“任务十分艰巨,你们只有一个团,而敌人是你们的好几倍,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保持好体力准备过山。撤退的时候要组织好交替掩护,我们在山那边会接应你们的……”

带着军团首长的指示,李屏仁、谢良带着三十七团来到山脚下的盐井坪,一面向村里的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一面在村外构筑阵地。由于群众工作做的好,村里一位年轻的猎人主动要求在他们上山时做向导。大队红军开始陆续向大雪山挺进。盐井坪这个山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第三天一大早,尾追的敌人上来了。团长李屏仁吩咐下去,尽量把敌人放近点打。敌人由远而近,开始时还一排排猫着腰,低着头,见没什么动静,胆子顿时大起来,直起身向村子冲过来。随着李团长一声大喝:“打!”。敌人就象被风暴横扫的高梁杆似的,前几排纷纷被打倒,后面的则抱头往回窜,李屏仁举起马刀,率领战士们冲出战壕,直把敌人赶出几百米开外,才回到自己的主阵地,等待迎击敌人的下一次进攻。

这一天,敌人尽管攻势凶猛,但都被我英勇的三十七团指战员打了回去,敌人死伤无数。第二天,敌人老实许多,在村外挖起了战壕,攻的也少了,而是与红军对峙起来。就这样,三十七团在盐井坪阵地坚守了五天,第五天,军团首长打来电报:在夹金山那边,红一、四方面军己胜利会师,你们己完成掩护任务,应立即北上。

战士们听到这消息,兴奋地在阵地上欢呼起来。这种场景让对面的敌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不敢向红军的阵地进攻了。在李屏仁、谢良的率领下,三十七团于次日凌晨撤出阵地,经七十里急行军,赶到夹金山脚下,休息一整天后,在向导的带领下开始翻跃夹金山。

高耸入云的大雪山,越往上爬,气温越低,人也越吃力,而且还渐渐下起了大雪。此时的战士们还都是身着单衣,直冻得浑身发抖。尤其是脚,许多战士们的脚先是被冰割破了,流了血,继而又结成冰,硬帮帮的,先是痛,后是麻,再往上走腿就不听使唤了,战士们你帮我,我帮你,推着拉着往上爬,硬是靠着革命的英勇信念与雪山搏斗。

快要接近山顶了,沿着大部队过山的足迹,依稀可以看见许多隆起的雪堆,那都是牺牲在大雪山上的革命同志。还有些未来得及掩埋的,或坐或靠,己经硬帮帮冻在那里了。大家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纷纷用有限的体力,将烈士的遗体掩埋。过后,一些体力实在坚持不住的同志开始坐了下来,这时那个向导大声喊起来:“红军同志,可不能坐呀!坐下去就永远起不来了,要坚持住,要挺住啊!”听到这一声大喊,坐下去的同志警觉起来,又相互挽扶着继续向山顶艰难挺进。

下午,英勇的三十七团终于翻过夹金山,到达山南的一个村庄宿营,有些战士回头望着高耸的大雪山开心地说道:“再见啦!夹金山!”

傍晚,正准备好好休息一晚的李屏仁和谢良接到军团首长送来的信,李屏仁边拆信边笑着对谢良说:“老谢啊!这回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首长准是叫咱们好好休息,恢复体力,好跟随全军继续前进。”谢良在一旁兴奋地回答道:“也可能是首长要我们整顿军容呢,就要和四方面军同志会合了,总得有个好印象呀!”

可信中的内容却让二人大吃一惊,信中写到:“奉军委命令,为保卫毛主席、党中央及掩护一、四方面军休整,你们接到信后,应立即返回夹金山南,再至盐井坪一线坚守阵地,继续阻击敌人。”信的内容十分简短,但却重似千斤。二人相对沉默了一会儿,随后李屏仁迅速折起信件并命令身边的警卫员:“通知各连长,立即埋锅做饭,吃完就地赶紧休息,团侦察排于半夜出发打前站,其余部队拂晓出发!”

就这样,三十七团第二次翻跃夹金山,于次日晚抵达盐井坪。十分幸运地是,胆怯的敌人怕中红军的埋伏,一直待在原地,并没有赶上来,先前的阻击阵地还是空着的。疲倦的战士们面对如此胆怯的对手,笑得合不拢嘴,同时也更坚定了他们固守下去的决心。就这样,三十七团又和敌人对峙起来,白天打仗,夜晚休息,敌人不进攻,红军也不出去,打了一个星期,全团无一伤亡。这时,军团电令到了,指示三十七团己完成任务,可以撤出阵地,翻过夹金山,经达维到懋功待命。

望着远处高耸的夹金山,李屏仁自言自语道:“夹金山呀夹金山,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还要过你一次!”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于1935年6月26日,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国焘、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林伯渠等16人。

这是会师以来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统一思想,解决意见分歧,再就是商讨两军会师以后的战略方针。周恩来先在会上作了目前战略方针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中央红军撤离江西苏区后战略方针的几度变化。接着,便阐述了北上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战略主张。张国焘第二个发言,他也详细汇报了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以后的作战情况。在谈到今后战略方针问题时,他一方面表示同意政治局关于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另一方面却鼓吹其南下的主张。随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博古、王稼祥、刘伯承等都先后发言,同意周恩来报告中的战略方针。最后,会议全体通过了这一正确的北上方针。张国焘在这次会议上表面虽举手赞成,但内心却盘算着他的南下主张。6月29日,他即离开两河口,回到四方面军总部驻地。随即开始在四方面军中散布:“中央政治路线有问题”“中央红军只剩下两万余人了,这个责任要中央负”,“中央军事指挥不统一”等等谣言。企图左右中央,从而实现其君临全党全军的野心。

7月6日,由红一方面军派出的中央慰问团抵达张国焘的总部,张国焘主持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他一反常态,把中央骂得一塌糊涂。慰问团的负责人李富春听了几句,实在不堪入耳,气鼓鼓地离开了会场。9日,在张国焘的授意下,四方面保卫部长周纯全等人致电中央:

依据目前情况,省委有下列建议:为统一指挥,迅速行动,进攻敌人起见,必须加强总司令部,向前同志(徐向前)任副总司令,昌浩同志(陈昌浩)任总政委,恩来同志任参谋长。军委设主席一人,仍由朱德同志兼任,下设常委,决定军事策略问题,请中央政治局速决速行。并希立复。

7月18日,陈昌浩也亲自出马向中央施加压力,他在致电朱德的电报中说:职坚决主张集中军事领导,不然无法顺利灭敌。职意请焘任军委主席,………。给军委独断决行。

张国焘开始了紧锣密鼓地部署,准备攫取红军的指挥大权。

党中央此时正在毛儿盖一带,毛泽东在接到这些电报后,想到事情重大,当即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把张国焘之意言明了,周恩来尚在重病中。他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道:“张国焘这人的权欲,在我们接触时就已显露。我问他红四方面军有多少人,他说有八万余人,估计不会那么多,以后的表现,处处都是想凌驾于党中央之上,让中央随他转。”稍后,周恩来又恳切地说道:“为顾全革命大局,我请求中央批准,把我担任的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

张闻天听后十分生气,将手里的电报拍在桌上激动地说道:“只要能争取他(张国焘)北上,我愿意让出总书纪的位子!”

毛泽东考虑再三,大手一挥道:“总书纪不能让。张国焘是个老机会主义者,当了总书纪不知会闹出什么乱子来。还是让总政委吧!”

随后,中革军委任命朱德为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总政委,规定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

7月19日,中革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战略方针还是夺取松潘,继续北进。21日,中革军委决定组织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兼总指挥,陈昌浩兼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同时决定:原中央红军1、3、5、9军团依次改为第1、3、5、9军。原四方面军第4、9、30、31、33军番号不变。第5军(原五军团)仍由董振堂任军长,曾日三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曹里怀代理参谋长。

此时的张国焘劲头十足,党中央顾全大局的一系列退让并没有终止他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为了其个人的野心,他置整个红军于险境,最终下了清算中央政治路线的决心。由于张国焘的干扰,使得两部红军在会师后四十几日按兵不动,大好战机全都错过了。敌人也正遂步紧缩对红军的包围,要想摆脱困境,红军只有一条道,那就是走茫茫草地。不久,张国焘又提出分兵策略,将红军主力一分为二,由他和总司令部率左路军(由5军、9军、31军、32军、33军组成)以马塘、卓克基为中心集结,向阿坝地区开进。由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率右路军(由4军、30军、1军、3军组成)由毛儿盖北进班佑、巴西地区,中央机关随右路军行动。这次分兵为日后草地的激烈争论,导致分裂埋下了祸根。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