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架空历史 > 红五军团传奇
第23章斗争
作者:适度深蓝 时间:2021-12-01 10:42 字数:10544 字

红五军在董振堂的率领下,无奈的随张国焘的左路军南下,返回了阿坝。9月13日,董振堂接到通知,带五军营以上干部到阿坝格尔登寺开会。这些天来,一直有种不祥的预感时时困扰着他,他缓缓起身,来到屋外。望着远处荒凉冷寂的草地,凛冽啸杀的寒风中,董振堂百感交集,抑郁不已。朝思暮盼的会师,转眼间弄成这种局面。张国焘的种种行径,不用说,党中央现在也一定处于危境之中。红军的前途在哪里?自己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难道就葬送在这片荒草漫漫的大草原上?再看看身后那些衣单食乏、疲惫不堪的战士们,董振堂从内心感到愧意。多好的战士啊,他们随自己从江西苏区出发,一路征战至此,没有牢骚、没有怨言,凭着顽强的革命斗志再一次战胜了草地。他们是人,不是神啊,他们经得起几番这样的折腾……

警卫排长马金福悄悄来到他身后,提醒首长该上路了。董振堂这才转过身,跨上了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来到会场时,格尔登寺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显得格外戒备。他们步入寺内,几条横幅标语上写着:

“反对毛、周、张、博向北逃路!”

“南下创造川康根据地!”

“打到成都吃大米!”

董振堂连日来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他此时显得异常的冷静,回过头来扫了一眼五军的干部们,然后平静地说道:“咱们先坐下来吧!”

上午10点,大会准时召开,主席台上的张国焘站起来首先发言:“我告诉大家一个很不幸的消息,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人,蒙蔽了少数红军后于9月10日夜逃跑了!”

台下顿时轰的一声乱了起来,站在一旁张国焘的亲信黄超、李特等人振臂高呼:“反对毛泽东搞分裂!反对毛泽东的分裂行径!……。”

稍停一会儿,张国焘又说道:“我不得不向大家提起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这就是,我们的红军现在只剩几万人了,我们应该大胆地承认,长征是失败了。现在,虽然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但我们应该想一想,怎么会弄到这个样子?现在蒋介石掌握了全国的政权,革命是处在两个高潮的中间,是总退却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硬要北上抗日,那简直是开玩笑,是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是机会主义,是退却逃跑!”说到这里,张国焘得意地把手指向台下一方面军五、九军的干部们说:“你们中间有没有机会主义?你们戴的那顶小五角帽(指中央红军的军帽)就是一顶机会主义的帽子!机会主义帽子底下没有机会主义脑袋?就没有机会主义思想?我不相信。但是,右路军里大多数红军,眼睛是明亮的,相信他们迟早是会觉悟的!”

旁边的陈昌浩站起身讲道:“同志们,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巴西不向张总政委打招呼,拖着1、3军,连夜不辞而别,这是可耻的分裂行为!太令人痛心了!毛泽东这种破坏党纪、军纪的行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这都是他那失败主义、游击习气的恶性发展,才堕落到这步天地。”

会场上口号又响了起来:“反对右倾逃跑!反对机会主义!反对毛泽东分裂红军!”“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张总政委!红军万岁!”……

台上的张国焘得意的笑着,朱德、刘伯承则严肃地坐在那里,张国焘笑着对朱德说道:“总司令,你可以讲讲嘛!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怎样?是南下,还是北上?”

朱德严肃的看了张国焘一眼,冷冷地说了一句:“你都定了调子,我还说什么!”

“你表个态嘛,是拥护毛泽东的北上路线,还是同他划清界线。”张国焘不以为然地说到。

朱总司令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正确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我们红军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应担当起抗日救国的责任。北上抗日,我在政治局会议上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出尔反尔。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义务是执行党的决定,我认为,南下是没有出路的!至于要我同毛泽东同志划清界限,这一点恐怕我做不到。大家都清楚,我与毛泽东自井冈山会师以来,就在一起。国民党称我们是‘朱、毛’红军,哪有‘朱’来反‘毛’的呢?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我是赞成的,毛泽东没有错。”

说完,朱德转向张国焘问道:“遵义会议的决定,中央曾电告过四方面军,你看到电报没有?”

张国焘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不高兴地对朱德说道:“不要提远了,你必须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承认毛泽东他们北上是逃跑!”

朱德望了望台上的张国焘,转而面对台下的干部们,和颜悦色地讲道:“我再重复一下,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我决不会反对。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也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

朱德一番掷地有声的回答,令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张国焘气急败坏地站了起来,铁青着脸,目露凶光。他的秘书黄超首先跳了出来,手指着朱德吼道:“你是老糊涂,你是老右倾,你是老而不死!”

紧跟着台下就有人恶狠狠地喊道:“既然你拥护北上,那你现在就走,快走!”

朱德冷静地看了那人一眼,缓缓说道:“我是中央派到这里工作的,既然你们坚持南下,我只好跟你们去!”

刘伯承见一部分人蛮横地围攻朱德,便愤然而起:“你们这是在干嘛?这是在开党的会议,又不是申案子,你们怎么能这样对待朱总司令!”

这样一来,一些人的攻击目标又转到了刘伯承身上。

“刘瞎子!你既然反对批判毛泽东等人的分裂行径,又为什么不跟他跑呢?你们根本就是一路货色。”

刘伯承对这些漫骂不屑一顾,语气坚定地回击道:“我同意党中央的北上方针,从全国形势来看,北上有利,南下是要碰钉子的,敌薛岳、李抱冰等部并没有走,向南走,就会碰到薜岳的人马和川军,打得好可以蹲一段时间,打不好还得向北转移。”

由于朱德、刘伯承对张国焘攻击党中央,以及其鼓吹的南下路线不支持,张的追随者在台下开始谩骂起来,引起台下的原一方面军的五军(五军团)、三十二军(九军团)广大干部强烈不满。好不容易等会散了,五军干部们气呼呼地步出会场。一路上,他们跟在军长董振堂身后纷纷议论起来:“太无耻了,怎能这样对待朱老总、刘总参谋长!他张国焘不就是多几个鸟兵,敢同党中央抗衡,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有的则更火爆地讲道:“咱们五军团单独北上,找毛主席、党中央去。”

“如果他(张国焘)阻挠,咱们就跟他干!咱们难道还怕他不成!……”董振堂平静地回过头来,大家顿时又沉默不语。

回到军部,董振堂心情异常沉重,主要还是担心在这种状况下朱老总、刘总参谋长的安危,再就是张国焘这么胡作非为的搞下去,红军的出路在哪里?他猜想毛主席、党中央率一、三军单独北上,一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的决定。党中央制定的北上抗日方针他是积极拥护的,只可惜5军被分在了左路军。现在这种形势下,走又不是,不走又不是,再想想噶曲河边总司令对他讲过的话,董振堂一筹莫展。

几天以后,局势渐渐恶化。首先,张国焘派来他的亲信黄超任五军政委。他来后,口口声声叫嚷着要对五军来个根本改造,查抄了五军的电台,致使董振堂与党中央的联络就此中断。接着调走了原五军政委曾日三,参谋长曹里怀,又换了一批营、连级干部。还在一次全军干部大会上造谣说:“周恩来、陈庚是蒋介石派来的特务,董振堂是投机分子、是旧军阀……”等等。董振堂没去开这个会,事后听说到这些无中生有,欲加之罪,董振堂笑了笑,选择了沉默。

可五军将士们不服气,纷纷来找老首长董振堂。时任红5军教导大队政委的张力雄就曾问道:“首长,今天你怎么没去开会呀?我们都想听听你的讲话。你要是去了,他(指黄超)也没这么嚣张。”

董振堂考虑了一会儿,慎重地讲道:“因为有事没有去,再说我也不想讲什么。”

张力雄听后明白了,军长不去开这个会的真正原因,他是在用沉默来对抗张国焘的错误路线。

以后陆续又有许多同志找到他,董振堂则耐心地教导大家:“革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受点委曲算不了什么。关键要采取正确的斗争方式和斗争策略,决不能让他们抓到什么把柄。”

几天后,保卫局的几个人气势汹汹来到军部,向董军长递上一份名单,上面有:魏传统、吴瑞林、傅崇碧等三人。接着说道:“奉张总政委命令,我们来捉拿这几个反革命分子。”

董振堂听着听着心里就来气,这段时间保卫局是三天两头来捉人,连他的参谋长曹里怀也被带走,至今生死不明。看完名单,他强压心中的怒火,冷冷地说道:“哪来这么多反革命!他们都是久经考验、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红军干部,我还嫌这样的干部少了呢!”

一旁的罗南辉副军长也紧跟着说道:“这几个同志是值得信赖的,我可以担保,他们不会出问题。”

“你们有几个脑袋!这些人都是小知识分子,左右摇摆,我们要对他们严加审查!走,带人去!”

这些同志一旦被带走,多半是回不来的。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眼睁睁看着他们将人带走?董振堂豁出去啦,眉头紧皱,怒吼道:“慢着!”

保卫局的人顿时怔住了,董振堂缓缓站起来,拔出腰间的手枪,“啪!”的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道:“你们如果说他们是反革命,我就是他们的头!如果你们要杀他们,就要先杀我!”

面对这位铮铮铁骨的红军名将,保卫局无计可施,灰溜溜地走了。一句话,董振堂为新中国保住了一位中将,两位少将。

面对日益紧张的形势,五军原参谋长陈伯钧想先下手为强,积极联络部分干部,准备拉走原一方面军队伍,并解救出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刘伯承等,如情况良好,将张国焘一并控制住。当陈伯钧将这一计划告之董军长时,董赞许的点点头说:“这一行动计划不错,要实施必须得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肯定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不到紧要关头,没有周密布属,不得实施。两位老总(朱德、刘伯承)还在他们那里,正在做他(张国焘)的工作,我们要沉住气。第二:一定要得到两位老总的同意,才能实施这个计划。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此外,要告诫我们的同志,一定要采取理智的斗争方法,目前情况下不能盲动。总部的曹里怀、胡底、彭绍辉等同志,就是因为平时的言行得罪了他们,已经被张国焘关押起来,至今生死不明。以后我们要谨慎从事,尽量减小不必要的损失。”

告别董振堂后,陈伯钧来到红大请示刘伯承。刘伯承是前不久被张国焘贬到红大任校长的,听完陈伯钧的叙述,他完全赞同董振堂提出的两点意见,他当即讲道:“张国焘倒行逆施,与党中央分庭抗礼,还迫害、打击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战士,你们的行动计划是正义的,我完全赞同。这样,我同朱老总商酌一下,很快会通知你们。”

计划悄悄进行着,刘伯承将朱德约至离营地较远的一处荒坡上,示意警卫员撤至几十米开外,然后笑着握住朱德的手说道:“老总,许多天不见,近来可好?”朱德苦笑着摇摇头:“这个人(张国焘)脑子里面有问题哟,硬是要带着队伍往南走,看来,他不撞得头破血流是不会罢休的。伯承,你那里怎样?你把我约到这里来,不只是问候一下我吧!有啥子事你就说嘛。”

“真瞒不住你这位总司令!”刘伯承笑着观察了一下四周,继续说道:“是这样的……”

他将行动计划一五一十地向朱德作了汇报。最后,刘伯承激愤地讲道:“张国焘带着队伍往南闯,必将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与其这样,不如拉走队伍迅速北上,与党中央毛主席汇合!当然,这只是大家的意见,具体还要征得你的同意,你觉得如何?”

朱德皱着眉头,沉思片刻,缓缓讲道:“我完全理解同志们的心情,这种想法我也有过,但我很难下决心。四方面军也是党的队伍,与张国焘无关,如果对张国焘实施兵谏,弄得好还行,要收拾不了怎么办。一、四方面军要真正动起手来,你我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啊!我不能同意这个方案。”

刘伯承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总司令!请你别再对张国焘抱任何幻想,挽救革命务必果断行动,这是处置张国焘这个阴谋家唯一的途径。”

朱德摇摇头,说道:“你错了,我不同意这个方案,不是对张国焘下不了手,而是觉得这个计划不稳妥。你看,我们实施的方案是以少胜多,我们不再是以红军对付白军,而是要针对我们党领导的、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啊!一旦控制不好,将会引发惨烈的内杠,蒋介石要是知道红军内部真刀实枪地干起来,不知会有多开心。即使退一万步,拉走少数队伍回师北上,那也不知会付出多少沉重的代价。”

“那我们就这样听任张国焘摆布,跟着他走向灭亡!”刘伯承显然急了。

“不!对张国焘动武现在显得操之过急,冒险成份过多,时机尚不成熟。还记得南昌起义的时候吗?也是这个张国焘前来搅局嘛,他坚决不同意起义。那时我们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幸亏前委书记周恩来等同志与他据理力争,才使得起义顺利实施。现在不同了,张国焘手握重兵,自以为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他是大错特错。四方面军是党的军队,不是他一个人的军队,我们只要做好工作,将四方面军将士的思想统一到北上路线方面来,相信迟早我们会踏上北上道路的。”朱德舔了舔干燥的嘴唇,继续讲道:“老五、老九(五、九军团)那边怎样?看来我得去那边一趟。目前局面如此,你、我肩上的担子不轻呀!”

两位老总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了一起,相互道别后,两人匆匆赶回了各自的驻地。

此后不久,朱总司令特意来到五军军部。董振堂秘密召来军里部分营以上干部在他的房间开了一个会,大伙见到朱总司令无恙,还和以前一样和蔼可亲,激动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董振堂把手压了压,屋内又迅速地安静下来。

“现在请朱总司令给我们讲话!”

朱总司令微微点了点头,用缓慢的语调说道:“同志们!我很早就想来看看你们,和你们谈谈,同志们都好吗?”

听到朱总司令亲切的问候,不少干部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同志大声地说到:“我们都好!总司令,您可要多注意身体呀!”

朱德笑着双手一摊:“你们看!我不是好好的嘛!”说完话锋一转:“现在党中央、毛主席他们北上了,已取得了很大胜利,这是一条正确的路线!毛主席早已讲过:南下是绝路,无论敌情、地形、居民、给养等条件,都对我们极端不利,可是有人却说北上是逃跑,只有南下是革命,谁是谁非,历史会作出结论……同志们!我们迟早也会走党中央、毛主席他们走的路的!但是,现在我们要耐心,要多做工作,不能太性急呀!”

大家都屏息聆听,室内出奇的静,总司令略停顿了片刻,又继续说道:“我们要顾全大局,讲革命,讲团结,无论如何不能扩大矛盾,更不能盲动!红军要和红军冲突起来,那就意味着对中国革命的犯罪!一、四方面军都是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亲密的阶级兄弟。四方面军的同志有许多优点,正如中央毛儿盖会议所指出的,他们英勇善战,吃苦耐劳……。”

董振堂这些日子沉默多了,也消瘦多了,听完总司令的讲话,他站起来代表五军全体干部、战士表态:“请总司令放心!我们一定坚持原则,冷静、理智地处理问题,决不感情用事。”然后又转向在座的干部们说道:“总司令的这些话,大家要牢记在心,同时要向部队进行传达,只要每个同志都能从革命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想,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是能够战胜的!”

经过朱总司令和董振堂的努力,五军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

10月初,张国焘率人马到达卓木碉,试探性地问朱德:“玉阶兄,你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大家都希望你能挑起革命的重担。”朱德知道张国焘肯定又有什么阴谋,没有理他。张国焘见朱德没有表示,便厚颜无耻地说道:“我们要遵重群众的意见,成立新的党中央,开除毛泽东等人的党籍。”

这边话音还没落,愤怒的朱德“啪”地一拍桌子,

“张国焘!你这种做法是篡党的行为!”

张国焘脸上抽了几下,又厚起脸皮笑道:“朱老总,干嘛发这么大的火呀!成立新的党中央,正是我们顺应革命潮流……,你是德高望重之人,现在只要你点个头,我会给你第二把交椅坐的。”

朱德摇摇头,手指张国焘怒道:“你知道吗?你这种做法、想法是对党的犯罪!”

张国焘见说不动朱德,面色一沉,哼了一声说:“朱玉阶!我告诉你,如今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你就跟我走,要么你就北上去找毛泽东,我张国焘是个君子,放你走,不像毛泽东,是个小人,办事偷偷摸摸。”

朱德毫不留情地痛斥道:“张国焘,我留在左路军,是党中央的决定,你无权指挥我!”

张国焘见讨了个没趣,气得把门“啪!”的一关,扬长而去。此刻,脑羞成怒的张国焘恨不得立时把朱德收拾了,但朱总司令在群众中的威信太高,一时又不敢贸然下手。

这以后,朱总司令的处境日益艰难。首先是饭也不叫吃了,开饭后晚一点时间就要饿肚子,康克清深为老总的身体担忧。她找到营地附近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九军团)的领导,扛回几袋白面,肚子问题总算解决了。可没几天身边的警卫又全部给撤掉了。

堂堂的红军总司令身边,连个警卫人员都没有。董振堂获此消息气得把桌子一拍:“岂有此理!”立即吩咐五军保卫局局长欧阳毅道:“你立刻安排二位同志去朱总司令那里作保卫工作。”欧阳毅心领神会,正要出门,董振堂又叫住了他:“黄政委若过问此事,就说是我安排的。记住!要‘靠得住’的同志!”欧阳毅点点头:“军长!你放心吧,我这就去办。”

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的白莎喇嘛寺庙里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张国焘一面攻击中共中央的路线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一面要仿效列宁和第二国际决裂的办法,成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公然打出了分裂主义的旗帜。由于张另立“中央”的事来得太突然,会上有些干部都傻了眼,就连其主要的追随者陈昌浩,似乎也无思想准备,没有立即表态,徐向前更是如此。会场上的气氛异常沉闷,谁也不开口。

张国焘要朱德表态,朱德对这种做法根本就不赞成,他重申道:“我们不能反对中央,要接受中央的领导。现在,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和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

张又让刘伯承表态,刘伯承旗帜鲜明地站在朱德一边。张见朱、刘等人不支持,脸色一沉,但不好发作。就直接宣布了早已备好的“临时中央”名单,并以多数通过的名义,形成《决议》4020电子书www.4020.com.cn。《决议》中宣布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的党籍”,“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并下令通缉”,“临时中央”总书记自然由张国焘担任,张的反党行为,此刻已发展到了顶峰。

此次会议所作出的决议,引起原红一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的强烈不满,就连四方面军的许多同志,都觉得荒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会上没有发言,也没有举手表决,因为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既不理解,又很痛心。会后,张国焘曾找到他谈话,想取得徐向前的支持。徐向前明确表示不赞成这种做法,他说:“党内有分歧,谁是谁非,可以慢慢谈,总会谈通的。把中央骂的一钱不值,开除这个,通缉那个,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即便是中央有些做法欠妥,我们也不能这么搞。现在弄成两个中央,如被敌人知道,有什么好处。”

五军副军长(原三十三军军长)罗南辉同志就曾私下讲过:“这样的搞法是错误的,他(张国焘)搞两个中央,不是分裂是什么?共产党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同志没有出席此次会议,事后即找到徐向前、陈昌浩明确表示:“我们现在有中央,为什么还要另立中央?一国不能有二主嘛。”李先念对此事不理解,他下面的八十八师政委郑维山更觉得荒唐,他对李先念说:“政委,这成立个中央,怎么比我们成立个支部还简单。”

李无奈地摇摇头,叮嘱郑维山道:“要注意教育部队,掌握部队,要对党员对干部进行加强团结的教育。”

1935年11月,张国焘为贯彻实施他的南下方针,打开通往天全、芦山的通道,实现在川康边创建根据地的计划。立即以“中革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了《绥崇丹懋战役计划》。该计划将红四方面军分成左、右两个纵队,先后向大小金川沿岸进发。大小金川地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沿途皆深山绝壁,峡谷激流,不便大部队展开作战。这次战役一开始,红军就显得十分被动。两过草地的红军指战员不怕疲劳、困难,英勇顽强地同敌人战斗。共击溃敌川军六个旅,毙俘敌三千余人。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得不偿失。

接着,红四方面军又发动了《天芦名雅邛战役》,此役共击毙、俘敌一万余人,且击落敌机一架。南下初期的胜利,使蒋介石极为震动,立即调薛岳部增援,并令其空军频繁出动配合。川军主力王瓒绪、唐式遵、范绍曾等部也星夜驰援。云集于此的敌人兵力已达八十余个团。11月19日,双方在百丈关展开了一场血战。敌人十几个旅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百丈地区的红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广大红军指战员忍着饥饿,不畏严寒。与川军血战七天七夜,我军共毙伤敌一万五千多人,自身也伤亡了近万人。敌我双方都已打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而敌人的援兵还在源源不断开来。在这种情况下,红四方面军总部不得不决定撤出百丈地区,由进攻转入防御。此时,正值隆冬季节,气候寒冷,风雪连绵。这对于处在困境中的红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红军被敌人压迫于川西山区,南下东出均不可能,十分被动。

南下以来的严酷现实,深深地教育着广大红军指战员,在他们中间,日益增长着对张国焘南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12月,敌薜岳部凭借优势火力和兵力,又向红军节节逼近,红军边打边撤,又退至天全、紫石关一带,战线才相对稳定下来。

正当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碰壁,处境艰难的时候,中共中央率红一、三军已胜利到达陕北,并很快打开了局面。现实对比,张国焘异常苦恼。12月24日,张浩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身份致电张国焘要求张取消“第二中央”,成立中共西南局,直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接电后,张国焘在任家坝召集会议,讨论中共瓦窑堡会议决议和张浩传达的共产国际的指示。会上,朱德、徐向前、周纯全、傅钟等一致拥护中共中央的决议。在此情况下,张国焘也只能表示同意中央的新策略。部队开始陆续北进,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再次翻跃夹金山、党岭山。这些雪山都是海拨几千米的大山,又正值寒冬季节,饥饿、疲劳、寒冷、疾病,使红军大量减员,至此,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可谓彻底失败了,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张的行径日益不满。

当部队历经千难万险到达甘孜时,四方面军由当初的8万余人已锐减到4万余人,这其中还包括原一方面军的五军和三十二军。张国焘此时沮丧至极,他明显地感觉到以往那种一手遮天的权威正逐渐消失。英勇的红四方面军由于执行了他的南下战略,不到半年,损兵一半达四万余人,以前毛泽东曾在他面前讲过:“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北上是红军唯一的选择!”看来,也只能是寻着毛泽东的路北上了,想到这里,张国焘不由地长叹一声。

1936年6月,张国焘被迫取消了“第二中央”。不久,红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七月五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组建红二方面军及领导人任职的命令。该命令如下:

决以二军、六军、三十二军组织二方面军,并任命贺龙为总指挥兼二军军长,任弼时为政委兼二军政委,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英为副政委,陈伯钧为六军军长,王震为政委,即分别就职。

按照中革军委的电令,红二方面正式成立。原红六军团参谋长李达调任二方面军参谋长。两军会师后,在甘孜召开了高级干部联席会议,任弼时率先在会议上朝张国焘开了一炮,批评他离开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没有向党中央报告是不对的,以后擅自成立“第二中央”和率部南下更是不对,违背了中央在毛儿盖会议的决定。贺龙、关向应以及时任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也逐个发言,都是同一论调。再加上与会同志的咐和,孤独的张国焘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北上方针。

二、四方面军各部开始积极准备,红五军也不例外,军长董振堂近日里异常兴奋,一扫往日忧愁的面容。加之前不久整编,原四方面军三十三军编入红五军,五军力量倍增。现在,就要过草地北上奔赴抗日战场了,就要与党中央及一方面军会师了,董振堂加紧部署全军干部战士筹足粮食,准备第三次过草地。正巧二方面军参谋长李达带着一袋牦牛肉干来看望他,董振堂兴奋地上前紧紧握住李达的手说:“咱们当年的学兵连长,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二方面军参谋长啦!”

李达也异常高兴,他深情地说道:“总指挥,您过奖了,分别已有四年,您可消瘦多了!”董振堂苦笑了一声道:“哪能不瘦呀!跟着张国焘折腾来折腾去,三过雪山和草地,好在现在思想统一啦!现在全军上下干劲十足,你们那怎么样?我记得当初调到湘赣苏区工作的同志不少啊!”

李达思考片刻,然后沉重地说道:“我们在湘赣苏区打了不少胜仗,队伍发展了,根据地也扩大了,可他们却一个接一个牺牲了。战略转移一路征战吃了不少苦,牺牲了不少好同志。但是不管千难万险,我们还是挺过来了……”

董振堂仔细地听着,随后讲道:“你们没有走过草地,不知道那里的艰难险阻。我们是有经验的,但还是有不少战士掉队牺牲。依我看,你们每人至少要准备好三、四十斤粮食才行,还有就是走出草地后,要告诫所有的同志,吃东西要有节制。我们这就发生过,吃东西猛撑,直到不经意地撑病了,甚至撑死了,你可要注意这些不该发生的事情。”

李达认真地听着,董振堂又讲到:“就要和党中央会师了,咱们从根据地出发至今,损失很大,作为全军的后卫,经常被敌人紧紧咬住,不分昼夜的边打边撤,吃不好,睡不好,补充不上,经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过湘江还丢掉了整整一个建制师。”说到这里,董振堂眼眶一热,再也说不下去了。李达动情地安慰道:“老首长,不要难过啦!牺牲是免不了的,再说责任也不在你,三十四师五千余将士血洒湘江,换来了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安全转移,保存了红一方面军的实力,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中国革命,他们的血没有白流。想当初我们在您的带领下参加宁都起义,投入到革命队伍当中来,走上了一条真正救国、救民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好多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剩下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骨干,我们一定会发展和壮大的。回去后我会按照您的话认真准备,过完草地咱们再见!总指挥,我就走了,您可要多保重!”

和老首长道别后,李达跨上战马,返回二方面军总部。他哪里知道,这次相见,竟是和董振堂的诀别。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