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谈话第五(4)
作者:《木铎谈话录》 时间:2022-05-27 18:40 字数:4087 字

木铎谈话第五(4)

木:很好。在幼儿身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一种羞涩感,而且更可以看到同情心,看到小家伙们互相保护、互相鼓励,看到那种人类早期的英雄主义呢。

铎:因为还没自我的观念,他们会把自家的东西随意送人,因此常常闹得大人们哭笑不得,甚至会遭到愚蠢的训斥。

木:这种家庭悲喜剧,难道我们这些大人们,被社会化了之后,就能忘得一干二净吗?

铎:你说得太好了。

木:还有,当年,王阳明审理案件时,一个强盗站在他面前。那家伙说,“回禀大人,良知竟为何物?小人真的从曾见过。”王阳明说,“好,你把衣服脱下来,我指给你看。”呵呵,当着众人,那家伙硬是不愿把裤头也脱掉!你说这又是为什么?

铎:呵呵,对,对。

木:伟大的康德说,“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人类放纵的欲望的。”嗯?这些道理,难道还不够吗?

铎:说起康德,他是伟大的,他把人类的道德原理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我的意见是,他所说的,尽管也是我们中国哲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可是他靠理性作武器,把纸面上的东西闹得晦涩难懂的不得了,硬梆梆的,没有一点质感,没有一点温度,对不对?

木:你这种说话,很危险,会让我们这些搞哲学的唾沫飞溅的。

铎:抱歉,我得承认我的浅薄。

木:可是你也没错。哈哈哈,康德他自己都说,审读自己的东西,只会令人昏昏欲睡!

铎:呵呵,好吧。——老兄,你刚才对于善的问题的论证,我看说得已经很明白了。不过,我又想插几句。我强烈地意识到,如今我们的孩子的心灵成长史,其实就是与这种羞涩感,这种“善”苦斗的历史。看到别人从欺骗和无耻中获得了实惠,他们常常会对自己的善良表示极度地不满;看到别人运用起“两套做人系统”来游刃有余,他们常常会对自己抱怨莫名,痛恨自己的无能和不太卑鄙!

木:极端准确的事实!我们几十年,不也这样过来的吗?我们想坚守,做自己认可的自己,这容易吗?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指出,我们这个社会,表面看很干净,很亮丽,其实却是污浊遍地,水很浑,陷阱很多,鱼虾王八随处游走,很少能看见名贵的物种。所谓黄种毁弃,瓦釜雷鸣,不是吗?

铎:事实上,孩子们也很茫然,没有做人的标准,没有成就真实自我的土壤!

木:我们不就一直在说着这个事情吗?

铎:好吧,人性为善,这个结论我自然喜欢。可是,如今这个现实,物欲横流,人欲膨胀,人性中深不可测的东西,都暴露出来了,你让我如何敢确信这个?况且,好像大家都在说人性是恶的,恶是历史发展的真动力。你又怎么说?

木:这个,在我看来,完全是一种误导,一种肤浅的、迎合世俗大众心理的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

铎:是吗?当然,也有人说人性本无善恶,或者说人性最多是向善的?

木:你听我说,人性原本善良,这是造化的力量。但是社会也在塑造人,所以我也承认,恶是世俗社会的一种常态。这么一说,一切不是就很清楚了吗?

铎:对,这样好像容易接受多了。

木:你自然知道在《理想国》里,当年,有人给苏格拉底提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人问,既然善是人们都有的,都需要的东西,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善人往往受苦,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恶反倒会大得实惠?

铎:对,我当时看到这个,心头一阵。可惜,苏格拉底说,善人得不到及时的善报,都是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不理想造成的,所以要建设“理想国”。你看,人类的悲哀,竟千古不变!

木:也是,世态人情,千古不变。可是,善,是一种高境界;善,得到的回报正是善本身。这个也是普遍的、不容置疑的真理。

铎:哎呀,老兄,问题越说越多了。我认识到,尽管我们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的学说,是以人性善来立论的,但是,好像从来没有一个人说过这样明确的话,对不对?孟子首先提出了性善论,可是,他说了那么多,我看好像也是在说人性有向善的原始动力,而不是原本为善?

木:你这样理解他的“四端”吗?

铎:不可以吗?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怎么理解?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向善”而不是“本善”吗?

木:可是你怎么不说完呢?他后边还有一句,“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你怎么解释?

铎:可见,性本善,在孟子那里是明确的了?

木:不是吗?他的这段话,正是针对告子的“人性之没有善恶之分”说的,难道你不明白这个意思吗?只是他的这个比喻,“水之就下”,我看真也道出人类求生的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吗?现实利益面前,“有奶便是娘”,人们基本上无视良心的存在;而那些掌握一点权力的人,也同样认为会哭的孩子应该多吃奶,这是一种常态。

铎:好吧。可是还有,你对王阳明的那个“四句教”又怎么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木:什么怎么看?难道你不知道陆王“心学”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人们回归“良知”,回归“善”吗?

铎:可是,他为什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呢?

木:在我看来,这个,是王阳明为了更好地阐发自己的“致良知”的思想,而分解出来的说法。你知道吗?“良知”在他看来是什么?正是“本体”,正是心灵本身,就是他说的“至善”、“天德”、“义”等等一大串“善”。我们考察一种学说,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不要只看其表面的语义。要像董仲舒告诫的那样,掌握其精神实质,不是吗?

铎:对了,说起董仲舒,我忽然想到,他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人性好比是禾苗,“善”好比是大米。大米是禾苗生长出来的,但是禾苗并不完全是大米;善是从性来的,但是性并不完全就是善。你怎么看?

木:我赞成他的观点,其中的原委,我会慢慢给你说个清楚的。而且,我还要告诉你,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它这个“天理”,你上次不也说过吗,你不也同意就是上帝,就是“道”,因此不也就是“义理”,就是“善”本身吗?

铎:是吗?怎么会呢,“送命理学”?

木:哈哈哈。——所以说,你如果愿意把人类社会比作眼前这一潭湖水,如果没有专人护理,那么,它的常态,自然总不会是清亮透明的,因为游人太多,水中的鱼虫太多。但是,你能因此说这水本身就是混浊的吗?也就是说,水浑是常态,真正的水,却无非是透明的。尽管阴天里,有云彩遮蔽,可是真实的太阳,却一直是在太空照耀着的。你能因此说,太阳原本就是灰暗不明的吗?

铎:这个说法好,把问题一下子说清楚了。

木:我们人类的现实情况是,总是不想顺顺当当走大路,总是踩不到中线上,要么偏左、要么偏右是常态。总是用这种常态思维,理解任何学说,最后是把好端端的东西,都拖进了极端的隧道里,搞得什么都不明不白,最后让真理,陷入了泥沼,背上污浊的恶名。

铎:查阅历史,寻找真相,情况好像从来如此。

木:这就是世态人情。也就是说,“存天理,灭人欲”,用我们今天的话解释,就是要“守护心灵之善,剔出肉体之恶”,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铎:好像是的,既然天理可以理解为“善”,我看这种解释,不会有问题。

木:好。也许,你还会问,为什么荀子会宣传性恶论呢?

铎:对了,为什么?

木:对此,我想请教,你先说说荀子的立意,那篇文章的立意是什么?

铎:他的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当然,这个“伪”,指的是“人为”,是指后天的教育和努力。研读全文,他也在强调善的不可或缺,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善是教化之功。这个我承认,否则怎么可以成就其伟大?

木:对。还有呢?

铎:还有?你指什么?

木:他对人性恶,是怎么认识的。

铎:他说,“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因此顺其性者,争夺、残贼、性乱生焉,辞让、忠信、礼仪忘焉,如此而已。再看看现实情况,不正是这个样子吗?

木:好像和西方的文化观完全相同,不是吗?

铎:对,对了,况且,为什么西方文化里,也一直认为人性是恶的?

木:我正想一起回答你。如果我说,他们这是在说,既然刚出生的婴孩,睁开眼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奶头,那么,人性就是恶的无疑了。也就是说,他们这是主张吃奶是恶的。人类为了维持生存,本身是一种恶,你愿意承认吗?

铎:难道不是吗?吃不饱就哭,就闹,根本不顾大人的想法。我们为了自己肉体的快乐,人类可以做出多少难以置信的事情,不是吗?

木:也就是说,他们都是针对肉体的需要而说的,都是从肉体的需要这个角度考察善的,是不是?

铎:可是,肉体的需要,难道不是人类的本能,不是大自然的安排吗?

木:好的。这个暂且不提。——也许你还会说,肉体的需要,也往往伴随着精神的快乐。你比如,我们要吃东西,如果食物好,我们就舒心快乐,不是吗?你再比如,我们喜欢安逸,喜欢自在,喜欢放纵,这些欲望本身,也包含了精神的需要,不是吗?

铎:对,你想得真全面!要我追问,未必能想到这一层!

木:但是,我们说来说去,生存的需要,自保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乐的需要,最终还是肉体的需要,而非精神的需要。这一点,你能否认吗?也就是说,都是我们的一部分灵魂,可以确保我们生存的那一部分灵魂的需要,而非心灵,“本心”的需要,是不是?

铎:这个,你真这样认为吗?性,我们的爱情,不是心灵的需要吗?

木:性的快乐,首先满足的是肉体欲望,这个你不想承认吗?你能把性叫爱情本身吗?

铎:好吧。你继续说说看。

木:也就是说,你同意把肉体与精神,分开来考察?

铎:这个——,我不同意,有意义吗?可是,你不要忘记,人人都有自保之心,都有趋利避害之意。因此,荀子说的人人都有“好利之心、耳目之欲”,是对的。

木:你听我的,你按照我的思路吧。——我们再看西方,在《创世纪》里,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里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听起来也很寂寞,不是吗?他们会很容易想到要品尝一点水果什么的,这不应该吗?正好有一条蛇,所谓的撒旦跑了出来,利诱他们。于是一只苹果,让他们,让他们的后代就因此背上了“原罪”,因此人类始终要以诚诫之心,终生努力,洗涤肉体之恶。这种设计看似美妙,可也极其勉强、脆弱,好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经不起推敲。不是吗?人类满足自身生存的必需,真是一种恶行吗?如果这样看问题,那么善恶问题,我看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永远都是一个伪问题。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人类不存在了,美好的善何处去体验?请你体会一下我的这个意见!

铎:你继续。

木:没了,我该说的,都说完了。

铎:你是说,人类的“善”,不应该从肉体的欲望里寻找,而应该从心灵里去寻找?

木:这样才能找得到!如果你老是不忘记人类的求生本能,老要围绕这个说三道四,那么,什么是善,善在哪里,你能理出头绪来吗?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