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铎谈话第五(3)
作者:《木铎谈话录》 时间:2022-05-27 18:40 字数:4436 字

木铎谈话第五(3)

铎:我想明确指出,我们的大学生们,我们的学界,得赶紧把口味调整一下,不要老是绕不开,老是围绕着这些外来的东西转圈子了。我们得赶紧换上一副眼镜,从人类心灵的根基出发,研究我们自己的事情,这才是一个真正想做点事情的人,成就自我的可靠途径!

木:这个,你何必为此操心?国学正在大行其道,难道你不知道?

铎:这个我不但知道,而且因此备受鼓舞。但是,我要说的是,是时候了,我们的学人,是该抛弃那种媚外情结的时候了!

木:哎呀,老弟,你绕来绕去——,你知道吗?你这是在拉扯过去的事情呢!如今,你说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哪一个人不知道?

铎:知道是一回事,如何做,那又是另一回事!

木:但是,国学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吗?

铎:这是另一个问题。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得正确地、而不是盲目地对待西方学说了。

木:世间的学问千千万,不管东方西方,不都应该借鉴一下吗?

铎:问题就在这里。令人沮丧的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什么粮食对我们最合适。

木:这个我不否认,都很着急,都很焦虑。

铎:当然,我也承认,人类一贯就有猎奇求新的爱好和欲望,过去如此,现在尤其如此。可是,真正伟大的思想,却一点也不玄乎,反倒都是极其朴素的!你看苏格拉底,因此还有柏拉图,他们的学说,他们的文字,多么鲜活生动,多么能够揭示生活的真实,多么能够让人忘记千年岁月的冲洗,对不对?你再看,卢梭崇尚自然,印证的是他的心地纯正。和笛卡尔一样,都是发自于一个纯洁的、孩童般的心灵,所以他们的主张朴实而亲切,也最具有撼动历史的力量。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很好地阐明了正义、善良、以及真理之荣耀的,那些为了教诲人群而写下来的作品,才能做到清晰完美,才能具有庄重、完整、严肃的特征,才会对人们的灵魂起到矫正作用。

木:没错,很好。我也一贯主张,要了解西方,你必须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必须看《圣经》,必须看莎士比亚;要了解中国,你必须看诸子百家,看易经,看唐时宋词,看四大名著。

铎:对了,对!也就是说,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我们得紧跟人类的渐进成果,而对于心灵的学问,我们却需要去源头上寻找。

木:没错,正所谓,科技是需要求新的,心灵是需要挖根的。

铎:可惜,我很不情愿地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原是一个过于追求新奇、刺激、超度体验的时代,因此也是一个最容易腐化堕落的时代。表现在我们的审美体验上,好像多少有点崇尚偏激。人们都在争奇求怪,都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以各抒己见的名义,扰乱世人的思想,蒙蔽世人的耳目。

木:你是不是想说,我们说的这些后现代思想,好像都有点像是谷子、糜子,而不是大米、小麦?因此,有一天,历史终将证明,我们终究得摆脱这些新思维的困扰,推倒重来,重新寻找善美真,嗯?

铎: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木:毫无必要的担心!且不说这些新思想并没有完全背离真善美,而且,你该知道,对于任何学说,时间自有评判标准,不是哪个出来摇旗呐喊可以解决问题的。就像佛洛伊德,刚进来时,很热闹了一阵子,可是人们如今怎么看?不过是一种心理学的参考而已,哪里会被当作真理来接受呢,是不是?我们能靠做梦,解梦,研究潜意识过日子吗?

铎:那么,你同意我的看法了?

木:这不是同意不同意的问题,是现实的存在。可是,我也需要给你注解一下。我们所说的现代西方哲学,其实是自黑格尔以来的所有哲学流派。你要把他们用这么几句话评价概括,那是很不严谨、有失公正的,你知道吗?我也承认,你所说的这些个现代的各种流派,都是二战以来西方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的真实反映,要用他们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到头来只会感到隔膜与牵强。这一点,并没有错。可是,你说我们这个社会目前普遍都把它们当作了自己的思想武器,情况显然并非如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群,还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思维的土壤。它们给我们打开的新视野,目前最多在文学艺术中有所展现而已。那不过是一种探索,一种借鉴。而且,我还要强调说,事实上,实际情况是,现当代,眼下,或者说是什么后现代,对于西方社会来说,不是说不再需要新思想,而是没有新思想。社会的期望值远远大于你的想象呢,你知道吗?目前人们还在呼吁一种新的宗教呢!

铎:是吗?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可是,我真的想强调,我们不能再把它们当作必须的东西了。

木:尽管我们说,十年“文革”,本身就极其荒诞。可是,这种荒诞,并非西方感受到的那种荒诞,不是吗?

铎:对,那不过是一种人为的荒诞,并不是卡夫卡展示的那种,人类无法逃避的荒诞!

木:那么,你还有什么新观点吗?

铎:没了,呵呵呵,满地跑不是什么好事情。

木:你才知道!

铎:抱歉,这回不了。

木:抱歉不必。我们下边该说点什么了?

铎:我们是不是还得问问,三定论,如何可以保证人们能够找到健康的、合理的东西?

木:对了,你看,我们骨头上的肉还很多呢。

铎:这个,能肯定吗?

木:我想,你的这个问题,也就等于问,为什么说思考宇宙,可以养德,思考历史,可以明德,思考自己,可以唤醒心灵之善?

铎:是的,正是这个意思。能确信吗?

木:毫无疑问,毋庸置疑!道理很明白,因为对宇宙、对死亡,对自身有限性的思考,最终被唤醒的,不是别的,正是对虚无的真切感知,对善的急切呼唤!

铎:不会是别的吗?

木:难道还有其它例外?我给你举个例子,是威廉·巴雷特在《非理性的人》这本书里提到过的。大致意思是说,有五六个男女,因为海难,忽然被抛到了一种危险的境地,后来得到了一艘救生艇的及时搭救。不幸中的万幸,不是吗?那么你说说看,这种时候,他们,这五六个男女,心理活动会是什么样的?,

铎:这还用说吗?肯定是一种痛彻心肺的无助感,死亡临近的恐怖感,肯定是一种有幸得救后的庆幸与叹息,对不对?一种心灵被抛起抛落的极端体验了。

木:对。还有,尽管是劫难余生,可毕竟还没有得到最后的安全保证。这种时候,他们难道不会各怀心思,都希望自己是最后的幸存者吗?因此,一旦有救生船来,或者一旦有机会靠岸,他们必然会争先恐后,以防再次的不测,是不是?

铎:对,可以理解的求生欲望。

木:但是,问题远没这么简单。现在,有更严峻的现实需要他们面对。第一,这个救生艇如今是他们唯一的依靠;第二,大海无边无际,他们根本没有岸可靠!也就是说,不再有任何求生的希望了。那么,面对这种极端的处境,面对除了死亡外,没有其它归宿的结局,这几个男女,还会继续各怀鬼胎,争先自救吗?

铎:是吗,真会这么严酷吗?那么,我敢保证,绝对不会了,没必要了!

木:对,是,他们再也不会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和别人一样可怜,一样无助,一样别无选择。面对此情此景,从他们内心里发出来的,会是什么?难道不正是大海一般深沉的怜悯和蓝天一般广阔的同情吗?你准备把这种感知叫做什么,难道不正是人性之善吗?

铎:我敢说,面对此情此景,他们一定会互相拥抱、鼓励、呼喊、祈祷,会忏悔,会做出各种努力保护同伴的安全,会祝愿来世的重逢。灾难中,人类可以感知到的,人们事后念念不忘的,不就是这种生死关头展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吗?这一事实,地震、海啸等新近的自然灾难都已经证实过了。

木:威廉·巴雷特正是用这个例子,告知西方社会,这就是我们人类处境的全部真相!一种无家可归的恐怖真相!上帝不会来了,真的不会来了!

铎:好一个比喻!令人绝望的虚无!

木:现在你看,你的三定论,最终帮助人们清醒认识的,不也是这个可怕的事实吗?

铎:对。真相能给人以自由,尽管为此先得品尝苦涩。

木:那么,你还有什么顾虑,嗯?

铎:也就是说,只有深切地体察到孤独与无助,一个人的善,才会被唤醒?

木:难道不是吗?

铎:但是,为什么说是被唤醒,而不是领悟后的心得呢?

木:怎么,你不相信善是一种固有存在吗?上次说过的?

铎:不,我相信,我相信进化论,也相信进化论很好地解释了地球生物诞生、成长的历史。但是,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显然没这么简单。

木:好吧,看来我得继续辛苦一下。你看,一个罪犯,他穷凶极恶,杀人越货,潜逃在外数十年,他想逃脱惩罚,而且显然也做到了。可实际情况呢?他一天也没得到过安宁!他寝食不安;他眼神会时刻告诉世人,会透露他内心里的那种自我惩罚的秘密。是不是?这种事实需要我列举吗?

铎:对,媒体好像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提供这样一个佐证。

木:你说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麦克白的妻子,怂恿丈夫行凶,当上了皇后。志得意满是不是?可是,你说她为什么要夜里点灯睡觉,为什么会时常梦游而起,狠劲地搓洗自己的手臂?

铎:呵呵,她总觉得满手是血,海水洗不干净,所有的阿拉伯香料也遮掩不住!

木:还有,苦役犯冉·阿让走出监狱,疲惫困顿,无处可去,教堂给了他栖身之所。可是一觉醒来,他竟打起包裹,把教堂里的银器全部卷走了。恶性不改是不是?后来怎么样?主教大人的仁慈与怜悯,猛然间,竟会像一道闪电,唤醒了他的良知,唤醒了他的人性!这说明了什么,难道不也是在说,人类心中,良知固有吗?

铎:对,这个,也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木:还有,现实中,恶人,坏人,他们往往最清醒,最知道自己灵魂的肮脏和无耻。他尽管自己坏蛋透顶,可是却偏偏喜欢好人,为什么?你说为什么那些为非做歹的,说起话来,遮遮掩掩,喜欢打暗语?对自己准备初次实施的犯罪,总是羞于直白明说?如果你允许我再引申一下,我还要说,盗亦有道,任何邪恶的组织,他们也在讲究道义,讲究善恶,这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铎:呵呵,善的不可或缺。

木:因此,我们真应该考察一下,这个世界,每天会有多少人,在良心的自我谴责中讨生活,嗯?你能想象得到吗?不妨大胆地想象一下。

铎:可是,人们的良知,这种良心的发现,难道不可以看作是他们后天所得,社会教化的结果吗?

木:你这么说,一点也不会伤害我的判断。因为,心中无善端,学来的善,又如何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强烈的愧疚与自责?他有这个必要吗?

铎:有道理!

木:我还要问你,“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这个说法,你同意不同意?

铎:这个毋庸置疑。且不说这是孟子的洞见,只要稍作观察,就可以得到明证。我们内心里的任何反应,任何波澜,都会从我们的眼睛里反映出来。这种天赋的能力,让人类的表情无比灵动有趣。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表情才是无与伦比的世界性语言。

木:对了,你瞧这有多奇妙!眼睛,既可以帮助我们感知外在事物,也可以让他人感知我们内心的秘密。它是我们的媒介,一种对内、对外的媒介和窗口!你说这种造化之功,谁可以替代?

铎:动物,即使是其它灵长类的动物,就没这个天赋。它们即使在观察、追赶自己的猎物,也都是一幅漠然的、无动于衷的奇怪表情。从电视画面看上去,反倒让你不由地替它紧捏一把汗呢!

木:好。那么,你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他们小的时候,眼睛会纯洁得如宝石一般醉人?大多数孩子,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我们的大学生们,眼睛又为什么会那般明媚可爱,让你怜惜有加?这个意味着什么?难道不正是意味着他们的心灵清纯如水吗?人类如果本性非善,你怎么解释童子的天真无邪、少女的纯真烂漫?你怎么解释,我们会有洗涤心灵的泪水?你又怎么解释心弦的被拨动?

铎:呵呵,还有我们的羞怯感,羞涩感、羞耻感。

Copyright @ 2017-2018 book.pinshuyun.com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     备案:浙ICP备18010002号-1